【摘要】音樂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師應該將音樂教育與生活有機地融合起來,引導學生感知、體驗生活中多種表現音樂之美的途徑和方法,在欣賞、感受、理解、表現、創造生活的過程中,實現音樂核心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音樂;生活即教育;兒童音樂本位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U型理論指導下新時代兒童培養的ABR(藝術本位)研究”(課題編號:T-c/2021/45)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劉勝男(1986—),女,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平潮小學。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在藝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營造開放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親近自然、感受生活,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其中,煥發積極情緒,獲得審美直覺和美感體驗。”[1]由于結合生活實踐的教學比單純進行口傳心授的教學效率要高得多,因此教師應該讓學生在感悟、體驗生活時,提高對聲音美的感受力,對節奏美、旋律美的欣賞力和理解力,以及對音樂美的表現力。下面筆者以小學音樂教學為例,談談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下如何回歸兒童音樂本位,釋放學生天性,讓學生在生活中探索和感悟音樂之美。
一、生活即教育內涵解析
生活是創造自然美、社會美、音樂美等多種美的來源。縱觀藝術家們創作的作品,其靈感通常都來源于現實生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要面向生活、面向社會,教師要能夠有效地改變以往的讓學生被動學習的模式。隨著教育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現代教育資源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拓展。但部分教師開展的教育脫離了學生的現實生活,以致一些學生缺乏生活能力,這不利于他們融入和適應未來的社會。因此,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對新時代的教育仍然有著積極的意義。教師應該讓教育融入生活,讓學生了解音樂創作的靈感來源,以及音樂表現的內容、形式,獲得積極的音樂體驗和感悟。
二、生活化背景下新時代兒童音樂本位教學策略
學生具備了用音樂來感受和體驗生活的能力之后,能夠發現音樂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也能夠明白不論是在具體的生活實踐中,還是在快樂的學習活動中,都可以找到多種表現生活之美的形式。
(一)聯系生活實際,感知生活之美
1.通過趣味生活游戲,點燃學習興趣
在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對節奏的探索中,直觀地感知音樂學習的特點,在創造性的生活實踐中,巧妙地滲透自己的生活感知,在生活化的趣味游戲中,發現生活和音樂之間的聯系,在與生活相結合的音樂表現過程中,促進音樂學習興趣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拍皮球》時,教師開展了生活化的拍皮球游戲,旨在激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感受和表現音樂的過程中。學生發現在拍皮球的過程中,皮球和地板發出的撞擊聲會表現出節奏感:如果一個人拍皮球,并保證每次拍皮球的力量相同,那么皮球每次彈起的高度一般都是相同的,球和地板撞擊后會有規律地傳出“咚咚……”的聲音;如果兩個人之間互相傳球給對方,球和地板撞擊后發出的聲音會變成“咚……咚……”;而隨著拍皮球的人數增多,球和地板撞擊后發出的聲音會發生更多的變化。學生們在整個游戲過程中,臉上洋溢著喜悅之情,在拍皮球、聽聲音、打節拍的過程中感受到生活中的音樂美。
又如,在教學《大鼓和小鼓》時,教師引導學生在愉快的游戲活動中模擬敲打不同的鼓的場景,當學生唱到歌詞“擂起大鼓咚咚”的“咚”時,讓他們跟著演唱時的節奏拍打桌子兩下,當他們唱到歌詞“敲起小鼓嗵嗵嗵”的“嗵”時,則讓他們拍手三下……學生們在有節奏的拍打中感知不同的鼓發出的聲響,了解到了“X X X”以及“XX X”等不同的節奏類型,豐富了學習體驗,獲得了對音樂和生活的感悟。
2.通過快樂音樂律動,生動表現音樂
小學音樂教師應該借助快樂的音樂律動,讓學生調動多種感官來進行音樂學習實踐,激發學生表現音樂的熱情和學習音樂的動機,讓學生學會進行音樂律動,學會生動地表現音樂。
例如,在教學《包子、剪子、錘》時,教師以包子、剪子、錘這個小游戲為切入點,在游戲中加入音樂元素,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相應的音樂技能。教師讓學生在了解樂曲中四分音符、八分音符、附點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變化后進行音樂律動,如當樂曲從四分音符的位置播放到八分音符的位置時做跑的動作,當樂曲從八分音符的位置播放到附點八分音符與十六分音符組合的位置時做跳的動作,以此讓學生在節奏的變化中感受律動的快樂,同時通過體驗,對這些音符的時值有更加深入的感知。
又如,在《司馬光砸缸》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用表演的方式,呈現歌詞所描述的“幾個孩子玩耍,之后一個孩子掉入水缸中,司馬光拿起石頭砸向水缸,救出水缸中的小孩”的情節。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音樂律動,當音樂播放到“哐當哐當哐當”一句時,讓他們一邊聯想司馬光砸水缸的畫面一邊做投擲的動作,并保持做動作的節奏與音樂的節奏一致。教師通過生活故事和音樂律動進行教學,能夠讓學生學會感受音樂、表現音樂,習得音樂技能,進而激發對生活、音樂的熱愛之情。
(二)巧借生活元素,獲得音樂學習體驗
1.借助生活素材,自主進行探究
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音樂元素。只有善于觀察,善于從音樂的角度來對相關素材進行整合,并利用這些素材進行創編,才能夠獲得良好的音樂學習體驗。教師可以借助生活素材,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探究,從而找到音樂學習的鑰匙,打開通向音樂世界的大門[2]。
