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凡
摘 要 在初中寫作教學中引進葉圣陶先生“寫作生活化”理念,對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具有重大意義,同時能開拓學生的取材范圍和途徑,在不斷積累和創新的過程中提升寫作能力。圍繞統編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怎樣選材”專題,從關聯生活和品味生活角度,對初中寫作教學的有效策略展開分析和解讀,創建“寫作生活化”教學模式。
關鍵詞 寫作教學? 寫作生活化? 關聯生活? 品味生活
“寫作生活化”理念強調從現實生活中提取、整合寫作素材,將生活中的真實事例、場景、自然景觀或事物等作為作文中的材料,由此完成寫作任務。這一理念是葉圣陶先生關于作文創作的核心思想和觀點。在初中寫作教學中融入和應用“寫作生活化”理念,能夠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讓他們圍繞著身邊人、身邊事、身邊物展開寫作活動,將自身的真實感悟、見聞等作為作文中的素材,豐富作文內容。教師可讓學生根據寫作的需求自主選材、確定立意,逐步提升寫作能力。
一、 關聯生活,積累素材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可供學生選用的寫作材料,如自然界的景物、生活中的人、事或者物等,這些都可以作為寫作的素材。但是,一部分學生缺乏將生活經歷轉化為寫作素材的能力,還有一些學生尚未意識到生活與寫作之間的緊密關系。基于這一現實情況,教師可立足于葉圣陶“寫作生活化”理念,將生活作為獲取寫作資料的源泉,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和積累作文的素材。
在寫作指導中關聯生活,教師要將教材中的課文作為“引子”,從讀寫結合的角度,分析課文是如何體現“寫作生活化”理念的,仿照課文中的方法和技巧,總結出獨具特色的寫作模式。以“怎樣選材”為例,要想讓學生掌握在現實生活中積累素材的方法,教師可以將同一單元中《葉圣陶先生二三事》和《驛路梨花》等課文作為“引子”,傳授給學生作文選材的方法和技巧。
從《葉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看,作者圍繞葉圣陶先生的真實生活實例,即“修潤課本”“送客之禮”“給‘我’回信”“注重‘簡潔’的文風”“力求完美、嚴于律己”,借助這五件小事,文章寫出了葉圣陶先生寬以待人、嚴于律己的人格品質,細致描繪了他在生活上講求禮儀以及在學術上講求完美的真實事例。作者所選的素材根植于葉圣陶先生的現實生活。這些材料還原了人物的真實生活狀態,凸顯了文章的主題,能夠充分顯現出葉圣陶先生的文人風骨及其精神風貌,拉近了讀者與人物之間的距離。經過對文章的分析,學生形成了“以最能體現人物特征的生活小事為作文素材”的印象,初步樹立起“寫作生活化”的寫作理念。
當學生樹立起“寫作生活化”的觀念后,教師可引出自主建構任務,如“《驛路梨花》是怎樣選材的?選取了哪些材料?”基于這一任務,要求學生在自主建構和探索的過程中,分析課文《驛路梨花》的選材方式和內容,學生結合《葉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的閱讀經驗,集中分析《驛路梨花》的選材方式和范圍,經過梳理和整合,他們同樣可以提取出“五件生活小事”,如“在茅屋中投宿”“瑤族老人在借住后送來大米”等,以這五件生活中常見的小事作為整篇文章的敘事線索,凸顯出邊疆人民樂于助人、熱情好客的美好品質。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進一步加強了“生活化選材”的寫作理念,還可以準確地梳理文章的行文線索、理解文章的主題。
通過閱讀指導和自主訓練兩個環節,學生已經具備了“寫作生活化”的思維模式。在此基礎上,教師可設計和布置隨文寫作的任務,如:“在現實生活中選擇一個人物,這個人物可以是你們熟悉的親人、朋友、老師,還可以是警察、醫生或清潔工,選取最能凸顯他們性格、品質的生活事例,繪制思維導圖、列出作文提綱。”以此任務為載體,鍛煉學生的選材能力,讓他們聚焦于現實生活之中,選擇最能表現人物性格和品質的事例,并利用思維導圖理清行文的結構。
二、 品味生活,探尋素材
寫作是一個以語言文字為載體、串聯真實經歷的思維過程。要想創作出優質的作文,必須要具備豐富、優秀的素材,這時學生可能會產生疑問,什么樣的素材才是優秀素材呢?在葉圣陶先生看來,生活化的素材便是優秀的素材,學生若能夠從自身的現實生活中甄選出符合主題的素材,并將其運用到作文之中,便可加強作文的感染力和生動性,這樣的作文才能具備打動人心的資質。根據這一理念,在初中階段的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品味生活,讓他們在生活中探尋寫作素材、搜集素材。以“怎樣選材”為例,基于“寫作生活化”理念,教師可指導學生從如下三個方面做好選材工作。
首先,于生活瑣事中探尋素材。雖說“寫作生活化”理念強調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和創作的空間,但并不意味著學生“想到哪兒寫到哪兒”,而是圍繞作文的主題,有條理有順序地組織材料。這樣的作文才真正符合要求、讀起來既有趣又有質。在選取生活瑣事時,要指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探尋素材,如按照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并圍繞中心主題,將這些瑣事串聯和組合起來,用以說明作文中的觀點、塑造文中的人物形象。同時,學生所選的生活瑣事應具備典型性的特征,避免過度羅列相同類型的瑣事,以免造成素材雷同、冗雜的現象,如此才能創作出素材既豐富又優質的作文。
其次,于生活細節中探尋素材。在現實生活中選材,學生不僅要關注到具體的事例,還要具備捕捉細節的敏銳力和觀察力,將具體人物、具體事例中的某一個動作、某一個畫面作為文章中的材料,以此創作出觸動心靈的作文。如在寫人作文的生活化選材中,為了凸顯人物的性格和品質,學生要通過留心觀察的方式,捕捉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等細節。如“手上的老繭已經泛白”細節,可以表現出人物辛勤勞作的精神品質。諸如此類,學生需結合作文的主題、寫作的需求,靈活地選取生活中的細節,探尋種類豐富的生活化素材,使得作文讀起來更加飽滿、情感更加真摯。
最后,于突發事件中探尋素材。生活中時常會發生一些超越預期的事件,這些事件經過加工和雕琢后,便可成為作文中的優質素材。將其融入到作文中,不僅可以增強作文的新穎性和可讀性,還有助于凸顯主題、提升作文質量。所以,基于葉圣陶“寫作生活化”理念,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于突發事件中探尋素材,讓他們及時關注自然界的景物和動物、社會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等要素的突發變化、沖突或矛盾,經過適當地加工和轉述后,即可將其應用到作文之中。比如,以贊頌大自然的蓬勃生命力為主題,除了要寫柳樹抽芽、荷花盛開等常見的景象之外,也要將“魚兒跳出水面”“大雨下荷葉遮擋蓮花”等轉瞬即逝的突發事件作為素材,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這些突發事件的發展過程、最后結果,即可增強整篇文章的生動性、鮮活性。在這一選材歷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探尋到豐富的材料,還能養成留心觀察和記錄的良好習慣。
現實生活是學生獲取寫作素材的源泉。在寫作教學實踐中,教師指導學生關聯生活經歷、品味生活事例,將“寫作生活化”理念融入到寫作教學之中,讓學生在此過程中積累素材、探尋素材,以此增加學生的素材積累、開闊他們學習和探索的范圍,使得他們能夠創作出更富有“人情味”的作文,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作者通聯:福建廈門市金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