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技術民主化視域下教育元宇宙的治理邏輯

2023-10-18 00:28:51孫田琳子
電化教育研究 2023年10期
關鍵詞:教育公平

[摘? ?要] 數字化轉型的加速讓我們對教育元宇宙充滿憧憬,確有必要在這場思想實驗照進現實前去偽存真,尋求每個教育主體獲得平等權益的可能性。文章采用未來研究法和理論思辨法,首先分析了教育元宇宙的技術特征與相應的倫理風險;依據芬伯格的技術民主化思想,從技術代碼對教育權力的解構、公眾決策對技術壟斷的改造、技術代議制對擬態社會的重構等方面闡明教育元宇宙的構建邏輯;進而提出教育元宇宙的治理路徑,包括預設教學技術代碼、共同參與技術表達、明確主體責任分配等。研究發現,教育開發者應充分挖掘數字技術的社會價值,依托技術中介重構元宇宙社會秩序,擴大公眾參與技術決策的空間,維護元宇宙中的教育主體權益,共筑一個開放、民主、多元的教育新生態。

[關鍵詞] 教育元宇宙; 技術民主化; 治理邏輯; 思想實驗; 教育公平

[中圖分類號] G434? ? ? ? ? ? [文獻標志碼] A

[作者簡介] 孫田琳子(1990—),女,安徽蕪湖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教育技術基本理論、教育人工智能研究。E-mail:stephanie_sun1218@163.com。

基金項目:2021年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重大課題“人工智能與教育變革研究”(課題編號:A/2021/04);2022年度南京郵電大學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招標課題“數字化轉型背景下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發展研究”(課題編號:GJS-XKT2204)

一、引? ?言

“元宇宙”的概念最早源自科幻小說《雪崩》中一個超現實主義的數字空間“Metaverse”,隨著2021年互聯網產業元宇宙熱潮來襲,預示著科幻情節正在照進現實。教育領域同樣受到這股熱潮的影響,衍生出“教育元宇宙”(Edu-Metaverse)的理念構想,即被理解為教師、學生、管理者等教育活動參與者創建數字身份,在虛擬世界中開拓正式和非正式教學場所,在虛擬教學場所進行互動[1]。那么,教育元宇宙到底是教育者追求向往的“烏托邦”,還是新概念炒作后的“商業泡沫”,以及可能帶來哪些風險問題,成為學界值得商榷的話題。

雖然元宇宙在教育實踐中確有過一些成功應用的經驗,但VR/AR技術還未大規模使用,腦機接口和數字人技術也遠未成熟,從技術實現角度來說,要讓教育元宇宙在國內外普及應用并達到真正意義上的“鏡像世界”,還尚有距離。因此,從現實出發,可以說教育元宇宙目前還停留在理念構想階段,基于這個立場,我們對其的所有探討嚴格意義上來說都屬于一場充滿期待與未知的教育“思想實驗”。思想實驗本就是通過想象力思考某種假設或理論可能會產生某種結果的一種未來研究方法[2]。本研究采用未來研究法和理論思辨法,基于芬伯格技術民主化思想,對教育元宇宙的未來圖景、倫理風險以及治理路徑進行探討,以此剖析教育元宇宙這場思想實驗何以可能。

二、何為教育元宇宙:特征與隱憂

教育元宇宙通過多種高新技術手段進行合成與鏈接,為學習者構建一個全新開放的虛擬學習場域,與此同時,這些技術屬性也將帶來一些可能的風險隱憂。倫理規范是用來判斷善與惡、正當與不正當、權利與義務等的道德準則[3],探索教育元宇宙中的倫理觀是具有前瞻性和緊迫性的問題。

