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希 林永群 李文梅 俞璇
摘要:在高質量推進新發展階段新福建建設進程中,應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賦能臺企融入福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先行先試,打造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當前,臺企在閩創新融合發展取得一定成效,閩臺科技融合邁向全新發展格局,但同時也存在惠臺政策及環境、科技創新能力、產業融合發展、適應市場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困境,需要從強化頂層布局、轉變政府職能、依靠科技支撐、產業創新融合、激發創造活力等方面進一步助推臺企融入福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關鍵詞:創新驅動;臺企;融入;福建;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279.27;G3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3)06-0012-05
0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1],為新型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科技創新指明了方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要特征的高質量發展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提出,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展現更大作為,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2],為福建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科技創新助推臺企融入福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對完善福建科技創新體系、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打造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在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福建科技部門不斷探索海峽兩岸科技創新融合新模式,通過實施惠臺科技政策引導、支持閩臺科技項目合作、建設科技創新平臺、營造良好科技創新環境等方式,推動閩臺科技協同創新、產業互補轉型升級、在閩臺企融合發展。
現有文獻[3-5]主要從臺企轉型升級的支持體系、閩臺產業及經貿合作等方面對在閩臺企開展研究,而從科技部門角度,依托科技體制機制創新,激發在閩臺企創新主體活力,推動“政產學研”深度融合等方面的研究較少。本文針對以上方面開展研究,為強化科技全面支撐臺企融入福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提供決策參考。
1 臺企在閩創新融合發展成效凸顯
1.1 臺企在閩投資興業勢頭良好
2022年,福建新設臺資企業1 448戶,約占大陸新設臺企總戶數的1/4;全年合同臺資達到44.32億美元,比增44.1%,占全省合同外資的33.5%;全年實際利用臺資2.06億美元,比增3%,約占大陸實際利用臺資的1/3;對臺出口創歷史新高,全年閩臺貿易額為1036.7億元,其中對臺出口635.8億元,占大陸對臺出口的11.7%,比增22.9%,高于大陸對臺出口增幅15.7百分點;新設臺資企業戶數、實際利用臺資金額均居全國首位[6]。截至目前,福建有臺資企業共計1.1萬多家,累計利用臺資項目超2.1萬個,實際利用臺資310多億美元[7]。近年來,閩臺經貿合作未受疫情影響,呈現“逆勢上揚”趨勢,62家臺灣百大企業在閩直接投資布局,臺灣百大企業超過一半在閩發展,包括冠捷電子(福建)有限公司、友達光電(廈門)有限公司、華映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廈門東元科技有限公司、東南(福建)汽車工業有限公司、華陽電業有限公司、廈門正新橡膠工業有限公司、宸鴻科技(廈門)有限公司等眾多知名臺資企業;“國喬泉港石化”“廈門聯芯”等一批重點臺資項目加快投建,海峽兩岸最大的石化合作項目“古雷煉化一體化”一期正式投入商業運營[8]。
1.2 閩臺科技融合邁向全新發展格局
近年來,福建科技部門根據《福建省“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專項規劃》[9]目標要求,強化臺企創新主體地位,積極推進閩臺科技融合發展。一是突出項目引導作用。落實“兩個同等待遇”政策,優先支持在閩臺企臺胞申報各類型省級科技計劃項目;支持省內企事業單位與臺灣合作,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新能源、現代農業、生命健康等領域,加強重點關鍵技術攻關;對符合資助條件的產業合作研發項目,最高資助100萬元。近3年來,立項支持廈門大學、福州大學、華僑大學、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閩南師范大學、閩江學院、福建省逸源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等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與臺灣東海大學、臺灣中原大學、臺灣宜蘭大學、臺灣陽明交通大學、漳浦臺豐山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臺灣大學等臺灣高校及企業實施省級科技計劃對臺合作項目合計15項,資助經費達565萬元;支持華僑大學與臺灣宜蘭大學等合作的“基于5G邊緣計算的沉浸式遠程教育系統研究與應用”項目,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港澳臺項目”立項支持,資助經費100萬元。