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棒
[摘要]產教融合實體是跨越產教邊界、實施產教融合活動的創新組織形式。邊界組織理論在解決跨邊界合作問題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可以為認識產教融合實體的客觀規律提供啟示。從邊界組織理論來看,產教融合實體是由具備法人資格、組織結構合理、邊界活動適宜、外部聯系有序等條件構成的典型邊界組織,包括靠近產業邊界的產教融合實體、靠近教育邊界的產教融合實體以及處于兩者中間的產教融合實體三種基本類型,具有半公益性、專業性、中介性、融合性、穩定性等特征,可以為產教雙方提供專業性服務,促進產教融合的實現。
[關鍵詞]產教融合實體;產教融合;邊界組織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23)20-0013-08
產教融合是我國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為推動產教融合向高水平邁進,我國開始嘗試將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重心由關系維系轉向實體構建,試圖通過組建實體化機構來實現產教深度融合。但是,目前我國產教融合實體機構的發展并不順利。從理論上看,學界對產教融合實體的研究尚顯不足,缺乏對產教融合實體的客觀規律的系統認識。從實踐上看,盡管我國已經成立了諸如職業教育集團、現代產業學院等產教融合實體,但在運行過程中存在形式化、表面化問題,發揮的作用有限。
邊界是不同社會界域之間由于差異性而出現的抽象壁壘。產業與教育是社會分工的結果,兩者之間存在清晰的邊界。產教融合實體是指在產業界與教育界之間建立起跨越產教邊界、協調邊界為雙方服務、以實現產教融合為目標的組織機構。作為源于科學社會學的一種組織類型,邊界組織在解決跨界域合作問題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可以為我們把握產教融合實體的客觀規律提供啟示。邊界組織的概念最早由大衛·古斯頓(David H. Guston)于1999年提出,他認為所謂“邊界組織是指那些日益在‘科學機構和‘政治機構之間作為媒介的社會安排、網絡和機構”①。這種邊界組織可以讓邊界雙方都主動參與,為雙方服務,發揮“潤滑劑”的作用。同時,它可以“將雙方關系分解為一個反復的關系,使矛盾沖突變得可控”②,將跨界域合作活動置于邊界組織內部,在組織內部進行雙方的信息傳遞、資源共享等。這種特性使得邊界組織可以拓展應用到許多領域,如產教融合實體中。
邊界組織具有三個特征:一是邊界組織為邊界對象提供了一個合法化空間;二是邊界組織包括邊界雙方的行動者以及扮演中介角色的專業人士;三是邊界組織存在于邊界雙方的交界處,對邊界雙方都有明確的責任和義務。經過分析發現,產教融合實體符合邊界組織的三個特征。第一,產教融合實體使得產業界和教育界在協調邊界、實施產教融合活動時有一個合法化的公共空間,如產業學院。第二,產教融合實體在發揮作用時需要雙方以及產教融合實體的共同參與。如產業學院運行的過程需要學校、企業、產教融合實體三方共同參與。第三,產教融合實體跨越產教邊界,對產業界與教育界都有明確的權利和義務。如產業學院在協助校企雙方共享知識、進行產教融合時,有保護好各方知識不被任何一方“盜獵”的義務。可見,運用邊界組織理論來分析產教融合實體具有適切性。
2023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開展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的通知》,規定“2023年底前建設50家左右,2024年底前再建設50家左右,到2025年共建設150家左右的市域產教聯合體”③。鑒于此,本研究欲以邊界組織為理論基礎,對產教融合實體的構成條件、基本類型與主要特征等進行分析,以期豐富我國對產教融合實體的理論認識,為現實中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工作提供指導。
一、產教融合實體的構成條件
為跨越產教邊界、實現產教融合,產教融合實體首先應當具備一些基本的構成條件。有學者將邊界組織的構成條件劃分為合法性基礎、組織結構、組織活動以及與外部關系四個方面。據此,在邊界組織理論視域下,產教融合實體應當滿足具備法人資格、組織結構合理、邊界活動適宜、外部聯系有序四個方面的構成條件,具體內容如下。
(一)具備法人資格
