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黎星



[摘 要]多元智能理論主張個性化教育,它所體現的教學要求與新課改所制訂的教學目標相一致。閱讀是學生需要具備的一項學習技能。但是,在高中數學課堂上,教師往往忽略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文章主要基于多元智能理論對高中數學閱讀的有效性問題進行研究。
[關鍵詞]多元智能;高中數學;閱讀
[中圖分類號]? ? G633.6?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20-0007-04
多元智能理論是心理學范疇的概念,被應用至教育學領域,認為人的智能具有復雜性與綜合性。因此,教師在進行教育工作時必須重視不同學生的智能特點,為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提供差異化的發展與成長空間。以數學文化和統計圖表為代表的閱讀理解題目,已逐步成為新高考數學試題中的重要題型。尤其涉及概率和統計學問題,所設置的情境更新,文字閱讀量更大,學生理解有困難。由此可見,提升高中數學閱讀的有效性對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在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導下,教師可以不斷改進高中數學閱讀教學方法,根據不同學生的智能特征,合理設計教學方案,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多元智能理論下開展高中數學閱讀教學的價值
多元智能理論下的高中數學教學,以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為主要教學目標。高中數學閱讀教學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它能夠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學習能力,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識技能。但當前部分數學教師對于數學閱讀教學的關注不夠,一方面是由于教學內容繁多、時間緊等客觀原因,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教師觀念陳舊、認識不清。高中數學知識較為抽象,若不能對題干進行深入、有效的閱讀,就不容易找到解題的突破口。
多元智能理論的應用對數學閱讀教學評價有明顯的啟示作用。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較為落后、單一,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如今在多元智能理論的影響下,教師改變以往只是依據學生的某一個方面進行評價的機制,根據學生智能的不同類型來對其進行分類,讓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特長來發展。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數學閱讀評價時需要注重運用定量定性的評價手段。比如,在對學生的數學閱讀過程進行評價時,要注重評價學生在數學探究閱讀活動中的具體表現。此外,閱讀主體、內容是多元化的,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評價體系應是可以量化的。教師可以通過表格、思維導圖等形式呈現學生在數學閱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相關課堂表現,以便以更好地對學生進行評價。
二、提升高中數學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途徑
(一)改進數學閱讀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閱讀自學”作為數學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活動。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教師越來越認識到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專業素養,對提高教學質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不僅要重視對數學知識點和例題的講解,更要重視對數學閱讀、推理等學習技巧與策略的指導,從而拓展學生的解題思路,實現“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提升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要強化學生對數學核心概念的理解,對于抽象復雜的知識,可以通過滲透數學史、舉例和類比等方法來進行滲透,使知識點具體化;二是讓學生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個性化地理解抽象的知識。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重視對數學語言的思考和總結,以便讓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反思和總結經驗,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
(二)加強閱讀指導,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
教師應不斷完善數學閱讀教學方法,對學生加強閱讀指導。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閱讀指導,引導學生去閱讀題目,一起去捕捉、挖掘和整合題目中所蘊含的信息,培養學生閱讀、分析和解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
1.通讀題目,理解題意。學生在閱讀時要了解題目的內容、數據、重點語句等,同時還要注意問題的設問方式,并根據從題干中了解到的內容判斷題目的類型、所涉及的知識點以及題目的大致解題思路。
2.提煉信息,做好標識。在解答問題時,要反復讀題,把題目讀“薄”。同時,圈出關鍵的文字和數據,留下做題的記號,有效地提煉出題目中的信息。
3.解決問題,善于反思。解決問題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標,在學生構建好數學模型之后,需要讓他們再一次閱讀題目,檢查是否還有沒被運用到的條件,是否正確理解了題意,所列出的關系式是否符合生活經驗等。同時,在教學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完成題目之后進行回顧和反思,以便能及時發現錯誤并改正。
