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秋杏
【摘要】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五大振興”的內容之一,是鄉村振興的“魂”。沒有鄉村文化振興,就沒有鄉村全面振興。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具有以黨建為引領,注重打造特色文化;以文旅為抓手,注重宣傳民族文化;以非遺為典型,注重傳承傳統文化等優勢,但也存在主體結構較為單一、客體遭遇沖擊、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針對性不夠強、地域差異較大等困境。需要從堅持思想引領,貫徹鄉村文化振興的根本遵循;堅持文化自信,增強鄉村文化振興的信心決心;堅持開放包容,打造鄉村文化振興的嶄新形態;堅持守正創新,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兩創”發展等方面入手,著力推進鄉村文化振興,進而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文化振興;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G24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10-0089-04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1]。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題中應有之義,是鄉村振興的“魂”。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文化伴隨著“走出去”和“走進來”的交融,產生文化交會碰撞,形成多元化的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文化。一方面,本土鄉村文化“走出去”,鄉村文化受眾從本土居民外溢擴張,對文化的理解、詮釋、傳承和價值評判從單一的鄉土流傳轉變為千人千面;另一方面,“走進來”使得少數民族地區本土鄉村文化受到了一定沖擊,在多種文化的磨合碰撞下,鄉村文化如何傳承、發展、創新成為一大難題。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文化振興既具備獨有優勢,同時又面臨發展困境,亟待破局。筆者以柳州融水苗族自治縣(以下簡稱“融水縣”)為研究對象,研究其鄉村文化振興的優勢,分析所面臨的困境,探尋發展路徑。融水縣以少數民族為主要人口,苗、瑤、侗、壯等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約75%,其中,苗族占總人口40%左右。融水縣擁有歷史悠久、特色鮮明、風情突出的少數民族文化,因節日眾多而被譽為“百節之鄉”,具有“中國蘆笙·斗馬文化之鄉”之稱,鄉村文化振興方面獨具特色。
一、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文化振興的優勢
我國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指出“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2],分析了我國鄉村“熟人社會”的特征和差序格局的特點?;卩l村的這些特點,鄉村文化從而具有歷史性、穩定性、傳承性的特點。少數民族地區鄉村除具備上述特征外,還因鄉村文化特色鮮明、特點突出、辨識度較高而擁有獨具一格的特色,在鄉村文化振興中有著特有優勢。
(一)以黨建為引領,注重打造特色文化
融水縣各鄉鎮的鄉村文化振興措施不盡相同,但都具備一個共同點,即以黨建為引領,注重打造各具特色的鄉村文化。例如,汪洞鄉一是通過“黨建結合村建、家建”,創建黨建品牌,夯實基層組織,以黨建引領村建、家建治理,建設文明鄉風、家風;二是充分發揮民族文化在育民、惠民、富民方面的重要作用,在鄉村舉辦山歌節活動,人人傳唱山歌,將少數民族文化通過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承、創新;三是將“黨建強、鄉村興、群眾富”的目標貫穿于鄉村治理和鄉村文化振興中,凝聚當地居民向心力,共同為當地鄉村振興出智出力。再如,三防鎮一是推進“黨建+”模式,打造“黨建+紅色文化”,圍繞“紅色三防·魅力壯鄉”旅游發展定位,深度融合紅色文化、旅游、農業、生態康養;二是注重傳承地方紅色革命文化,依托紅七軍紀念館、紅七軍紀念亭、紅七軍三防會議舊址、鄧小平與張云逸居住舊址等項目,打造紅色教育基地,當地居民通過講好紅色故事、唱好革命歌曲等方式,發揚紅色革命文化,凝聚精神力量。
(二)以文旅為抓手,注重宣傳民族文化
融水縣注重對民族特色文化的傳承、保護和挖掘,文化旅游融合發展,依托秀美山水和特色文化,打造了“秀美融水﹒風情苗鄉”文旅品牌。該縣熱門的旅游精品線路均包含至少一個展現民族特色文化的村寨景點?!度谒缱遄灾慰h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十四五”時期要打造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利用示范基地,深入挖掘融水“一山一水一節”資源優勢和民族文化,塑造特色文化品牌。通過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推動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挖掘與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全域推進特色旅游等重點措施,發展文化產業,建設文化旅游強縣[3]。憑借優美怡人的自然環境和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當地以“節慶+旅游”“文化+旅游”的文旅融合思路,將其打造為柳州的熱門旅游目的地之一。
