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齡
[摘 要]政策性融資擔保是破解中小企業和“三農”融資困難、融資價貴的主要手段和關鍵舉措,也是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聚焦主業、回歸本源、規范經營、分類實施”的發展原則。本文基于青海省政策性融資擔保行業的發展歷程、現狀、闡述分析其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及啟示,從運營體系、監管體系建設、主要成效等方面梳理相關問題并提出可行性政策建議,以期為政策性扶持補償機制的落實和推進理論增磚添瓦。
[關鍵詞]青海省;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
[中圖分類號]F83文獻標志碼:A
“十三五”時期,青海省金融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2.3 %,成為全省服務業中占比最大的行業[1]。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力度加大勢必推進改革創新不斷深化、風險防范系數加強、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能力提升。拓展新空間、融入新格局是實現金融業向高層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
1 緒論
1.1 文獻綜述
1.1.1 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成因
1931年英國學者麥克米倫首次提出中小微企業融資困境相關論點“麥克米倫缺口”,主要針對中小微企業的自身缺陷和自由市場環境下的資金短缺等發展問題進行探究及分析,從此掀開長達數十年的研究熱潮。直到20世紀美國經濟學家阿克洛夫提出信息不對稱在中小微企業融資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再到蒂格利茲和韋易斯對信息不對稱和道德風險是造成信貸配額失衡進行的證明,都闡述了中小微企業融資擔保的曲折進程。
1.1.2 政策性融資擔保概念
老一輩學者對政策性融資擔保進行了較全面的論述,總結出政策性融資擔保的如下五點特征:
其一是政策性。政策性融資擔保的投資方和監管方式基本是由當地政府歸口管理,遵循國家法律法規,執行相關產業政策,融資擔保肩負國家經濟發展、信用資源配置的責任。
其二是有償性。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雖然歸屬融資擔保機構,但服務仍具有有償性,屬于為社會提供的公共產品。
其三是有金融性。政策性融資擔保本質屬于金融,具有“有借有還”性質。
其四是有普惠性。政策性融資擔保在收入覆蓋日常經營開支以及風險計提基礎上,其余部門支出由政府扶持,讓利。
其五是有補充性。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是商業融資擔保和互助融資擔保在時長失靈情況下的有效補充。
1.2 研究意義
1.2.1 理論意義
政策性融資擔保產品是準公共產品,在新公共產品的理論提出后,政策性融資金融準公共產品一直是研究的重點。作為影響力和普及率日益增長的產品,疊加青海省這一具有獨特性的省級樣本,對豐富中小企業信用類融資理論具有現實意義。
1.2.2 實踐意義
截至目前,對現有的實踐經驗和已公開的文獻資料進行分析。止于2023年對青海省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的研究資料十分稀少,尤其是在近五年產業變革和產業轉型中,對各級地方重構政策性融資體系的相關研究更是一片空白。因此,有必要對新時代新形勢新信用體系背景下青海省政策性融資擔保和中小企業發展趨勢進行分析探究,為省內政策性融資擔保行業提供一定的運營實操參考,進一步推動融資金融體系的可持續發展。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獻研究法
一是對過去二十年國務院、財政部、經貿部、青海省政府辦公廳、財政廳、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等與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相關部門的文件政策進行梳理研究;二是對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綜合收集、篩選、整理和鑒別,增強研究理論基礎。
1.3.2 案例分析法
對青海省現有的政策性融資平臺和擔保活動中的經驗、做法進行研究,以案例詳解其運作形式,并提出相應建議。
1.3.3 實地探究法
結合理論研究對實地進行相應的考察和訪談,對重要的政策性融資平臺以及歸口管理機關展開調研,梳理青海省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中的困境,結合地方特征形成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2 青海省民營中小企業經濟發展歷程與現狀
2.1 青海省民營中小企業經濟發展歷程
青海省民營經濟從1978年改革開放發展至今歷經四個階段,其發展特點為規模持續上升、企業數量不斷增加、民間融資依然活躍、稅收貢獻日益突出[2]。其存在問題主要為產業結構層次偏低、專業人才相對匱乏、融資問題比較突出、政策落實不夠徹底。
2.1.1 萌芽階段
