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美
【摘? ?要】深度學習理念強調學生主動參與、親身體驗,在此過程中獲得能力的提升和道德的發展。將該理念融入法治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提升學生的法治素養。具體而言,教師應“聚焦資源鏈,提升學生守法意識;緊扣情境鏈,建構學生用法思維;拓展實踐鏈,助推學生法治實踐”,以此落實法治教育的目標。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深度學習;法治素養;法治專冊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提高公民道德修養和法治素養,是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是法治教育專冊,是培養學生法治精神的重要載體。然而,當前的小學法治教育課堂仍存在如下問題:情境虛假、思維定式、學用割裂等。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深度學習理念為此提供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該學習理念強調學習者主動參與、親身體驗,在此過程中獲得能力的提升和道德的發展。將深度學習融入法治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提升學生的法治素養。
一、深度統整:聚焦資源鏈,提升學生守法意識
深度學習以學生對知識的多維理解和有效實踐為目標,旨在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實踐能力。《課程標準》指出:注重案例教學,選擇、設計和運用個人和社會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教師可以采用深度統整的路徑,對案例進行選擇、加工、整合,讓學生聚焦資源鏈,深度學習精選案例,提升守法意識。
(一)梳理精選案例,提升法治認知
法治專冊教材中呈現了多種形式的案例。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對教材中的案例進行統整,精選課外具有典型性、可擴展性的案例進行加工,提升學生的法治認知。
以第7課《權力受到制約和監督》中“權力違法必追責”板塊為例,教師對活動園和閱讀角中的案例及課外典型的案例進行梳理,用案例串聯整堂課。為了讓學生認識到“當國家權力機關出現違法行為時要依法糾正”這一教學重點,教師精選“河北省元氏縣宋曹鎮副鎮長趙興業因越權出具一張行政裁決書而坐上被告席”這一案例進行擴展。教師對案例內容進行重新設計、加工,以文字說明、錄音介紹等形式讓學生理解該案例。
教師深度整合各類案例,并利用精選的案例進行教學,摒棄了填鴨式的普法教育。這樣一來,學生更加樂于接受,法治教育的正面引導作用更加明顯,學生的法治意識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二)再現還原案例,喚醒法治認同
教學中,貼近學生生活且讓學生熟悉的學習內容容易被學生理解,并能觸發學生的感知。教學案例源于生活,用生活中的相關案例對教材進行還原,有助于喚醒學生的法治認同。
例如,教學第1課《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中的“法律是什么”這一板塊時,教師還原了“法在身邊”研學活動的場景,呈現了活動視頻和圖片,帶領學生回顧活動。學生通過“找一找”“想一想”“說一說”等環節思考生活中與法律相關的事情,交流教材案例中與法律有關的知識。經過這樣的學習,學生對“生活中的法”有了充分的感知。
案例再現使課堂充滿了生活化的特點,拉近了學生與教材的距離。學生學會了從法律的視角觀察生活現象,逐漸形成了法治認同。
(三)深挖進階案例,引發法治共鳴
進階案例教學指的是基于學情,圍繞典型案例,設計具有梯度的環節進行教學,以此達到層層遞進的效果,讓學生真正產生法治共鳴。
教學第7課《權力受到制約和監督》中的“權力違法必追責”板塊時,為了讓學生明白使用權力違法時要依法追責,教師帶領學生對閱讀角中的案例進行了解讀。該案例講述的內容是相關部門依法對內蒙古某錯案負有責任的27人進行追責。在查閱、整合資料的基礎上,教師設計了案例教學的四個步驟:第一步是案例呈現,質疑啟思;第二步是還原情境,深度辨析;第三步是自主探究,理解原理;第四步是深度思考,得出結論。
教師站在兒童的角度,把“法言法語”轉化為“童言童語”,讓學生真正產生法治共鳴。學生深度剖析案例,懂得了國家機關必須在法定的范圍內,依照法定的要求行使權力。
二、深度創設:緊扣情境鏈,建構學生用法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強調: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追求、獲得和親自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課堂上,教師要創設深度體驗的路徑,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活動中開展深度學習,體會法律的價值,建構用法思維。
(一)創設支架式合作探究情境,于融通中激活法治思維
深度學習強調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這與《課程標準》的要求是一致的。為了更好地激活學生的法治思維,教師可創設合作探究情境,以學習單為支架,用互相融通的學習達成法治教育的目標。
以第5課《國家機構有哪些》中“身邊的國家機構”板塊的教學為例,教師先出示“身邊的國家機構”小組探究學習單,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在學習單上找一找、圈一圈身邊的國家機關,說一說它們的地理位置,并在地圖上標注相應的位置,隨后進行小組匯報。最后,教師進行總結。
以探究單為支架的情境教學能夠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學生認識到:國家機關就在我們身邊,時刻保障著我們的生活。由此,學生的法治思維得到了激活。
(二)創設遞進式問題創生情境,于思辨中提升法治思維
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對此,教師可以創設生動的情境,針對道德兩難問題進行深入提問,讓學生就核心問題展開思辨,提升學生的法治思維。
教學第7課《權力受到制約和監督》中“權力違法必追責”板塊的第一個活動園時,教師運用圖片、文字、音頻、視頻等材料創設情境,教學過程分三個環節。第一環節為“浸入現場”,讓學生思考:你觀察到了一個怎樣的事件?第二環節為“思辨碰撞”,讓學生聚焦王欣父親的餐館受到處罰后父母持有的不同觀點,并提問:你贊同誰的觀點?為什么?第三環節為“深度思辨”,讓學生在觀點碰撞的基礎上思考:這起案件中,王欣的父親為什么能告贏?市場監督管理部門錯在哪里?
