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樺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閱讀;核心素養
根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級)》的要求,小學數學教師需要重點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在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使學生具備良好的數學思維、數學閱讀能力、數學信息讀取能力與數學問題解決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開展數學閱讀教學,讓學生在有趣的閱讀情境中自主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啟發思維、思考問題;參與閱讀競賽,逐漸培養學生的閱讀認知,發展閱讀思維與能力,實現核心素養發展.
一、小學數學閱讀能力構成要素
(一)語言理解能力
語言理解能力是數學閱讀能力的基礎構成,也是學生數學閱讀能力中最基本的部分,從本質上來說,語言理解能力能夠讓學生對符號化文字、文字化符號進行信息讀取與篩選,對提取出來的信息進行邏輯處理.學生具備語言理解能力之后,不僅可以理解數學概念、數學定理、數學公式與邏輯關系,還可以將數學題目中的復雜信息進行簡化,將數學題目中的文字轉化為圖形關系、數字關系,形成數學語言.也就是說,語言理解能力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基本素質,也是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構成部分.
(二)辨別數學符號
數學符號是數學運算中的重要構成部分,小學數學中涉及的數學符號不多,學生若不能夠正確理解這些數學符號,不會運用數學符號,那么很難順利地進行運算,也難以發展數學計算能力與計算思維等核心素養,因此,數學教師需要關注學生數學符號辨別與閱讀能力的形成,在日常教學中讓學生多多閱讀數學符號,練習將數學符號轉化為數學語言,如此鍛煉學生的數學符號閱讀與辨別能力,進一步推動學生數學計算思維、數學閱讀思維的發展.
(三)分析圖表能力
圖表是數學學習中較常出現的元素,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各種平面圖、幾何圖占據了重要地位;高年級學生還會學習數學統計知識,接觸到統計圖表,因此,學生需要具備分析數學圖表的能力,從圖表中提取重要信息,理解圖表中隱藏的問題,能夠根據圖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就涉及學生的另一個重要的數學思想——數形結合思想,學生若具備良好的圖表分析能力,則可以在面對圖表時將圖表與數字結合起來,將圖表轉化為數字關系、數學語言、抽象符號等,將圖表中的位置、數字等與數學邏輯聯系起來,從而有效解決問題,
二、小學數學閱讀存在的問題
根據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閱讀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很多教師都積極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也認同數學閱讀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在課堂的數學閱讀環節,教師對學生提出的數學閱讀要求較為簡單,為學生提供的數學閱讀時間較短,導致教學過程存在較多的問題,具體問題如下.
(一)忽視數學課本閱讀
數學教材是數學閱讀的基本材料,也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素材.隨著新課程改革進程的逐漸深化,數學教材的編制愈發科學,更加符合小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規律,符合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成長規律與特點,其中存在豐富的數學閱讀素材,具有較強的閱讀價值.但是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數學教師很少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教材內容,而是要求學生重點閱讀數學教材中的題目、公式定理等局部內容,忽視了導讀、課后闡述等部分的閱讀價值.這就導致學生不能夠通過閱讀數學教材發展相應的閱讀意識與閱讀思維,對數學語言缺乏基本理解.在這樣的數學閱讀教學模式之下,學生對教材的了解存在片面性.認為教材就是輔助教師教學的,對教材的解讀除了公式與定理其他的一無所知.這不僅會影響學生數學閱讀思維的發展,而且會阻礙學生數學學習自主性、數學探究意識等核心素養的發展.
(二)對數學閱讀不重視
在現階段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將更多的精力投入數學概念性知識、數學計算、數學幾何圖形教學方面,重點培養學生的數學問題解決能力與數學解題能力,從而忽視了數學閱讀的重要性,不僅如此很多學生、家長與教師均認為:閱讀是語文與英語學科中才會出現的行為,數學不需要閱讀”,部分教師認為:“學生閱讀數學題目,就是要求學生快速審題,而不是讓學生像閱讀文章一樣反復閱讀數學文字部分,這會浪費課堂時間”.錯誤的數學閱讀認知導致教師的數學教學行為發生偏差,部分教師甚至不會組織學生進行專門的數學閱讀學習,沒有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習慣,這就導致學生閱讀數學是為了做題,目的性較強,很難體驗數學閱讀的樂趣,難以發展數學閱讀思維.