1949年到1956年間,青海省民營經濟發展處于萌芽階段,農村地區仍然沿襲封建土地制度,青海省政府面臨地方政權零散、社會穩定不足、民族地區形勢嚴峻等問題,個體經濟極其不發達,在整個社會市場占比較低。青海省政府要恢復地方經濟、推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就必須實行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社會經濟管理原則,一方面響應我國公有制經濟的主要要求,另一方面結合地區特色發展青海省地區經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主要實行“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發展策略。1955年在社會主義改造的推動下,青海省完成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個體經濟幾乎全面消失。
2.1.2 停滯階段
1957年到1978年間,青海省國營農場經營模式向多元化方向探索,農牧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全省經濟的快速發展。但由于在發展后期,青海省和全國其他地區同步抵制資本主義的發展,因此這一時期個體私營經濟不僅在經營形勢和發展上停滯不前,在發展理念和觀念上也受到多方面的打擊和排斥。
2.1.3 恢復生機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發展戰略,鼓勵民營經濟的發展,拉開全國多元經濟共生的新序章。20世紀80年代初,“雇工大戶”的私營形式被默許,青海省與全國各地區一樣推行家庭聯產責任承包制,聚焦農業生產解決經濟停滯問題。1988年第七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明確了民營經濟的法律地位和經濟定位。這一系列的政策落地,在極短的時期內促進了青海省民營經濟的發展。
2.1.4 全面發展
1992年起我國逐漸步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期,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提出“非公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標志著個體、私營企業有了繼續發展的支撐,但青海省產業結構水平不高,工業發展落后,國營企業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與此同時以家庭手工業和鄉鎮企業為代表的個體、私營企業全面發展、異軍突起。結合發展狀況和發展目標,青海省政府在1996年對此召開相關會議,為個體、民營經濟的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扶植政策,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根據《青海日報》信息顯示,至1996年底,全省56家鄉鎮企業實行了股份合作制,全年實現產值13多億元,其中工業產值8億多元,創利稅7 500多萬元。
2.1.5 多元發展
2003年至今,青海省民營經濟從遍地開花到蓬勃發展,民營企業的總注冊資金從2005年的210億元到2017年的1 226億元,個體、民營經濟結構內容也逐漸從傳統行業轉向教育、科技、建筑、智能、運輸、化工等領域,一些民營企業逐漸規模化和集團化,走在了國內民營經濟發展的前列。在青海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相關政策、法律法規的大力扶持下,民營經濟作為市場主體,持續激發活力,在政府的高度關注下民營企業充分發揮民營資本對穩增長調結構的關鍵作用。
2.2 青海省民營中小企業經濟發展現狀
青海省民營經濟主體現階段仍然以中小微企業為主,分布廣、數量多,且大多處于產業鏈的中下游。在規模上呈現資產少、議價能力低、融資渠道少運營效率低等問題。隨著近年來生產價格指數的上漲和公共衛生事件的影響,青海省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受影響較大,生存和成長空間明顯被擠壓。2022年青海省政府及時出臺各項扶植政策,幫助民營企業舒憂解困,有效保持了民營企業強大的發展韌性和潛力[3]。現階段青海省民營經濟呈現“45889”的發展態勢,“4”是近40 %的經濟增加值,“5”是50 %以上的稅收,兩個“8”分別是80 %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和80 %以上的科技型企業,“9”是90 %以上的市場主體。民營經濟體量雖小,但經過多年的發展壯大,現已經成為青海省經濟發展結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經濟地位逐漸不可替代。
2.3 青海省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發展歷程與現狀
近十年來,青海省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實現了經濟與金融的共生共榮。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服務重點領域,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逐步形成。出臺金融支持經濟穩健發展、疫情防控和“四地兩體系”建設等一攬子細化政策措施,引導金融機構在穩定信貸總量、助企紓困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緊盯打造“高地”、建設“四地”專項行動方案,印發《關于金融支持“四地兩體系”建設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引導金融機構充分發揮金融要素對“四地”建設保障作用。持續加強對重點領域、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尤其是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清潔能源、重大基礎設施、特色優勢產業等領域的支持力度[4]。