[例1]融合傳統文化和數學史的數學閱讀題。
魏晉時期劉徽撰寫的《海島算經》是關于測量的數學著作,其中第一題是測量海島的高。如圖1所示,點[E]、[H]、[G]在水平線[AC]上,[DE]和[FG]是兩個垂直于水平面且等高的測量標桿的高度,稱為“表高”,[EG]稱為“表距”,[GC]和[EH]都稱為“表目距”,[GC]與[EH]的差稱為“表目距的差”,則海島的高[AB= ]( )。
(三)合理利用教材,激發學生數學閱讀興趣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和基本的保障,教材中包含大量的閱讀材料,為了能夠極大地提高教學資源的利用效率,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閱讀材料的潛在價值。基于此,人教A版(2019)高中數學教材融入了“閱讀與思考”“探究與發現”“文獻閱讀與數學寫作”等閱讀材料,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具有可讀性、趣味性、探究性的材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數學閱讀興趣,促進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1.揭示背景,創設問題情境
[例4]人教A版(2019)高中數學教材必修第一冊第128頁“閱讀與思考”——對數的發明。
教師在教學“對數的概念”這一課時,可以結合“對數的發明”創設情境導入,課件展示對數產生的歷史背景:16、17世紀之交,大數運算在航海、天文、貿易、工程以及軍事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改進數字計算方法、提高計算速度和準確度成了當務之急。蘇格蘭數學家納皮爾在研究天文學的過程中發現了簡化大數運算的有效工具,于1614年出版《奇妙的對數定律說明書》,代表對數的正式誕生。在當時還沒有明確的指數概念時,納皮爾并沒有意識到指數與對數之間相互可逆的關系,直到18世紀,指數與對數的互逆關系才由瑞士數學家歐拉提出,他指出“對數源于指數”。
通過引入對數發明的過程和產生的背景,可讓學生認識到引入對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再加上適時地介紹數學史,可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且很好地滲透了人文素養。
2.拓展思維,開展探究教學
[例5]人教A版(2019)高中數學教材必修第一冊第92頁“探究與發現”——探究函數[y=x+1x]的圖象與性質。
背景:學生對函數概念、函數性質有了初步的理解,對研究函數的思路與方法有了初步的感受和體會。學生初步形成了從“圖象視角”和“運算視角”研究函數的習慣。學生對兩個基本初等函數相加所得的新函數接觸不多,探究意識不夠強。
學完函數的基本性質和冪函數,與學生一起探究兩個初等函數相加得到的新函數的圖象與性質,并帶著以下問題閱讀思考。
(1)你認為可以從哪些角度研究這個新函數?
(2)你能否按照之前學習的方法研究這個函數?
(3)你能畫出函數的圖象嗎?
(4)嘗試著證明:當[x>0]時,[x+1x≥2],當且僅當[x=1x],即[x=1]時取等號;當[x<0]時,[x+1x≤2],當且僅當[x=1x],即[x=-1]時取等號。
通過本節探究課,讓學生掌握從代數運算、幾何直觀等不同視角研究一個新函數的方法,能夠完整經歷探究的過程,發展“四能”,同時為后續基本不等式的學習做好鋪墊。此外,通過探究兩個初等函數相加得到的新函數的圖象與性質,可以類比研究兩個初等函數相減、相乘、相除得到新函數的圖象與性質,拓展探究成果,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例6]人教A版(2019)高中數學教材必修第一冊第157頁“文獻閱讀與數學寫作”——對數概念的形成與發展。
在學生完成第四章的學習后,教師安排學生嘗試完成一篇數學小論文,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問題解決是由一定情境引發,按照一定的目標,借助各種認知活動獲基本經驗積累,經過一系列的思維活動,使問題得以解決的過程。問題解決策略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明確問題,擬定計劃,實現計劃,問題總結。
基于以上策略,做以下實施建議:
1.確定主題
根據個人理解愛好,結合小論文主題,初步篩選出大致研究范圍。
2.分組合作探究
依據大家的選題方向,將選題相近的學生分為一組,選出一名組長,實施合作探究。
3.分配研究任務
根據小組成員的特長,召開小組會議共同商議,由小組長確定每個成員的具體任務。
4.搜集整理材料
結合具體論文題目,通過互聯網、書店、圖書館等多種途徑搜集材料,包括文字、圖片、數據以及音像資料,并做好相關記錄。用論文、小組交流的形式展現小組的實踐成果。
5.交流討論成果
全班開展成果交流、討論和總結,各組做好匯總,進行二次修改,最后形成各組自己的最終成果。
通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問題解決為主要目標,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思維的靈活性決定問題解決的高度,學生在自主查閱、搜集材料的過程中隨時調整方向,根據問題的條件和要求,從不同的維度用多種研究方法,迅速選定思維方向,靈活解答問題。
綜上所述,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高中數學閱讀教學需要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同時,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實施數學閱讀,教師要注重強化閱讀教學設計,將閱讀能力培養融入日常數學教學中。
[? ?參? ?考? ?文? ?獻? ?]
[1]? 阮冰.中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研究[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20.
[2]? 馮雪.“閱讀”對培養“數學思維”的作用及其教學策略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
[3]? 狄宗武.高中數學多元智能評價與學困生轉化[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3(12):104-105.
[4]? 牛立.多元智能理論融入高中數學學習的有效策略[J].高中數理化,2015(2):24.
(責任編輯 黃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