邊界組織理論認為,邊界組織應當具有合法性基礎。合法性基礎是指通過法律及其他合法性工具,賦予邊界組織以合法地位。它可以為邊界組織提供一個制度空間和框架,是邊界組織得以成功運行的前提。邊界組織理論視域下,產教融合實體首先應當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明確的法人資格。法人資格是指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責任的資格。它是產教融合實體運行的基礎性條件,對于產教融合實體參與市場經濟活動、服務產教融合有著重要意義。
第一,它賦予了產教融合實體獨立決策的資格。產教融合實體在充當產教之間的“橋梁”、協助產業和教育實現融合的過程中,需要對許多事務進行決策。法人資格可以使產教融合實體不受外界干預、獨立進行決策,保障邊界活動的良好運行。第二,它賦予了產教融合實體以其法人財產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權利。通常情況下,產教融合實體需要圍繞人才培養、技術研發、社會服務、師資培養等活動與產教雙方進行資源交易。在此過程中,產教融合實體需要獨立參與市場經濟活動,實現獨立經營、自負盈虧。唯有如此,它才能得到持續的資源補充,實現可持續發展。第三,它決定了產教融合實體可以在更廣泛的范圍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源參與。為發揮好邊界組織的作用、實現產教融合,產教融合實體不僅可以吸引職業學校和行業企業的資源,還可以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源參與產教融合。要做到這些,關鍵是要賦予產教融合實體以法人資格。
(二)組織結構合理
組織結構是邊界組織的核心,邊界組織若要發揮協調雙方活動、促進產教融合的功能,需要構建合理的組織結構。獨特的組織結構是產教融合實體發揮邊界功能的關鍵,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治理結構。產教融合實體應當成立包括學校、企業、政府等多元主體在內的理事會,由其負責產教融合實體的領導和管理。在理事會管理模式下,理事會行使決策權,對產教融合實體的職能、模式、權益劃分、管理權限等事項進行決議,保持其權威性和可信度。比如,中山職業技術學院與中山市專業鎮聯合成立的產業學院中,學院理事會是最高決策機構,由行業協會、商會、龍頭企業的熱心職業教育事業的企業家、社會成功人士以及具備豐富高職教育經驗的專業人士構成,形成了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的格局。第二,執行結構。產教融合是指產業系統與教育系統的融合,涉及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技術研發等多種實踐活動。產教融合實體若要承載起產教融合實踐活動,需要組建多個執行結構。同時,執行結構還要能為產業界和教育界生產可信的相關信息和知識,既幫助職業學校提升專業建設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又培養適合行業企業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幫助企業實現人力資源儲備、產品創新和技術研發等目標。第三,人員結構。無論是在產教融合實體的組織層面還是具體運行層面,都需要產教雙方的參與。他們既了解職業學校的價值取向與運行邏輯,又清楚行業企業的文化觀念與行為方式,可以較好地扮演邊界組織的角色,解決產教融合過程中校企之間的矛盾,促進產教跨邊界活動的實現。
(三)邊界活動適宜
開展活動是一個組織實現目標的根本手段,邊界組織若要完成組織使命,就要在邊界之間開展各種活動。有學者基于知識流動的視角,將邊界組織的作用概括為節點性和承載性兩個方面。邊界組織的節點性是指它在知識流動過程中起到媒介或橋梁作用,如促進知識的傳播、轉移與擴散;邊界組織的承載性則指它具有生產和加工中間知識產品、增加知識或信息價值的能力。可見,邊界組織開展的活動可以分為兩類:促進知識轉移和進行知識生產。從這一意義上來說,作為邊界組織的一種,產教融合實體在產教邊界之間開展的邊界活動也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作為媒介或橋梁促進產教雙方的知識轉移。一般而言,產業界與教育界往往存在信息不對稱現象,容易引起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致使產教融合難以實現。作為產業與教育之間的橋梁,也是一種邊界組織,產教融合實體首先可以利用自身接近信息源的優勢,促進產業與教育雙方的信息傳遞,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產教融合實體在充當產業界與教育界之間媒介的同時,往往也會將雙方的價值觀念、利益訴求等通過信息傳遞給對方,加強雙方的溝通交流和理解,協調雙方的價值沖突,促進雙方的協同合作與融合。第二,通過加工、整理活動生產出中間知識產品或二次知識產品,促進產教融合實現。在產教融合過程中,那些編碼化的顯性知識往往易于為學校和企業所接受和利用,而那些難以符號化、條理化的隱性知識則往往難以為校企雙方接受和利用,知識的價值無法得到展現。產教融合實體可以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對在與產教雙方接觸過程中發現的各類隱性知識進行加工、整理,使之成為便于雙方利用的知識,從而進一步密切產教合作,實現產教深度融合。此外,產教融合實體還可以為產教雙方提供技術咨詢、科技評估與鑒定、第三方社會評價等中介服務。