引導金融機構創新推出“鄉村振興活畜貸”“拉面產業扶貧貸”以及清潔能源貸等百余種具有青海產業特色的金融產品,全力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有效構建符合省情的普惠金融工作體系,普惠金融綜合試點成效顯著。制定《青海省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成立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青海省農牧業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著力解決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舉辦“中國·青海綠色金融論壇”和金融支持青海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借力“外智外腦”,推動金融與實體經濟深度合作。
3 青海省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能力提升的對策研究
3.1 政府主導與政策支持,推進行業規范建設
經濟下行背景下,企業經營越困難,對擔保的需求就越多,越需要擔保發揮更強的增信、分險作用,政府通過大力發展政策性融資擔保,以兼并、重組、聯保、收購等形式推進資本混合,持續優化資本結構,推動擔保結構的“減量增質”,建立健全良性發展機制。青海省政府可以通過資金注資、提供專項風險補償資金等方式,增強政策性擔保公司的抗風險能力。充分考慮“三農”融資和中小微企業產品屬性,政府必須牽頭支持資金投入,做大做強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一是補齊短板,推動多元化再擔保機構的建立健全,再擔保結構是分散政府性融資擔保的第一道屏障,也是促進和引導擔保機構發揮作用的基礎,設計省級再擔保機構,同時發揮好擔保的“穩定器”作用,明確擔保定位、貫徹政策的特殊性、科學性,建立健全支持和考核機制,讓再擔保專注“三農”和中小微企業領域;二是創新政銀擔融資擔保體系,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將融資公司的全額代償風險、政府補貼機制,轉變為銀行和擔保體系的全面對接,由政府、再擔保、銀行共同承擔融資擔保風險的新模式[5]。提升融資擔保公司風險承受能力,降低銀行信貸風險,提升擔保公司的投入比例,推動經濟平穩發展下多方共贏。
3.2 正向激勵與多方平衡,促進政策完美落地
資本屬性決定了具有政府性、政策性和擔保性的擔保公司在擔保客戶、擔保費率、盈利回報等方面各有差異。為充分體現擔保服務的精準性,政府要引導擔保公司進行分層供給,覆蓋全類擔保需求。譬如在客戶的普惠性政策達到一定的標準后,應立即退出,將資源劃分給更加重要和應急的客戶,避免客戶過于集中,出現由于政府性擔保造成的“擠出效應”。同時積極引進大數據信用評估體系,大數據覆蓋信息面廣,能夠有效囊括征信中心未收錄的信用信息,借助大數據的風控技術,追蹤不良資產,提升不良資產的清收率和追償率,實現個人信貸的有效管控。主動加強和銀行等金融結構的有效互通,盡可能提升追償能力,切實提升管控能力。
3.3 行業協會與功能滲透,切實提升全省競爭力
可充分發揮協會在融資擔保行業發展過程中的創新、服務、協同作用,營造出公平競爭、有章有法的營商環境,積極組織金融機構遵循法律法規和行業要求,對擔保公司進行積極的、正向的宣傳,強化行業凝聚力,宣傳行業知識等。與中國企業500強中的著名企業相比,青海民營企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要讓青海民營企業形成規模格局,面向廣闊的省內外市場,乘勢而上,聚勢而強。要花更多時間、精力去關心民營企業的經營發展及企業家精神的培養,推動各項政策落實取得成效,營造更好的經商環境。
4 結語
目前我國多層次的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仍在加快構建當中,青海省政府應緊扣社會主要矛盾,依據高質量發展訴求,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規范政府性融資擔保基金運作,彌補市場不足,降低擔保服務門檻,著力緩解小微企業、“三農”等普惠領域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充分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的應有作用。
參考文獻
[1]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有效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作用支持小微企業和“三農”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J]. 青海政報,2019(18):3-6.
[2]王建民. 論銀擔合作困難、問題與風險管理——以青海省為例[J].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5):22-24.
[3]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全省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J]. 青海政報,2018(10):30-37.
[4]祁金蘭. 青海省民營企業融資法律保障問題研究[J].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4):116.
[5]常家升. 青海省融資性擔保行業發展探討[J]. 青海金融,2012(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