二是突出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福建省政府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設立的“海峽聯合基金”將閩臺基礎研究納入國家框架,累計資助重點項目158項,總資助經費超4億元,支持高校開展閩臺科研合作項目102項,獲得6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5項發明專利[10],吸引聚集清華大學、復旦大學、臺灣大學等一批層次高、研究基礎好、學術水平高的科研力量,對海峽兩岸共同關心的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問題進行攻關,有力推動了海峽兩岸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對探索兩岸協同創新模式具有積極意義和重要作用。三是突出合作平臺建設。布局設立閩臺科技合作基地8家,支持福州大學與臺灣高雄大學共建智能環境巖土工程閩臺科技合作基地,支持福建師范大學與臺灣海洋大學共建生物醫用材料與組織工程閩臺科技合作基地等,重點圍繞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海洋高新產業等領域開展閩臺關鍵技術聯合攻關、技術轉移和產業化示范;設立包括國家級和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備案眾創空間在內的海峽兩岸青年創新創業平臺32家。四是突出科技品牌特色。持續擦亮科技特派員這一金字招牌,精準選任臺胞科技特派員到基層一線開展技術服務,助力福建鄉村振興;閩臺技術轉移體制機制不斷創新,技術市場發展環境優化,閩臺科技成果轉化質效提升,近5年來,閩臺技術交易合同數量共計205份,合同總金額達9.33億元;組織專家團隊開展省級創新戰略研究項目研究和課題調研,為閩臺融合發展提供智庫支撐。
1.3 閩臺科技產業合作層次有序
福建臺企向技術、資本密集型企業轉型升級速度加快,已形成“農業領先、制造業主導、現代服務業示范”的全領域、全業態產業布局。6個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連續包攬國家綜合評價前六名;電子信息、石化、先進制造等主導產業,集成電路、精密機械、太陽能光電、生技醫療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新材料、工業設計、現代農業、食品加工、服務業等特色產業之間的對接合作不斷深化,互補優勢明顯,逐漸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科技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
2 臺企融入福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面臨的困境
在高質量推進新發展階段新福建建設[11]進程中,在閩臺企迎來發展良好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挑戰。通過調研考察福建省內相關臺企、園區、基地、協會,以及與臺企合作的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結合福建省對外科技交流中心近年來協助福建省科技廳承擔的科技部“福建省海峽兩岸科技合作與交流情況年度統計調查”相關情況,當前臺企面臨困境總結如下。
2.1 惠臺政策及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
一是受現實條件制約及專題調研不充分的影響,雖然福建出臺不少惠臺政策,但是在落細落實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方面存在不足,部分政策缺乏簡潔明了的操作流程,有部分臺企反饋對政策條款、獲取渠道、申請流程、對接部門、服務機構等不熟悉[12]。二是出臺惠臺政策的初衷與臺企的期待產生一些偏離,部分科技政策的相關衡量指標因與臺企的實際情況存在偏差而難以落地,例如福建省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規定,年銷售收入在2億元以上的企業,研究開發費用總額須占同期銷售收入總額3%以上,而對于銷售收入總額較大的企業,實際研究開發費用占比難以達到3%,因此制約了政策的有效落地。三是部分惠臺科技政策一定程度上存在調整與完善不及時、政策延續性不夠、補助標準偏低、申請程序煩瑣等問題,對臺企吸引力不足。四是政府各部門間的統籌協調機制、對閩臺高科技產業合作的專項規劃等頂層設計,以及相關監督反饋機制還需要完善。五是省內相關財稅支持、金融服務、人才培育、產業集聚、市場營商、公共服務等環境建設能力需進一步增強[12]。
2.2 科技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一是部分臺企對開展科技項目合作存在一定擔憂[13],進而影響科技創新投入,加之研發投入回收期長、風險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臺企創新發展。二是省級科技計劃對臺項目的實施和支持力度有待提高,目前各類科技計劃主要側重于扶持閩臺高校、院所間的技術合作,而以臺企為創新主體,尤其能夠體現對臺“產學研”合作特色的科技計劃項目尚且滯后,省內高校及院所的科研成果與臺企的實際技術需求存在一定的脫節情況,制約了閩臺“產學研”的深入合作。三是在閩臺企參與重點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共建研發中心、共同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產業創新項目合作等的勁頭不足[12],科技部門對臺企在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聯手制定標準、申報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新型研發機構等方面的引導和支持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強,依靠科技創新帶動臺企轉型升級的成效不夠顯著。四是部分臺企科技人才與省內高校、科研院所、協會的交流合作和創新實踐不足,相關專利實現成果轉化較慢[5],科技部門在吸引培育閩臺創新人才及科技領軍團隊、推進閩臺原始創新和先進技術成果雙向轉化等方面的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五是省內臺企科技信息數據庫資源建設較為滯后,不適應新福建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無法更好地滿足閩臺科技創新融合研究需要。