(三)數學閱讀活動較少
根據對小學數學教學了解之后可知,在小學中,學生關于數學的課外讀物較少,大部分學生對數學文字的唯一閱讀機會就是閱讀數學題目,很少有小學生能夠閱讀數學有關的繪本、數學小故事、數學文化類文章.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局限于計算題、平面幾何題層面,缺乏對數學文化、數學歷史、數學代表人物的理解,也不知曉各種數學公式、定理的由來.這是由于小學數學的閱讀活動較少,大部分學生進行的數學閱讀活動就是在教師的要求之下閱讀數學教材及數學練習冊中的題目信息.
三、基于核心素養背景提高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措施
(一)創建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生動有趣的情境是激發學生數學閱讀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閱讀活動,主動沉浸于數學閱讀中,體驗數學閱讀樂趣的重要條件.在小學數學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想開展高效的數學閱讀活動,就要以閱讀活動啟發學生的閱讀思維,培養學生的數學認知,讓學生逐步形成相應的核心素養,并根據數學閱讀內容構建相應的情境,根據上述分析指出的問題:組織的數學閱讀活動較少,對數學教材中的閱讀內容重視程度不足.針對這兩點問題,教師應深入開發數學教材中的閱讀素材,圍繞閱讀素材主題設計具有情境的數學閱讀活動.
以小學四年級上冊的“★1億有多大”數學閱讀教學為例,“★1億有多大”是四年級教材中最后一部分的數學閱讀素材,也是本冊教材中的重要閱讀內容,教師通這一次數學閱讀課程,能夠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對數的大小形成認知,培養學生的數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數學合作思維等核心素養,同時啟發學生的閱讀意識,讓學生認識到數學教材中的文字、語句是可以閱讀的,讓學生對數學閱讀形成興趣.教師根據“★1億有多大”內容,引人情境素材——“一億張紙有多少?”“一億棵樹是多少?”等啟發性問題,同時在多媒體呈現“紙張”“樹木森林”的圖片,激發學生對“★1億有多大”的閱讀興趣.之后,教師依托本次情境提出活動環節:“請大家說說自己對‘一億的認知,你認為‘一億能夠如何形容、如何計算呢?請大家認真閱讀教材中的內容,根據教材內容對你的啟發,尋找自己認同的參照數或者數學單位,將你認為的‘一億的計算與概括方法采用漫畫的形式體現出來.”至此,教師將主題情境、閱讀要求、閱讀之后的數學表達要求銜接起來,形成了趣味十足、探索空間充足的數學閱讀綜合活動[5].
在這樣的綜合活動之下,學生具備明確的數學閱讀目標,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之下積極主動閱讀數學文字內容,從文字中尋找“★1億有多大”的信息,之后將自己閱讀所得采用漫畫、手抄報的形式表現出來,進一步整理歸納自己的閱讀所得,實現閱讀思維的發展.與此同時,在本次閱讀活動中,學生不斷深入解讀數學文字信息,能夠逐漸形成對“一億”的感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二)提問式教學,加強閱讀認知
長久的數學鬩讀活動能夠不斷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在閱讀、理解、交流、思考、探索的過程中形成相應的核心素養.基于此,教師要認識到數學閱讀的重要性,重點開展數學閱讀教學設計,比如,根據閱讀文字資料設計問題,以提問式教學引導學生思考,進一步加強學生的閱讀認知,強化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數學問題解決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根據班級學生的認知水平、閱讀能力,以數學閱讀內容為核心,設計難度適中、具有引導與啟發意義的問題.
以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數學廣角——雞兔同籠”教學為例,本節課具有豐富的閱讀素材與充足的閱讀空間,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之下了解“雞兔同籠”問題,掌握使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思路,并且可以靈活使用不同方法解決“雞兔同籠”的有關問題.在教學活動中,學生需要閱讀大量的“雞兔同籠”題目信息,并且在復雜的題目中尋找到關鍵信息,將信息整合形成關鍵線索,從而解決問題.為了輔助學生閱讀題目,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更好地發展核心素養,教師采用提問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提出問題:題目中有哪兩種小動物?雞兔同籠,雞與兔之間的區別是什么?尋求已知信息,根據你理解的“雞與兔之間的差別”整合題目信息,你發現了哪個關鍵信息?
