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





[摘 要]唯有經歷貼近真實的、主動探究的、創造式的活動,學生才能深入數學知識脈絡,深刻把握知識內核。項目化學習基于學科大概念,以項目或者任務為載體,驅動學生在問題情境中自主開展實踐性學習活動,自主構建知識結構框架,為解決學習碎片化現象提供了合適的方法導向,便于學生真正領會知識本質和應用數學知識,融通數學思維和技能。
[關鍵詞]項目化學習;大概念;核心素養;小學數學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20-0048-04
項目化學習(PBL)是基于學科核心概念,以項目或者任務為載體,驅動學生在問題情境中自主開展實踐性學習活動。項目化學習可以融通數學思維與技能,那么如何以項目任務的形式,引導學生形成整體性的結構化認知,明確概念本質?這就要求教師熟知學科整體結構中的大概念,圍繞知識核心進行教學目標的重構,設計活動項目,再將項目內容付諸實踐。下面,筆者以“兩位數的再認識”為例進行具體說明。
一、在領域結構中厘定大概念
將學習內容置于學科相應的領域結構中審視,明確其在知識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提煉出能反映知識整體的本質核心及內在關系的概念,或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和解釋力,以及具有概括遷移價值的原理、思想或方法,這些即為大概念。
小學階段“數與代數”領域包含“數與運算”“數量關系”兩大主題(如圖1)。課程標準強調,量之間的關系表達離不開數與運算,而數與運算均要以計數單位為核心予以統領。“數的認識”中,從整數到小數、分數,都是由數量到數的抽象過程,核心概念就是用抽象符號表達數的意義。其中,整數具體表達為“十進位值制計數法”,用0~9這10個數,以及十進制、位值制的計數規則,就能表征任意對象的數量。這是計數單位在整數中的表現形式,小數和分數的表達也是類似的抽象方式。“數與運算”中,算理、算法的理解最終也要追溯到計數單位對數義的表達,具有一致性。因此,“十進位值制計數法”可以看作是一套完整的符號表征系統,是統攝整數的大概念,能真正凸顯數的本義,也是“數與代數”領域結構中的主要線索之一。
二、在知識主線中整合核心內容
根據數學教材編排的相關內容順序,整數的教學主要包含認識10以內的數、認識11~20各數、認識100以內的數、認識萬以內的數、認識多位數。0~9的認識是讓學生初步體會運用符號表示數量,培養符號意識;在蘇教版和人教版教材中,“10的認識”是獨立課時,讓學生初步感受數從量變到質變的轉折,具有開啟體會十進位值制意義的基礎地位;100以內數的認識是數的表征開始構建成形;萬以內數和多位數的認識是對十進位值制計數法的拓展延伸,培養學生知識遷移應用的能力。可見,兩位數的再認識是統領知識主線的關鍵內容,也是培養學生遷移計數能力的基石。
三、在概念維度下確定項目目標
好的項目設計,需要依據大概念的具體維度對學習目標進行設計。
首先,要將大概念蘊含在設計的問題之中,形成項目實踐目標,以及要能從項目中提煉出知識結構的核心問題。
其次,學生能以數學的眼光理解任務內容,用數學的思維思考項目的核心本質,用數學的語言表達對項目的理解,用適合的數學工具解決問題。
最后,在項目交流中,學生能正確評價自己和別人的項目成果,應用核心知識轉化為評價依據,在評價總結過程中感知知識的價值所在。
在大概念具體化維度的引領下,項目設計以“在計數從量到質的轉變中體會十進位值制計數法的原理,能基于計數規則創造符號來表征數量”為出發點,設計詳細的項目實踐目標(見表1),將認識10、認識11~20各數、認識100以內的數整合起來,重構成跨學期的學習項目——“兩位數的再認識”。
四、在目標指導下實施具體任務
項目化學習相比常規的課堂探究活動有著特別的優勢,它不僅能突破教材中課時分散的限制,圍繞大概念將兩位數的內容整合起來教學,還能突破時空限制,設計成“課前+課中+課后”“校內+校外”的長程活動,為學習的實施提供便利。因此,根據項目實踐的具體目標,可在不同時間段設置相應的項目任務,滲透核心素養的培養(見表1),為學生形成扎實的結構思維做鋪墊。以下是具體實施過程。
1.應用原理,合作創造
弗賴登塔爾認為,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進行再創造,即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習的東西發現或創造出來。顯然,“做數學”本身也是數學學習的目的。經歷“再創造”的過程,能使學生在參與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體悟核心概念,建構屬于自己的認知結構。
如圖2所示,通過自主閱讀和思考,強化了對計數原理的認知后,小組成員需要聚集在一起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收獲。有的小組在思維的碰撞和糾偏中,有條理地總結兩位數創造的要點,討論出理想的創造方案。有的小組會選擇在討論后每個成員出一套方案,然后由每個人說明設計理念和優勢所在,再共同評選出大家一致認可的方案。其中,每一步的分享、討論與篩選,都是培養學生用語言表達思維最自然、最有趣的方式。
對于設計方案的創造與改進,不同小組的呈現結果必然會有層次差異,這樣的差異會反映到項目成果中。因此,教師要提前收集各小組方案,進行初步的分類和篩選,目的有兩點:一是課堂上需要有典型案例的分享,以及代表性資源的對比評價;二是精選部分作品適應課時容量,盡量圍繞核心目標展開研討,做到課堂的提質增效。圖3是筆者整理的部分設計作品,包含失敗的、有待改進的和比較成功的代表類型。其中,方案1每個數字都用一個新的符號表示;方案2是將算籌的縱式和橫式交換了位置;方案3~5分別使用了字母、文字、圖形的不同方式表征兩位數。
2.介紹推廣,以教促學
能促使學生加深記憶、靈活應用的方法就是把知識教給別人讓別人探索,進行項目推廣本質上也是以教促學的一種變式。
在設計方案定型后,小組兩人之間需要把自己創造的兩位數介紹給對方,在有限的時間內教會對方自己新創的兩位數,并讓對方說出計數規則與組合原理。讓他人了解、接受、喜歡上自己創造的事物,能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參與其中并進行幫助和指導。為了不打擊部分學生的信心,也為了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計數法,可以及時給予失敗小組幫助,提供整改的機會。整改方案的前后對比是項目實踐中寶貴的生成性資源,它體現的是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從淺表到本質的轉變過程,也能更加動態地展現設計原理的合理性,極具研討價值。
3.課堂研討,項目反饋
項目化學習的主要特征除了“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還有作品化。教與學都圍繞著作品的生成,按有形的任務線索展開,關注顯性素材的準備和使用。成果產生的過程也是學習結果在物化作品中的界定。
“兩位數的再認識”的項目成果包含兩部分,一是兩位數的創造方案,二是設計推廣成效。課堂中,教師要圍繞這兩點設計研討、反饋的流程(如圖4),每個流程須緊扣實踐目標和項目環節,以大問題展開,即以提問的形式復盤作品產生的過程,引導學生思考互動,生成要點,提煉知識核心思想。
流程①是資料閱讀的反饋。
問題:根據我國數字發展史,你認為古人是怎么設計兩位數的?這樣的設計好在哪里?為你們小組兩位數的創造提供了怎樣的經驗?