(一)虛實切換下的主體意識失衡

尼采(Nietzsche)的虛無主義哲學認為,“不斷重復的人生毫無意義”[4]。元宇宙搭建的虛擬世界使人們的選擇不再唯一,在降低試錯成本的前提下讓人生充滿可能性?!皶r空性”是元宇宙的特征之一,在新技術合力支持下形成時間平行、空間交錯的數字世界?!把a償說”認為,元宇宙并不意味著是對物理世界的簡單復制,而是一種互補關系,現實世界中缺失的部分在虛擬世界中得到填補,而虛擬世界中人的行動又會對現實世界產生反哺作用,形成相互映射、虛實相融的多重空間。在元宇宙構建的多重空間里,人們可以擁有多個虛擬分身,此時他們的社會關系不再來源于現實中的直觀經驗,而是數字技術表征下的“擬劇人”效果,人的社會向度不斷擴大,人們虛實交錯的社會關系在技術流變中愈發復雜。元宇宙為教育場域激發出新的生機,特別是讓原本學習空間自由化、學習活動自組織化等在線教育優勢進一步擴大[5]。在線教育中的師生關系可能是映射現實關系的“對號入座”,也可能是脫離平行空間中的陌生人,擁有“第二身份”的人們從短時間的線上活動演變成常態化的數字生存,“虛實兩棲”的生活形態讓學習者沖破時空差距和身份限制,開展更具創新性的教育活動。

然而,在反復的虛實身份切換中,人類將自我意識也延伸到元宇宙空間,意識的唯一性被肢解,從而產生一系列新維度的社會倫理問題,譬如兩個行為主體下的個體意識是否發生沖突,人的主體性在虛擬世界是否同樣被維護,虛擬身份所取得的成績在現實世界是否同樣被認可,等等。虛擬空間中存在媒介依賴人格、現實宣泄人格和智能化人格,虛擬空間的人格同一性指向自我意識與客觀世界、虛擬身份與現實身份之間的差異和沖突,將會引發現實社會的道德失范行為[6]。當學習者對虛擬身份產生過度依賴時將導致主體地位的缺失,當摒棄虛擬身份時又難以獲得新技術的沉浸學習體驗,學習者在實名制和去身份化的虛實角色中往復轉化,由此陷入“莊生夢蝶”的幻境,產生壓抑與矛盾并存的多重人格,當多重身份之間帶來強烈落差時還會引發自我認知偏差與自我身份模糊,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二)沉浸體驗下的人機關系異化

如今,“沉浸式體驗”題材成為各大短視頻平臺的主流內容之一,用戶通過他者視角產生角色代入,以彌補自身時間和空間局限的缺憾。在人工智能、數字孿生、區塊鏈、云計算、腦機接口等高新技術整合作用下,元宇宙營造出前所未有的在場感和沉浸感,放大感官刺激的呈現,增強人機交互關系,實現置身于多虛擬場景的超現實體驗。元宇宙模糊了人類與技術的邊界,通過腦機接口和仿生技術產生一種亦真亦假的技術知覺,在高度逼真的虛擬場景和感官體驗下衍生出物我兩忘的“上手”狀態,形成技術與人融合下的新型主體。元宇宙構建的智能學習空間不僅能為師生提供精準化的學習資源和個性化的數字畫像,還借助人機協同下的沉浸學習讓學習者獲得更真切的認知過程,讓現實生活中高風險、難演示的教育場景以仿真技術模擬再現,提高教學效率,豐富教學活動。

唐·伊德(D. Ihde)將身體分為:自然的、經驗世界的“物質身體”,政治、文化建構的“文化身體”以及借由技術擴展和再現的“技術身體”[7]。自然人、虛擬人和機器人成為元宇宙場域中的三種主體形態,有血有肉的身體延伸到平行空間的數字化身,技術與人性價值同化,人與機器之間的界限被消弭,甚至有機體與無機體之間也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人與技術之間的博弈構成了相互制約的新型人機關系,教育者應意識到技術自主性對人類主體性造成的威脅,謹防學生產生知識繭房、反向馴化等現象[8]?!靶牧鳌爆F象指人們在過于專注做某事時表現出一種投入忘我、抗拒中斷的心理狀態,虛擬現實技術形成的心流體驗也會誘發譬如物化移情、科技上癮等消極影響[9]。自制力不足的學習者容易沉迷網絡無法自拔,成為娛樂泛化盛行下的受害者,影響視力及身體健康,喪失主觀能動性和獨立思考能力。因此,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對學習者進行充分引導,扮演好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擺渡人”,以防過度沉浸體驗下的人機關系異化。

