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打造思維發展型課堂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和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真實有效的提問是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發散思維的關鍵所在。文章聚焦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圍繞優化課堂提問設計,提出了基于文本主題提問、圍繞故事主線提問、挖掘文本內容提問、統領故事全局提問等策略,以期通過真實、高效、層次漸進的課堂提問有效梳理文本內容,升華故事主題,提升學生的多元思維品質。
【關鍵詞】小學英語;有效提問;思維品質;閱讀教學
作者簡介:葉婷婷(1988—),女,江蘇省蘇州市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天和小學。
課堂提問是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最常見的教學手段,同時也是貫穿課堂“教”與“學”全過程的關鍵要素。有效的提問設計能激發學生的語言表達欲望,發展學生的多元思維品質。然而,很多教師在課堂中設計的教學問題大都屬于低層次的事實型問題,這些問題看似能勾連學生的思維品質和生活經驗,實際上卻不能很好地激發他們的思維活躍性和閱讀積極性,從而使得閱讀教學實效不盡如人意。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具有靈敏的問題意識,善于創新和優化提問方式,善于設計層次漸進、縱深兼具的問題鏈條,引領學生在深度學習中培養和提升思維品質[1]。下面,筆者從基于主題提問、圍繞主線提問、挖掘文本提問、統領全局提問四個方面探索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課堂提問的有效策略。
一、基于主題提問,開發學生語言思維
在進入正式的閱讀教學之前,教師需圍繞文本主題內容設計相關問題,以促使學生將已有的知識儲備與即將展開的閱讀學習建立有效串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學生的語言思維,使學生保持積極向上、思維活躍的語言學習狀態。
(一)通過問題有效串聯,調動已有認知
在課堂教學伊始,教師應基于單元主題設計與其相關聯的情境問題,并通過恰當適時的提問使閱讀主題或故事的引出更加自然貼切,在有效調動學生已有認知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3“A healthy diet”的“Story time”板塊的語篇為例,該語篇講述了Mike和YangLing豐富多樣的飲食習慣。在導入環節,筆者引導學生基于語篇主題“Eating Habit”復習蔬菜、肉類、水果等食物的英語單詞。
隨后,筆者設計了以下問題:“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breakfast/lunch/dinner? What about your mother? Can you tell me some healthy food you think?”。這一系列問題串旨在讓學生將語篇知識與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激發學生主動表達的欲望。
在大致了解了學生各自的飲食情況之后,筆者又設計了如下問題:“Do you have a healthy diet?”,引導學生針對自身情況進行辯證思考,從回想飲食情況的低階思維轉向思考飲食習慣是否健康的高階思維,實現思維能力的提升。
(二)通過問題激發想象,提升閱讀興趣
教師要緊緊圍繞文本主題,設計預測性問題,以開發學生的語言思維,增添閱讀趣味。例如,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8“Dolls”的“Story time”語篇介紹了boy doll和girl doll的身體特征。筆者開展了一個“我畫你猜”的游戲,在黑板上一邊畫出人物局部的身體部位,一邊引導學生猜測:“His eyes are big. His face is big too. What is it?”,學生在猜測的過程中順便學習了身體部位的單詞,加深了對單詞的印象。
再如,在教學英語繪本A home for Little Teddy時,筆者拿出一個購物袋,提問:“What toy do I take today? Can you guess?”,引導學生用句式“Is this a/an…?”猜測購物袋里的東西,引導學生討論他們喜歡的玩具,這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可從文本主題入手,通過設計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激發學生想象,活躍學生的思維。
二、圍繞主線提問,啟迪學生觀察預測
教師要精準定位閱讀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圍繞故事主線,通過適時提問來引導學生進行扎實豐富的語言操練,在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預測能力。