[經驗舉例]
①古人最開始用手指數的時候數到10不夠數了,對數字繼續地創造產生了影響。
②無論是用繩結、算籌還是阿拉伯數字記數,都習慣10個符號為一組進行組合變化。
③算籌和阿拉伯數字中,不同數位上的符號一樣時,表示的數量不一樣。
流程②是計數原理的討論。
問題:你們小組認為設計兩位數的關鍵要點是什么?
[要點舉例]
①兩位數的組成是有規律的,個位每滿10,十位上就會增加1。
②不同數位上的數表示的意義不同。
③ 需要一些基礎符號才能組成不同的兩位數。
流程③是作品的展示與分析。
問題:每樣作品有什么特點?對照設計關鍵要點說說好(或不好)在哪里?不同的作品之間有什么異同,產生了什么影響?
[分析舉例]
①方案1設計的每個符號都不相同,有一個數就創造一個符號來與之匹配,那么無窮的數就要創造無窮的符號來表示,造成了創造和使用的困難。
②方案2是改編的算籌計數法,需要用到橫縱兩組數,比較煩瑣,不像方案3和方案4,只要記住10個符號就能表征所有兩位數。
③幾組成功的方案為了計數的簡便,都改變了0~9的表征符號,說明創造兩位數的前提是創造必要的基礎符號。個位只要滿10就需進1,相同的符號“幾”在十位上就表示“幾十”。
④方案3的表征符號特別簡潔,跟阿拉伯數字一樣都是1或2筆寫成,而且是熟悉的拼音。
流程④是推廣成果的分析。
問題:成功推廣的小組是如何迅速教會他人默寫新的兩位數的?接受組為何能快速接受并學會?推廣失敗的小組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過程:推廣組與接受組結合計數法解說,最后全班共同討論。
流程⑤是回歸對已學兩位數的分析。
問題:這些成功的創新數與我們學習的兩位數有什么相同之處?挑出你最喜歡的,說說理由。你對我們學習的兩位數有了什么新的認識?
生成:制訂表征兩位數優劣的判斷標準。
流程⑥是計數核心思想的深度提煉。
問題:經歷了兩位數再認識的項目過程,你有何反思?(結合作品談談改進意見和原理)你能繼續設計三位數嗎?
流程⑤和流程⑥的對比反思過程,其實都是對計數三要素的再次總結和細化。至此,當再回答前文的問題“為什么0~9都是一個數字,從10開始就要用兩個數字構成?”時,學生已然胸有成竹,甚至遷移到多位數也不成問題。因為在做項目的過程中,數字這套表征系統的核心概念已經滲透到了他們的思維里。
項目化學習的成果往往是多元而深入本質的。基于課程標準的知識大概念,明確了開放性項目設計的方向,使學生能在實踐中呈現豐富的、多層面的解決方案,并不斷地在討論中暢通思路、優化方案。教師在項目推進中注重探索過程的思考,追問以問題“為何有的方案更優”“怎樣使方案更優”深入,系統地推動學生研討、迭代和反思。雙方共同促進了探究性實踐活動的真正落地。
4.評價優化,成果展示
對項目成果的評價主要聚焦于項目過程和作品,但評價形式、維度和時機可以是多樣的。以課中研討流程為例,流程③和流程④為生生互評,教師對各環節的總結和提示即為隱性的他評。課后可將優秀成果、特色成果、優化成果、拓展成果予以分類展評,促進小組間的互相學習,鼓勵拓展新研究。其中,評價維度與項目過程一脈相承,包括參與程度、各流程貢獻、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與思考、語言表達的適切性、成果的合理性等多個方面,重在運用發展性評價,選出單項和綜合表現之星。最終,用教、學、評的一致性有效推動學生的數學知識、技能、思維協同發展,讓數學核心素養落地。
綜上,項目化學習頂層的大概念和具體項目內容,是學科項目化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立足學科領域整體,建構和遷移數學知識的獨特價值。利用項目化學習,以及利用探索知識本質的設計和實踐整合碎片化教學內容,對教學來說是一種啟發性嘗試,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