(四)外部聯系有序
邊界組織是解決跨界域問題的有效手段。它是通過自身與邊界雙方的互動來協調邊界活動的組織類型,對邊界雙方有著明確的責任與義務。為履行好自身的責任與義務,邊界組織往往需要與包括邊界雙方在內的外部環境保持聯系,以更好地為邊界雙方服務,產教融合實體同樣如此。作為邊界組織,產教融合實體若要成功完成促進產教融合的使命,必須具有連接產業界與教育界的內在制度安排和運行機制。與產業界的聯系要求產教融合實體成員包括行業代表、企業管理人員、行業協會、商會、企業管理人員等,這是其與產業保持聯系的基礎。借助與產業界的聯系,產教融合實體可以及時了解行業企業的人力資源需求,掌握企業生產的運行規律,了解企業面臨的技術問題等。與教育界的聯系則要求產教融合實體成員包括學校管理人員或教師。他們的加入可以使產教融合實體保持與學校的聯系,實時掌握學校在專業設置、課程體系、課題研發等方面的情況,提高邊界活動效率。產教融合實體與產業界、教育界的聯系并不局限于團隊中的成員,也可以建立與行業企業、職業學校之間的各種正式、非正式聯系。實際上,產教融合實體的人員組成還包括許多其他利益相關者。如家長作為學生的主要監護人,在職業教育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不可忽視的角色,他們的想法也對產教融合實現產生影響。因此,產教融合實體在與外部保持聯系的過程中,可能會有多個邊界,包括多個領域的代表。
二、產教融合實體的基本類型
邊界組織依據與邊界雙方的距離,可以劃分為多種類型。借鑒此劃分模式,產教融合實體相應地也可以劃分為靠近教育邊界的產教融合實體、靠近產業邊界的產教融合實體及介于產教中間的產教融合實體三種類型。這三種類型的產教融合實體既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存在很大不同,共同致力于跨界域融合活動。
(一)靠近教育邊界的產教融合實體
靠近教育邊界的產教融合實體,通常由教育界域的機構如學校等主導成立,依托學校優勢專業,與教育一方保持良好的關系。它們不以獲取經濟收益為首要目標,其活動多從育人的根本價值出發,兼顧行業企業等其他主體的價值需求,具有較強的公益性。在我國,靠近教育邊界產教融合實體的典型代表當屬現代產業學院。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鼓勵企業依托或聯合職業學校、高等學校設立產業學院”④。2020年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印發《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提出要“在特色鮮明、與產業緊密聯系的高校建設若干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等多主體共建共管共享的現代產業學院”⑤。從距離上看,現代產業學院明顯距離教育邊界更近,屬于典型的靠近教育邊界的產教融合實體,原因如下:
第一,我國現代產業學院多依托高校優勢專業建立,由職業學校負責管理運營,政府、企業等主體在產業學院建設與運作中參與較少、處于“虛位”狀態。如2021年教育部、工信部等在公布首批現代產業學院名單時,也明確了各個現代產業學院所屬的高校。第二,從人員構成上看,只有少數產業學院的人員兼職擔任企業工作人員和學校教師,多數產業學院的工作人員由學校教師兼任。作為靠近教育邊界的產教融合實體,現代產業學院在產教融合上既體現出一定的優勢,也存在明顯不足。以人才培養為例:一方面,現代產業學院有利于充分發揮學校職業教育的優勢,有計劃、系統地培養學生的專業理論素養和基本職業技能,強化學生的持續發展能力;另一方面,現代產業學院在人才培養方面也容易出現產教雙方供需對接不暢、理論學習與生產實踐分離等問題。
(二)靠近產業邊界的產教融合實體
靠近產業邊界的產教融合實體,通常由產業界的機構如行業企業等主導建立、管理經營,往往與產業一方保持緊密的關系。它們主要由企業或政府出資,根據自身對技術技能人才、科技成果等方面的需求組建專業團隊,對產教融合實體有著較強的掌控權。它們距離產業一方的邊界很近,能夠較好地代表某個產業或行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方向。
