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婷
【摘 要】數學活動作為幼兒園五大領域之一的科學領域的一個分支,具有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發展和問題解決能力發展的重要價值。“支架式教學”能夠動態追蹤幼兒的現有水平,為他們向更高水平的發展提供平臺。在幼兒園大班數學教學活動中,產生有效的師幼互動是幼兒進行深度學習和自主建構的必要前提。本文以4個幼兒園大班數學教學活動為例,從充分了解幼兒、提高教師專業素養、進行充分備課三個維度系統闡述在“支架式教學”指導下進行有效師幼互動的策略。
【關鍵詞】支架式教學 數學教學活動 師幼互動
本文的“支架式教學”是指教師在觀察了解幼兒最近發展區的基礎上,通過使用合理的支架方法,進行有效的師幼互動,促使幼兒從現有水平向更高水平邁進,而后撤銷支架的教學模式。師幼互動作為幼兒園教育的基本形態,存在于幼兒的一日生活中,表現在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各個領域,有效的師幼互動可以為幼兒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將師幼互動作為幼兒園質量評估的重要指標之一,《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也指出:“要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與反應,敏感地觀察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幼兒的一日生活環節多樣,師幼互動具有很大的隨機性,筆者實際走訪深圳市龍華區Y幼兒園的15名一線教師發現,在數學活動中仍存在一些值得改進的師幼互動。本文以4個幼兒園大班數學教學活動中的師幼互動為例,系統闡述在“支架式教學”指導下的幼兒園大班數學教學活動中進行有效師幼互動的策略,以提升一線教師設計教學支架的水平,提高師幼互動質量。
一、充分了解幼兒
1. 了解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
幼兒的發展具有未完成性,大班幼兒正處于從直觀形象思維轉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重要時期。班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是教師設計教學活動的首要考慮因素,了解班級幼兒的現有水平,結合幼兒的已有經驗,選擇合適的活動可以為整體的教學效果提供保障,形成一個良性的動態發展過程,同時結合活動的具體內容,選擇適宜的教學支架,進而產生有效的師幼互動。
在教學活動案例“有趣的幾何圖形”中,首先,教師并沒有摸清受教班級幼兒的發展水平和前期經驗,導致大部分幼兒不能理解和吸收該節活動的內容。其次,教師在出示平面材料與立體材料時說:“請小朋友們將下面的材料分為兩類。”幼兒不能正確區分形與體,把正方體說為正方形,也不能區分正方體和長方體,并不能按照平面和立體進行分類。幼兒對平面和立體的概念是模糊的,并不理解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區別,教師沒有根據幼兒的前期經驗預設幼兒可能提出的問題和會回答的問題,只考慮了自己心中已有的結果,在實施過程中沒有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此時的材料支架也是無效的,并沒有達成教學目標。了解該班級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后,教師調整了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選擇另一組幼兒進行活動,并在活動中加入問題:“請小朋友們先來觀察:這些材料的外形有什么特點?”“根據剛剛小朋友們發現的外形特點將這些材料分為兩類,應該怎樣分?”教師不斷地提出啟發式和探索式問題,對材料支架也進行了更改,幫助幼兒理解活動內容,最終達成活動目標。在這一過程中,有效的師幼互動悄然而生。
2. 讀懂幼兒的行為動作
大班幼兒的語言組織能力及表達能力有一定的發展,但是對于一些幼兒來說,他們在遇到緊急情況時仍然會通過肢體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就要求教師在與幼兒的接觸中要更加細致地了解每一名幼兒的行為習慣,確保幼兒在發出求助的動作信號時,教師能夠快速領會。
