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靜芳
摘 要:核心素養是新課程背景下提出的新教學理念.文章以穩態調節的學習為例,通過創設生活化情境、聯系生活經驗、實踐生活運用等方式,將生物學科的四個核心素養落實在教學過程中.
關鍵詞:核心素養;生活化教學;穩態調節;高中生物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3)27-0137-03
收稿日期:2023-06-25
作者簡介:鐘靜芳(1981.7-),女,江蘇省蘇州人,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從事高中生物教學研究.
生物學核心素養主要由四個方面構成,分別是生命意識、理性思維、探究能力和社會責任.筆者認為落實這四個核心素養關鍵是以學生為主體,使“看不見、摸不著”的生物知識以學生過往的生活經驗展示出來,而后內化成為學生現在和以后的生活經驗.“穩態調節”這一模塊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是非常適合開展生活化教學的內容.為更好地了解學生需求,筆者對不同的程度的平行班學生做了問卷調查.
由調查結果可知,一方面,大多數學生是比較期待在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形式的,其中一部分學生更喜歡角色扮演,還有一部分學生喜歡社會調查,說明學生還是比較喜歡實踐的;另一方面,絕大多數學生希望在學習重難知識點時加入生活化教學,說明他們也希望生動的生活化教學能幫助他們理解消化重難點,還有很多學生希望一改傳統作業形式,加入生活化課后作業.教學一定要以學生為本,因此生活化教學的開展要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
1 創設教學情境——在生活中學習
內環境穩態調節模塊與日常生活和人類健康密切相關,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教學情境,能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在該模塊的教學中,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的方法有情境導入、角色扮演[1].
情境導入可以是課堂開始的前幾分鐘,也可以是在每個知識點講授的開頭,一定要注意首尾呼應,在課程結束或該知識點學習結束時,要返回前面的情境中,讓學生運用所學組織語言去解釋情境中推出的問題.如在學習三種細胞外液之間物質交換關系這一知識點時,筆者在課上設計了問題串:“大家在運動或勞動時,有沒有磨出過水泡?老師前幾天去跑步,兩只腳一邊磨出了一個水泡,而且兩個水泡一個是透明的,一個是紅的.實在太奇怪了?同學們知道這水泡里的水到底是什么嗎?這水是從哪來的嗎?另外一個紅色的水泡是怎么回事?”“看來啊,大家也是眾說紛紜,既然如此,我們就從書中找找答案吧.”課程結束前,筆者再次提問:“同學們,現在大家能不能給老師解答關于兩個水泡的疑惑了?”這樣的方式,使學生帶著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目的進入學習環節,有助于他們在聽老師講授的同時去主動思考,最后的問題解答環節有助于培養他們的生命觀念、科學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只有說的順,才能寫的順,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面對試卷上的長填空,才不會手足無措[2].
開展角色扮演活動也是十分受學生歡迎的創設情境方式.在新教材學習“血糖調節”這部分內容時,筆者將學生分為NPC和兩組陣營玩家,NPC組的學生多數是扮演葡萄糖的,當他們幾個人手拉手就組成了糖原,將校服反穿就變身為脂肪酸、氨基酸等化合物(可在衣服上貼卡片),兩個陣營的玩家任務不同,一個是要降血糖,一個是要升血糖.活動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抽卡陣營對抗,比如當降糖陣營的玩家抽到了行動卡(胰島素),他們可以指揮單個的扮演葡萄糖的同學手拉手合成糖原,但是抽到待定卡的話只能停止行動一輪了;在激烈的對抗環節之后,第二部分是合作環節,由老師發出信號,如“吃飽了”“我餓了”等等,兩組學生要各司其職指揮NPC同學反穿校服或拆分組合等,在規定時間里完成任務.熱鬧的活動之后,筆者帶領學生一起總結,通過第一部分的活動總結出不同激素之間的關系有協同也有拮抗;通過第二部分的活動總結出人體血糖的平衡不是單一激素調節的結果,需要多種激素協調合作.
2 拓展科學思維——在學習中感悟生活
學習生物學,科學思維的訓練和培養尤為重要,筆者認為可以通過生活化教學,在生活實例中總結科學規律,用科學規律解釋生活現象,訓練和拓展學生的科學思維.基于生活的教學內容,在學生眼中就會變得生動活潑,學以致用的過程也讓學生深刻認識到掌握生物學知識的重要性,學習生物學的必要性在激發他們的學習內動力[3].
例如,在體溫調節的學習中,筆者先是給學生講了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學生聽得入迷但是又不知道為什么上課會講故事的時候,拋出問題串:
“同學們,童話好聽,但是童話故事可信嗎?”
“今天我想告訴你,童話里不一定都是騙人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可能真的在火光中看到了奶奶,幻覺的出現與神經系統的哪一結構有關?”
“為什么寒冷時,會出現幻覺?”
“能引起神經系統興奮的激素是什么?”
“為什么寒冷時該激素的分泌會增多?這有什么意義?”
