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義兵
[摘要]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元素,教師應明確愛國主義教育方向,采用借助榜樣力量、豐富教學方法、建設教育陣地等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和指導,在不斷的反思和創新中營造良好的道德與法治學習環境,完善道德與法治教學流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關鍵詞] 初中道德與法治;愛國主義教育;教學策略
發展學生的道德素養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應深入理解愛國主義的本質,在教學設計中逐步滲透愛國主義與人文主義內容,依托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使學生在多元情境中提升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不斷規范自身的言行舉止,涵養新時代青少年應當具備的愛國主義精神。
一、借助榜樣力量,滲透愛國內涵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教師可以從歷史的角度呈現古往今來對祖國發展有貢獻的能人志士,讓這些楷模成為青少年學習的榜樣。在一批批的愛國人物中,選擇一些典范榜樣,充實學生的課堂學習素材,通過對典型人物事例與精神的全面分析,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此外,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衣食住行都出現了很大變化,這些發生在學生身邊的變化也是教師進行愛國教育的重要內容。
比如,在九年級上冊《堅持改革開放》一課的教學中,為有效調動學生的愛國情感,教師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我國改革開放幾十年來在經濟建設和民生發展中所取得的矚目成就。在這些巨大的成就當中,有很多人都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作出了卓越的社會貢獻,他們都是值得學生學習的榜樣。不忘初心的退休干部楊善洲,在改革開放之初就努力推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通過探索小城鎮建設發展多樣經營,帶領很多當地百姓脫貧致富。在退休后,他仍然不忘為人民服務的諾言,在大涼山植樹造林22年,讓數萬畝的荒山變為綠洲,最終還將萬畝林場經營管理權無償獻予國家。
再如,中共黨員王有德帶領職工努力推動防沙治沙,構建了幾十萬畝防風固沙林,這對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王有德一生都將防沙治沙、植樹造林視作自己的職責,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終于在我國西北地區構筑了一道規模宏大的綠色屏障。退休后,王有德又積極投身公益林事業,為社會作出持續的貢獻。教師在課堂上凸顯榜樣力量,通過為學生呈現這些經典案例,引導學生從人物事例中感受身邊發生的變化,了解改革開放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的重要意義,理解并尊崇改革開放以來無數愛國人士做出的努力,有效升華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進而實現了培養學生愛國品質的目標。
二、豐富教學方法,進行愛國教育
1.開展情境教學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利用多種方法來創設情境,將抽象的愛國主義教育理論變得更加形象具體,以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在開展情境教學時,教師要堅持兩大應用原則:第一,貼近學生生活的原則。教師創設的情境要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保持濃厚的興趣,在真實的情感體驗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第二,多媒體呈現情境的原則。多媒體技術已經被廣泛運用在教育領域中,教師采用多媒體技術營造出生活情境,利用圖片、視頻的方式加以呈現,能夠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愛國主義教育效果。
七年級下冊《傳遞情感正能量》一課的教學,在新課導入環節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我和我的祖國》這首歌,營造出愛國氛圍,讓學生結合歌詞體會到歌曲傳遞出來的愛國情感。接著,播放相同主題的愛國影視劇片段“在開國大典前,林治遠是電動旗桿的安裝者,他曾進行反復多次的實驗,目的是讓升旗儀式絕對不會出錯”。教師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切實地感受到前輩們的愛國情感。隨后,教師進一步引導“祖國是我們成長的地方,是無數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和平家園,我們每一個人都要保持著對祖國的熱愛,用自己的一份力量來回報祖國”。最后,呈現革命先烈的圖片,鞏固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
2.組織實踐活動
教師需要綜合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設計課堂實踐活動,并適時開展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踐行正確的愛國
行為。
比如,八年級上冊《積極奉獻社會》一課,為了能夠讓學生領悟到服務社會帶來的積極意義,并認識到如何服務社會、為社會作出貢獻,進而全面理解個人貢獻與愛國行為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依托節日設計一些社會實踐活動。例如,在植樹節之際,可以組織學生到戶外進行義務植樹活動,讓學生了解到植樹造林對地球、對人類的重要價值,樹立正確的環保意識,培養在日常生活中保護環境的好習慣。在國慶節到來之際,可以安排學生參觀博物館,向學生訴說革命先輩們的英勇事跡,讓他們了解黨史、學習黨史,深刻感受當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進而激起熱愛國家、熱愛黨的真摯情感。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按照自身的興趣愛好和實際情況,用課外時間參與一些社會公益活動,或者積極參加志愿服務,為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建設教育陣地,實施愛國教育
1.建立社會陣地,活動體驗愛國情懷
教師要建立起社會實踐陣地,把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結合,將愛國主義與社會實踐聯系起來。比如,可選擇“時代”這個主題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具體活動中融入愛國主義相關內容,并延伸到學校外,在實踐中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同時,教師還可以挖掘重大歷史事件、英雄事跡等內容中所包含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帶領學生參觀本地紀念館,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懷。
2.創設德育環境,建設愛國校園文化
良好的校園文化具備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功能。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學生能夠在物化環境中體驗到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比如,學校可以設置愛國主義主題的宣傳欄,每當遇到祖國重大節日,各班級布置相關題材的黑板報,在班級中張貼革命烈士的畫像、名言,懸掛國旗、黨旗。同時,利用校園廣播開設“英雄的故事”等定期欄目,為學生講解英雄們的革命故事,宣傳革命精神。教師還可以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組織愛國主義文化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此外,還可以組織紅色教育巡展走進校園,讓學生走近老紅軍,請離退休干部、退伍老兵到學校開展交流會,聆聽英雄的偉大事跡,讓學生領悟并傳揚這些革命先輩精神,努力讓自己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竇虎林.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研究[J].智力,2022(36).
[2]馬春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J].教育界,2022(35).
[3]徐連剛.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構建初中道德與法治德育課堂的思考[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2(12).
[4]鄭曉萍.黨史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融合措施[J].亞太教育,20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