我國靠近產業邊界的產教融合實體典型代表當數產教融合型企業。產教融合型企業首先是一種企業,是我國各個產業領域中的優勢企業,其培育方式主要是賦予有資質的企業以教育機構地位,使其成為與學校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辦學機構。比如,2019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印發《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以下簡稱《實施辦法》),明確規定產教融合型企業應當是“在中國境內注冊成立的企業……重點建設培育主動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優質企業,以及現代農業、智能制造、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研發設計、數字創意、現代交通運輸、高效物流、融資租賃、工程咨詢、檢驗檢測認證、電子商務、服務外包等急需產業領域企業,以及養老、家政、托幼、健康等社會領域龍頭企業”⑥。這表明產教融合型企業由各個領域的優質企業建設培育而來,更靠近產業邊界。產教融合型企業處于產業界和教育界之間,以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目標。比如,《實施辦法》將產教融合型企業定義為“深度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職業院校、高等學校辦學和深化改革中發揮重要主體作用,行為規范、成效顯著,創造較大社會價值,對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吸引力和競爭力,具有較強帶動引領示范效應的企業”⑦。可見,產教融合型企業是我國在探索產教融合實體化過程中靠近產業邊界的產教融合實體。
與靠近教育邊界的產教融合實體相比,產教融合型企業具有以下三方面優勢:一是靠近產業邊界,可以及時了解行業企業對技術人才的技能需求,更好地為產業結構轉型、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所需的技術技能人才。二是可以提供生產崗位實習培訓,使得學習者在真實工作環境中學習實用性技能,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融合。三是可以代表行業企業的利益訴求,有利于激發企業的參與積極性。同時,產教融合型企業也有一些局限,如過于注重崗位技能訓練、容易忽視理論知識的學習,多從眼前利益出發、容易忽視學習者的可持續發展等。
(三)處于產教中間的產教融合實體
介于產業界與教育界中間的產教融合實體,其關鍵特征是與產業界和教育界的距離相近,這意味著產教融合實體既不由學校主導建立,也不由企業掌握運作。它們多數來自市場,屬于第三方社會組織或服務類中介,多基于市場規律形成,通過市場化運作機制整合優勢資源,為產教融合提供專業化服務,有著較好的中立性。《意見》提到的“產教融合服務組織(企業)”“產教融合信息服務平臺”“社會第三方機構”,還有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中的培訓評價組織及澳大利亞的集團培訓公司(Group Training Company, GTC)等,都屬于典型的產教融合實體,都屬于市場自發形成的、專門服務于產教融合的社會組織。
與前兩類產教融合實體相比,此類產教融合實體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優勢:第一,有利于實現產教供需的有效對接。如職業培訓評價組織牽頭設計1+X證書,可以有效實現學校教育需求與產業人才需求的對接。第二,服務人才培養過程,實現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的融合。如GTC一方面可以協助學校將需要實習的學生或學徒派遣到企業;另一方面協助企業將需要接受理論培訓的員工派遣到學校,形成產教螺旋機制,實現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相結合,促進產教融合的實現。第三,提供基礎設施方面的支撐保障。如產教融合信息服務平臺匯聚校企合作、項目研發、技術服務等各類供求信息,向學校和企業提供精準化的信息服務。
