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中堅
摘 要: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實,高中生物課堂教育如何呼應“雙減”政策,走出一條創新之路,迫在眉睫。減輕高中學生的負擔,保持課堂的高效性和時效性,讓學生通過問題的學習,獲得大量的知識儲備,絕非易事。而教學評一體化,是將課程教學與課程學習、課程評價結合成一個完整的過程,有效改進課堂教學的新模式。它能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助當今時代與科技發展的便利,結合當下的時代潮流,及時調整教學方式,提升高中生物課堂的教學水平。文章立足課堂現狀,從教學目的、課堂多元化和借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幾方面,探討教學評一體化的具體實施策略。
關鍵詞:“雙減”背景;教學評一體化;策略研究
“教、學、評一體化”,是將課堂教學、學習、評價三個環節,互相整合成一個完整過程的教學新模式。它是以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方向,聚焦教學目標的科學設定,有效實施于課堂教與學的活動。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學習,參加各種課程實踐活動,“將學科知識與技能轉化為自身的學科核心素養;評是教師依據教學目標確定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1],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完成評價活動,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這種教學活動,尤其是教學評價活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能有效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中心環節。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社會對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法已經難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在“雙減”政策的大語境下,課程實施必須改變傳統的講讀法,努力實現“教學評一體化”,注意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能力。因此,在教學設計方面,教師應該根據學科核心素養要求,全盤考慮,一體化統籌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目的,明確為什么而教,明確教學應達到的預期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應關注學生掌握了哪些內容,是否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真實評估教學效果,據此調整下一步的教學,真正做到教學評一體化。教師在課堂上,如果只管教什么、怎么教,不去了解學生存在的問題和學習的效果,往往會出現為教而教,為活動而活動的現象,使教學改革變成熱鬧的形式,就會偏離原定的課程設計目標和理念,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
一、高中生物課堂現狀
長期以來,為迎合應試教育的要求,高中生物課堂多為傳統性的知識傳授,學生多為被動學習,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實踐能力,嚴重影響了學生核心能力和探究精神的形成。
(一)未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傳統的高中生物教育過程中,由于高考的壓力,教師常常忽略學生在教育過程中所處的地位,而是采用傳統填鴨式和灌輸式的授課方式,催促學生學習。同時,為了爭取好的成績,教師常常不斷給學生加壓,強制并督促學生學習,不僅消磨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也影響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創新思維和探索欲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感受到學習的參與感和成就感,以致造成感覺生物學習枯燥乏味、很難集中精力學習的情況[2]。此外,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未尊重高中學生當下敏感脆弱的心理狀態和情感需求,在教學過程中過于刻板和嚴肅,經常強調他們當前的學習狀態和學習差距,無形中加大了學生的心理壓力,以至于許多學生內心焦慮,對教師和高中生物課堂產生了抵觸情緒,導致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水平無法得到明顯的提高,教學質量也無法得到明顯提升。
(二)課堂氛圍無聊,學生缺乏自學能力
在傳統的高中生物教學課堂當中,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方式一般都以講解為主,利用課件輔助教學。對實驗等需要動手的教學環節,由于時間問題,大多也以視頻、動畫等形式代替。課后,再給學生布置大量的生物習題,讓學生用刷題的方式提高他們對知識點的熟練運用程度,學習進度非???。但是,學生自己沒有時間去進行深度思考。一些學習基礎差的學生,無法適應此種快速的學習進度,盡管努力,卻仍然對許多知識點一知半解,弄不明白,使他們覺得高中學習太難,不自覺地從心底里質疑自己的學習能力,考試自然無法取得好
成績[3]。
(三)教師過于依賴教材
由于受高考壓力的影響,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時,通常會將教材上的內容作為教學重點,而對與考試無關、與教材無關的生物內容,則作為次要內容,或者作為不予講授的內容。即使學生對這些內容提出問題,教師也不會進行解答,只是告訴他們,這部分知識不需要了解。學生的求知欲得不到滿足,就會失去探索精神,自然對生物課程降低學習興趣。此外,由于教師未在教學過程中建立合理的評價制度,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大多數學生對學習目標和內容都缺乏清晰的定位,對在大課堂上需要掌握的知識,也未清晰地掌握,只能是跟隨教師的教學節奏進行學習,不能真正占據教學活動中的主體
地位[4]。
(四)評價方式過于單一敷衍
在整體的教學過程中,高中生物教師在課堂上經常以某些同學是否積極發言和積極表現作為評價標準,對整體的課堂過程沒有進行細致化評價。當學生對某一具有難度的知識點進行學習后,教師應當注意對他們的學習成果進行鼓勵性評價,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積極性。但是,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過于注重推進教學進度,忽略了這種過程性評價,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感受到自己的進步,未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甚至因此對生物課堂失去了興趣。此外,對學生整體學習過程的評價方式也過于單一,往往停留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將其作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評價,未重視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致使他們被動學習,難以培養他們的核心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課堂“教學評一體化”的實施策略
“教學評一體”的新型教學模式強調,評價不應僅局限于師生之間,還可以存在于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在教學和學習方面,也必須有著明確的目標。因此,必須認真探索傳統教學模式的革新,走出一條課堂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
新路。
(一)明確教學目標
清晰的教學目標是做好教學工作的重要前提,直接關系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梢?,教學目標的設定,十分重要。
