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麗
摘? 要:核心素養是當前教育形勢下被重點關注的內容,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情況和學生發展需求不斷革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提高教學效率。文章深入分析了當前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相關問題提出了改進策略,旨在有效發展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促進其學習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歷史;教學效率
歷史是高中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能夠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歷史學習視野,發展歷史思維。但就目前的高中歷史教學情況而言還存在一些問題,包括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未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教學素養有待提升等。為此,教師要積極針對相關問題進行改進與優化教學策略。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翻轉課堂、多元評價等方式提高歷史教學效率。如此,教師通過不斷創新教學手段,發展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 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是當前高中歷史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問題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課堂教學氛圍過于沉悶、枯燥。教師常常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依照教材上的大段文字向學生講述相關知識,既不引入相關史料,豐富教學內容,又不積極與學生進行互動。如此,面對枯燥的文字,沉悶的課堂,學生往往難以激發學習興趣,在課堂上的表現通常不積極。
2. 未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為促使學生在考試中取得更高的分數,部分教師常常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是向學生“灌輸”知識。在這樣的教學情況下,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忽略,導致其在學習過程中過于被動。學生通常是按照教師的教學要求死記硬背一些重、難點內容,輔以做題來鞏固,基本沒有依據自身的實際學習情況來查漏補缺,未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導致學習效果不理想。
3. 教師教學素養有待提升
教師的教學素養是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就目前教學情況來看,教師的教學素養還有待提升。首先,部分教師缺乏教學方式創新的意識,一直固守于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即使部分教師勇于進行教學創新,但是流于形式,并沒有充分契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而是為了創新而創新。其次,教師評價教學的能力有待提高。部分教師仍然以學習成績為標準來評價學生,沒有圍繞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目標來評價,評價主體單一。
二、高中歷史教學效率的提高策略
1. 借助信息技術開展課堂教學
濃厚的學習興趣對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意義重大。因此,為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打造一個富有趣味性、生動性的教學課堂,并積極地與學生進行互動。在當前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依托信息技術開展課堂教學能夠有效提升課堂的趣味性和生動性。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積極借助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普通高中教科書·歷史》(以下統稱“教材”)必修(上)“兩次鴉片戰爭”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打造一個充滿趣味性、生動性的課堂。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鴉片原材料的圖片——罌粟,同時指出鴉片對人們身心發展的危害。其次,教師以英國商人利用鴉片殘害中國人這一史料進行課堂延展,利用多媒體播放英國商人逐漸擴大對華鴉片走私,利用鴉片欺壓中國人的各種行徑。最后,在明確了鴉片戰爭的起因之后,教師引領學生通過教材詳細了解鴉片戰爭的經過。如此,教師借助多媒體圖片和視頻使得課堂變得更加生動、形象,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 借助翻轉課堂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通過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促使其更加積極地思考與學習,提高其學習效率和質量。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并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實現課堂主體翻轉,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深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如此,在提高教學效率的基礎上,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學教材必修(上)“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這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實現課堂主體的翻轉,將課堂真正交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首先,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與學習需求,將學生分為3 ~ 5人不等的多個學習小組。其次,教師為學生布置如下小組學習任務:依據自身對抗日戰爭的了解,結合教材內容歸納抗日戰爭的起因、經過、結果,并列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抗日戰役。在這一小組學習任務驅動下,小組學生之間需要緊密合作,包括列舉素材、分析素材等,了解日軍的侵華暴行,以及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局面的形成,同時還要思考具有代表性戰役的意義與形勢變化。最后,教師讓各個小組依次進行總結陳述,全班學生點評。在這樣的歷史課堂上,學生不再是在教師的指揮下進行學習,而是通過自主思考與合作探究進行學習,能夠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3. 借助多元評價助力學生的思維發展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高質量的教學評價能夠促使學生發現自身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從而查漏補缺,在積極改進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學習效果。在以往的課堂教學評價中,教師通常是單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并且評價依據大多是作業答案或考試分數,這樣的評價方式具有較大的局限性,沒有從學生的綜合能力出發,不能全面評價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為此,教師要積極完善教學評價機制,通過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首先,評價主體多元化。不能只由教師單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還要讓學生對學生進行評價,學生對自己進行評價,必要時還可以考慮將學生家長作為評價主體。其次,評價內容多元化。教師不能只是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還要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包括學生的課堂表現、學習態度、課堂互動情況、練習情況等。最后,評價方式多元化。教師不能單一地根據成績對學生進行評價,還要使用學生調查問卷和教師日常觀察表對學生進行評價。通過多元評價的實施,學生的學習視野將不再局限于考試分數,而是會發展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從而通過注重學習過程中的每個細節來改善自己、提升自己。與此同時,學生在對同學進行評價的過程中,能夠進行有效的換位思考,并透過不同的角度看待自身的學習情況,從而取長補短。教師也可以結合多元評價結果,有針對性地優化教學設計,因材施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要積極地從傳統教學模式中跳脫出來,在充分契合素質教學改革要求的基礎上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翻轉課堂、多元評價等方式幫助學生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能力、發展學習思維,從而在不斷提高教學效率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趙業亮. 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 高考,2020(6).
[2]陶花. 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 文理導航(上旬),2020(3).
[3]鄭伊旎. 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中歷史教學策略[J].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0(4).
[4]王利. 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歷史有效教學策略探析[J]. 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