目前我國社會組織力量還較為弱小,在產教融合中未得到充分重視。加之現有的法律法規也沒有明確規定社會組織在產教融合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得社會組織尚不具備成為產教融合實體所需的權利和能力,對產教融合對接的供需、指導能力不足,在產教融合中處于缺失狀態。為此,應通過賦權增能等方式積極發展此類產教融合實體,發揮其作為邊界組織的作用。
三、產教融合實體的主要特征
產教融合實體的介入為產教融合開辟了一個廣闊界域。在這一界域中,產教融合實體建立起穩定、可靠、高效的互動關系,產業界和教育界都可以在產教融合實體的協調下實現良好合作。產教融合實體若要扮演好邊界組織的角色、發揮好促進產教融合的作用,除了以上四個方面的構成條件之外,還應當體現半公益性、專業性、中介性、融合性以及穩定性五個特征。
(一)半公益性
產教融合實體首先應當具有半公益性的特征,這是它作為邊界組織開展活動時的根本特征、基礎定位,也是其他重要特征的根源。半公益性意味著產教融合實體不是純營利性組織。純營利性組織容易使產教融合實體過分追求經濟利益,與實現產教雙方共贏的目標產生沖突,不利于產教融合目標的實現。半公益性也不意味著完全不盈利。產教融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學校和企業的自由選擇,純粹的非營性利組織既不利于產教融合實體的可持續發展,也難以有效實現產教融合。半公益性意味著產教融合實體在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之間取得了平衡,它們不以盈利為全部目的,而是在保證一定盈利的條件下,以協助產業界與教育界之間的良性互動、實現產教融合為主要目標。事實上,不以盈利為主要目標也并不會影響產教融合實體的利益實現和健康發展。如果產教融合實體能夠為雙方提供較好的專業性服務,幫助雙方實現融合,那么其自身的價值也必然得到認可,其利益訴求也必定實現。
我國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建設陷入困境,與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間的矛盾有密切聯系。以學校為代表的教育一方遵循教育的育人邏輯,而以企業為代表的產業一方則遵循商業的利潤邏輯,雙方往往因此陷入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之間的對立。若要協調好產業學院建設中的校企矛盾,產教融合實體應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堅持半公益性的角色定位,以提高產教融合深度為首要任務。唯有如此,各方才能更好地實現自身的價值訴求。
(二)專業性
專業性是產教融合實體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它要求產教融合實體在開展邊界活動、促進產教融合時提供高質量的產教融合服務。邊界活動質量越高、產教融合效果越好,意味著產教融合實體的專業性越強;反之,產教融合效果越差,表明產教融合實體的專業性程度越低。
產教融合實體的專業性受多種因素如技術設備、資金投入等制約,其中最關鍵的在于是否具有專業性人才。一般而言,產教融合實體應當配備專業性的產教融合服務人員,他們既可以是接受過專業訓練、懂得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規律、能夠開展技術研發與創新的學校教師,也可以是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或了解行業發展的行業協會人員等。在專業人員的支持下,產教融合實體不僅可以充當產業界與教育界之間的“橋梁”,消除信息邊界,還可以加工生產中間知識產品,提供技術咨詢、科技評估、第三方評價等中介服務。
此外,業務專一性程度也會影響產教融合實體的專業性水平。產教融合的過程十分復雜,涉及多方面內容,而一個產教融合實體能夠開展的邊界活動是有限的。產教融合的復雜性與邊界活動有限性之間的矛盾,使得產教融合實體包攬的業務活動越多、專業性水平就越低。可見,業務專一程度和聚焦程度也是產教融合實體專業性的保障。換言之,產教融合實體開展的業務數量應當限制在一定范圍,以保持服務質量。總之,專業性是影響產教融合效果的重要因素,產教融合實體應當通過聘用專門人才、保持業務專一程度等保障產教融合實體的專業性。
(三)中介性
產業與教育屬于兩個不同的社會界域,產教融合實體則是一種對兩者的邊界進行協商與重構、以實現產教融合的邊界組織。它作為產業界與教育界雙方溝通和互動的制度性空間,體現出中介性特征。具體來說,產教融合實體主要通過消除產教之間的信息邊界、心理邊界及制度邊界等,發揮中介作用,促進產教融合的實現。
