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靜
摘 要 學習革命文化題材課文能傳承中華民族美德,樹立革命理想和正確的人生三觀。在教學時,教師要消除學生對革命文化題材的時代隔膜感,將過去與現在進行聯系,拉近生活距離;要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從中感悟深刻的意蘊;要從歷史背景、人物生平等方面拓展學習內容,豐富認知;要運用多媒體還原當時的生活,再現生動的情境。
關鍵詞 革命文化? 轉化? 語言? 拓展? 媒體
初中語文統編教材選用了不少革命文化題材的內容,旨在為學生打好“中國底色”,植入“紅色基因”,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和傳統美德,讓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的宏偉目標。但不少教師在教學革命文化題材時出現一些偏差,采用強行灌輸思想教育的方式,以致學生學習興趣不濃。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感受。
一、實現轉化,拉近生活距離
這里所說的轉化主要指古今轉化和課內外轉化。革命文化大多形成于戰爭年代,與青少年學生相隔年代久遠,學生很難感同身受。這樣就造成了學生對革命文化的一種心理和情感的隔膜。革命文化大多講述的是革命時期的事件和英雄人物事跡,要有效實施革命文化教學,就要將教材蘊含的革命精神內涵和當今時代發展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聯系,使學生產生認同感,融入教材呈現的情境之中,才能受到崇高思想和革命精神的教育。
如偉人毛澤東的《紀念白求恩》,文章對白求恩的精神給予熱情的贊頌和高度的評價,內容有濃厚的政治色彩。文中所說的“國際主義”“共產主義”“無產階級事業”等話語與當今初中生的現實生活存在很大距離,學生缺乏形象的感知。我們要把英雄人物與現實人物對接起來,把抽象的白求恩精神與具體的生活環境相聯系,學生樂意聽,也聽得懂,更能深刻領會到白求恩精神在新時代的新內涵。再如學習《白楊禮贊》,我們可引導學生發現身邊具有“白楊精神”的人物,拍攝能體現他們精神的微視頻和圖片并配以文字加以說明,在班級博客平臺上進行展示和交流,使具有革命精神的人物立體地展現出來,讓學生受到崇高的思想和革命精神的感染。除古今轉化外,我們還可以進行課內外轉化,結合本地革命文化資源開展活動。如學習革命文化題材《梅嶺三章》等課文,我們可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參觀革命歷史遺址或革命人物故居,訪問革命老人,收集整理資料,撰寫讀書心得。這樣能拉近歷史與現實的生活距離,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
二、品味語言,體會精神價值
語文教學的根本是語言文字教學,語言文字是文章表情達意的載體,作者往往將崇高的思想和革命精神蘊含在詞句的精心描述之中。教學時,教師引領學生品味詞句蘊含的深刻思想內涵,體會關鍵細節的表達意圖,能順利地走進人物的情感世界,接受到革命傳統教育。
比如陳毅的詩《梅嶺三章》,詩中不少動詞就頗有表現力,如“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中,“去”和“招”字可以看出革命領袖即便命喪黃泉也不甘心,要去陰間召集部下與敵人血戰到底。“斬”寫出了領袖的偉大氣魄,不殺盡敵人誓不罷休的決心。“此頭須向國門懸”,“須”,必須、一定之意,死也必須把頭顱高懸于國門,作者決意效仿春秋吳國伍子胥“眼懸東門”的典故,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死也不會瞑目。一個“須”字表現出詩人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和為革命犧牲的光榮感。品析詩歌中的意象也能捕捉到作者的心緒,了解到作者偉大的胸懷。如蘆荻的小詩《風雨吟》,我們可引導學生先了解詩歌創作背景,然后品析詩歌中的意象。作者寫“風”“雨”意象,是鋪設一種背景,既是實指自然界的風雨,也是虛指社會風雨,可理解為祖國所承受的苦難。詩歌中的“大地”意象可理解為1941年風雨如晦的中國局勢。詩歌尾句的“年輕的舵手”是詩人自身的意象,在風雨肆虐淹沒大地的情景下,作者關懷社會命運,敢于面對殘酷的現實挺身而出,擔負起“舵手”的責任,這種積極向上的勇氣和高度的責任感能給學生極大的精神鼓舞。品味意象就能體會到作品的精神價值。
三、拓展教材,豐富學習內容
革命文化題材的課文若就事論事,會缺乏感染力,學生不能獲得全面、深刻的印象,我們要適當拓展教材,豐富學習內容,讓學生對教材涉及到的內容有個全面的認知。這里談三個方面的拓展。
一是歷史背景的拓展。革命文化題材是時代的產物,與當時的歷史背景密切相關。如《我愛這土地》,詩歌創作于1938年國難當頭的時期,災難深重的祖國正遭受日寇鐵蹄的踐踏,詩人目睹殘酷的社會現實,匯入民族解放斗爭的洪流,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敵人刻骨的仇恨,借鳥象征自己,通過鳥對土地的歌頌表達了自己的情感。了解了背景就能理解作者的歷史責任與擔當。如果不熟悉寫作的歷史背景,學生就有隔世之感,難以理解詩中蘊含的思想情感。
二是人物生平的拓展。革命文化題材無不打上作者個人生活的印記,我們可從作者的生平經歷的角度來體會作者的創作意圖,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作者偉大胸懷,對作品進行深入解讀。如《最后一次講演》,這是聞一多的一篇即興講演,是對反動派無恥罪行的聲討,是對李公仆的愛國主義精神的贊頌,是鼓動人民群眾要團結戰斗的號角。演講激情澎湃,氣吞山河,撼人心魄。我們必須讓學生明白李公仆和聞一多是什么樣身份的人,他們為民主和平作了哪些工作。這樣才能讓學生理解聞一多為何要冒著生命危險作這個演講。
三是文本地域性拓展。不少革命文化題材帶有作者的故土情結,是特殊地域熏陶和教育了作者,影響了作者的寫作觀念和取材內容。如教學《回延安》,我們可以介紹延安的地理位置,介紹延安軍民開展大生產運動的艱苦生活情景,介紹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領導全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歷史,介紹“延安精神”對當代和后代產生的深遠影響。拓展地域性內容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特殊地域的敬仰之情,繼承革命傳統,弘揚革命文化精神。
四、利用媒體,再現文本情境
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性、形象性等特點,能再現革命文化題材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現代媒體技術的優勢進行教學,比如結合文本特點為學生播放革命電影、革命音樂、革命圖片和視頻資料等,通過情境再現來輔助語文教學,將革命傳統精神深植學生心田。
如《紅星照耀中國》,是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寫于1936年的著作,它是作者根據參觀訪問、苦心搜集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真實資料寫成的,作者向全世界真實地報道了中國紅軍將領和紅軍戰士的情況,讓全世界都認識了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所創造的奇跡。閱讀這部書,學生對紅軍爬雪山、過草地、涉江河與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敵人英勇搏斗的艱難情景,僅僅限于文字的描述,沒有形象具體的感知,難以受到情緒感染。我們可將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具體的形象,教學時,可以截取紅軍長征途中的可歌可泣的影像視頻,給學生播放。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勇士們的英勇壯舉。利用多媒體再現文本情景,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形象感知,深化育人效果。
革命文化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過程是落實語文學科素養中的“文化傳承和理解”的最佳手段,是弘揚革命傳統的最好抓手。我們要認真研究教材,精心設計教學方案,讓偉大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如春風化雨般浸潤到學生心靈。
[作者通聯:江蘇蘇州市相城區漕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