(三)共建共創下的主體責任懸置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在《社會契約論》中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10]平等自由的元宇宙成為人們追逐的“詩意棲居”。從本質來說,元宇宙是一個共創共建的虛擬社區,它的豐富性是由每一個數字居民所構成。區塊鏈技術使得“去中心化”成為元宇宙的特征之一,每個人的數字痕跡成為網絡結構中的一個節點,共同構成了一個平等、共創的虛擬世界。如果說虛擬現實是為了實現資源共享,那么元宇宙更強調資源的共建共創,每個用戶都可以進行內容生產和遠程編輯,從而實現知識的社會建構和資源創生。去中心化的教育元宇宙不僅能推動實現普惠性的教育活動,促進技術變革下的教育公平,還有助于知識的共享與共創,引領學習者思維共振、智慧共享。分布式認知理論認為,認知活動存在于學習環境、學習資源、媒介工具與學習者之中,強調學習要素之間的互動關系。元宇宙學習者在與社會網絡的協作創新中增進自身知識經驗的建構,同時,元宇宙的公共性和社會性也促進共同體的知識分享,不斷優化公共知識體系。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面對更加多元、開放的元宇宙,不實信息、隱私安全、資產糾紛、身份認證等新倫理問題接踵而來,若沒有合理的規則保障將會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概言之,虛擬社會的風險預判與治理是元宇宙生態健康有序發展的關鍵所在。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元宇宙協同共創、去中心化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會造成集體主義思想下的責任主體懸置。一方面,在虛擬空間交替下責任主體沒有附著之處,人的自我意識的唯一性受到威脅,網絡空間的“我”、現實世界的“我”,以及多個虛擬分身的“我”,究竟誰應該來承擔道德或法律責任,個人知識產權又如何得到一致性的保護;另一方面,在共建共創的虛擬社會關系中,集體決策和集體行動使得個體責任感下降,個人責任壓力分散,網絡行為共同體的道德后果該由誰來承擔?在去中心化連接的教育場域,話語權力的流變、知識成果的維護、道德失范的追責、教育資源的傳播、算法支持的尺度等矛盾愈發突出,如何形成諸如“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共同向善的元宇宙社會秩序,是這場教育思想實驗能否成功的前提。

三、技術民主化視域下教育元宇宙的

構建邏輯

在開放兼容的元宇宙,教育者如何開啟虛擬世界的技術“黑箱”,實現教育參與者價值訴求和自身利益的合理表達,形成共建共創共治的數智治理生態,技術民主化思想或許能給我們一個可行的思路。

(一)技術物本質:技術代碼對教育權力的解構

20世紀80年代以來,現代技術哲學在經歷了經驗轉向和倫理轉向后,又以“道德物化”思想為標志迎來內在主義轉向,倡導將價值倫理嵌入技術設計之中。安德魯·芬伯格(Andrew Feenberg)繼承了法蘭克福學派批判思想,從馬克思對技術的“設計批判”出發,融合馬爾庫塞、???、拉圖爾等人的觀點,整合了技術工具論和技術實體論,認為技術擁有技術要求和社會目的雙重屬性。他基于建構主義視角提出技術民主化思想,強調公眾作為行動者和互動者應參與技術設計和技術決策[11]。技術民主思想的邏輯起點在于“技術代碼”(Technical Code)概念,社會階層的價值和利益通過代碼的組織沉淀到產品、設備的生產過程中,將中性立場的技術要素按照社會文化要素的要求進行編碼。因此,技術代碼連接了技術邏輯與社會情境,是一種聚合了技術需求與社會需求的“技術合理性”[12]。技術代碼打開了人工技術物的黑箱,技術設計不是純粹理性的結果,而是融合了用戶需求、公眾期待、文化環境、政治因素等社會情境。例如:工程師基于安全價值設計道路緩沖帶,企業家基于利益考量改進生產機械,設計師基于傳統家庭文化設計圓形餐桌??梢姡凹夹g代碼”概念解構了技術世界的價值分配,揭示了技術權力的運行機制,指出基于技術中介可以再生出一種權力關系,同時,技術代碼也規定了人類活動的閾值,超出設計之外的功能將不能被使用。

元宇宙被技術和設備割裂成碎片化的社會版圖,人類從現實世界的“定居者”成為游走在多元空間的“游牧者”,人們可以通過技術設備隨時進入不同的場景[13]。元宇宙的實現需依托多種新興技術聚合而成,體系內交織著多種技術和設備潛在的技術代碼,不同技術的應用與配置將衍生出不同的權力場域。??拢∕ichel Foucault)認為,權力關系和知識構造是同時出現的,從而提出著名的“知識—權力”論(Pouvoir-Savoir),在教育元宇宙中,技術是知識與權力的載體,在技術代碼邏輯下形成了“知識—技術—權力”結構關系。在虛擬教育情境中,任何角色之間的對話互動全靠技術應用實現,教育者必須通過技術將知識傳遞給學習者,此時的技術承載著知識、思想、情感等教育內容,離開技術等同于失去教育話語權。因此,元宇宙中的技術代碼建構出一種新的權力場域,賦予技術掌握者充足的教育權力,技術門檻的可及性決定了教育權力的邊界。教育元宇宙的設計師應保持“知識—技術—權力”之間的內在張力,不應只關注技術標準的實現,而忽視教育價值的嵌入,需借助技術代碼設計促進教育場域治理,賦予每個教育參與者平等的話語權力,保障學習者受教育的機會。