(一)結合封面插圖提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閱讀過程實際上也是觀察、提取、對比、加工和深化信息的過程。教師應巧妙利用文本語篇中的非語言信息,設計發散性問題,引導學生在觀察中自主建構故事背景圖式,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繪本生動有趣、具有暗示作用的封面插圖,促使學生通過觀察和解讀圖片,初步感知故事內容,培養觀察和推理能力[2]。例如,在麗聲北極星繪本The angry dragon的閱讀教學中,筆者出示該繪本的封面,引導學生關注和捕捉封面的非語言信息,提問:“Look,what can you see from the cover? How is the dragon?”。
該繪本講述了一個小男孩畫了一條火龍,火龍變成了真的,但是因為沒有牙齒、爪子、火和巢穴,它總是生氣地尾隨小男孩,于是,小男孩一次次為火龍畫上它想要的東西,最后還給它畫了一個小寶寶的
故事。
通過觀察封面,學生得出火龍很生氣的結論,并追問:“Why is the dragon angry?”,筆者順勢引導學生進入故事情境,對故事文本進行預測。學生在預測故事情節的過程中,與故事文本進行初步對話,驗證了自己對故事的猜想。
(二)緊扣故事主線提問,提升邏輯思維能力
小學英語閱讀語篇中通常都有一條情節鮮明、貫穿全文的主線,教師可基于對故事內容的分析,從故事的邏輯發展順序這一視角設計問題,促使學生分析梳理、精準提煉文本主線,提升邏輯思維能力。
例如,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4“Then and now”的“Story time”語篇生動地呈現了Mike一家過去和現在的變化。為引導學生提取故事文本中的關鍵信息,筆者基于思維魚骨圖的時間主線提出了下列問題:“What could Mike/Mike's grandpa/Mr.Brown/Mrs.Brown do then? What can Mike/Mike's grandpa/Mr.Brown/Mrs. Brown do now?”,以此來啟發學生尋找線索,提煉相關信息。隨著閱讀的推進,筆者緊扣文本繼續追問:“What do you think of their life now?”,促使學生從低階的自主獲取信息向高階的闡述個性觀點轉變。
教師通過在課堂上巧妙提問,使學生能理清文本故事脈絡,由此發展預測分析和歸納總結的能力。在故事主線的鮮明指引下,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梳理了語篇的大致脈絡,為語言能力的發展做好鋪墊。
三、挖掘文本細節,引發學生深入思考
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還應深入文本,從故事中的細節體現、情節沖突、人物特征等方面挖掘文本的價值內涵,設計評價類、辯證類的高階問題,讓學生在深層解讀語篇內容的基礎上提升語言思維的深刻性和開放性。
(一)圍繞故事細節提問,撬動深層思考
教師應挖掘文本關鍵細節,以問題引導學生挖掘作者蘊藏于文本中的情感價值觀念。例如,英語繪本My dad以生動豐富的畫面和簡練活潑的語言塑造了安東尼爸爸的可愛形象。教學時,筆者巧妙抓住“My dad is all right.”這一主線,引導學生關注繪本插圖中的關鍵細節,如插圖畫了一匹飯量很大的馬、一條擅長游泳的大魚、一只身強力壯的大猩猩等。筆者提問:“What do you think of Anthony's dad? Why does Anthony write like this?”,引導學生品味繪本中這些夸張、生動的語言文字和生動形象的比喻特征。
在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后,筆者又問:“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dad?”。筆者鼓勵學生結合繪本中的語言特征,嘗試描述自己父親的形象。學生在對文本語言細節的分析拿捏中深入思考,在實現思維多元化發展的同時有效提升了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二)基于文本沖突提問,引領價值判斷
小學高年級的英語閱讀文本中通常會設置情感沖突點,或通過凸顯人物觀點的異同來有效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教師可捕捉故事文本中的沖突點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輸出自己的觀點、看法或質疑,促使學生在思辨中逐步培養批判性思維和辯證性思維。
以麗聲北極星繪本Emma's Birthday為例,該繪本講述了Emma生日將至,但似乎所有人都忘了她的生日,Emma有點失落,但最后大家一起在乒乓球俱樂部為她慶祝生日的故事。在閱讀教學中,筆者抓住Emma前后情緒的強烈反差這一文本沖突,引發學生對故事情節的深層思考。
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筆者提問:“It seems everyone has forgotten Emma's birthday, how is Emma? Does everyone really forget her birthday?”,筆者鼓勵學生在繪本中尋找答案,并選準思維的求異點。之后,又以問題“If you're Emma, will you be unhappy? what can you do if everyone forgets your birthday?”促使學生結合繪本相關情節內容進行個性化表達。
S1:I will be unhappy.I can buy a birthday cake by myself.