2.3 閩臺產業融合發展有待進一步升級
一是在閩臺企雖然轉型升級起步較早,但是總體進展緩慢,福建臺企主體運營結構未發生太大變化,仍以代工和拓展外銷市場為主,對品牌建設重視不足,附加價值不高,面臨轉型升級壓力較大。二是基于企業自身需要、能力差異、策略選擇等因素,在閩臺企個體間發展進度不一,部分臺企基于核心技術與知識產權保護的顧慮,選擇在臺灣進行技術研發、在閩生產的布局,表現為在閩技術嵌入度不足,參與福建臺協同創新的意愿有待加強。三是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大部分在閩臺企向所在產業鏈的上下游進行延伸或進行整合的能力不足,創新型集群不夠壯大,產業配套能力不強。四是制造業是福建臺商投資最主要領域,雖然目前已形成石化、電子、機械等主要產業集群,但是跨區域實現集群輻射帶動作用較弱,某些行業甚至出現趨同和競爭,容易出現產能過剩問題。五是閩臺農業合作雖然在全國居于先行地位,但是面臨臺灣相關農業品種技術如何在本地熟化、應用推廣、示范輻射的問題,實現閩臺農業提質增效需要關注臺灣農業品種引進后的吸收、優化、應用以及協同再創新等環節。六是基礎研究是閩臺科技領域共同的短板,閩臺產業核心技術積累薄弱,關鍵核心技術、基礎材料、基礎工藝高度依賴境外,基礎研究原創能力亟待增強。
2.4 臺企適應市場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一是臺企存在對宏觀經濟環境不適應、市場信息不對稱、運作模式不熟悉、產品競爭力研判不準確等問題[13],導致在閩臺企總體產品更新換代慢、對新興智能制造技術的應用不足。二是臺企一定程度上存在用工和土地成本上升、人才短缺、土地短缺、運營成本高、融資困難、資金回收慢、競爭激烈等問題,制約了企業的創新及發展。三是傳統臺企一定程度上存在經營模式固化、自有品牌匱乏、銷售渠道不暢、物流成本高、交易風險大、跨境貿易難等問題。四是省內臺灣農民創業園、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園、閩臺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海峽兩岸青年眾創空間及孵化器等發展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園區服務機構受自身條件限制,在開展創新研發、投資融資、創業輔導、項目市場化運營等方面的專業能力不強,缺乏創新活力和抓手,導致發展滯后,凝聚和服務臺企能力減弱。
3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助推臺企融入福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的對策建議
據統計,2022年,臺灣GDP為5.1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35%)[14];福建GDP為5.31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7%)[15],雙方GDP總量相當,閩臺融合發展擁有堅實的現實基礎。在高質量推進新福建建設中,要結合福建工作實際,優化提升閩臺資源質效,做大閩臺創新增量,優化資源配置形成合力,強化科技戰略頂層設計,構建以臺企為主體、“政產學研”深度融合的閩臺技術創新體系,營造一流科技創新生態,激發臺企創新創造活力和融入新福建發展格局的動力。
3.1 強化科技創新頂層戰略布局
福建科技部門要以打造海峽科技創新中心為總抓手,以提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能力為主線,以增強全省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為保障,加快建立適應新福建發展要求和國際競爭新形勢的科技發展新模式,著力補齊閩臺創新短板,促進閩臺創新要素融合[1],推動閩臺科技成果轉化,集聚閩臺創新創業人才,提升閩臺產業核心競爭力,發揮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集聚效應,加快對臺科技創新合作的先行先試,強化頂層戰略規劃和布局,推進部省會商、省際協商、省市聯動,由科技部門牽頭,聯合省內相關職能部門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研究制定閩臺科技創新融合發展專項規劃及配套政策,探索簽署區域科技合作框架協議,為打造“海峽科技創新走廊”,加快建設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提供科技支撐。
3.2 轉變政府職能,引導臺企發展
一是政府發揮閩臺科技創新領導者和組織者的作用,繼續做好惠臺科技政策的宣傳引導和規劃保障[13],及時為省內臺企宣導解讀《國家科技創新政策匯編》[16]《福建省科技創新政策工具包》[17]等科技惠企新政策文件,充分發揮政策杠桿的作用。二是依靠新興媒體手段拓寬政策宣傳渠道,在涉臺各類科技活動中給予有針對性的推廣,組織惠臺政策實施績效專項調研,根據實際情況嘗試調整政策扶持的周期和力度,改進不合理之處,健全切實可行的實施辦法和配套措施,構建專屬服務通道,暢通建議訴求渠道,推動政策有效落地。三是鼓勵引導在閩臺企申報各類科技計劃項目、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技術研究中心,參與科技項目合作、開展技術研發、建設科技創新平臺等[12],建設閩臺科技項目成果及需求對接信息系統,促進閩臺科技成果雙向轉化,推進閩臺區域創新協同發展。四是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創新驅動發展試驗,在福建省與“一帶一路”沿線8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穩定的科技交流合作的基礎上,助推閩臺企業“抱團”,甚至與兄弟省份臺企聯合,“走出去”參與“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進一步探索閩臺開放創新融合發展新模式。五是依托“放管服”改革,推動“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結合,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為在閩臺企創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營商環境,簡化行政審批手續,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提升辦事效率。
