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元 李澤鴻

摘要:全媒體時代網絡輿情的形成與傳播速度非常快。高校既是學生聚集的場所,也是各類知識和思想碰撞的場所,加強網絡輿情引導逐漸成為各大高校組織開展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關鍵。本文圍繞全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現狀與引導策略進行了詳細分析,旨在促進高校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引導
全媒體時代,網絡互動與網絡咨詢已經成為高校學生日常生活與學習的一部分。教師和學生可以在網絡上進行各種信息的生產、發布與傳播。校方如果沒有做好高校網絡輿情引導,不僅會增大各類高校網絡輿情事件的發生概率,還會對高校教學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產生影響,不利于高校校園和社會的穩定安全發展。所以,必須對全媒體時代下高校網絡輿情現狀進行分析,并采取針對性的引導策略。
一、全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的必要性
輿情,是人們關于某一社會事件、社會現象所產生的想法、情緒與意見的集合。而網絡輿情,則是指網絡中關于某一社會事件或社會現象的想法、情緒或意見的集合。與現實輿情相比,網絡輿情的傳播速度更快,影響力更大。在全媒體時代下,人們會通過網絡表達自己的需求、想法、意見以及情緒,所以某些頗具爭議的社會事件,一旦有了網絡輿情壓力,會加快事件的處理速度。但是,從另一角度分析,網絡輿情的主觀非理性特點也存在著較大的負面影響。高校網絡輿情,指的是高校大學生在網絡上圍繞某一社會事件或社會現象發表自己看法、觀點和情緒的集合。高校網絡輿情,與普通網絡輿情既存在共性,也擁有差異。高校學生處于相對閉塞但自由的環境,鮮少有機會接觸外界。所以,在高校網絡環境中,一張簡單的圖片、短小的視頻或者一個觀點,都有可能在短時間內發酵,并爆發式傳播,對高校的正常教學秩序產生影響。
高校學生恰好處于價值觀念和人生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思維非常活躍,對待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且傾向于利用網絡了解這個光怪陸離、瞬息萬變的社會。但是,由于其尚未形成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無法對不良思想進行辨別,很容易被外來的歷史虛無主義、自由主義等思潮所侵蝕。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必須對高校網絡輿情的引導予以高度的重視,加強高校意識形態陣地的把握。《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指出:“加強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是一項戰略工程、固本工程、鑄魂工程。”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中的指導,提高高校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針對性與有效性,才能夠借助正確的輿論導向,增強學生的凝聚力。所以,高校必須對網絡這一輿論平臺予以有效的應用,借助網絡輿情的正向引導,促進高校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使高校學生能夠在一個相對健康的網絡輿論環境中成長、發展。
二、全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的特征
(一)裂變傳播
在全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表現出了裂變傳播特點,即通過話題的方式,將某一條單一的信息延伸成其他信息片段。目前,很多校園新聞都是通過網絡平臺擴散傳播,并呈幾何式增長。高校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他們對社會新聞尤其是高校校園新聞十分關注。如果發生校園突發事件,將有可能在極短時間內形成內群體關系,朋友圈、短視頻平臺都會加快對校園新聞事件的分享與傳播。某些媒體平臺為了獲取一手信息,還會在大學生群體內尋找 “新聞眼”。這些因素都會為新聞事件在高校網絡中的裂變傳播創造條件。
(二)多元交互
在全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的輿情主體多元化發展,輿情話題也具有多元性特點。目前,我國的高校學生是最主要的網絡信息技術使用者,所以發布的網絡輿情也極具影響力。[1]另外,高校學生既會對某一位老師的言行舉止予以關注,也會對校外某類公共衛生事件予以關注。任何領域的任何新聞要件,都有可能成為高校網絡輿情話題。同時,很多校園網絡輿情事件也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某些校園網絡輿情背后的個人情緒或集體情緒,都有可能在網絡環境中被大肆傳播,吸引社會各界的關注。
