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云 唐海峰
[摘要] 當前,我們要加強思政教育與各學科,特別是語文學科教學的融合。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全面挖掘語文課程中所蘊涵的思政教育內容,課堂上運用思想引領、言傳身教、深挖教材、創新課堂、課后拓展、活動引領等策略,讓語文與思政有機融合,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為學生發展打牢根基。
[關鍵詞] 思政教育;小學語文;融合教學
思政教育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內容與手段,小學思政教育是培根鑄魂的奠基工程,關系并決定著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啟蒙水平與成長質量。小學思政教育內容豐富,形式活潑,在每一門學科中都可以滲透,語文學科更是如此。小學語文學科相較于其他學科,更具人文性、思想性、工具性、應用性、開放性、包容性,在思政融合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各學校有必要探索思政教育與語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
一、思想引領,提高政治覺悟
小學語文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論修養,進一步增進對新時期學生需求與教育綱領文件的深刻認識,并進行教學頂層設計,使得語文教學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既能彰顯學科特性,又具備科學化、政治思想性和真理性,從而避免對思政教育元素的機械加注和牽強附會。把思政教育納入小學語文教學,教師情感要深、上手要淺,要做到愛學生、愛職務、愛教學,透過“小事跡”說清“大事理”,讓他們知道該做什么、該如何做人,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成為社會正能量的傳播者。
二、言傳身教,做好學生榜樣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這就需要教師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傳道授業解惑,自覺做學生的表率。作為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有仁愛的情懷,以學生為中心;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是學生成長中的一面鏡子,學生是教師的影子,教師的一舉一動都將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產生重要的影響。所以,教師應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素養和道德操守,時刻關注好自身的行為舉動,提升自身正能量,提振自身精氣神,給學生樹立好榜樣。
三、深挖教材,彰顯德育元素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過精心篩選出的,在這里有贊美英雄的文章,有傳揚美德的美篇,有抒情動人的童話,也有愛國戍邊的詩歌。語文教師要吃透教材,努力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并進行巧妙滲透,從而將語文教學和思政教育有機融合。例如,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教師在講授時應著重培養、激發學生發奮圖強的精神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因年代久遠,學生對作品發生的歷史背景缺乏深刻認識,單靠教師口頭講述往往達不到教育效果,此時可以結合圖片及音視頻資料,引領學生浸入體驗,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及周恩來總理的生平事跡,同時緊扣文本,反復誦讀課文相關片段,引導學生從誦讀中體悟到周總理起起伏伏的情感變化。在此基礎上開展師生、生生交流,在互動中引導學生深度思考“自己為何而讀書”,從而明悟“落后就會挨打,發展才會強大”這一道理,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埋下“國家興亡,人人有責”的愛國種子。通過這樣的教學,幫助學生確立人生目標,厚植家國情懷,激發使命擔當,涵育道德素養。
四、創新課堂,融入生活情境
課前,教師要對學習材料、學習背景、思政教學目標等加以研究,確立好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教學的主要目標,選擇合適的課堂教學策略及方法,設計好教學活動。教師要盡可能地創新課堂教學方式,融入生活情境,滲透革命思政元素,以提高語文課堂和思政教育融合的整體效果。在講授五年級下冊《清貧》時,聯系泰興黃橋一位曾到學校演講的老兵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體會方志敏同志的崇高品質,領悟中國革命者的精神與信仰,感悟人格魅力;在講授六年級上冊《開國大典》的時候,先讓學生觀察身邊喜迎國慶的場面,觀看閱兵儀式錄像,感受課文字里行間傳達的喜慶、熱鬧、莊嚴的氣氛,激發民族自豪感和國家認同感……這樣生動的案例,將日常生活中的情境納入教學活動,并將知識點與育人元素有機融入教學活動中,使學生走進情境,在情境中感,在情境中悟。用這種學生最愿意接受的教育方法來進行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見人、見事、見物”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覺悟,從而體驗人生真善美,實現“思政育人”的效果。
五、課后拓展,弘揚紅色教育
思政教育也要從課堂向課后拓展。電影《長津湖》通過鏡頭,讓生活在和平時代的學生去接近、體驗那段歷史:志愿軍戰士在嚴寒氣候條件下,面對美軍最精銳的“常勝之師”,他們沒有絲毫退縮,而是視死如歸、奮勇殺敵,為人民而戰。教師如果善用類似的社會熱點,就能以更接地氣的方式引發學生共鳴,從而激起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電影《長津湖》帶給學生的不只是好看的畫面,更是一堂富有內涵的思政課,促進學生傳承紅色基因,增強國家認同,激勵奮進力量。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電影中的英雄總是閃閃發光,那我們身邊的英雄同樣如此。在生活中有許多感人的事跡,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們默默奉獻,他們用實際行動彰顯著平凡英雄的本色。校園生活中的紅色文化也處處可見,教師可以將“學黨史、立志向”“點亮英雄之光”“童心向黨”“雷鋒精神永流傳”等主題活動融入語文思政課堂。對于學生生活中的紅色教育元素,教師要善于捕捉,善于挖掘,善于利用。好的語文教學應該體現活、新、真的時代特色,讓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精神營養和人生啟發。
六、活動引領,激發情感共鳴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基于教學內容開展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講授六年級下冊《金色的魚鉤》一課時,教師通過“視頻追憶”“經典閱讀”等活動,引導學生感知人物形象,學習優秀品質,深化長征精神,從而達到文化知識與思想教育的雙向滲透。講授六年級上冊《我的戰友邱少云》時,結合“英雄的故事我來說”主題活動和英雄中隊的創建,讓學生了解英雄的事跡,激發愛國情感共鳴。此外,教師還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去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德育試驗基地參觀,為革命先烈默哀沉思、敬獻花圈、聆聽他們的故事,通過仔細研讀革命史料等形式,不斷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拓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內涵和外延。以國慶節為例,開展“永遠跟黨走”畫展和“老兵宣講進校園,紅色基因代代傳”活動;以重陽節為例,組織學生到敬老院參加志愿服務活動;以寒假為例,開展“書香里的年味”等一系列語文思政實踐活動。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融入思政元素,是新時期核心素養培育的基本要求。語文教學有思政,課程思政適語文;語文教學融思政,課程思政潤語文。在實施課程教學時,教師應全面挖掘語文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內容,強化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思政知識學習,讓思政與語文兩者有機融合,為學生未來人生發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