3.3 依靠科技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
一是有效整合閩臺技術研發體系,借鑒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臺灣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等在賦能科技創新方面的經驗,發揮臺企在應用研究領域的優勢,聚焦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推進閩臺項目、基地、人才、資金等科技創新資源一體化整合配置,避免重復建設、同質競爭。二是通過共建閩臺科技離岸創新中心、閩臺科技創新合作聯盟、閩臺產業技術研究院等新型載體,推進“政產學研”協同創新,雙方共同加強基礎研究自主布局能力和原創能力,探索重點建設閩臺基礎學科研究中心,攜手開發自主知識產權,支持閩臺高層次科技人才領銜開展核心關鍵技術和成果應用轉化聯合攻關[1],實質性扭轉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提升科技成果供給質量。三是大力支持閩臺高校、科研機構、百強企業、“專精特新”企業、行業協會等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企業孵化器、海外研發中心及科技園區等,在推進福建海洋領域省創新實驗室籌建、科技創新平臺招引、國際大科學計劃在閩落地等過程中,融入臺企臺商科技力量,鼓勵臺灣知識產權權利人在閩創業發展,以推動臺企創新能力扎實落地為目標,進一步深入推進“政產學研”合作的全鏈條建設、全維度拓展、全要素供給。四是加速壯大高水平閩臺科技人才隊伍,完善科技人力資本與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探索臺灣人才新型智庫建設,完善閩臺科技創新人才雙向流動機制,吸引臺灣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及團隊在閩協同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實行招商引資、招研引智一體,探索設立一批臺灣特色產業園等,通過引進技術或購買專利、技術訣竅等,靶向吸引臺灣專業人才、創新團體、管理團隊,統籌做好臺灣科技人才的團結、引領、服務等工作。六是繼續精準選任臺籍科技特派員,推動“龍頭企業+基地+科特派+農戶”新型市場化科技服務模式持續發展[13],健全臺籍科技特派員利益共同體保護支持機制。七是推進省內臺企科技信息數據庫建設,為閩臺科技創新融合智庫建設提供支撐。
3.4 推動閩臺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
一是圍繞福建省主導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特色產業,推動省內各設區市形成分工合理、區域特色、優勢突出、差異化發展的閩臺產業格局,提升閩臺產業集群發展水平和輻射功能,促進多產業協同并進,推動臺企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以優化環境提升融入動力、以完善載體拓寬融入渠道、以多元合作提升融入效率,積極引導臺企產業嵌入。二是完善閩臺科技產業合作機制,圍繞電子機械、石化、數字經濟、精密制造等重點產業,實施新一輪閩臺產業合作計劃[12],繼續布局建設閩臺科技產業合作基地,瞄準產業鏈高端環節和技術主流方向,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型臺企融通創新。三是在臺灣傳統優勢領域著力引進一批下游產業鏈項目,在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精密機械、太陽能光電等領域引進一批“補短板”的臺資大企業、大項目,做大總量、提升質量,推動打造超萬億元的閩臺產業集群,壯大福建創新型產業集群。四是根據福建省《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18],推進閩臺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融合發展,提升臺灣農民創業園、閩臺農業融合發展產業園建設水平,注重臺灣農業“五新”的示范推廣,助推海峽兩岸鄉村振興合作基地創建。五是突出對臺產業特色,精準引進建設一批與福建省新興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匹配度高、有較高知名度的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構建創新成果清單、關鍵核心技術“揭榜掛帥”清單,落實“賽馬”等新型管理制度,深耕專業核心技術研發,服務臺企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拓展閩臺產業全價值鏈合作。
3.5 激發臺企臺商創新創業創造活力
一是探索建設服務支撐能力強、運行管理機制新、具有較強區域輻射力的閩臺產業技術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為中小微臺企提供技術研發與轉化服務。加快推進福建“數字第一家園”一體化服務平臺、臺灣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平臺、“臺胞臺企服務專窗”建設,支持“臺陸通”App建設,用科技手段服務臺企臺商。二是繼續運用好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自創區協同創新資金,支持加快建設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閩臺園區、平臺和項目,推動形成自創區閩臺品牌優勢。三是強化臺企“科技貸”服務和支持力度,圍繞服務中小微臺企科技創新,為不同規模、不同發展階段臺企匹配個性化融資產品;探索設立閩臺科技創新股權投資基金,聚焦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培育未來產業,增強在閩臺企發展后勁。四是協助推動科技型臺企統一備案,落實稅費減免、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研發費用分段補助等優惠政策[9],切實降低臺企創新創業成本。