(二)主體人參與:公眾決策對技術壟斷的改造

芬伯格借鑒了SSK(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社會建構思想,將技術視作一個社會建構過程,因此,他認為技術民主在于公眾參與,共同形成一個成熟規范的技術公共領域[14]?!耙豁椥录夹g通過創新對話而不斷修正,才能體現更廣泛的民眾利益和更多民主意愿的不同價值。”[14]芬伯格從技術壟斷和技術霸權出發,認為目前的技術設計將社會中的大多數人排除在技術決策之外,只有少部分的社會精英、技術專家等優勢群體可以參與到技術利益的瓜分中,唯有對技術進行民主化改造,擴大技術設計和參與的民主空間,才能避免產生技術的負效應。他主張將更廣泛的利益相關者納入技術設計與公眾決策中,開拓技術公共領域,重塑技術世界中的民主權益?!凹夹g民主化”思想表明技術并非只有效率標準,還有社會價值觀的沉淀,不僅指出技術設計的形式偏見,還提出合理性控制的解決路徑。實現技術民主的三條具體路徑包括:允許公眾創新對話與參與技術,從技術的設計者、所有者和使用者不同視角提出對該技術的看法;允許不同利益群體間的技術爭論,利益沖突方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最終采取一種中和的妥協方案;允許用戶對技術的再改造和再發明,用戶的再設計可以挖掘出原始設計的更多價值潛能[15]。

大數據時代,鋪天蓋地的網絡信息迫使人與人在數據資源上的差異愈發凸顯,數據資源的占有落差最終造成信息不對稱、信息霸權、數據壟斷等現象的產生,導致資源的不合理使用以及主體人之間的不平等發展。技術代碼的權力建構直接導致了社會權益的不合理分配,當科技發展到高階時期,這種技術本身帶來的內生性不平等將愈發加劇,進一步擴大技術權力的貧富差距。教育元宇宙與傳統教育形態最根本的區別在于知識的高度共享化,在元宇宙理想構想下,每個參與主體可以共同使用并共創知識,意味著他們可能同時擁有技術使用者和技術開發者等多重角色。為實現“人人皆可學”的桃花源,離不開教育者、管理者、學習者等各個教育角色的共創共建、上下聯動,促進虛實交融教育新生態的多元化和多樣化。我們應遵循技術民主化的底層邏輯,瓦解元宇宙資本壟斷的僵局,對教育場域的應用技術進行開放設計,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在線教育決策中來,而非一味被動地接受技術生產的知識成果。例如:讓學習者參與學習資源的設計與開發,形成資源的迭代共生[16];形成即時的反饋機制與對話系統,讓學習者充分表達不同的聲音;賦予學習者改造資源、優化程序的權限,根據用戶體驗反饋改進教育過程。

(三)制度化保障:技術代議制對擬態社會的重構

法蘭克福學派主張技術是物質化的意識形態。哈貝馬斯(Habermas)將技術視為一種通用的行動形式[17];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和??抡J為現代技術是權力的表現形式,技術統治與社會組織相關聯[18];芬伯格進一步明晰,技術規則決定了社會組織形式,技術具有民主的潛在價值,關鍵在于讓大眾介入技術形成過程[19]。事實上,技術民主化讓所有民眾參與到技術設計實踐中是個過于理想化的治理方案,從實施層面來說有一定困難,因此,芬伯格提出了一條操作性更強的道路——“技術代議制”,以提高技術民主化思想落地的可行性,將技術設計標準給予公眾,便于決策時作為參考?!按h制”是一種以選舉代表的形式,實現一定共同體在國家或社會中利益表達的社會治理方式?!凹夹g代議制”并不是在政治學中選舉出值得信賴的代表,而是通過這種形式在技術發展中尋求各方利益的平衡,實現與技術相關的多方利益的調適[20]。技術世界是由技術專家、管理者和公眾組成的層級結構,在利益共同體中選出代表,讓精英階層的利益在代議制的協調下實現公眾讓渡。目前走向實踐的案例有比利時生物技術的公眾討論會、丹麥的公共技術評估“共識會議”以及多例國內外環境保護運動等。這種制度保障為技術場域的權力平衡提供了新思路,促進了以技術為中介的制度民主化,推動了技術支配下的社會結構重構,特別是維護了技術社會的弱勢群體利益。