在整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讓學生在每節課前都能明確該課堂的教學目的和學生的學習目的,使學生帶著清晰的學習方向和學習目的進行學習。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能使學生聚焦于需要掌握的知識和能力,有效幫助他們通過自主學習,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有目的性地開展學習活動,使他們能清楚地對教師課堂授課過程中的重點知識點進行選擇和篩選,快速抓住重點,有針對性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成績。此外,明確教學目的還可為教師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指引,確保該課堂上授課的內容與課堂主題緊密相關,將教、學、評三點都完美地融入課堂中,使評價體系也能夠更加適應教學目標的變化,及時進行調整[5]。
以高三生物選擇性必修三中第1章第1節《傳統發酵技術的應用》一課為例。教師在課前就可讓學生明確這一節課的學習目標。通過學習目標,學生需要明白:什么是傳統發酵技術制作泡菜?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原理是什么?怎樣制作泡菜?怎樣制作果酒和果醋?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帶著清晰的問題進行探索式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用課本的例子,如葡萄酒的產生和發展過程,進行課前引導。課前導入環節結束后,即開始系統性地展開教學。學生每學習一個重點知識點,即可借機進行評價。例如,可提問學生:什么是傳統發酵技術?對回答正確的學生,可以用語言鼓勵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特別指出,這位同學的回答,哪些點回答得非常好,鼓勵其他同學向他學習。在課程結束后,可以讓學生自己在家里嘗試制作泡菜、果酒和果醋,在學生自己動手后,有針對性地對整體學習目標進行提問,借此對學生在本節課內學習的知識點進行整理和復習,以提高課堂質量和課堂效率。
(二)多元化開展課堂活動
無論是哪個年級的學生,哪個年齡段的學生,都會對多元化的課堂保持興趣。因此,注重建構多元化課堂內容,能極大地提高教學的生動性、豐富性和有效性,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教師在課堂上運用多元化的手段豐富教學內容,無疑能使課堂充滿活躍的氣氛,更好地滿足當代年輕人的學習心理。
在生物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一些學生會認為,自己學習到的知識過于脫離實際,不接地氣,與生活無多大聯系,因此,產生了學習無用的心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將生活中的情境或者實例引入教學過程,讓學生清楚地感知生活與學習之間的關系,引發探究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此外,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學生會對針對生活中有疑惑或無法理解的事情提問,教師應適當利用生物知識進行引導性解答,使學生切身感受到生物知識和生活實際的關系,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知識的豐富,對教師產生敬佩尊重之情,對高中生物課堂更感興趣。
以高三生物選擇性必修三中的第2節《微生物的培養技術及應用》一課為例。在這一課程中,學生需要明白:什么是培養基,如何配置培養基,什么是無菌技術,怎樣進行酵母菌的純培養等生物知識。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生活中利用無菌技術制作出來的產品引入課堂中,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如生活中酸奶制作,就是在經過殺菌處理的牛奶中,添加某些對人體有益的細菌,再經過發酵,就可以制成酸奶,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認真學習,回家后,自己動手制作酸奶。這種課堂學習,學生一定是充滿興趣的。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教學生掌握酸奶制作過程中的所需菌類的相關知識,告訴他們,要利用的大部分菌類均為乳酸桿菌。以乳酸桿菌的培養為例,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學習中評價掌握的結果。結合近年來的疫情,教師可將其作為課堂導入,教給學生一些常用的消毒和滅菌方法,比如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酒精擦拭雙手、用氯氣消毒水源等方法,還有紫外線照射,濕熱滅菌,干熱滅菌,灼燒滅菌等實驗室滅菌方法,使學生能將生物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提升能力與素質。
(三)信息技術輔助教學
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也不盡相同。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能夠通過往年的教學經驗,猜測學生可能比較難掌握的知識點,進行備課;或通過學生的作業情況和考試情況,對學生進行查缺補漏。前一種情況造成在教學過程中可能有些內容這個班級已經掌握得比較好,倘教師還在重復教學,就會令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極大地降低教學的效率。后一種情況又存在著滯后性,使得一些學生知識上的漏洞不能及時得到修補,影響學習效果。此外,使用這種傳統的教學手段,教師在課堂上想用題目檢測學生學習情況時,也只能通過抽問的形式來完成,不能很好地體現全班的情況,無法及時掌握學生學習的真實情況,也難以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使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輔助,可以根據課程目標,先設置有針對性的題目,讓學生在課前進行作答。教師通過掃描等手段,把數據上傳到網絡平臺,通過平臺進行數據分析,提前掌握學生的薄弱點,再有針對性地進行備課,能極大地提高教學的效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實時收集學生在課堂上的答題情況,及時對學生進行評價,與學生展開互動。同時,由于教師掌握了學生的真實情況,可以及時對學生沒掌握的知識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這樣不僅可以使課堂教學更加有針對性,還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結束語
綜上所述,利用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模式,優化改革整體的高中生物教學活動,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教師應對教學評三點的重要性,都有非常清晰的認知,切實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在引導學生積極掌握生物學習的學習方法之時,能逐漸自行掌握生物學習的學習要點與重點,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探索精神。在提高課堂效率、減輕學生心理壓力和課業負擔的同時,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實現師生之間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蔣鳳.做好教學評一體化落實““雙減””提高質量: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評一體化探究[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2(3):12-14,65.
[2]李洪娜.淺析“教學評一體化”背景下初中生物課堂活動設計的有效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2):195-196.
[3]王晶瑩,周丹華,李想,等.“雙減”背景下的家庭作業:問題回顧、作用機制分析與提質增效路徑選擇[J].現代遠距離教育,2022(1):57-63.
[4]唐玲玲.“雙減”落地優化作業減輕負擔:“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作業設計的優化策略[J].求知導刊,2021(50):20-22.
[5]張熙,高翔.““雙減””背景下省市級減負政策工具選擇研究:基于政策工具和減負類型雙維度的分析[J].基礎教育,2021,18(5):21-30.
本文系福建省永泰縣教育科學研究2022年度立項課題“‘雙減背景下課堂教、學、評一體化策略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yt2022kt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