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方成 黃鵬程

摘要:基于“雙減”政策及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背景下,科學設計和布置體育作業,延伸體育運動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自覺參與體育鍛煉,培養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本文運用文獻資料、實踐研究等方法,在小學開展課外體育作業設計與實施策略研究,提出課外體育作設計應與課內教學相結合、興趣愛好相契合、信息技術相融合、家校共育相配合、五育并舉相整合的思路,開展“課題式”日常作業、“主題式”周末作業、“專題式”假期作業的實踐研究,旨在為一線教師設計和布置作業提供借鑒。
關鍵詞:體育作業;課外體育;設計思路;實施策略
課外體育作業是為了更好地達成體育課程目標,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體育教學計劃的要求,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安排學生在課堂以外完成的學習任務,是體育課教學內容的補充和拓展[1]。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王登峰司長多次強調將來體育課也必須布置作業,“雙減”政策背景下要把文化課的作業減下來,體育課作業加上去,這樣才能夠確保學生掌握運動技能,實現教會、勤練和常賽的學校體育教學目標[2]。課堂上教會的健康知識和運動技能,唯有在課外進行經常性、常規性的練習,并開展全員參與的競賽活動,學生才可能熟練掌握運動技能,落實教會、勤練、常賽的目標,在體育鍛煉中享受快樂、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進而養成終身鍛煉的良好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因此,本文運用文獻資料、實踐研究等方法,開展小學課外體育作業設計與實施的行動課題研究,以多樣方式推進體育作業探索和改革,為學生設計和布置切實可行的課外體育作業,開辟體育鍛煉“第二課堂”、“第二陣地”,激發學生運動興趣,形成體育運動愛好和專長,促進身心素質全面健康發展,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是對學校體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方向。
1.課外體育作設計思路
1.1課外作業與課內教學相結合
體育課堂學練時間有限,運動能力的提高和專項技能的內化需要反復練習。通過布置體育作業,實現體育鍛煉從課堂延伸到課外,課內所學的知識技能在課外鍛煉中得到有效鞏固提升,構建“課內外一體化”的鍛煉體系,其價值不可言喻。課內教學主要是幫助學生認識到鍛煉的意義和掌握身體鍛煉的技巧,課外作業則聚焦課堂的難點技術、薄弱環節、核心素質,精選作業內容,使課外作業內容與體育教學保持一脈相承,對體育教學起到鞏固、復習的良好效果。例如,二年級前滾翻教學中,學生常出現團身不緊、蹬地無力的現象,課中學生人數多和練習時間短,個別糾錯指導和分層練習時間有限,布置課后體育作業,要求學生回家開展“團身滾動搖船”、“直臂支撐兔跳”等輔助練習,體會和掌握團身緊、滾動圓的技術要領,有效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提升。
1.2作業設計與興趣愛好相契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設計和布置體育作業,首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突出作業內容的趣味性、探索性、可操作及可選擇性,滿足不同學生的愛好及需求,喚起并激發學生運動的熱情和鍛煉的自主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者、探索者。其次,課外體育課作業設計也需回應和滿足家長關切的問題,側重設計促進身體健康發展、提高考試達標性、促進體育特長等方面的作業,布置開展能讓超重的學生減肥、瘦弱的學生強壯、體型不良的學生矯正體型、視力下降的學生護眼的體育鍛煉,增強學生體質。
1.3作業布置與信息技術相融合