教師通過設置這些具有引導性的問題,讓學生能夠帶著問題閱讀數學文字,既能夠提高學生的數學閱讀效率,也可以強化學生的數學閱讀認知,讓學生理解“數學閱讀是可以獲得更多有用的信息的,而不是盲目的閱讀”.在這樣的提問式數學閱讀活動中,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之下快速鎖定關鍵信息,結合自己的生活認知解決問題,能夠進一步強化數學閱讀能力與數學思維能力,發展核心素養.
(三)開展閱讀比賽,提高學生對數學閱讀的重視程度
在小學數學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想持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水平,就要為學生提供更充足、更多元的數學閱讀空間,組織豐富多樣的數學閱讀活動,讓學生可以逐漸重視數學閱讀,能夠在課后時間自主完成數學閱讀,為了培養學生對數學閱讀的重視,教師可以采用“數學閱讀競賽”的方式,模仿現階段小學數學奧林匹克大賽、“奧數大賽”等活動,組織符合學生年齡認知與能力水平的數學閱讀比賽.
以上述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的數學閱讀活動“★一億有多大?”為例,在數學閱讀課程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對班級學生的數學閱讀成果進行了解,評估班級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與數學閱讀方法掌握情況,組織一次數學閱讀比賽活動.本次活動的閱讀范圍覆蓋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各個知識點,比賽的方式是為學生提供大量不同的數學閱讀文章、數學圖形、數學符號等,具體包括:(1)數、角、平行四邊形等定理的有關數學小故事;(2)關于角、平行四邊形的圖像資料;(3)關于本冊數知識點的圖、文、數字、符號混合的資料.活動要求:(1)在規定時間之內完成規定數量的數學閱讀,在每個閱讀題目中需要盡可能多地解讀數學語言,將圖形、符號與數字轉化為數學語言,將數學語言轉化為圖形、符號與文字.(2)根據最后的題目,利用圖形、數字與符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在本次活動中,教師以比賽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提升學生對數學閱讀的重視程度,促使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參與閱讀活動,在數學閱讀中形成良好的閱讀思維與核心素養.
(四)進行小節復讀,加深思考理解
小節復讀就是指讓學生在第一遍粗讀的基礎上再次閱讀,認真仔細閱讀數學材料,并且在閱讀之后解析數學材料中的內容,能夠更深層次地掌握數學材料內容,獲得數學閱讀收獲,對數學材料形成更深刻、全面的理解.在小節復讀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復讀基礎之后以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既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復讀程度,也可以輔助學生整合復讀獲取的信息,便于學生理解.
根據人教版數學教材六年級上冊的“分數乘法”教學活動,教師采用例題探索的方式讓學生完成復讀任務,解讀題目信息,鍛煉學生的數學語言提取能力、數學語言加工與表達能力.教師設計的問題為:一家水果超市有500kg蘋果,香蕉質量是蘋果的4/5,水果超市中一共有香蕉、蘋果多少千克?在復讀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生意見不同的情況,此時教師要求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與思路完整地說出來.在說出自己的思路與想法之后,學生對題目信息的理解程度、認知誤區清晰呈現出來,學生之間的意見分歧也一目了然,不需要教師干預,學生自己這就可以判斷思路的對錯.
在這樣的小節復讀活動中,學生在認真復讀時充分解讀題目,之后將自己的解讀進行語言轉化,這一過程就是學生數學閱讀思維發展的過程,也是學生數學思維發展的過程,這樣的閱讀教學方法,可以充分鍛煉學生的數學閱讀思維,發掘學生的數學閱讀潛能,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為發展核心素養提供支持.
結語
當前的數學閱讀教學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無法充分滿足小學生的數學閱讀素養發展需求,也會阻礙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數學信息讀取能力等核心素養的發展.基于此,教師需要注重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閱讀教學,根據數學課程內容搭建情境、設置數學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在思考與探索對過程中發散思維、解決問題,實現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