在問題情境中,學生明白:當國家機關行使職權出現違法行為時,公民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由此,學生在思辨中提升了法治思維。
(三)創設沉浸式角色模擬情境,于共情中強化法治思維
角色模擬能夠讓參與者通過扮演相關角色,獲得快樂的體驗以及寶貴的經歷。當學生全身心投入沉浸式角色模擬活動時,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會得到充分調動,學生的法治思維將會得到強化,并轉化為處理法治問題的能力。
如教學第6課《人大代表為人民》中的“我們是場外‘代表’”板塊時,教師創設了“童心觀生活,積極建言我能行”的活動情境,讓學生通過“當面向人大代表建言”“在政府網站上留言建言”“通過12345電話連線建言”三種形式開展角色模擬活動。學生積極參與,自然融入角色,合理行使公民權利,增強了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角色模擬情境能引發共情,強化學生的法治思維,更好地指導學生用法治思維處理生活中的事件,為學生在生活中踐行法治精神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深度賦能:拓展實踐鏈,助推學生法治實踐
深度學習意在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遷移和運用,指向人的全面發展。法治教育要豐富學生的實踐體驗,促進知行合一。具體而言,可以采用深化賦能的路徑,利用家校社共同體教育模式,讓學生在生活中守法、依法、用法。
(一)聯動學校,開展守法活動
法治教育的成果要在實踐中進行檢驗。在課程實施的基礎上,教師以校園法治教育活動為載體,以培育學生法治素養為目標,集中、系統地帶領學生在校園內開展多形式的實踐活動(如表1)。
教師結合校園活動,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踐行法治理念,以此提升學生的法治素養。
(二)牽手家庭,助力用法行動
法治教育須經歷一個長期的過程。要提高學生在生活中依法辦事的能力,需要家校聯手共育,為學生提供用法的場景。
如教完第9課《知法守法? ?依法維權》后,教師布置了課后實踐作業:組織一次“家庭圓桌會”,討論議題為“買到‘三無產品’后該如何維權”。家庭成員共同商定,找到維權的正確途徑,維護自身的合法權利。
又如教完第1課《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后,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充當“小小執法員”,抓拍校園門口的違規交通現象,并在現場宣傳交通法規。實踐證明,家校共育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融通社區,共擔普法責任
學生是社會中的一員,有機整合社會資源,將社區法治環境建設和學生法治教育融合能夠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師聯合社區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把法治教育轉化為普法行為。
例如教完第2課《憲法是根本法》后,教師結合社區普法宣傳周活動,組織學生成立“陽光假日法治小分隊”,參與社區的普法宣傳活動。有的學生布置宣傳欄,有的學生進行普法宣講,有的學生分發憲法知識宣傳手冊……在實踐活動中,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憲法的地位。
總之,教師要以深度學習理念為依據,采用針對性的法治教育策略,讓學生養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習慣,以此培育學生的法治素養,落實道德與法治課程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9.
[2]郭雯雯.指向“思維”養成的法治教育教學審思:兼談法治案例的教學應用[J].中小學德育,2021(7):34-38.
[3]吳晨媚.培養知法守法用法的小公民:六年級法治專冊教學初探[J].中小學德育,2019(8):42-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