(三)以非遺為典型,注重傳承傳統文化
融水縣擁有國家級、自治區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等各級非遺項目近兩百項。融水縣注重傳承非遺技藝,積極探索“非遺+”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通過非遺進校園、進機關、進鄉村,開設非遺集中學習培訓、非遺工作坊、非遺體驗店等方式,使人民群眾零距離認識非遺、了解非遺、認同非遺,同時通過“引進來+走出去”“線上+線下”等方式全方位宣傳非遺,整合豐富的非遺資源,搭建非遺展示、合作交流平臺,提高非遺的認知度、認同感和自信心。融水縣三百堯告苗寨的“鄉村文化振興‘堯告模式”獲評“2021年中國鄉村人才振興優秀案例”,“堯告模式”成為融水縣鄉村文化振興的一個典型符號?!皥蚋婺J健币劳忻缱謇奈幕?000村民人人參與苗族拉鼓非遺活化傳承,以“融水苗族拉鼓文化博物館”為平臺,引智外部專家顧問、發掘本土鄉村人才資源,整合文旅資源,實現鄉村文化振興和鄉村人才振興的良性互動、互相促進,進而推動鄉村振興[4]。
二、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文化振興的困境
盡管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文化振興擁有別具一格的優勢,取得較大成效,但是鄉村文化振興在主體、客體、公共文化供給、地域差異等方面尚存在一定困境,給鄉村文化振興帶來阻力,亟需破解困境。
(一)鄉村文化振興主體結構較為單一
當前,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文化振興的主體主要為鄉村兩委和當地村民,主體結構較為單一。鄉村文化振興需要多方面主體共同參與,既需要黨和政府的領導、重視、扶持,也需要村民的理解、參與、支持,還需要社會組織的融入、認可、援助。首先,鄉村黨政機關結合當地具體實際和特色制定了鄉村文化振興目標和實施計劃,明確鄉村文化振興戰略規劃和主體責任。由于鄉村兩委班子需要統籌安排和落實全村大小事務,在鄉村文化振興協調和執行方面投入的時間精力有限,難以全面兼顧。其次,鄉村常住人口呈現“兩頭大、中間小”的特征,即老、小占大部分,而常住鄉村的中青年人口較少,鄉村常住人口結構失衡,鄉村“空心化”問題凸顯,鄉村文化振興存在斷層、跨代的困境。最后,鄉村的社會組織多為促進經濟發展而成立,對于鄉村文化發展的主動性、積極性較弱,主動融入鄉村文化振興的意識不強、效果不明顯。
(二)鄉村文化振興客體遭遇沖擊
鄉村文化振興的客體即鄉村文化,包含鄉村思想道德、精神品格等。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文旅產業的加強,鄉村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二者的融合碰撞對鄉村文化而言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本土鄉村文化和外來文化的交流融合產生了多元化的鄉村文化,豐富了鄉村文化的層次、內涵和外延,賦予鄉村文化新的時代特征。另一方面,本土鄉村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碰撞和沖擊使得鄉村文化的傳承、創新遭遇一定阻力。首先,鄉村外出務工、在外地常住和外地前來鄉村旅游的人員將外來先進文化帶進鄉村的同時,外來文化中的消極成分,如功利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錯誤思潮等也隨之涌入,對鄉村文化發展產生不良影響,鄉村傳統吃苦耐勞等優秀精神受到沖擊。其次,外來文化帶來的價值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村民對鄉村文化的價值判斷。在外來文化中的快節奏生活、極簡生活、獨居生活等價值觀的影響下,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禮儀講究、團體合作的傳統節日習俗在一些人眼中變成了“繁文縟節”,傳統節日習俗的來源、意義被淡化。
(三)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針對性不夠強
當前,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要有公共文化場所和公共文化活動,如公共圖書室、文化室、閱覽室、運動場、休閑小廣場、書畫展、攝影展、廣場舞比賽、運動競技等。由于鄉村常住人口的“空心化”,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存在場所利用率不夠高、活動效果不明顯等困境,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針對性不夠強。一是鄉村常住居民多為老人和兒童,老人承擔著照顧兒童、照料家務、照管農活的重任,可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能夠自主支配的時間有限,再加上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對閱讀圖書、翻閱報刊的需求不高;而兒童或為學齡前、或為學齡,前者尚無自主閱讀能力,后者需要完成學業或幫助分擔家務,無論是老人還是兒童,能夠到公共文化服務場所活動的時間都不充裕,導致公共文化場所利用率不高。二是公共文化活動對老人、兒童的吸引力不夠強,參與度不夠高,活動效果不夠明顯。
(四)鄉村文化振興地域差異較大