當下社會,技術使用者之間的數字鴻溝逐漸擴大,能夠迅速掌握新技術的人群身在其中、游刃有余,享受著科技生活帶來的便捷與福利,而將一些數字弱勢群體排擠在技術門檻之外,難以融入,譬如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無法自由出行,沒有網絡覆蓋的貧困地區學生無法使用在線教育資源。技術代議制是技術民主化思想的宏觀論述,指出社會公眾在共同體中的民主化運作。理論上來說,元宇宙應該是一個更加民主、平等的擬態社會環境?,F實世界的社會分配雖會影響虛擬世界的貨幣持有,但技術代議制為數字重塑下的社會分化形成制度保障,使元宇宙公民的合理權益得以表達,謹防技術霸權對虛擬世界的價值裹挾與文化統攝。教育元宇宙由許多不同愿景的虛擬共同體組成,要想讓每個成員一起參與教育決策的制定是不現實的,因此,在技術代議制的思路下,讓有相同價值觀的共同體成員選出公眾代表參與關鍵事件決策,可使個體利益被最大化表達,重構教育元宇宙的社會生態。

四、技術民主化視域下教育元宇宙的

治理圖景

如果說教育元宇宙是一場具有社會性、技術性和教育性的思想實驗,那么技術政治學視角為教育元宇宙的治理前景提供了思想給養,讓這場思想實驗在照進現實前發現問題、去偽存真,尋求每個教育主體獲得平等權益的可能性。如何在去中心化的技術框架中達成倫理共識,在此提出教育元宇宙未來治理的實踐路向。

(一)預設教學技術代碼,重構虛擬社會結構

在元宇宙還處于“混沌初開,乾坤始奠”的狀態時,我們尚持有重構虛擬世界中社會結構、預防倫理風險的余地,在前期規劃時,需要思考的問題是虛實世界之間的技術差異何在,將現實世界中的技術平移照搬到虛擬世界是否合適,以及教育元宇宙中的技術本質是什么。事實上,用芬伯格的技術代碼理論去解釋元宇宙世界中的技術本質更為適切,元宇宙中的技術物脫離了現實世界的物理束縛,其社會價值比技術價值更加顯現。譬如,虛擬世界的建筑設計不用考慮力學問題,它之所以存在,更多的是為了迎合我們現實生活中對建筑環境氛圍和文化價值的認知。同理,試想,未來已來,傳統教育中的物質要素在元宇宙中是否還需要?例如:傾注教師心血的黑板板書、融入學生思緒的手寫筆記、象征校園文化的標志建筑等,如果失去其物理作用與實體價值,維系精神、情感、文化等內在價值的教育氣息如何在元宇宙中體現。再者,現實教育中的不同育人價值在元宇宙中如何實現?例如:除了知識技能的認知過程,那些需要身體參與的勞動教育、需要親屬投入的家庭教育在虛擬世界如何開展?因此,元宇宙中的教學技術,一方面在“知識—技術—權力”結構下是教育權力的象征,另一方面是飽含教育觀念、教育態度、教育文化等師生生活世界的體現。

技術民主化認為,通過技術代碼的預設不斷適應社會變革,從技術設計角度協調人與社會關系,提升人對技術的能動性和控制力,形成一種共生共治、共同向善的新型人機關系。元宇宙給予教育開發者一個借助技術設計重構教育生態的機會,在這里我們可以打破學歷門檻壁壘,突破考試升學機制,顛覆傳統師生關系,甚至重新定義學習的本質,關鍵在于教學技術代碼的價值選擇?!叭魏谓o定的技術秩序都是一個朝不同方向發展的潛在出發點,朝著哪個方向發展取決于塑造的文化環境。”[21]通過技術代碼的中介作用,教育元宇宙在開放平等的教育理念引導下逐漸呈現出一種新的虛擬教育場域,我們可以依托具身感知技術維系虛實身份的主體唯一性,應用區塊鏈技術實現個人知識產權的終身保護,應用數字孿生技術顛覆傳統課堂的教學形式,基于數字人技術實現一種更加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也可以重建虛擬學校以形成一種更加公平的評價考核制度。因此,元宇宙中的教育技術不再是現實世界中促進學生認知、改進教學效率的理性工具,而是生發教育理念、賦予社會文化的設計價值表達。