一連串的問題拋出后,學生發現一個小時候聽過的家喻戶曉的童話,原來還有這么多“門道”,原來童話并不是哄小孩子瞎編的,里面竟然還有一定的科學道理,這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甚至有學生表示,回家以后要再翻翻家里的童話書,看看里面是不是有更多的“門道”.問題串不是簡單問題的羅列,必須根據邏輯關系層層遞進,問題難度也需要授課教師根據學情和課堂現場的反應靈活調整,必要的時候可合并問題或拓展問題來增加難度,也可以拆分或簡化問題來降低難度.這樣才能養成和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同時也培養他們運用科學思維用于探究的科學態度和能力.
例如,在學習“體液調節與神經調節的關系”這部分時,學校恰好正在舉行校園籃球賽,筆者在課上就有意設問:“昨天咱們班打的籃球賽,老師正好看了,打的實在太好了,老師想就這場籃球賽提幾個問題:到昨天那個球朝小明飛過去的時候,小明反應很快地偏了一下頭,這個過程是不是反射?是什么反射?這個反射弧的神經中樞位于哪里?”
“昨天小東的三分球投中以后,我看到場上的隊員特別激動,都抱在一起了,很多人激動得臉都紅了,這個過程與哪些激素有關?”
“昨天的勝利也有場外啦啦隊員的一份功勞,隊員們聽到啦啦隊員的吶喊,腎上腺素都升高了,這是什么調節?腎上腺素升高以后,神經系統變得活躍,這是什么調節?隊員們聽到啦啦隊員的吶喊,腎上腺素都升高,在激素作用下神經系統變得活躍,這說明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之間具有怎么的關系?”
“比賽剛結束的一段時間里,我看到很多隊員仍然是呼吸急促的,這是為什么?”
“激素調節和體液調節之間是什么關系?”
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的科學思維,在問題的解答中引導學生感悟生活里蘊含的科學規律,有助于學生對教科書內容加深理解,使知識固象化、真實化、具體化.
其實,從新教材的字里行間里,不難看出對生活化教學的鼓勵,很多《問題探討》模塊就是選用了生活中常見的或感興趣的或熱點的現象,如“人腦的高級功能”這一節的問題探討是關于阿爾茨海默病的,“免疫系統的組成和功能”這一節的問題探討是關于扁桃體發炎的.教材中小字部分或旁欄里的“與社會的聯系”“相關信息”和“?”這幾處體現的更加明顯,這些都是在課堂教學環節可以好好利用起來的.
3 豐富作業形式——讓學習回歸生活
作業是需要學生課下合作或獨立完成的學習任務.筆者認為,作業可以分為課前作業(預習性質)和課下作業(復習性質).課前作業主要是通過任務驅動的形式鼓勵學生進行課前預習.高中階段,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加之電子設備的普及,可以通過設計課前作業,讓學生借助電子設備和書籍探尋問題的解決辦法,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例如,在學習“血糖調節”這一知識點時,布置課前作業,要求學生通過電腦、手機、書籍等完成作業中的問題:(1)糖尿病在我國的發病率是多少?(2)糖尿病的病因是什么?(3)糖尿病的危害是什么?(4)糖尿病人使用的藥物是什么?使用方法是什么,為什么不能換一種用藥方法?(5)糖尿病人的癥狀主要有哪些?為什么會有這種癥狀?這些問題的解答過程,有些涉及到了前一節課學習的內容,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既是預習也是在復習.
課下作業是在課堂學習結束后,為鞏固學習成果進行的一種復習和強化的手段.除了一些習題之外,筆者還會結合這部分的學習內容和實際情況,布置一些生活化的作業,如調查報告、家庭小實驗等.
例如,在學習“細胞生活的環境”這一知識點時,筆者讓學生收集長輩的體檢報告,也可在網絡上搜集或模仿繪制,并分析體檢報告中的“↑”“↓”表示什么意思,嘗試分析出現這種箭頭的原因以及給出的健康建議等;“神經沖動的產生和傳導”一節,教材以可卡因為例介紹了毒品的成癮性和危害,課后筆者讓學生在網絡上查找資料,整理除可卡因外的其他毒品的成癮原因或危害;在學習“激素的作用”這一知識點時,筆者讓學生課下調查身邊人中患有甲狀腺或者糖尿病的比例等等.
4 建議
4.1 生活化教學需要深入學生生活且面向全體學生,不能脫離高中階段學生的生活經驗,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4.2 生活化教學要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密切聯系,不能只是表面的提高學習興趣,要有一定思維高度,要能夠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4.3 生活化素材的搜集、整理與運用需要有選擇性,面對不同學情以及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生活化教學方式.
4.4 對教材中的生活素材敢于應用和創新,教材中的生活化素材與本校學生的學情不一定適配,未來甚至還會出現素材過時的可能,因此對于教材中的素材要敢于應用,更要敢于創新.
參考文獻:
[1] 朱穎.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研究[J].教育界,2022(12):3.
[2] 曹青芬.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策略[J].學周刊,2022(14):3.
[3] 王雪純.基于核心素養理念的高中生物學生活化教學實踐[D].長春:長春師范大學,2022.
[責任編輯:季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