例如,在教學《DO RE MI》時,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柯爾文手勢來表現七個音的高低變化,并結合自己聆聽音樂后獲得的感悟,說出不同的音有什么特點。然后,教師發給每組學生七個不同的玻璃杯,讓學生用小錘子輕輕敲擊玻璃杯,感受每個玻璃杯發出的聲音特點,在往玻璃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后再次敲擊玻璃杯,探究加入的水的體積與敲擊玻璃杯發出的聲音的關系。在課堂的最后,教師鼓勵學生利用生活中的不同材質的盆子,來進一步總結所學的七個音的特點。在充滿趣味性的音樂探索中,學生不僅掌握了音樂知識,還學會了如何從生活中挖掘音樂元素,從而培養了學習音樂的興趣和積極性。
又如,在教學《小雨沙沙沙》時,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一些沙土和幾個瓶子,讓學生自制沙錘。學生需要往不同的瓶子中裝入不同質量的沙土。然后,教師讓學生用做好的沙錘來表現小雨、中雨和大雨落到地面上的聲音。學生需要通過改變搖動沙錘的速度來感知雨聲的節奏特點,如在表現小雨的雨聲時較慢地搖動沙錘,在表現大雨的雨聲時較快地搖動沙錘。在上述過程中,學生們通過自制樂器、表現雨聲的節奏,對自然產生了探索的欲望,同時也培養了對音樂的感知能力。
2.拓寬音樂視野,聆聽世界之聲
音樂能夠表達情感,也能引發聽眾的共鳴,讓聽眾獲得深刻的感受。音樂的創作者有國籍之分,但是對音樂的欣賞和理解是無國界的,世界上不同民族的人對優美音樂的感受是相通的。在讓學生對比不同的音樂表現形式和進行體驗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讓學生聆聽世界之聲,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和對音樂文化的理解能力。
例如,《迪克西島》這首歌曲改編自曾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南方邦聯的非正式國歌。聆聽這首歌曲,聽眾能夠感受到歌曲中的人物那種舒適愜意、怡然自得的心情,也會想象自己之前走在路上哼著小調的情形。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回想自己的生活經歷,進而認識到音樂沒有國界,即使難以理解歌詞的意思,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也能感受到音樂所傳達的情感,這就是音樂的魅力。
又如,教師在帶領學生欣賞《密西西比河》時,告訴學生:“《密西西比河》是電影《湯姆叔叔的小屋》的插曲,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首歌曲對揭示《湯姆叔叔的小屋》這部電影的主題—要敢于擺脫殘酷的壓迫、敢于為獲得自由而進行斗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聽了教師的講解,學生對這首歌曲的旋律、節奏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與電影中的人物也產生了情感共鳴,有的學生甚至流下了同情的淚水。
(三)創設教學情境,滲透情感教育
1.創設生活情境,理解音樂內涵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在生活情境中,學生會積極主動地調動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經驗,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教師應該在音樂活動中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幫助學生理解音樂的內涵,體會音樂傳達的情感,同時應該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為學生創造接觸自然、走進生活的機會,拓寬學生的探索空間。
例如,在教學《捉泥鰍》前,教師利用學校的環境優勢,創設了捉泥鰍的真實情境,讓學生帶上需要用到的工具,進入泥坑中近距離地體驗捉泥鰍的快樂。在這個過程中,捉到泥鰍的學生開心地向同伴展示自己的成果,主動地分享自己的經驗。在之后的音樂學習中,學生能夠有效地發展自己的音樂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表現能力。
又如,在教完《水花花,泥巴巴》后,教師帶領學生到操場上,讓學生穿上鞋套,在泥坑里按照事先練習過的音樂節奏跺腳,以創設生活情境。學生們對此很有興趣,他們通過有節奏的跺腳,加深了對《水花花,泥巴巴》這首歌曲的理解,學習了相關的知識,達成了課堂學習目標。這樣的活動也給學生留下了許多美好的童年回憶。
2.創設多媒體情境,嘗試表現生活
多媒體情境的創設,能夠將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或現象形象地展現在學生的眼前,讓學生更好地認識生活。教師應該讓學生在生動的多媒體情境中回顧和再現生活情景,并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發現和挖掘生活之美,進而發揮學生的能動性,促進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教學《在鐘表店里》時,教師通過PPT模擬了鐘表店里的場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告訴學生:“店里的大鐘爺爺的指針是按照‘嘀……嗒……的節奏轉動的,而小鐘弟弟的指針是按照‘嘀嗒嘀嗒的節奏轉動的。”然后,教師讓學生自主選擇大鐘爺爺或小鐘弟弟的角色,練習所選角色的指針轉動的節奏,先自己練習,再和扮演不同角色的同學一起練習。在練習時,學生如果不注意聽對方的節奏,就很有可能出錯。通過多次的配合,他們能夠掌握相關的節奏類型,還能夠學會聆聽對方的聲音,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學生掌握了知識與技能,也為之后的合唱學習奠定了基礎。
又如,在教學《打字機之歌》時,教師在多媒體的輔助下,通過利用打字機打字時發出的聲音和播放管弦樂,來創設打字、紙卡在打字機里等不同的情境,營造輕松、有趣的氛圍,引導學生對比不同節奏的快慢,進而感受這首歌曲的情感等方面的特征。之后,教師讓學生進行有關四二拍、三部曲式的內容的學習體驗,獲得對于音樂的獨特感受。在嘗試表現生活的過程中,學生的音樂學習體驗得到了提升,學生的多種音樂學習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結語
總之,在新時代下的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中,回歸兒童音樂本位,讓音樂與生活相融合,是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生活體驗、讓學生理解和感悟生活的途徑。教師應該激勵學生積極地探索、應用知識和進行實踐,從而促進學生欣賞美、感受美、表現美的能力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黃東艷.生活化模式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教師,2020(21):107-108.
[2]朱烈淑.生活化模式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20(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