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美玲



摘要:文章以湖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傳統文化課為例,從建構基礎、設計與實施、初步效果與努力方向等方面,探討傳統文化課“專題+體驗”教學模式,以期對創新傳統文化教學方式提供有效的參考。
關鍵詞:傳統文化課;專題;體驗
隨著“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我國在文化建設上越來越重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創新。因為所處地域、所涉及的行業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所以高職院校在開設傳統文化課程時,應結合自身的特色,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做出選擇和創新。
一、建構基礎
(一)適應職業教育理念的要求
2022年4月20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明確指出,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途徑??梢姡殬I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直接對接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的技術人才。因此,在傳統文化課教學內容的梳理和選擇上,高職院校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意識,通過“專題+體驗”教學模式,有針對性地選取傳統文化教學內容,讓育人目標與現代職業教育理念相適配,助力技術人才的培養。
(二)學生發展的迫切需要
大學生作為新時代思想最活躍的群體之一,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都與互聯網和移動技術息息相關。不僅如此,大學生個性鮮明,富有理想追求,有多元化的思想觀念,更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和個人需要的滿足,在學習方式上更傾向于運用實踐學習、體驗學習、合作學習和娛樂學習等方式進行自主學習。高職學生既姓“高”又姓“職”,在落實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要求的同時,教師也要看到客觀看待兩種教育的特點和需求。與傳統的“灌注式”“填鴨式”等教學模式相比,“專題+體驗”教學模式有著明顯的優勢:它有明確的學習任務,有貼合實際的體驗環節,有配套的網絡學習平臺;它打破了傳統課堂的思想束縛,更注重教學信息化和有效性,把學生從單一的課堂中解放出來;它引導學生充分運用網絡技術和實踐資源等,鼓勵學生相互交流和合作。
(三)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舉措
教學是高職院校的中心工作,教學模式的創新是實現教學目標、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課堂能夠形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良好互動的氛圍,而判斷一堂課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學生的參與度。在教學中,教師應用“專題+體驗”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根據專題內容,積極主動地補充在生活中、在網絡上習得的知識內容,也可以在體驗環節鍛煉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積累實踐經驗。這樣,學生不再只是一個傾聽者,還可以是參與者、體驗者和分享者,有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機會?!皩n}+體驗”教學模式是對傳統文化課教學方式的創新,旨在提高教學質量,落實高質量人才培養的目標。
二、設計與實施
“專題+體驗”教學模式中的“專題”是指打破原有教材章節體系限制,有選擇地調整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精心設置成各個專題;“體驗”是指通過營造沉浸式的教學環境,給予學生真實而深刻的學習體驗,引導學生身體力行地開展實踐。
(一)設計理念
“專題+體驗”教學模式下的傳統文化課,就是圍繞傳統文化中的某一個知識進行深入的講授。教師可以將專題劃分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必講內容的基本專題和根據講授難度、傳統文化與不同專業的契合度的流動專題,并在教學中增加實踐環節,讓學生通過自身的行為體驗來構建知識。
以湖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教師通過重構教學內容,將傳統水利文化、建筑文化和服飾文化等納入流動專題,各專題附有活動任務書,讓學生記錄實踐的過程和心得體會,如圖1所示。
(二)實施路徑
傳統文化課“專題+體驗”教學模式是在傳統教學過程的核心三環節——教師講、學生學和教師評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下面,筆者以湖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開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為例,總結實施“專題+體驗”教學模式的應用流程。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熱情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是湖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一門新開設的公共基礎課,教師在集體備課和實際教學中,需要自覺結合專業的設置,將傳統文化課教學大綱與專業課的人才培養方向相結合,重點挖掘水利、建筑、科學技術等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政元素,并與專業課程的職業素養、技能方法相融合,推動公共課與專業課同向同行,增強育人實效。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是形成能力的必經途徑,適宜的情境能增強教學的感染力。
如在講授中華傳統服飾專題時,教師可以提前發布微課視頻,布置預習作業,讓學生提前感知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在課程導入環節,教師可以播放音樂,調動學生的情緒,也可以鼓勵學生穿漢服、旗袍等傳統服飾進入課堂,讓學生觀察不同的服飾,加深學生對各個朝代服飾的理解。最后,教師可以讓身穿傳統服飾的學生當模特,展示傳統服飾的演變,通過角色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親自體驗,培養實踐探究能力
在選擇教學專題時,教師要以能幫助學生解答思想困惑、提升認知水平為導向。教師必須將崗位意識、工作意識融入每門課程的教學,針對每個崗位的知識、技能、素質要求,把實踐教學結構與工作過程相對應,將學習過程、工作過程和崗位能力有機結合。同時,教師除了在選取傳統文化教學內容時要花費心思之外,還要增加一些能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體驗活動。實際上,實踐是一個溫故而知新的環節,不同的實踐就是將學生置身于不同的環境,使學生根據新的情境,構建出自己所需要的內容。在完成各個專題配套的體驗活動時,學生也初步體驗了從學習傳統文化到踐行傳統文化的過程。
如在講授傳統建筑專題時,由于在鋼筋水泥建筑中長大的學生很難欣賞到我國傳統建筑的精美,所示教師可以通過播放視頻、展示古建筑模型等方式,讓學生點評傳統建筑的顏色、使用材料等,進一步思考傳統建筑中蘊含的智慧和文化。學生圍繞一個專題慢慢深入,從搜集材料到合作交流,在逐步探究中深化認識并形成個性化的見解。
3.多樣化考核,側重學以致用
傳統文化課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之所以采取“專題+體驗”教學模式,是為了推動學與用的結合,讓學生將課堂上的理論學習經過體驗轉化為自覺行動。因此,傳統文化課的考核不能依照期末考試定成績的傳統方式,而是采取課堂考核與平時考核、實踐考核、期末考試組合的多維考核方式,如表1所示。
三、初步效果與努力方向
(一)初步效果
傳統文化課“專題+體驗”初步實現了培養目標與培養結果的統一,學生通過體驗各式傳統文化活動,深度理解傳統文化。以筆者的授課班級2021級建造四班為例,根據教學平臺開展的學習效果問卷調查,可以發現在實施“專題+體驗”教學模式的傳統文化課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有了明顯提升,學習主動性和自學能力也得到增強,有95%以上的學生“愿意主動繼承和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90%以上的學生認為“學習傳統文化對自己的學習、生活和未來工作有所幫助”。圖2為2021級建造四班參與課堂討論的統計。
(二)努力方向
教師應明確傳統文化課的工作目標和工作任務,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在面對高職院校公共課被逐漸壓縮的現實環境時,積極尋求改革和創新的可能性,進一步創新教學方法。同時,教師要盡力豐富自己的知識面,吃透專題教學內容,全面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和學習需求。
此外,高校要豐富校園文化活動,根據實際情況,開設書法協會、茶藝社等學生社團,引導學生親近傳統文化,并通過常態化的傳統文化知識競賽、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大賽等校園文化活動,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鼓勵學生繼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宋敬敬.高校教學方法研究與改革實驗[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5.
[2]黃健,孫中廷,皇甫大雙.職業適應力視域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困境與突破[J].就業與保障,2022(12).
基金項目:湖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校級課題“傳統文化課‘專題+體驗’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研究——以湖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研究成果,課題編號:XJQN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