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君
摘?要:高校畢業生是國家發展的重要人才支撐,行業對于人才的綜合要求也在逐步提升,國家也越來越重視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亞健康人群占比也在逐漸攀升,健康管理者的需求量也在迅速提高。結合專業特性,健康管理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思想政治理論水平直接影響著人才發展的規格和質量,高校也在逐漸思考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他學科中共同育人。本文在對高校健康管理與促進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必要性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進行了思政元素補充,同時對教育方式及教育載體進行了總結和完善,對心理健康教育與課程思政有效融合進行積極探索。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健康管理與促進;融合探析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1.082
0?引言
在科技迅速的今天,高校畢業生作為未來的建設者擔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歷史使命。行業對高校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也在逐漸提升,精進的專業技能、健康的心理狀態以及崇高的精神追求都成為了行業考查大學生的重要指標。國家也越來越重視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18年中共中央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要培育學生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要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協調發展,為我國高校培養心理健康的人才指明了具體方向。
1?思政要素融入健康管理與促進類專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必要性
1.1?“三全育人”大思政的現實需求
隨著國家“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高校培養人才的途徑變得豐富而立體起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課程思政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指導,引導學生在正確的價值取向同時培育健康心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高校教師要將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全程中,挖掘兩者融合渠道,拓寬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路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滲透效應,增強課程育人功能。
1.2?心理健康教育是課程思政的具體承載體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全國高校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在引導學生樹立健全心理,科學化解心理問題,培養良好協作能力等多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引導學生心理自助和嚴重心理問題求助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實際生活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內部原因與外部環境原因)。面對學生自身心理原因,教師需要通過糾正學生錯誤認知和不科學的動機來引導學生自行自我認知和情緒情感調節;面對外部環境原因,教師需帶領學生分析環境產生原因,通過調整自身對客觀情境的期待值以適應外部環境,綜合運用科學有效的指導手段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學生身心的成長。在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價值觀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直接影響了學生用何種標準評判事件背后的原因。在這個過程中,課程思政的指導作用就突顯了出來,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了課程思政的具體載體,教師在引導過程中需要潛移默化地將思政內容滲透到教育過程中。
1.3?心理健康教育與課程思政相輔相成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通過教學使學生堅定思想政治立場,形成正確的道德及法律觀念,教育目標明確但在對學生人格、情緒、自我意識等柔性教育層面存在不足,而這些人文的柔性教育恰好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兩者相輔相成,共同助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落地。
1.4?健康管理與促進類專業對從業者心理健康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的雙重要求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治未病”的健康理念,這與當今健康管理的目的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工作節奏加快,加之近些年公共性衛生事件的出現都對人民的健康問題提出了巨大的挑戰,亞健康人數在逐年攀升,為了防止亞健康人群向著疾病群體轉化,社會中對健康管理的需求量在逐漸提升。健康管理與促進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大多是與人民生命健康相關的工作,這就不僅要求從業學生擁有較高的專業知識儲備,還需要從業人員具備較完善的思想道德素質、高尚的醫德以及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在這種大環境和專業的雙重要求下,健康管理與促進類專業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健康水平顯得尤為重要。
2?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思政元素融合的分析
2.1?課程思政視域下教學目標的更新
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將教學目標定位在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心理問題的常見類型及產生原因,引導學生學會化解心理問題的方法,進而促進大學生心理的全面健康發展。在意識形態日益重要的當下,培養身心健康的健康管理與促進類學生的教學目標也要將意識形態的內容考慮在內,重視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的愛國主義情懷、集體主義以及團體協作等主流思想的融入,強調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于人生的指導意義,強化唯物史觀、“和合”思想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觀念,引導學生全面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思想困惑。
2.2?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內容的革新
教學內容的選取應緊跟教學目標的指導方向和專業素養需求,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健康管理與促進專業學生的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內容應包含心理健康基礎內容、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以及職業素養內容。在整理教學內容過程中需要對可以滲透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政元素和素養要素進行深度挖掘,根據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章節和主題進行對接,并探尋到融合途徑,以合理自然的形式呈現出來,水到渠成地完成思政教育,重構教學內容。
根據教育部出臺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心理健康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學時數至少為32學時,涵蓋內容包括了自我意識發展、職業生涯規劃、情緒調試、人際交往、學習心理、性與戀愛心理、壓力管理以及生命教育等部分。根據課程本身教學目標以及對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部分章節與課程思政融合如下(表1)。