第一,消除信息邊界。信息邊界是指不同界域之間存在較為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現象。事實上,在職業教育活動中,學校與企業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現象,直接影響產教深度融合效果。產教融合實體可以憑借其中介地位,在產業界與教育界之間構建起信息傳遞的橋梁,進而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推動產教深度融合的實現。第二,消除心理邊界。心理邊界是指不同界域之間在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有調研發現,學校與企業在產業學院建設中的利益訴求存在不同,容易產生價值沖突。產教融合實體具有的中介性特征,可以使它輕松地消解雙方的價值沖突,實現利益共贏。具體來說,實踐中產教雙方并不需要認同對方的價值,只需要信任并認同產教融合實體,由產教融合實體權衡雙方的價值取向,從而達到消解價值沖突的效果。第三,消除制度邊界。制度邊界是指產業界和教育界因管理制度不同而造成的合作鴻溝。借助產教融合實體,雙方只需接受邊界組織的制度要求,就可以將整個產教融合活動融入產教融合實體,從而有效消除制度邊界。總之,作為邊界組織的產教融合實體,其中介意義在于通過消除三種產教邊界,在產教之間構建共識、溝通差異、協調行動、促進討論的機制,形成產教邊界新秩序,促進產教融合實現。
(四)融合性
為發揮好邊界組織的作用,跨越產教邊界,產教融合實體還應當具有融合性特征。它主要指產教融合實體利用自身的組織優勢和特性,吸引雙方融合,使那些臨時和模糊的外部特性內化、產業界與教育界之間的邊界模糊化,將產教融合活動融入產教融合實體,從而方便產業界與教育界之間的互動溝通。
具體來說,若要成功模糊產業界與教育界之間的邊界、促進產教融合,產教融合實體應至少在兩個方面體現出融合性特征。一方面,產教融合實體中專業人員的融合。專業人員是產教融合實體中影響產教融合效果的主體性因素,也是最關鍵的因素。專業人員隊伍中是否包含來自產業界和教育界的代表、是否具有足夠的包容性,直接影響產教融合實體職能的發揮以及產教融合的實現。為此,產教融合實體應當充分吸收教育界的教師與產業界的師傅等進入組織內部,使他們彼此團結、協同工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共同服務于產教融合。另一方面,產教融合實體邊界活動的融合。職業教育的跨界性特征使得人才培養、技術研發等活動需要借助產教融合才能實現,為此,產教融合實體應當推動資源橫向流動,構建集人才培養、技術研發于一體的公共空間,融學校的理論教學與企業的崗位培訓為一體、學校的基礎研究與企業的應用研發為一體,真正實現產教融合。
(五)穩定性
產教融合實體還應具有穩定性特征,主要體現在信息獲取的穩定性、產教融合的穩定性等服務結果方面。產教融合實體的專業性服務結果可以預見,這是保證產教融合實體可持續發展、產教融合長期穩定開展的基礎。如果不能預見成效,就很難保證產教融合實體的效率,其存在價值將大打折扣。之所以難以較好地實現產教融合,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建立產教融合實體,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缺乏穩定性。即使校企雙方偶爾合作成功,也并不意味著產教融合可以持續實現。尤其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技術研發等活動往往需要較長的周期,頻繁出現的不確定性、“一錘子買賣”式合作等不僅難以保持產教融合的可持續性,也不利于雙方彼此信任。
為此,產教融合實體應當保證專業服務的穩定性,一方面,要注重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的選聘、培育、管理等,保持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的穩定。影響產教融合實體效率的因素很多,其中,人作為最重要的能動性要素,其知識儲備、創新能力等決定其他資源的開發和使用效率。產教融合實體可以建立穩定的人才吸引模式和培育方式,以保證持續穩定的人才補給。另一方面,要提高產教融合實體開展邊界活動的專業性。提升專業性可以保障產教融合實體的穩定性,使其與產業界和教育界之間建立起一種長期性、戰略性、緊密性的深度融合關系,促進產教融合的實現。
[注釋]
①GUSTON D H. Stabilizing the Boundary Between US Politics and Science:The Role of the Office of Technology Transfer as a Boundary Organization[J].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1999(1):87.