順應體育教育信息化、智能化、數據化的發展趨勢,體育作業設計和實施也應與信息技術相融合,提高作業內容的趣味性和作業評價的時效性。首先,作業內容可視化,提高作業內容的趣味性。體育教師可利用手機APP、小程序,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的方式布置作業或進行鍛煉指導,例如教師通過錄制微課或者示范視頻,并發布在班級交流群等網絡空間的方式來布置家庭作業,要求學生也運用視頻,將自己完成作業的全過程錄制下來并分享給教師,將作業內容進行可視化處理,提升作業的直觀性和有效性。也可借助天天跳繩App和體智云平臺,通過觀看視頻和演示來提高運動技能,實現了體育作業線上布置、展示、評價和完成。其次,作業完成數據化,提升反饋評價的時效性。充分發揮APP、小程序等相關應用軟件計數、統計、匯總、評價等功能,準確統計和分析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及作業成績,直觀呈現鍛煉效果,不僅為教師節省統計分析、整理資源等工作時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幫助學生進行評價及鍛煉效果反饋分析。
1.4作業落實與家校共育相配合
體育作業的落實離不開家長的監督配合,家校共育才能實現體育鍛煉效果和育人價值的最大化。體育教師要充分利用家長會、專題講座、微信QQ群、校園體育賽事活動等途徑,加強健康知識宣導、監督方法指導、親子鍛煉倡導、激勵評價誘導,轉變家長教育理念,統一思想認識,提高家長對體育作業的認同感和參與度,做到家校聯動、協同育人。
實踐中常常發現家長缺乏對體育運動指導和監督實施的方法,體育教師需要多措并舉,通過家訪、面談、發布群消息或推文等方式,引導家長重視體育作業的實施,幫助家長建立正確的體育運動認知,重視并支持學生參與體育運動,配合做好學生日常鍛煉完成情況的記錄。同時,向家長推送一些與體育運動相關的文章或者公眾號,向學生家長介紹溝通教育和體育鍛煉的方法,由家長協助指導學生的日常運動,鼓勵增加親子鍛煉或者親子戶外主題運動,幫助學生建立積極、陽光的鍛煉態度。
1.5體教教育與五育并舉相整合
五育并舉,體育先行,突出體育價值引領,以體育教育為主導引領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發展,是落實《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文件精神,著重引導全社會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構建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教育體系的重要舉措[3]。結合“體教融合”發展契機,改革與提質并舉,探索設計融合“五育”的體育作業。使體育作業內容更加貼近生活、融入生活、服務生活,能夠更好幫助學養成鍛煉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作業評價突出過程性評價,側重對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習慣養成等方面培養,將德育、美育、勞動教育融入體育鍛煉全過程,培育學科核心素養,實現以體健體、綜合育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課外體育作業實施策略
有效實施課外體育作業,體育教師需要從制定作業內容實施計劃、落實作業監管評價體系、開展多種多樣測試活動三大方面入手[4]。進而實現教師科學布置、家長全體配合、學生積極完成的體育鍛煉愿景。通過多種形式開展作業設計與實踐研究,建構適合本校學生開展的體育作業框架(如表1所示)。制定作業內容布置方向,細化作業監督完成方式,明確作業成績評價方法,并督促與激勵學生加強體育鍛煉,保質保量完成各項體育課外作業。
2.1布置“課題式”日常作業,構建課內外一體化鍛煉體系
“課題式”日常作業聚焦每節課的薄弱環節、難點技術、核心素質,實現課內教學與課外鍛煉相結合,作業內容與課堂知識相關聯,對課堂教學進行必要補充和有效延伸,鞏固課堂所學的運動技能和知識,有效構建“課內外一體化”的鍛煉體系。“課題式”作業設計充分考慮小場地、小幅度、簡易小器材等鍛煉條件,選擇鍛煉效果好、趣味性強的輔助練習或鞏固復習類作業,開展時長約30分鐘的練習。同時,借助目標管理方法,通過目標的達成情況檢測作業完成效果,不僅學生可以自測自評,而且設定目標管理對小學生有較好的激勵效果,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瞄準作業達成目標進行自主鍛煉,擺脫對監督者的依賴或不誠信行為。