在教學活動案例“不可思議的旅行”中,有一個操作環節是幼兒需要將小貼紙撕下來,再進行排序。其他幼兒都完成操作準備進行下一個環節時,有一名幼兒仍然在撕貼紙材料。這時,他看見其他小朋友都離開了操作桌,于是邊望向老師邊用抖動的手撕貼紙材料,卻一直撕不下來。教師看到幼兒求助的眼神和抖動的雙手后,馬上走向幼兒,幫他把貼紙撕下來粘到自己的手上,再讓他進行粘貼排序。活動后,教師了解到該幼兒具有語言表達障礙,正在醫院接受醫療干預。
教師要快速且準確地讀懂幼兒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個求助的眼神。尤其在集體活動時,幼兒人數較多,由于幼兒思維具有發散性,幼兒會提出許多小問題,有的是關于活動內容的,有的則與活動內容無關,教師應及時、準確地篩選與活動內容有關的問題,與幼兒共同探索,通過運用各種形式的支架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與幼兒進行有效的互動。
3. 避免“鳥行”行為
“鳥行”一詞源于英語俚語,用小鳥蹦蹦跳跳毫無目的與意義指向的行為指代人們漫無目的且偏離目標的無意義行為。Terry Thompson用“鳥行”一詞指代“我們允許學生隨意發表評論,胡亂地提出問題和想法,使得教學重點發生偏離的那些時候”。幼兒總是對各種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在活動中時常會冒出令教師意想不到的想法,或是對教師認為無關緊要的問題打破砂鍋問到底。
在教學活動案例“不可思議的旅行”中,幼兒對活動中的人物角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與好奇,他們的問題也天馬行空:“為什么公主的頭發長得像彈簧一樣?”“為什么王子是一只老虎?”“為什么王子像女孩子一樣?”這些隨意發表的評論、胡亂的想法和提問打斷了教師,偏離了教學活動的目標,因此,教師并沒有一一回答幼兒的問題,而是進行了常規的引導,并告訴幼兒這些問題提得很有趣,他們將在活動結束后一起探討,避免了幼兒“鳥行”活動。
學前階段是幼兒養成良好常規意識的重要階段,常規意識體現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良好的常規意識會伴隨幼兒的終身。幼兒良好的常規意識也是有效的師幼互動的必要因素。教師需要清醒地認識到,雖然幼兒善于發現問題、勇于提問是好事,但是,并不是所有問題都能成為教學活動中的教育良機。相反,有些問題會引發幼兒的“鳥行”活動,導致教學偏離重點。對此,教師首先應當肯定幼兒提問的行為,其次再引導幼兒遵守常規—學習上的疑問可以舉手問老師,但與學習無關的問題需要學會控制自己,活動后再與老師探討。經驗表明,這種延遲處理應用于小組教學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甚至也可以用于集體教學。
二、提高教師專業素養
1. 提高觀察能力
教師的觀察是發起有效互動的前提,是走進幼兒、解讀幼兒的必要條件[1]。首先,教師要全身心地投入對幼兒的觀察,包括對幼兒操作材料和操作效果的觀察,以及對幼兒感興趣內容的觀察等。其次,教師要客觀、詳細地做好觀察記錄,并進行精準解讀,為有效的師幼互動奠定基礎。
2. 提高傾聽能力
以幼兒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是現代幼兒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這種理念強調幼兒是一個獨立的人,教師應該學會傾聽幼兒的訴求。首先,教師要以尊重理解的態度傾聽幼兒的想法,為幼兒創設一個民主、和諧、寬松、自由的師幼互動環境,讓幼兒喜歡表達,增強表達的欲望。其次,教師要以鼓勵、接納的方式傾聽幼兒的表達,當教師真正地把幼兒看作獨立的個體來欣賞時,有效的師幼互動便隨之發生。
3. 提高表達能力
數學概念的表述往往抽象且拗口,如果想為幼兒的理解提供支架,教師必須在表述的用詞與形式上反復斟酌,不斷調整,使表達讓幼兒更容易接受。如果幼兒的認知與技能圖式或者獨立學習能力沒有在學習過程中建構起來,教師需要認真思考調整自己的表達方式,使教學活動朝著正確的方向進行。
在教學活動案例“水果禮盒”中,原本教師對“>”和“<”的解釋是:“>”像張著嘴,朝著大數笑,“<”像尖尖的尾巴,對著小數。目標的完成情況并不理想,幼兒并不理解“>”和“<”的含義。在進行第二組活動時,教師更改了表達的方式:“>”和“<”就像小鱷魚的嘴巴,小鱷魚很貪吃,嘴巴總是朝著水果數量多的一邊,嘴巴朝前的就是大于號,嘴巴朝后的就是小于號。經過更改,幼兒們非常容易地理解了“>”和“<”的含義,并能用肢體動作表示數量的多少。