(二)共同參與技術表達,構建多元學習場域

芬伯格借鑒建構主義對技術經驗主義的研究,認為技術是社會建構的產物,公眾參與是技術民主的根本目標,揭示了技術本質的社會向度。據此,元宇宙中的知識是在技術中介作用下社會文化互動的結果,強調應讓更多的學習者參與到技術決策中來,在協商對話中促進知識的意義生成。芬伯格本人也曾參與到在線教育實踐中,在《技術批判理論》中指出,“計算機是一種控制的機器還是一種交往的媒介?分別對應在線教育的兩種技術模式——以機器控制為主的自動化模式(Automated Model)和人與人對話交往的互動對話模式(Interactive Dialogic Model)”[21]。這段具有解釋學色彩的論述闡明在線教育是文本對話的過程,通過技術中介實現學習者的視域融合,越多人參與到在線討論越能促進我們對文本的理解。在線教育應是一種作為存在論差異的技術,以注重互動對話的文本互動進路不斷創新,孕育出更多的社區和知識[22]。教育元宇宙作為在線教育的高階形式,是一個匯集眾多參與者利益的技術公共領域,去中心化的技術功能為學習者的對話互動提供了底層邏輯,學習者在協作學習、在線交流中實現自我權益,共同構成開放、民主、多元的學習場域。

為實現元宇宙中教育主體的民主合理化,可從技術民主的三條具體路徑得到啟發,即參與設計、技術爭論與技術再創造。首先,要使學習者具備參與技術表達的基本能力,普及全民技術教育是實現公眾參與技術表達的前提,當教育權力受到技術中介的約束時,唯有掌握新技術、新技能,才能掌握教育場域的話語權。因此,教育元宇宙的設計要考慮教學技術的易用性和可及性,注重參與者“入場”前的技能培訓,避免復雜高深的科技門檻將學習者拒之門外。再者,允許不同立場的學習者表達自身觀點,雖然我們現在很難定義元宇宙世界的真貌,但共同期許的是:這應是一個求同存異、兼收并蓄的共享空間,不同教育利益方的爭論有助于集體利益最優化,也促進社會建構下的知識創新。實時可感的學習交互、智能高效的教學反饋、學習數據的動態建模、師生協作的過程編輯等構成動態生成的智能學習環境。此外,賦予學習者改造教學技術的權限,技術本身充滿各種潛在價值,學習者在使用技術時也許會發現更多額外功用,從技術使用者視角對其進行全新設計與二次開發。例如:課程資源的再加工、虛擬形象的再設計、學習社區的再組織、可穿戴設備的再組裝等。

(三)明確主體責任分配,精準治理教育生態

從人工智能到元宇宙,人與人在現實中的道德關系演變為人與技術之間的道德責任,道德信念、社會秩序、行為規范等人類文明準則需通過技術代碼的方式嵌入元宇宙的底層架構中去,形成保護主體人數字化生存的外在力量。面對分布式的數字世界,共建共創、虛實交融的元宇宙特征易導致參與者個體責任被懸置,如何追溯多重身份下的主體責任,如何讓學習者各自利益達成共識,需要重構元宇宙社會的“元規則”。芬伯格提出的“技術代議制”不僅保護了少數弱勢群體的技術權益,消解了技術霸權,也明確了公眾技術決策中的責任歸屬,完善了責任制度體系,讓公眾自覺參與到數字社會的道德治理中并履行相應的權利與義務。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世界人工智能法治藍皮書》《新一代人工智能倫理規范》等各種技術倫理政策相繼出臺,有效引領智能技術的法治建設。元宇宙時代,針對虛實共存的生活場景應多主體協商制定多重社會行為規范,通過法律法規的形式維護技術代議制的正常運行,明確技術代表和技術成員的主體責任,建立科學詳細的追責機制,推動元宇宙技術的規范化發展。