例如,一年級并腳跳短繩教學中,基于“課上學、課后練、賽中評”課內外一體化理念,遵循一年級學生的認知及情感特點,恪守趣味性、親子性、安全性和個性化的原則,圍繞并腳跳繩運動的預習、復習及拓展延伸為主線,設計“學、練、賽”一體化體育作業,抓住學生柔韌和靈敏素質發展的關鍵期,結居家體育鍛煉要求,設計靈活多樣、可選擇強的鍛煉內容,并科學安排鍛煉負荷和頻次,鞏固運動技能、增強體能,滿足不同學的鍛煉需求。
2.2設置“主題式”周末作業,落實校外每天鍛煉一小時目標
“主題式”周末作業提倡運動技能與休閑體育相結合,根據學生實際需要,聚焦家長關切問題、學科焦監測項目,通過組建運動聯盟、親子組合、興趣小組等,自定鍛煉主題或有針對性選擇運動處方、菜單式作業,利用周末時間開展集體性體育鍛煉活動,突出體育作業的針對性、可選擇性,落實每天鍛煉不少于一小時要求。
實踐中,開展“健身超市”建設,不斷完善超市內的作業資源,因人而異設計體育作業,將作業分類并編列清單,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權,根據實際需要選擇鍛煉任務,超市內有超重減肥任務單、瘦弱強體任務單、畢業班體育成績提升任務單、周末親子主題運動任務等等定制作業內容。可邀請同伴組成健身聯盟集體運動打卡,準時完成鍛煉任務并且取得明顯成效的學生則可相應獲得積分,憑積分可到“健身超市”換取禮物、獎狀或健行少年榮譽獎章。也可邀請家人開展戶外主題體育作業,可以是登山、晨跑、騎行、游泳、放風箏等,不僅可以融洽親子關系,而且還能開放視野、愉悅身心。
2.3自置“專題式”假期作業,形成體育運動愛好與專長
在寒暑假期間選擇學生喜好或擅長的運動項目,圍繞運動專項技能的掌握與提高,設計和布置切實可行“專題式”作業,督促學生開展較長時間的練習,實現自主鍛煉與課外培訓相結合,鍛煉內容與興趣愛好相契合,不僅豐富假期生活,培養學生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而且是深化體教融合,落實“教會”勤練”“常賽”措施,形成運動愛好和專長重要途徑之一。“專題式”假期作業也可結合學校體育藝術2+2項目,圍繞運動技能的提高、身體素質的提升、競賽活動的普及的目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全面發展。
結合本校特色體育項目跳繩運動的開展,為一年級學生設計假期跳繩作業,鍛煉內容包括競速跳繩項目和親子合作跳繩項目兩個大類,30秒并腳跳短繩、30秒單腳交換跳短繩、1分鐘單腳交換跳短繩、雙搖跳短繩、一搖一帶、你搖我跳、同搖同跳等八個小項,以“吉尼斯”和“全能王”標準為鍛煉目標,鼓勵學生每天堅持練習,返校后開展“跳繩吉尼斯”和“跳繩小健將”年段比賽,并為挑戰成功的學生和家長頒發證書、加強宣傳,樹立健行榜樣,獲獎學生還能直接入選學校跳繩社團,代表學校參加更高級別的跳繩比賽。同時,還將比賽結果納入班級年度考評,激發班主任的主觀能動性,不僅激發學生、家長及班主任的重視程度和參與意識,而且提高學生自主鍛煉意識和環境的適應能力,形成體育運動愛好與專長。
根據六年級體育畢業測試要求,充分利用寒假時間,設計“體育鍛煉臺歷”,并附鍛煉指導微視頻及鍛煉資源,利用班級微信群、QQ群建立互聯網反饋溝通渠道,充分發揮班主任的溝通銜接的作用,督促學生完成體育鍛煉任務,提高體育成績。
3.結束語
綜上所述,課外體育作業的設計與課堂教學、興趣愛好、家庭情況緊密相關,設計和布置體育作業應與課內教學相結合、興趣愛好相契合、信息技術相融合、家校共育相配合、五育并舉相整合。根據學生學習和鍛煉需要,布置多種形式、因人而異的課外體育作業,形成課內外一體化鍛煉體系,激發同學們體育鍛煉的熱情,使體育家庭作業越來越受到學生們的歡迎,從而落實每天鍛煉一小時目標,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黃華慧.小學低年段體育家庭作業的設計與實施[J].教育論壇,2020(2):80.
[2]《體育教學》編輯部.寒暑假家庭體育作業的設計與開發[J].體育教學,2021(7):40-43.
[3]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3.
[4]陳國紅.小學體育家庭作業的設計類型及實施方法[J].田徑,2022(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