不僅教師的表達內容和方式直接關系到幼兒的自主建構水平,而且教師的提問方式也直接關系到師幼互動的質量。《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要鼓勵幼兒在探究的過程中通過積極動手動腦解決問題。這就要求教師用啟發式的提問鼓勵和支持幼兒大膽探索。由此可見,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對有效的師幼互動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
4. 學會教育反思
曾子曾說:“吾日三省吾身。”反思是教師快速成長的必經之路,教師要以個人的專業經驗為反思起點、以當日的工作內容為反思對象、以當日的工作反饋為反思重點進行深刻的教育反思:當日是否有因為自己專業知識儲備不足而忽視幼兒問題的情況,是否有因為幼兒提問過多而厭煩的態度,是否有幼兒反復追問后才給予單一回復的情況,是否在活動中出現無效支架等情景。長此以往,形成一個“無效的師幼互動—反思—有效的師幼互動—再反思—高質量的師幼互動”的良性發展過程。
三、進行充分備課
1. 充足地準備活動內容
教師在備課時,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活動環節,選擇幼兒感興趣的導入方式、融入有趣的游戲活動、設計有利于幼兒經驗遷移的延伸活動、選擇適宜的教學支架,在此基礎上滿足幼兒的學習所需,幫助幼兒解決在活動中遇到的困難。
在教學活動案例“單雙數”中,第一次,教師讓幼兒在操作單上分別畫出1、3、5、7、9個蘋果,在下一行畫出2、4、6、8、10個蘋果,按照兩個蘋果為一組的規律圈起來,讓幼兒自己說出發現的規律,大部分幼兒不能敘述出自己發現的規律。在該環節,教師為幼兒提供可以畫蘋果的操作單,但并沒有進行細致的材料支架引導,支架高度不夠,導致幼兒不能歸納規律。第二次,教師將材料支架替換為情境支架與圖示支架相融合,并加入問題支架。教師說:“森林里的狂歡會要開始了,小動物們要結伴而行,牽好手兩個兩個入場,我們看一看,誰落單了?它們分別有幾只?”“我們把兩兩組合余下1個的數量叫做單數,把兩兩組合剛剛好的數量叫雙數。”再讓幼兒分別畫5、7個和4、8個蘋果并兩兩圈在一起時,大部分幼兒能夠理解教師的表述,正確畫出單雙數的規律。這次,幼兒理解了單雙數的概念,教師還通過游戲支架鞏固了幼兒對單雙數概念的掌握,達到本節活動的目標,產生了有效的師幼互動,幫助幼兒理解了活動重難點。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也是幼兒獲取直接經驗的主要方式。大班幼兒的抽象邏輯思維正處于萌芽階段,教師不宜設計過于抽象的活動過程,否則不利于幼兒理解,打擊幼兒的自信心。教師應通過尋找適合活動的視頻、圖片,或是自制玩教具等充分準備活動的內容和材料,以幫助幼兒更好地吸收活動內容。
2. 充分地預設幼兒情況
幼兒具有可塑性,幼兒的發展具有階段性,幼兒的行為表現具有不確定性,所以教師在準備教學活動時要充分預設幼兒可能出現的語言問題或者行為問題,以及應對這些問題的方法。尤其是在大班的數學教學活動中,情境的學習、適宜的支架、有效的師幼互動對幼兒掌握數學這種抽象的知識來說尤為重要。教師要通過盡可能全面地預設幼兒的表現,最大程度地做好教學準備,助力幼兒達到活動目標。
備課是教學活動的準備工作,是組織有價值的活動的前提。教師要在了解自己活動內容和預設幼兒可能出現的問題的基礎上選擇適宜的教學支架,幫助幼兒“跳一跳,并摘到桃子”。
“支架式教學”通過引導幼兒渴望學習、喜歡學習、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索學習,使幼兒具有獨立思考和主動探究的能力。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善用提問策略,激發幼兒的興趣,為幼兒搭建有效的支架,產生有效的師幼互動,幼兒能夠在不斷解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中積累經驗,提高自己的自主建構能力。
參考文獻
[1] 馬靈君.“伙伴·共長”式師幼互動的有效策略[J].河南教育,2023(6):15-16.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華南實驗學校附屬瀅溪幼兒園)
責任編輯: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