應用倫理學奠基者漢斯·約納斯(Hans Jonas)曾說:“科技進步總是快于倫理進步,我們需建立一種新的倫理秩序,提高設計主體的責任?!盵23]為避免智能技術對人的奴役,培養科技時代思想自由而健全的人,我們需依據技術民主化思想加強教育場域的頂層設計,共同防范教育元宇宙的倫理困境。一方面,依據“技術代議制”選舉出學習共同體的利益發聲者,形成教育場域的“間接民主”。傳統的網絡意見領袖是學習共同體中的某些成員在遠程持續互動中,憑借自身威望、知識水平、組織能力、活躍程度等逐漸占據了虛擬學習社區的中心位置,成為了這個共同體的權力象征。而教育元宇宙中的技術代表者,不同于管理者的組織運營職責,也不同于教育者的教書育人職責,而是根據技術代議制產生,代表共同體成員教育權益的發聲者,保護學業水平較低、學校資源落后、教學質量不高等差異化群體的教育公平權利,共同體成員則通過代議制代表間接行使教育權利。另一方面,可在人機交互的重要節點形成民眾化參與制度,實現學習者的“直接民主”。在元宇宙教育生態中,應用學習者數字畫像、輿情監測、學情跟蹤、智能測評、情感計算等技術,收集成員多模態數據,自動分析學習者意見傾向,多維度、精準化、可視化呈現教育決策,并用算法析出決策中的成員貢獻值,使團隊中積極參與的核心成員獲得正向激勵。

五、結? ?語

老子曾在《道德經》中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24]。他用“橐龠”來比喻宇宙空間的最初形態,意為天地之間就像一個大風箱,越是使勁推,遇到的阻力越大?!盎煦绯蹰_”的元宇宙則是這場思想實驗的原初狀態,一味地迎合商業效益一蹴而就則欲速不達,唯有撥開云霧、求真務實才能穩步推進。討論至此,教育元宇宙到底是平行現實世界的“第二課堂”,還是對原有教育生態的重構,我們不得而知,不妨借助羅爾斯(John Rawls)的“正義”方法論試解,在開啟“無知之幕”之前,社會契約的預先假定才能保護大多數人的合法權益,遮蔽差異化信息才能建構合理的分配制度。在此,我們借鑒芬伯格的技術民主理論框架進行推論,嘗試建立一種預先性設定的治理方案以維護公平正義的技術價值,保護元宇宙場域中各方教育主體的平等權利,前瞻性地形成一種新的教育社會秩序。無論未來科技發展到什么階段,教育的本質始終是促進人的發展。教育元宇宙應避免“先建設后治理”的老路,在技術促進教育公平的同時警惕技術主義對教育本質的僭越,在捍衛人的主體性基礎上豐富教育過程體驗,致力共建、共創、共治一個理想主義的教育元宇宙生態。

[參考文獻]

[1] 華子荀,黃慕雄.教育元宇宙的教學場域架構、關鍵技術與實驗研究[J].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1,33(6):23-31.

[2] 顧小清,蔡慧英.預見人工智能的未來及其教育影響——以社會性科幻為載體的思想實驗[J].教育研究,2021,42(5):137-147.

[3] 謝娟.如何識別與判定人工智能教育應用倫理問題——基于倫理策略形成的視角[J].電化教育研究,2023,44(1):36-41.

[4] 尼采.權力意志[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5] 孫田琳子,張舒予,沈書生.SOHO式學習:“互聯網+”時代下的學習新形態[J].中國電化教育,2017(2):13-19.

[6] 談天. 虛擬空間的人格同一性問題研究[D].上海:中共上海市委黨校,2020.

[7] IHDE D. Bodies in technology[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2.

[8] 孫田琳子.人工智能教育中“人—技術”關系博弈與建構——從反向馴化到技術調解[J].開放教育研究,2021,27(6):37-43.

[9] 孫田琳子.虛擬現實教育應用的倫理反思——基于伯格曼技術哲學視角[J].電化教育研究,2020,41(9):48-54.

[10] 盧梭.社會契約論[M]. 鐘書峰,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

[11] 許騰,張衛.技術民主化設計何以可能?——基于芬伯格“自我賦權”的思路[J].自然辯證法研究,2022,38(1):37-42.

[12] 王曉梅,何麗.人工智能倫理規范建構與芬伯格的技術代碼方案[J].倫理學研究,2022(2):88-93.