為有效的發揮課程思政的作用,在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師更應該思考和探究的是兩者之間的順應性和契合度,避免牽強附會、生搬硬套而脫離了教學的實際需求。課程思政元素應是作為“潤物細無聲”的隱形教育元素,應注重思政元素的量要精而少,不可替代心理健康課程原本的教育方向,更不可讓課程思政視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為講道理的政治理論課。
在挖掘好課程思政元素的基礎上,高校教師應思考思政元素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融合方式。思政元素在課程中的展現形式應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為主,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基于此,教師可以將視線轉向社會熱點事件和生活工作實際,剝離事件背后的思政元素,將其作為“鹽”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水”中。
2.3?課程思政下授課方式的探索
教學目標想要落到實處一定要進行充分的學情分析。現階段高校教育對象大部分以“00”后為主,他們生活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時代,喜歡追求新鮮事物且對新生事物接受速度快,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因此想要激發當代大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主動學習的實現,課程思政視域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積極創新教學模式。
2.3.1?心理劇
心理劇是心理健康教育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是以莫雷諾.(J.DM,no)為代表的心理劇論者和群體動力學論者發展起來的,是指運用戲劇表演的方法,依據教學目標設計某種題材或情景,讓學生選擇題材(情境)中自己的角色,通過模仿角色的言語、動作或表情顯現角色或自己的心理問題,而后觀察、體驗自己或角色內心沖突和行為范式,討論、分析題材(情境)過程隱含的心理因素和“思政”元素,從而使學生受到教育。觀看心理劇的學生由于對參演成員的熟悉和對故事的好奇會以更放松的心態來面對劇情,這種情境下學生對教育的抗拒較低,更容易主動地發現和吸收教育內容。想要讓學生在無形之中思考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思政元素,教師可以在創設劇本過程中有意識地加入思政內涵,讓學生在觀看和感受故事的過程中“無意識”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劇形式靈活,學生參與度高,互動性強,可以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手段之一。
2.3.2?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是傳統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之一。根據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師收集學生身邊發生或媒體報道的具有實用性、典型性、教育性的教學案例,教師需要對案例中的課程思政元素進行凝練,結合教學側重點確定具體案例呈現形式,讓學生自主探究和分析,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教師最后對課堂討論進行評價和總結,深化授課內容,引導學生接受知識。由于課堂教學案例是由教師選取而來,思政元素的融入形式就更加順其自然,這種教學方法更容易在授課過程中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2.3.3?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又稱“基于項目的學習”,簡稱?PBL,是一種以項目為載體的教學方法。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確定需要解決的項目,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將項目細化成若干子項目,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主動探索并解決問題,通過對項目的完成,課堂教學難點內容應得以解決。在項目教學法中,教師可以在各子項目中加入思政元素,仍需要注意的是元素加入的合理不可突兀。
2.3.4?團體輔導法
團體輔導法是被廣泛應用到心理教育課程中的教學方法,教師根據課程內容設計并帶領學生進行團體活動,活動的設計應當具有高參與性、趣味性、教育性。教師引導學生完成活動,并在活動中期或者活動結束后帶領學生反思活動中蘊含的知識。團體輔導法是融入課程思政教育效果較好的一種授課形式,因為在大部分團體輔導中,均需要體現團體協作、合作共贏的重要性,這是團體輔導法本質屬性帶來的特性。不僅如此,在團體活動當中學生表現出來的“取”與“舍”的抉擇、努力克服困難的堅韌和自信也都凸顯出學生的價值觀,教師通過觀察學生在團體輔導中的行為有的放矢地進行思政教育,可以大大提升課程思政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2.4?課程思政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教學載體的挖掘
由于個體心理的復雜性和社會生活環境的多變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長期性和反復性的特點。結合當代高校大學生生長環境與當今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依托于豐富的教學載體在心理教育中有效滲透思政元素。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外輔助載體包括“心理健康月”活動、定期團輔、心理健康社團等,這些載體均實現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外延伸,教師通過組織手抄報、心理游戲、心理劇大賽、藝術心理沙龍等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心理健康知識學習中。隨著信息系技術的發展,高校還可以以公眾號的形式結合社會熱點事件提取出適合本校各專業的心理健康內容、思政元素以及素養元素,將所要傳導的知識推送給學生,便于學生利用空余時間進行瀏覽和學習,進一步拓寬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途徑。
除此以外,高校和教師可以在充分做好研討和計劃的基礎上帶領學生走出校園,通過進入社區或小學等進行健康管理知識的傳播的途徑,同時對心理健康知識進行融合普及。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感受實實在在的思政元素在生活中和工作中的呈現形式,教學相長,在傳播知識的同時加深對專業知識以及心理健康知識的理解,這也是費曼學習法所倡導的良好教育形式。
3?結語
在三全育人的教育模式引導下,我國正在加大力度培育素質高、技術強、知識過硬的優秀人才,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必將越來越受到重視,高校和教師也應當加強理論知識學習,拓寬思考路徑,提高思想意識,積極探索將兩者有效融合的途徑,發揮“1+1>2”的教學效果。在國家大環境的影響下,健康管理與促進類專業必將迎來更廣闊的前景,專業畢業生也將步入社會,成為新生力量為國民的身體健康保駕護航,高校應加大力度挖掘教育深度,拓寬全面教育的思路,為我國培養綜合素質高、思想意識正的優秀人才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賀莎.高職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課程思政”元素分析[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20,(11):8890.
[2]王春艷.應用型高校心理健康“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J].現代交際,2020,(24):1012.
[3]黃婕.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計重構[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1,(01):8991+94.
[4]陳丁和,陳潔.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方法的探討[J].校園心理,2009,(03):29.
[5]于利.項目教學法在我國高職創業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江西:東華理工大學,2013:10.
[6]梁瑛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課程思政”元素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21,(22):2932.
[7]閆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思政教育的實踐研究[J].辦公室業務,2022,(06):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