旅游景區、精品旅游路線里的鄉村在鄉村文旅的大力融合發展中,鄉村文化得到更深入的挖掘、更全面的保護、更完善的開發、更順暢的傳承、更有效的創新,鄉村文化振興成效顯著;而非旅游景區的鄉村在鄉村文化振興方面較弱,主要體現為對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不夠,鄉村文化振興力度不夠大,鄉村文化振興在鄉村全面振興中的地位不夠明顯、效果不夠顯著。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少數民族地區非旅游景區的鄉村通常位于較為邊遠、交通不甚便利、自然環境特色不夠突出的地方,這些地區鄉村振興的任務更為艱巨,對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視程度和政策傾斜程度相對其他方面較弱;二是少數民族地區非旅游景區鄉村的“空心化”問題更為嚴峻,鄉村文化振興的主體力量更為單??;三是少數民族地區非旅游景區鄉村文化振興的動力不夠足,缺乏文旅產業的加持和助推,鄉村文化振興缺乏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三、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文化振興的推進路徑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边@為新的歷史起點上的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推進方向。
(一)堅持思想引領,貫徹鄉村文化振興的根本遵循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5],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遵循。黨的二十大報告就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作出了重要部署。鄉村文化振興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鄉村振興凝聚強大的精神力量。
(二)堅持文化自信,增強鄉村文化振興的信心決心
首先,要深入挖掘鄉村優秀傳統文化,闡釋凝聚其中的精神力量和道德品格,增進人們對鄉村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增強人們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要豐富鄉村文化振興的主體結構,不斷充實鄉村文化振興的主體力量,通過內部與外部聯動、“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線上+線下”結合等多種靈活形式,吸引更多組織和人才加入鄉村文化振興中,實現鄉村人才振興和鄉村文化振興的相互促進、良性循環;最后,要講好鄉村文化故事,加強與高校、文化研究機構、演藝機構的交流合作,吸引更多專業人才對鄉村優秀文化的挖掘、研究、傳播,傳承發揚鄉村優秀文化。
(三)堅持開放包容,打造鄉村文化振興的嶄新形態
首先,對于外來文化,要吸收借鑒有益于鄉村文化振興的優秀成果,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不斷豐富鄉村文化的內涵和外延,提高鄉村文化的吸引力;其次,無論是本土鄉村文化還是外來文化,都要廓清其蘊含的價值追求,對錯誤的思潮、觀念要堅定批判、堅決抵制,避免腐朽文化對鄉村文化的侵蝕;最后,要增強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針對性,根據鄉村“空心化”的特征,廣泛開展調研,結合村民的需求有針對性提供公共文化場所和服務,融入少數民族特色文化,例如蘆笙排練室、刺繡工坊、兒童拉鼓隊、山歌對擂等,發揚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鄉村文化。
(四)堅持守正創新,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兩創”發展
首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站穩鄉村文化振興的人民立場,確保鄉村文化振興始終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要求同向同行;其次,要推動鄉村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健全鄉村文化產業體系,培育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充分發揮文旅產業的帶動作用,將少數民族鄉村優秀文化物化為文創產品或影音作品,提高鄉村文化傳播的廣度和深度;最后,借助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優勢,深化鄉村文化振興的信息化、數字化建設,例如線上VR展廳、互動直播、沉浸式打卡、云游鄉村等,為鄉村文化振興帶來更多時代的“流量”,助推鄉村文化振興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6.
[3]融水苗族自治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EB/OL].(2021-09-27)[2022-02-23].http://www.rongshui.gov.cn/xxgk/fdzdgknr/ghjh/zcqgh/202111/t20211104_2949726.shtml.
[4]林瑋.特色文化產業集群的資源開發與鄉村實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5(05):89-94.
[5]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