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麗
摘?要:初中階段是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可見將生活情境帶入教學中,符合新課標精神的教學方法。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通過帶入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真實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真實情境;創建方法與技巧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學科特點啟發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創設與學生境遇緊密聯系的真實情境,讓學生在真實境遇體驗中重構知識體系,豐富內心情感,發展思維能力,最終實現價值觀的浸潤,從而促進教師的“深度教學”和學生的“深度學習”共同發展。但是教學情境的創設是需要方法與技巧的,需要充分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因此,教師在進行真實情境的創設過程中,應深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并努力挖掘兩者的結合契機,進行科學的應用。
在經濟全球化、價值觀念碰撞較多的新時代背景下,如何更好捍衛國家利益,如何正確、理智處理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的矛盾,是每個少年不可回避的問題,因此在進行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八課第二框《堅持國家利益至上》的教學設計時,選取電影片段“香港回歸的2秒之爭”作為素材,并提出設問:中國代表團為了2秒鐘而爭,他們到底爭的是什么?與此,我剪輯了2017年4月,外交官安文彬在《朗讀者》中講述香港回歸前夕斡旋為爭2秒談判16次的相關片段,讓學生體會2秒之爭的意義所在。
導入情境雖然是20多年前的香港回歸,對于學生來說有些遙遠,但對于習近平出席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一事,學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從特殊人物外交大使堅定捍衛國家利益到普通民眾的點滴愛國之情,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被激發,為核心素養落地提供了空間。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許多內容都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學科特點,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因素,創設具有真實情境,使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場景中,理解教學內容。
比如:在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六課第二框《共筑生命家園》的教學中,我以商丘標志性景點“日月湖”的前世今生為線索,通過今昔對比,認識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必要性,從而認同我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并帶領同學們從身邊小事做起,爭做“低碳小達人”。這樣的教學思路,符合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理論聯系實標的認知規律,有助于激發學生參與了解和探究的興趣,有效掌握教材知識,發揮課程的思想引領作用。
新課標規定:“培育學生的法治觀念,有助于他們形成法治信仰和維護公平正義的意識,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據此,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生活中真實的案例引導學生參與分析、探究,從而初步具備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利,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
例如,在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三課第二框《依法行使權力》的教學過程中,把近期發生的“小區養狗擾民、咬民”熱點事件設置為議題背景,拋出一系列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如:社區居民是否有養狗的權利?社區居民在養狗時要注意什么?社區居民的不文明養狗行為會不會侵犯他人的權利和自由?假如自己被不文明放養的狗咬傷了,我們要采取怎樣的途徑來維權?如此,從簡單的、生活中常見的事件切入,引導學生層層思考公民具有的權利以及維護合法權利的途徑。這樣的教學既具有趣味性、爭論性、生活性,又能很好地啟發學生的思維,提升思辨能力,從而拓寬學生的格局視野,自覺提升法治意識。
時政情境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教師可以在充分把握其典型性、真實性、導向性、故事性的基礎上,對標核心素養,將教學時政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機結合,幫助學生凝練生活經驗,內化精神品質。
例如:今年五一上映的影片《長空之王》,讓我們近距離了解了這群“刀尖上的舞者”,在設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八課第一框《生命可以永恒嗎》時。我設計了“走進硬核青春”、“且看戰鷹騰飛”、“賡續航空精神”三個環節,通過“雷宇的生命成長”、“張挺的跳傘選擇”、“精神的薪火相傳”的問題設計,帶領學生逐步理解“生命的特點”和“生命的接續”,從而在學生心中樹立勇擔使命的責任,厚植愛黨愛國的家國情懷。
習總書記強調,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通過教材這一載體,認真領會課程隱性的價值引導,用心營設真實情境,豐富學生的實踐體驗,使學生逐步學會在復雜的生活中做出正確選擇提升自己的全面素養,需要我們每位教師不斷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