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注意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通過應用多種教學策略,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增強自身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為后續的高中生物課程學習奠定堅實基礎。文章對學科核心素養下的高中生物教學策略進行了解析。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生物教學
作者簡介:黃琦鈞(1988—),男,廣西壯族自治區賓陽中學。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所形成的能夠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核心素養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必須樹立核心素養理念,將其融入日常教學中,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高中生物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理解具有局限性
當前的高中生物教學中,部分教師對核心素養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對核心素養的理解還停留在表面。例如,有的教師認為核心素養就是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有的教師認為核心素養就是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能力,有的教師認為核心素養就是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顯然,這些都不能真正反映出核心素養的本質,因為這些理解都是片面化的。此外,從本質上看,核心素養包括文化基礎、科學思維、社會參與三個方面,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只注重前兩個方面,而忽視了后一個方面。還有的教師認為科學思維主要是指學生能夠對生物知識進行分析和推理,而沒有意識到科學思維還包括批判性思維。因此,教師需要及時轉變自身的認識觀念,有效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1]。
(二)培養模式單一
現階段,部分高中生物課堂的培養模式過于單一,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忽略了對學生的創新能力、探究能力、實踐能力等方面的培養。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往往會按照既定的教學方案來進行,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教學方式、方法,也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是否需要開展實驗教學。由于沒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與方法,因此,教師在對學生講解生物知識時,學生易產生疲勞感。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所獲取的知識往往很難讓學生產生興趣,更難讓學生有所收獲。
(三)學生學習觀念未轉變
高中生物教學要求學生對生物知識進行有效學習,并提高對生物知識的運用能力,將生物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但部分學生在高中階段沒有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認為學習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在學習過程中,經常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習效率的提升。
二、學科核心素養與教學目標設計相結合的意義
學科核心素養是指掌握某一學科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和知識,是該學科不可或缺的要素。教學目標設計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培養學科核心素養。將學科核心素養與教學目標設計相結合有以下幾個意義:(1)提高教學效果:明確學科核心素養和制訂相應的教學目標,可以幫助教師更加精準地教學,從而提高教學效果。(2)幫助學生理解學科本質:學科核心素養體現了學科的本質,將其融入教學目標設計中,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科的本質,從而更好地掌握學科知識。(3)形成學習動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清晰地知道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核心素養和達成哪些目標,這有助于學生形成更清晰的學習動機。(4)促進學科整合:學科核心素養和教學目標的設計需要綜合考慮學科內部的各部分內容,這樣可以促進學科內部各部分內容的整合,從而提高學科的內部一致性和教學的整體水平[2]。
三、學科核心素養下高中生物教學策略
(一)探索培養核心素養新路徑
1.通過概念教學讓學生樹立生命觀
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而在細胞中最重要的就是遺傳物質DNA。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以學科核心素養為指引,開展概念教學,引導學生學習關于生命的基本知識。教師要讓學生明確生命觀的具體內涵,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例如,在進行“染色體”概念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教材“遺傳與進化”中有關染色體的內容,了解染色體的結構、作用等。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與染色體結構和功能相關的視頻,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染色體的具體內涵。另外,教師也可以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有關染色體數量、結構和功能的相關知識。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明確生命觀的具體內涵,還可以通過概念教學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通過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理性思維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問題情境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而且還能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一些熱點話題來啟發學生的思維。例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轉基因食品”“轉基因技術”“基因編輯”等熱點話題,然后讓學生思考和討論,并分析這些熱點話題。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事例和相關的知識來分析、歸納和總結。教師也可以利用相關的材料或模型來幫助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基因工程的相關知識設計一些與該主題相關的模擬實驗,如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果蠅的模型和模擬基因編輯工具,讓學生嘗試用模擬基因編輯工具開展遺傳實驗。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實驗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總而言之,生物學科核心素養不僅是對學生學習生物學科知識內容的要求,也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因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同時,教師還應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等[3]。
3.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探究式教學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的生物知識,并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將探究式教學融入課堂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的知識。例如,在講解“細胞代謝”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引入探究式教學,讓學生了解細胞代謝的流程,并在課堂中給學生留出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當學生對細胞代謝有了充分了解之后,就能夠更好地掌握有關知識點,在探究過程中,學生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通過探究式教學,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實驗幫助學生了解生命的本質,通過實驗使學生明白生命的活動方式,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實驗能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還能鍛煉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例如,在做“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對植物細胞進行觀察和分析,使學生明白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具體過程。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對實驗進行探究,通過探究讓學生對實驗進行分析、理解。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實驗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生命的本質及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從而使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時能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4.通過小組合作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小組合作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式,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教學。例如,在“DNA分子的結構”一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教師把全班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每個小組選一個代表向全班同學介紹自己所學的DNA分子結構的相關知識,然后教師再進行總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小組合作,讓學生將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由于部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比較弱,因此,需要教師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提供一定的幫助。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重視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可將不同的任務分配給各個小組。
(二)以教材為基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1.明確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目標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依據,是知識和內容的載體。教材中的知識和內容都是編寫者精心挑選后編排的,與其他參考資料相比,更具系統性和科學性。生物教材中所涵蓋的知識點是較為全面的,對于學生而言,生物教材中的知識點就是最直接、最基礎、最重要的知識。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要以生物教材為基礎,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形成完整的體系,進而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
教師要對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目標進行分析和研究,將相應內容融合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對生物學知識和內容的理解存在差異,對于高中生而言,他們對很多知識點還沒有形成全面、完整、準確的認知。因此,在開展教學時,教師要以生物教材為基礎進行教學內容設計和安排。
2.根據教學目標對課程內容進行篩選和重組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對教材中所包含的內容進行整合、優化和重組。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將知識系統化、結構化。將每一個知識點與其他知識點相聯系并融合到一起時,才能構建完整、科學的知識體系。如在學習細胞結構與功能時,將細胞結構與細胞的分裂、分化聯系到一起,再通過觀察細胞器結構來認識其功能,這樣學生就能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能更好地構建起完整的知識體系。
另外,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的培養,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在新課程標準實施后,教師要重視教學模式的改革。例如,在教學光合作用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光合作用,然后再通過觀察實驗來認識光合作用,最后再讓學生掌握實驗結論并理解其科學意義。
(三)提升教師職業素養
1.提高自身對學科核心素養的認識和理解
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對學生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在教學中的作用。教師需要不斷提升專業技能,提高自身對學科核心素養的認識和理解,并將學科核心素養融入課堂教學中,不斷完善教學體系。教師需要對生物知識和生命現象有深入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生物教學。
2.提升自身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通過問題、實驗等多種形式來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探索和思考能力,有利于學生在分析和解決問題過程中逐漸提升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因此,教師有必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例如,教師可以講解一些與生物知識相關的科普節目、紀錄片等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科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識。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閱讀自然科學類書籍、歷史傳記等方式來提升自己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
結語
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充分發展。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知識講解中融入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創新精神等素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同時,教師應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要求設計課堂任務,對不同階段的學習內容進行合理安排。此外,教師還應重視實驗教學的開展,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生物學思想和觀念,使學生掌握生物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通過對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的分析和研究,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設計,在提高教學效果的同時,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王晨.學科核心素養下高中生物教學策略解析[J].教育文匯,2023(3):50-51,55.
張立玲.學科核心素養下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策略研究[C]//廊坊市應用經濟學會.對接京津:新的時代 基礎教育論文集.廊坊:廊坊市應用經濟學會,2022:2460-2464.
楊素娟.學科核心素養下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策略研究[J].高考,2021(36):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