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勇
【摘 要】 在義務教育階段聽障學生藝術教育實踐研究中,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特殊教育學校引進校外資源,創編校本課程,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形式,實施選課走班,進行家校互動,開展課題研究,實現輻射帶動,為全自治區聽障學生藝術教育高質量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
【關鍵詞】 藝術教育;聽障學生;校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 G760
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特殊教育學校(以下簡稱學校)位于美麗的塞上江南,學校建于1990年,是一所九年一貫制綜合性特殊教育學校。學校通過精心組織聽障學生參與適合自身實際的藝術教育活動,讓學生在環境中陶冶,在求知中升華,使他們增長知識、獲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強社會適應能力,為他們順利融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項目背景
經過兩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的推進實施,到2016年底,學校辦學條件得到了改善,但五育并舉、全面育人的目標還未達成,在聽力障礙學生教育教學中,普遍重視德育、智育,輕視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學校組織教師家訪,邀請專家進行論證,到自治區內外特殊教育學校學習取經,決定全面開展藝術教育實踐研究,為聽障學生今后就讀高校或者就業奠定良好的專業基礎。經過多年實踐和研究,學校目前開設了美術教育(美術欣賞、國畫、素描、電腦繪畫等)、音樂教育(打擊樂器、律動與舞蹈等)、手工制作(刺繡、陶藝、剪紙等)、文學藝術(繪本閱讀、文本閱讀與寫作等)和書法(硬筆與軟筆)課程。
二、研究價值
新時代特殊教育改革的目標注重特需學生的全面發展及實踐創新能力提升,傳統的以生存技能為主的特殊教育課程已不能滿足聽障學生的發展需求。藝術教育以培養聽障學生的藝術素養為導向,有利于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促進聽障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此外,在特殊教育學校開展藝術教育有利于實現教育公平。例如,美術作為一種可視的審美藝術,有效地補償了聽障生的生理缺陷,并充分發揮其自身優勢特點,打開與外界進行對話交流的另一種渠道,他們憑借創造性的美術作品更好地表達自我思想和情感。從這個意義上說,在特殊教育學校開展藝術教育,為聽障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以及實現教育公平提供了可能。
三、實施路徑
基于前文所述,從2017年開始,學校立足學生實際,開展了以下藝術教育實踐研究。
一是以聽障學生為本,創編校本教材。教師客觀精準地分析學情,挖掘學習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系點進行校本教材的創編,目前已完成書法、手工、律動和電腦繪畫4門課程的校本教材,為聽障學生學習藝術課程提供了資源保障,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是加強與愛心志愿者合作,開設精彩紛呈的第二課堂。自從2013年書法進課堂以來,學校動員社會力量,豐富教育資源,持續引進陶藝、剪紙、戲曲等傳統文化進校園(課堂),先后與吳忠市青少年宣傳文化中心、吳忠市文化館等單位達成合作協議,開展支部(單位)共建活動,并聘請吳忠市書法家協會副理事長劉建明、非遺回族剪紙傳承人井春霞等10名各領域的專家,每周義務到學校開設特色課程,通過引進專業力量,開發優質資源,提升了藝術教育水平和辦學層次。
三是遵循教育規律,開展選擇性課程教學。學校改變教育教學方式,在開設一般性課程的前提下,嘗試采用菜單式教學方式,打破傳統班級設置,根據學生智力水平和興趣特長,自主選課走班。課堂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提高了聽障學生藝術學習效能。在選擇性課堂中,教師找準聽障學生的興趣點和興奮點,將課程學習與實際生活相連接,通過藝術教育生活化,讓學生在審美體驗中提高藝術素養。
四是拓展藝術教育領域,挖掘更多適合聽障學生學習的課程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藝術教育課程內容也要不斷更新。學校不僅開設了書法課程、電腦作品設計課程、律動課程等,還組建了舞蹈隊、排舞隊等社團,學生每天堅持基本功練習,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19年 12月,在全國殘疾人排舞運動大賽上,學校排舞隊獲得聽障組規定曲目集體一等獎。
五是建立家校互動機制,讓藝術教育從校園走向家庭。教育需要學校、教師、家庭、社會的多方參與。為此,學校成立家長學校和家長委員會,每月開展一次分年級、分學生類型的家庭教育培訓,提高家長教育素養。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了正面影響,讓孩子在生活中也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家庭和社會生活中處處都有藝術,給孩子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讓他們在生活中發現美、欣賞美,那么整個生活就是學生學習藝術的大學堂、展示美的大舞臺。
六是搭建藝術教育展示平臺,讓學生在創造美、展示美的過程中收獲自信。學校每學年開展一次文化藝術節,并積極參與教育、殘聯、團委等部門開展的藝術比賽、展演活動。學校聽障學生舞蹈隊走上了央視舞臺,培智學生舞蹈隊參加寧夏少兒春晚演出并獲得金獎等等。通過各類演出、比賽,聽障學生展現了陽光、自信的風采,學校藝術教育初見成效。
七是強化教科研工作,為開展藝術教育提供智力支持,進行總結推廣。學校在開展實踐研究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改進、完善、提升,申報了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五屆基礎教育課題“義務教育階段聽障學生藝術教育的實踐研究”,2018年6月立項,通過兩年的研究,學校藝術教育成果彰顯,實績突出。2020年7月,課題順利結題并被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評為一等獎。2020年8月,課題成果在吳忠特殊教育學校、同心縣特殊教育學校和鹽池縣天使特教中心同時推廣實踐,截至目前,3所學校藝術教育均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全自治區聽障學生藝術教育高質量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
本文根據2022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項目“義務教育階段聽障學生藝術教育的實踐研究”整理撰寫。
(作者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特殊教育學校,75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