[13] 喻國明,姜桐桐.元宇宙時代:人的角色升維與版圖擴張[J].新聞與傳播評論,2022,75(4):5-12.

[14] FEENBERG A. Questioning technology[M]. New York: Routledge Press,1999.

[15] FEENBERG A. Alternative modernity [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16] 孫田琳子,張舒予.迭代共生:開放課程資源建設的路徑創新[J].開放教育研究,2015,21(4):113-119.

[17] 尤爾根·哈貝馬斯. 作為“意識形態”的技術與科學[M].李黎,郭官義,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18] 趙慶波.技術統治:馬爾庫塞與??碌姆治鯷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1):18-23.

[19] 安德魯·芬伯格. 技術體系:理性的社會生活[M]. 上海社會科學院科學技術哲學創新團隊,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8.

[20] 丁玉峰.技術邏輯失序擴張下“智能”的宰制與“人”的復歸——基于安德魯·芬伯格技術民主思想的批判性審思[J].理論導刊,2022(6):95-100.

[21] 安德魯·芬伯格. 技術批判理論[M]. 韓連慶,曹觀法,譯.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2] 李珮,邱慧.對在線教育的技術哲學思考——芬伯格的技術批判理論進路[J].自然辯證法通訊,2018,40(5):111-117.

[23] JONAS H. The imperative of responsibilit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5.

[24] 李耳.道德經[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The Governance Logic of Educational Metave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ical Democratization

—On the Possibility of An Educational Thought Experiment

SUN Tianlinzi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210023)

[Abstract] The acceleration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makes us look forward to the educational metauniverse. It is necessary to remove the false and preserve the true before this ideological experiment is realized, and to seek the possibility of each educational subject obtaining equal rights and interest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rresponding ethical risks of the educational metaverse by applying the future research method and theoretical speculation. And according to Feinberg's idea of democratization of technology, this paper then clarifies the construction logic of the educational metaverse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de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power by technological cod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chnological monopoly by public decision-making,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mimetic society by technological representation. Furthermore, it proposes the governance path for the educational metaverse, including presetting teaching technology codes, co-participating in technology expression, and clarif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ubject responsibilities. It is found that educational developers should fully tap the social value of digital technology, rely on technological intermediaries to reconstruct the social order of the metaverse, expand the space for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technological decision-making, safeguard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educational subjects in the metaverse, and jointly build an open, democratic, and pluralistic new ecology of education.

[Keywords] Education Metaverse; Democratization of Technology; Governance Logic; Thought Experiment; Educational Equity

猜你喜歡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視角下民辦高校德育工作的路徑選擇
教育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公平的探討
教育公平視角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研究
亞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3:31:35
對特殊學生的全納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視角的少數民族義務教育發展
我國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問題研究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7:18:07
高中化學教育資源優化配置與有效利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3期)2016-09-22 16:52:28
比較中美教育公平,反思我國小升初擇校問題
考試周刊(2016年33期)2016-05-28 14:15:09
財政教育支出區域公平性的雙權重泰爾指數分析
企業導報(2016年6期)2016-04-21 15:43:12
菏澤一中班級管理中的教育公平問題分析和對策
科技視界(2016年2期)2016-03-30 11:08: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在线自乱拍播放| 国产91丝袜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人久久电影| 色网在线视频| 久久超级碰|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 麻豆国产原创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毛片基地|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992Tv视频国产精品|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3344在线观看无码|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天天摸夜夜操| 日韩视频福利| 亚洲精品麻豆|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片在线无码观看| 国产久操视频| 日本三区视频|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三区| 色婷婷久久| 一区二区影院|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 日韩国产高清无码| 国产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欧美精品1区|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自在线天天看片| 在线观看av永久| 色综合日本| 三级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论坛| 精品自窥自偷在线看|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正在播放久久|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男女猛烈无遮挡午夜视频| 青青网在线国产| 国产簧片免费在线播放|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女主播|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就| 国产成人1024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日韩毛片在线视频| 亚洲天堂久久久|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又爽又大又光又色的午夜视频| 久久黄色毛片| 毛片一区二区在线看| 婷五月综合|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99精品国产电影|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91视频精品| 亚洲三级影院| 国产主播在线观看| 中国国产一级毛片| 亚洲精品第一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午夜无码专区喷水|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天堂网亚洲综合在线| 婷婷激情五月网|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丝袜亚洲综合|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