(三)即時擴散
近年來發生的高校網絡輿情事件多以師生類事件或其他公眾介入的事件為主。全媒體信息技術本身就具有即時擴散特點,在全媒體環境下,高校網絡輿情事件很容易在短時間內形成頗具影響力和破壞力的輿情事件。而且,任何一個高校網絡輿情事件,都有可能發展成受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事件。校園類話題是高校學生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備受關注的話題,如果這類話題中存在著負面信息,或者與社會常態價值期望不相符,還有可能成為高校網絡輿情擴散的動力。
三、全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現狀
(一)不注重網絡輿情工作的開展
對現階段高校網絡輿情工作開展情況進行分析,發現很多高校依然片面地認為網絡輿情危機僅存在于高校校園內,并沒有對高校的網絡輿情工作予以高度重視,甚至一度認為網絡輿情工作的開展應當由學校宣傳部門負責,并沒有設立專門的網絡輿情工作部門,沒有引進專門的網絡輿情控制工作人員組建專門的網絡輿情工作隊伍,高校投入網絡輿情工作中的人員和資金有限,最終的網絡輿情引導與控制效果不甚理想。另外,還有部分高校依然在沿用傳統網絡輿情工作模式,依然利用人工方式進行網絡輿情信息的收集與整理,而這種工作模式,必然會對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的開展造成制約。
(二)不能迅速應對網絡輿情
對我國高校網絡輿情危機進行分析,發現從微信、微博等平臺的初次發布,到二次轉播,再到形成輿論熱議,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各個環節之間存在時間差。而這個時間段,恰好就是網絡輿情醞釀的時期,是一件小事逐步升級為公共危機事件的關鍵時期。如果高校能夠利用這一時間段,對高校網絡輿情采取積極有效的處理措施,那么也不會任由事件發酵形成輿情事件。另外,某些高校在發現突發事件后,第一反應不是將事情調查清楚,并在此基礎上對網絡輿情進行控制或引導,而是先對事實真相進行掩蓋,對應當承擔的責任進行推諉,對媒體進行敷衍。這種做法不僅會增大網絡輿情的控制難度,還會將媒體平臺推到校方的對立面,使后續的輿情控制變得尤為被動。
(三)新聞傳播門檻過低
在全媒體時代下,所有老師和學生都可能成為新聞信息的發布人員。新聞信息傳播門檻過低,使得某些個人或平臺為了獲得更多閱讀量和關注度,對校園內或社會上的負面新聞事件進行大肆報道和渲染,對網絡輿情的發展趨勢進行錯誤的引導,對高校正確引導網絡輿情產生較大影響。
四、全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的發展階段
(一)前期階段
在高校輿情發展的前期階段,當事人、高校學生、記者群體等都是輿情的主體。這些主體會利用網絡報道、網民跟帖討論或者意見反饋等方式,將某種訴求或觀點傳播出去,形成網絡輿情事件。尤其是記者群體的介入,使高校網絡輿情的前期發展表現出了多樣化形態。[2]某些記者非常關注校園新聞事件,經常利用各種渠道搜索校園新聞事件,通過剪裁或者主觀判斷等方式,吸引網民群體的關注。在人們參與意識不斷提高的形勢下,很多高校學生主動扮演起了 “記者”角色,成為高校網絡輿情事件的主要發布者。在全媒體時代,輿情的每一次推進都會引起相關信息傳播覆蓋面的幾何式增長。
(二)中期階段
在高校輿情發展的中期階段,高校網絡輿情事件會快速擴散開來。首先,高校網絡輿情的數量增長速度非常快,多個平臺和載體上相關新聞信息的點擊率、閱讀量、評論數和轉載數都會持續上升;其次,高校網絡輿情的議題明顯增加,尤其在輿情持續擴散的形勢下,網民不僅會對某一個校園議題進行討論,還會將話題延伸到其他更多的相關議題上,而在討論過程中必然會摻雜一些社會共性元素或者個人不良情緒;再次,高校網絡輿情的主體越來越多,在這一階段除了當事人、高校學生以及記者外,還有很多沒有直接利益的相關者也會參與到網絡輿情的討論;[3]最后,高校網絡輿情的風險明顯增大,如果沒有對高校網絡輿情進行妥善的引導和處置,相關新聞事件將會受到各大網絡媒體的爭相報道,形成網絡輿情風暴。
(三)后期階段
在高校輿情發展的后期階段,高校輿情會得到基本的披露和證實。在這種情況下,這一網絡輿情事件的熱度會有所消減,爆點不再頻頻出現,一些網絡輿情生產主體會將注意力集中到其他輿情事件中。從高校網絡輿情的孕育、擴散,再到消減,雖然遵循輿情的發展規律,但如果沒有積極、有效的引導,將有可能使這一輿情長時間活躍在網絡平臺上,或者因為這一個輿情引發輿情的 “連環效應”。所以,高校必須要對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予以深入研究,在準確把握高校學生成長規律、網絡輿情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對高校網絡輿情進行科學合理的引導。
五、全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的引導策略
(一)構建網絡輿情應急機制