S2:Maybe my friends and my parents are busy,I can share my happy time with them.
S3:I can tell them and we can play together.We can swim and have a drink. Being together is so happy.
教師應基于文本的沖突點設置開放性問題,充分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學生在表達自己觀點時通過重組文本語言,能夠形成個人價值判斷,提升思維的主動性。
(三)針對文化差異提問,拓寬閱讀視野
英語閱讀語篇往往會運用對比的手法展現文化差異,教師可設計對比性問題,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培養學生的世界意識。
例如,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3
“A healthy diet”的“Story time”板塊的語篇時,筆者引導學生對比Mike和YangLing的飲食習慣,并提問:“Why do they have different diets?”,學生思考后得出結論:“Because they like different food and drinks.”
“Because Mike is British, YangLing is Chinese.”。
學生加深對“不同區域有不同的飲食風俗習慣”這一觀念的認知,并通過觀看中外飲食文化對比的視頻,感受到不同地域豐富的飲食文化,感知中外不同文化的差異性,學會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
四、統領全局提問,延伸學生思維深度
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多維度、深層次地理解文本的語言、情境、內涵,還要讓其讀懂文本蘊含的情感價值觀念。因此在讀后環節中,教師還應站在統領全局的角度設計問題,在學生的個性回答中切實延伸學生的思維深度。
(一)圍繞情感教育提問,涵養價值導向
故事文本通常富含深刻豐富的情感,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文本故事內涵,讓學生在學到語言知識內容的基礎上接受正確情感價值導向的熏陶和引領。
還是以英語繪本My dad為例,其以孩子的視角描繪了孩子對于父親的熱愛和崇拜。繪本中有許多巧妙的設計與精心的安排凸顯了這一點,例如,插圖中重復出現太陽這一暗喻,筆者據此設計了以下問題:“Look at the pictures. Can you find the similarities? What do you think of it?”,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插圖,感受文本中隱含的強烈情感。
學生觀察和對比出現太陽形象的插圖,結合繪本的情節內容,體會到繪本中所富含的深刻情感,發現“太陽”的隱喻在于:爸爸的愛就像太陽一樣溫暖著安東尼,即使他生病離安東尼而去,安東尼也會永遠記得他的愛。
(二)結合語篇故事結局,培養創新思維
很多英文繪本和小學譯林版英語教材中的語篇故事的結局是開放性的。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資源開展拓展延伸教學,以問題引導學生續編故事,使其成為學生深化思維的素材,成為閱讀教學的亮點。
例如,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3“A healthy diet”的“Sound time&Cartoon time&Checkout time”板塊時,筆者針對語篇的開放性故事結局,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真實經歷,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故事續編,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的學習體驗更為豐富。
其中,有學生續編的故事內容如下。
S1:They go shopping again.They buy the fish and use the shopping bag to put the fish.
S2:They go shopping again.But there aren't any fish in the supermarket.They have no fish today.What a day!
結語
真實高效的課堂提問是英語閱讀教學的助推器,也是啟迪學生語言思維的催化劑。教師在進行問題設計時,要深入解讀閱讀文本內容,發揮問題的多元功能,優化課堂提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在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1]姚敏.借助有效提問,培養學生英語思維品質[J].小學教學參考,2021(3):71-72.
[2]鄭君君.試論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有效策略[J].校園英語,2021(13):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