4 結語
本文通過梳理在閩臺企科技創新融合發展成效,運用文獻研究法和調查研究法,分析臺企在惠臺政策環境、科技創新能力、產業融合發展、市場適應能力等方面面臨的困境,從科技部門如何推動“政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角度,研究提出強化科技創新頂層戰略布局、轉變政府職能、強化科技支撐引領、推動閩臺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激發臺企創新創業創造活力等助推臺企融入福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的對策建議。閩臺融合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如何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提高科技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發揮在閩臺企創新主體作用,提升區域創新輻射引領能級,將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5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16)[2022-10-25].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趙龍.全面落實“四個更大”重要要求 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EB/OL].(2022-04-25)[2023-04-01].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22/0425/c117092-32408044.html.
[3]蘇美祥.福建臺資企業轉型升級的實證調查與支持體系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8):189-194.
[4]蘇美祥.大陸臺資企業區域分布視域下閩臺產業合作轉型升級研究[J].亞太經濟,2019(1):146-152.
[5]趙巧萍.閩臺科技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考[J].海峽科技與產業,2022(11):1-4.
[6]東南網.去年福建全省新設臺資企業1448戶 占大陸新設臺企戶數近1/4[EB/OL].(2023-02-10)[2023-02-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7445181317412931&wfr=spider&for=pc.
[7]蘇美祥.在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勇立潮頭[J].海峽通訊,2022(9):26-28.
[8]趙龍.202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EB/OL].(2023-01-20)[2023-04-01].https://www.fujian.gov.cn/xwdt/fjyw/202301/t20230120_6097625.htm.
[9]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福建省“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專項規劃的知[EB/OL].(2021-11-05)[2023-04-01].http://www.fujian.gov.cn/zwgk/ghjh/ghxx/202111/t2021 1105_5768034.htm.
[10]林和平.積極探索閩臺教育融合發展新路[J].神州學人,2022(10):16.
[11]李鴻階.高質量推進新發展階段新福建建設[EB/OL].(2023-03-14)[2023-04-01].http://www.fj.gov.cn/zwgk/ztzl/gjcjgxgg/px/202303/t20230314_6130649.htm.
[12]連希.閩臺科技融合發展助推臺企臺青創新創業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23(2):57-60.
[13]連希.新發展階段下臺企臺青在閩創新創業動力機制研究[J].產業科技創新,2022(4):26-29.
[14]中國新聞網.臺灣當局下修今年GDP增長率至2.04% 創八年新低[EB/OL].(2023-05-26)[2023-05-27].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chs/zw/10014617.shtml.
[15]福建省人民政府.2022年全省生產總值53109.85億元[EB/OL].(2023-01-21)[2023-04-01].http://fujian.gov.cn/xwdt/fjyw/202301/t20230121_6097959.htm.
[16]福建省科技廳.2023年國家科技創新政策匯編[EB/OL].(2023-05-05)[2023-05-06]. http://kjt.fujian.gov.cn/xxgk/zcwj/202305/t20230505_6163393.htm.
[17]福建省科技廳.2023年福建省科技創新政策工具包[EB/OL].(2023-05-05)[2023-05-06]. http://kjt.fujian.gov.cn/xxgk/zcwj/202305/t20230505_6163389.htm.
[18]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EB/OL].(2023-02-28)[2023-04-01].http://www.fj.gov.cn/zwgk/ztzl/tjzfznzb/zcwj/fj/202302/t20230228_61224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