在全媒體時代,要想對高校網絡輿情進行積極、正確的引導,需要構建起相應的網絡輿情應急機制。一要在高校內部設立網絡輿情應對領導小組,確保在出現網絡輿情事件時能夠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查明事實真相,并將事實真相公開,對事件的性質進行確定。只有對事實真相進行查明和公開,才能夠幫助校方確定工作態度,為事件的后續處理打好基礎。二要對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結合全媒體時代的特點,對網絡輿情應急機制進行持續的優化和完善,確保能夠為高校厘清輿論事件主體責任、搶占輿論先機打好基礎。
(二)加大網絡輿情工作的投入
在全媒體時代,要想對高校網絡輿情進行積極、正確的引導,需要加大網絡輿情工作的投入,從人員和經費方面滿足網絡輿情工作的開展需求。高校可以與專業的輿情分析公司建立合作關系,借助專業輿情分析公司的專業能力,加強高校網絡輿情的日常監控。[4]或者直接在高校內部構建一個專門的網絡監控平臺,安排專門的網絡輿情工作人員對高校內的網絡輿情進行監督。高校可以研發針對性的網絡輿情監測軟件,然后利用這一軟件及時了解校內最新的輿情資料,并通過輿情展示、輿情分析、輿情監控等方式,為相關決策者制定網絡輿情引導決策提供支持。
(三)構建網絡輿情引導機制
在全媒體時代,要想對高校網絡輿情進行積極、正確的引導,需要構建網絡輿情引導機制,并借此采取更為有效的措施,降低網絡輿情事件的發生概率,縮小網絡輿情事件發生后的影響范圍。對此,高校需要對現階段校園輿情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對以往出現的各種網絡輿情事件類型進行研究,對政府部門的網絡輿情控制經驗進行借鑒,然后整理出一套適合自身發展特點的網絡輿情引導機制,對網絡輿情引導工作進行規范。
(四)構建網絡輿情善后修復機制
很多時候高校已經采取了網絡輿情引導措施,但是依然不能杜絕網絡輿情危機的出現。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對高校網絡輿情進行積極、正確引導,需要構建網絡輿情善后修復機制。[5]當網絡輿情危機發生后,高校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教師與學生的思想意識都會受到較大的影響。同時,高校的社會形象也會受到損傷。當網絡輿情危機結束后,高校需要在高校社會形象的重塑與修復方面重點投入,既要對教師和學生的思想意識予以正確的引導,還要利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大版面報道和高密度報道來降低前期負面輿論對高校發展的影響。
六、結束語
在全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的發展,主要經過前期孕育階段、中期爆發階段和后期消退階段。只有做好網絡輿情的引導與控制,才能夠從整體上提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但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高校網絡輿情的工作現狀并不理想。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加強網絡輿情的引導,不僅要構建網絡輿情應急機制、引導機制和善后修復機制,還要在這一方面予以大力的投入。
參考文獻:
[1] 邢思雨.全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危機與管理對策探索[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7):126-129.
[2] 王金.全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策略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19):118-120.
[3] 逄群,矯立波.全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應對策略探究[J].傳媒論壇,2021,4(18):16-17.
[4] 許秋琦.全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特征與應對機制探析[J].傳播力研究,2021,5(3):120-121.
[5] 袁瑞君.全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特征與應對機制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3):71-72.
作者簡介: 張繼元,女,漢族,吉林長春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高校思政教育;
李澤鴻 (通訊作者),女,漢族,吉林長春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制藥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