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利新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計算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重要內容之一,而且會貫穿小學數學學習的整個過程,不管是數學概念的形成、還是數學結論的推導等諸多方面,都需要計算活動參與其中,而且計算在整個小學階段的教學中占據了極高的比例,所有的知識學習都與計算密切相關,由此可見其重要地位和價值。模型思想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的運用,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計算教學效果,在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 模型思想? 計算教學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模型是學生感知外部世界、把握聯系的基本路徑,同時也是數學核心素養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構成。所謂數學模型,簡單的說,就是一種數學思考方法,需要利用數學語言進行客觀、規范的描述,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對實際問題進行抽象和簡化,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解題效能。在建模的過程中,教師要改變實際問題的抽象復雜狀態,使其更加簡化,清晰的呈現出邏輯結構。由此可見,模型本身就是一種外顯的表達形式,所展現的是客觀世界中的現實對象,也就是數學內容。[1]
一、創設計算情境,激活建模意識
在小學計算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計算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計算情境,以此激活學生的建模意識,這樣,就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計算教學效果。
例如,在初等代數中,方程的地位非常關鍵,但是很多教師在教學時只關注其形式化定義,強調的是其外部特征,目的就是為了使學生能夠識別方程,但是卻忽略了方程的本質,那就是以數學符號提煉生活中的特定關系,實際上這就是建模過程。所以,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模型的視角組織教學,使學生可以逐步建立方程模型,深刻把握方程本質屬性。
首先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呈現天平,然后提問:這是什么?
生1:天平。
師:它的功能是什么?
生2:可以用于稱量物體的質量。
師:你知道稱量的方法嗎?
生3:左右兩旁分別放物體和砝碼,如果指針指向正中央說明兩邊質量相同,在了解物體質量時,可以根據砝碼上面的克數。
師:回答正確,當指針指向正中央時,說明天平保持了平衡,也能夠說明左右兩盤中的質量——
生(齊):相等的。
借助多媒體呈現天平圖提問:此時天平是否保持了平衡?
生(齊):不平衡。
師:能不能說明左右兩邊是相等的質量關系呢?
生(齊):不能。
借助多媒體呈現天平圖,如圖3中所示:那么,現在呢?
生(齊):能。
(板書:碗和米飯的質量和70克砝碼相等)
師:在現實生活中,實際上,除天平之外還存在著很多相等關系,這節課的學習就是對相等關系展開研究。
在傳統的教學實踐中,教師特別強調的是方程的外部特征,很顯然忽略了方程的本質屬性,正是因為如此,學生的認知才會停留在淺顯的表層。在方程思想中,所要呈現的核心問題,就是要透過具體的問題中找到其中的數量關系,從而使學生感知方程的本質,就是用于刻畫現實事物數量關系的數學模型,其中所指向的數量關系就是相等關系,這是學習方程及等式等相關概念知識的核心。因為建立方程的前提就是等式,而等式需要要通過對問題的觀察、分析,發現其中的變量與不變量,只有找到蘊含于其中的等量關系,才能順利列出方程。由此可見,和方程相關的知識必然與相等關系密不可分。本環節的教學就是緊抓這一本質特點,首先引入天平,使學生可以感知平衡,體會左右兩邊物體質量的相等關系,并在這一過程中完成初步模型的架構。
二、緊扣數學概念,經歷建模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特別強調了模型思想的重要地位和價值,不僅是學生體會理解數學知識的基本路徑,也是一種有效的解題方法。在小學計算教學中,教師要緊扣數學概念引導學生經歷建模的過程。[2]
(一)緊扣數學概念,生成數學模型
以“一位數除兩位數”(被除數十位上的數不能被整除)為例,針對除法豎式計算的建模過程,可以結合情境導入:四年級1班和2班共同植樹52棵,平均每班植樹多少棵?顯然這是一個生活情景,目的就是為了簡約事例,去粗取精,通過對繁雜事物的提煉,揭示基本內涵,使學生可以自主完成對數學方法的歸納、對本質屬性的概括,以此生成數學模型。具體步驟如下。
1.說事理:首先說一說針對這個問題應該如何解決?
因為是兩個班共同植樹52棵,所以需要將52平均分成兩份,列式:52÷2。
2.提煉生活經驗:那么,應該如何計算每班種植的棵數?