②許可,張亞峰,肖冰.科學與市場間的邊界組織:科技成果轉化機構的理論拓展與實踐創新[J].中國軟科學,2021(6):66.
③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的通知(教職成廳函〔2023〕15號)[Z].2023-04-18.
④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Z].2017-12-19.
⑤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印發《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的通知(教高廳函〔2020〕16號)[Z].2020-07-30.
⑥⑦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關于印發《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的通知(發改社會〔2019〕590號)[Z].2019-03-28.
[參考文獻]
[1]崔永華.邊界組織與國家創新體系中的知識流動[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19):119-123.
[2]杜玉波.深化產教融合 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在第五屆產教融合發展大會上的致辭[EB/OL].(2021-12-26)[2023-6-24].https://www.cahe.edu.cn/site/content/14750.html.
[3]關晶.當代澳大利亞學徒制述評[J].職教論壇,2015(4):80-84.
[4]高艷,宮斐,李華玲.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建設困境與路徑——一種基于新制度主義的分析范式[J].職業技術教育,2021(30):7-13.
[5]郝天聰,石偉平.從松散聯結到實體嵌入: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困境及其突破[J].教育研究,2019(7):102-110.
[6]黃彬.現代產業學院知識協同生產與課程開發探析[J].教育發展研究,2021(5):14-19.
[7]金勁彪,侯嘉淳,李繼芳.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的法律風險與防范——基于江浙產業學院建設的實證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21(5):20-27.
[8]李政.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障礙及其消解[J].中國高教研究,2018(9):87-92.
[9]許可,劉海波,肖冰.基于邊界組織的技術轉移服務機構新范式[J].科學學研究,2019(7):1231-1237.
[10]許可,劉海波,張亞峰.技術轉移機構模式創新——基于邊界組織的路徑拓展[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1(5):1-10.
[11]許士密.依附論視域下地方本科高校產教融合的困境與超越[J].江蘇高教,2020(6):49-55.
[12]尹江海,程培堽.校企合作中的信息不對稱及治理機制設計[J].江蘇高教,2021(7):50-55.
[13]易卓.組織社會學視角下“引教入企”的產教融合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5):134-140.
[14]張建云,繆朝東.委托—代理視角下的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實體治理:邏輯、困境與策略[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4):41-47.
[15]鄭琦.產業學院:面向產業集群的高職教育模式——基于中山職業技術學院產業學院的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3(35):55-58.
[16]張艷芳.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的歷史緣起、現實困境與未來展望[J].職業技術教育,2019(13):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