這一環節是為了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探究,得出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方法。
口算得出結果:52=40+12,40÷2=20,12÷2=6,20+6=26。很顯然,這一計算過程與直觀的操作保持了一致,只要應用學生已經掌握的口算經驗便可以順利解決。
3.由經驗向數理過渡:完成豎式計算。
借助小棒幫助學生建立直觀理解,通過圖中的擺法可以看出:首先對5捆小棒進行拆分,可以分成2份,每份為2捆;將剩下的1捆小棒與單獨的2根合并在一起,然后再次拆分,每份為6根。即52÷2=26。
4.推廣:回顧梳理除法豎式計算步驟的建模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帶領學生梳理歸納具體的筆算方法,不能只關注教材中的呈現,而需要結合學生的認知和理解,并借助這一過程深化理解和記憶。
5.對步驟進行程序化處理,以此生成數學模型。
在數學計算教學實踐中,針對計算步驟的程序化處理,就是為了借助一系列思維活動,使其形成一連串操作步驟,這些實際上也是建模過程。
(二)借助數形結合,建立數學模型
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借助數形結合的策略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探究,以此促進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建立數學模型。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乘法分配律”一課時,是這樣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探究的。
1.設計啟發性問題,如何求兩個圖形的面積和?從中可以提煉出幾種方法?學生給出解答之后,我出等式:(6+3)×4=6×4+3×4。
2.從三個長方形中任意選出兩個,拼成一個新的大長方形。
經過獨立思考小組活動之后,得出如圖5所示的長方形,并列式求得面積。
3.思考:為什么長方形②和③不能拼成一個大長方形?
4.出示例題:四年級6個班,五年級有4個班,每個班領跳繩24根。一共領多少根?生得出等式之后(6+4)×24=6×24+4×24,引導其進行歸納總結:針對此題的解決,也可以利用圖6,左邊所代表的是四年級,右邊代表的是五年級,或者也可以將兩個年級合在一起,一共10個班,也就是10個24。
對學生來說,乘法分配律具備一定的抽象和理解難度,再將其與熟悉的長方形、面積計算等相關知識融合在一起之后,能夠更充分的展現數形結合的重要價值,以長方形的面積計算為載體架構等式,使學生可以在探究的過程中深刻體會乘法分配律,也能夠明確研探究方向。而問題3所呈現的思考題,也能夠幫助學生深刻體會乘法分配律的本質,那就是其中必然要存在相同的因數。
然后,引導學生展開的更深層面的探究:①觀察等式兩邊的算式,從中有哪些發現?②具備這種特征的算式是否都可以用“=”連接?這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③請寫下幾組類似的式子,思考這些算式有多少,能寫得完嗎?
當學生出了大量的等式之后,我帶領學生進一步展開觀察和猜想,基于正反兩個方面對猜想進行驗證,以此抽象出結論,最后要求學生使用規范的數學語言揭示其中的規律。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經歷了完整的探究過程,也促進了抽象、概括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和提升,以舉例驗證的方式感知數學規律,以規范的數學語言進行表達便能夠水到渠成。
三、強化計算訓練,鞏固數學模型
學生計算能力的提升,需要依靠大量的訓練。對此,教師可以結合實際學情,運用以下兩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
1.強化口算訓練,鞏固數學模型
口算是數學計算中的重要一環。在《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第一、二學段的計算教學,要重點關注口算能力的強化。”正所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需要依靠日積月累的口算訓練,讓學生牢記常用的數字和運算方法,如此,才能幫助他們有效提升口算的準確率。
2. 強化簡算訓練,鞏固數學模型
簡便運算同樣作為數學計算能力提升的關鍵一環,值得教師關注。在進行簡便運算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審題,弄清題目中數字和算式的特征,并結合已學到的數學運算方法與其相匹配,盡可能化簡計算過程。大量的簡便運算練習,既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和審題習慣,也有助于學生積累一定的運算經驗,掌握特殊的簡便運算方法,提升他們的計算能力,進一步促進他們思維能力的發展。
例如,一位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簡便運算的強化訓練時發現,學生基本能夠掌握諸如276-199、345-20l等算式的簡便運算方式,但仍然會出現各種錯誤。有的學生在計算276-199時,會將算式變為“276-200-1”,計算345-201時,將算式變為“345-200+1”。為了幫助學生弄清變式過程中符號的轉變,教師用“大同小異”一詞進行概括。“大同”可以理解為“要加減的數字大于整百、整千時,應使用相同的運算符號”;“小異”則可以理解為“要相加減的數字小于整百或整千時,則應使用不同的運算符號。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進一步提煉變式過程規律,既幫助他們深化了簡便運算的運用記憶,又有助于降低他們的計算錯誤。又如,有學生在計算300-175+25時,會將算式變為“300-200”后計算。面對這樣的問題,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回顧計算過程,反思錯誤根源,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自主提煉運算規律。如此,便能夠鍛煉學生梳理知識脈絡的能力,促進其知識結構的不斷完善。
總之,針對數學模型的理解就是要通過計算教學,幫助學生提煉出相對應的數學模型,而數形結合便是一種有效的思想和方法,更是一種必備策略。以小學低段的學生來說,在理解加減法的過程中,需要借助實物,然后從中抽象出圖形,幫助其理解。實際上解方程的學習就是要深刻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質,而理解這一性質的原型就是天平的平衡原理。上述教學活動不僅充分展現了數形結合的重要價值,也能夠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模型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應用價值,既易于學生理解,還有助于深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夠從小塑造模型意識,提高解題效率。
參考文獻:
[1]歐陽冬凌.數學建模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9,9(11):75-76.
[2]楊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模型思想的培養策略[J].學周刊,2020,6(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