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雷鳴
【摘要】“借助計算器觀察函數遞增的快慢”是上海普通高中數學教材《冪函數、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章節的選修內容.在高一數學教材中,該節內容處在“指數函數”之后.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較為系統地學過線性函數、冪函數和指數函數等.文章深入剖析本課題教學內容,引入平均變化率,以問題驅動的形式讓學生理解其意義.本課題的教學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掌握研究問題的方法:“觀察—歸納—猜想—證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數學建模能力和數形結合的能力.
【關鍵詞】數學核心素養;平均變化率;數形結合
一、教學內容分析
在前一節中,“銀行的利息”和“人口的增長”兩道例題讓學生充分地體會到指數函數的“爆炸性”增長速度.試想當線性函數、冪函數和指數函數都為增函數時,指數函數為什么具有更為顯著的“爆炸性”增長的特點?從數學的角度如何刻畫和描述這個增長變化特征,就是本節課內容的基本出發點.
在研究函數遞增快慢的過程中,引入平均變化率的概念,用數值進行比較,提供了分析函數增長快慢的數學模型.平均變化率是函數單調性的拓展和延伸,為今后研究導數的概念奠定了基礎.
本節課授課的學生是高一新生,對計算器的使用不是很熟練,在本節課中將學習如何使用計算器的列表功能.目前,學生已基本掌握了冪函數、指數函數的一些基本性質,通過探究一些具體函數遞增的快慢,能讓學生對這些函數的性質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學情分析
作為高中數學教師,更應關注發展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數學教學該怎么做?如何在課堂上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實踐表明,教學研究是理念轉化為實踐的有效媒介,可以為教師提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載體,為教師的教學實踐提供有效的抓手.筆者聚焦于將學科核心素養轉化為可操作的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方向;通過具體的課堂教學研究,落實培養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改進教學,立德樹人.
本篇以“借助計算器觀察函數遞增的快慢”為例,開展以素養為導向的教學研究.本篇主要聚焦以下幾點:
1.用數學問題引領實踐創新———用數學問題開展自我導向的學習,課堂上我們有學習任務單,學生可以按照計劃形成學習成果,并有自我評估意識.學生在不斷提問和思考中,形成數學思維,在主動借鑒中取長補短,共同發展.
2.用學科核心素養讓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學會高階思維,能夠從現象中看到本質,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學生能夠基于函數圖像歸納和猜測結論,最終能夠進行縝密的邏輯推理并得出結論.在探究過程中,學生能自己總結概念,且能對他人的觀點進行質疑、批判,形成自己的解釋并給出理論證明.
3.用小組協作相互啟發評價———以小組形式共同完成任務單和課堂反思.課堂上,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完成計算器的操作和證明方法的選取,共同研究探討.課后,完成任務單的課堂反思,實現自主評價,不斷反思總結.
4.用計算器工具增強信息意識———體會信息技術的利弊.在本節課中,有些問題是可以使用計算器得到數據,再根據數據去猜測,學生可以體會信息技術帶來的優勢,同時需要嚴謹的代數證明,本節課學生可以體會不同處理方法的優劣勢.
5.用數學思維感悟責任擔當———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學生能在本節課學習中形成理性精神、科學責任、實證意識,增強數形結合的意識和能力,掌握由具體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形成聯系與變化的認識觀.
三、教學內容
第一階段: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情境1:向高為H,體積為V的容器中注水,注滿為止.圖1是水深y與注水量x之間的函數關系的大致圖像,問曲線①②分別對應右圖的哪個容器呢?
由函數圖像可以看出,隨著注水量x的增加,曲線①的遞增速度在減慢,圖像上升趨勢變緩,其原因是容器B平行于底面的截面的半徑由下底面到上底面逐漸變大,所以曲線①對應的是容器B;曲線②的遞增速度不變,所以曲線②對應的是容器A.
情境2:某地某段時間的氣溫變化圖,橫坐標是天數t,縱坐標是溫度T.
觀察圖2中曲線的AB段和BC段,會發現BC段氣溫上升得快.而曲線AB段氣溫變化為15.1℃,曲線BC段氣溫變化為15℃,所以曲線AB段氣溫變化略大.那為什么反而是曲線BC段氣溫變化更快呢?因為曲線AB段所用時間為31天,曲線BC段所用時間為2天.快慢不僅要看氣溫變化的大小,還要看時間變化的長短.
在曲線BC段上,氣溫由18.6℃上升到33.6℃,說明在短短兩天時間內,人們感受到天氣突然變熱了.從點B到點C氣溫值的“陡增”,在數學上要如何量化呢?由變化圖可知只考慮氣溫差不夠,還需要考慮時間差.
第二階段:歸納探索,形成概念
1.結合實際,歸納總結
物理學中,速度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和方向.在數值上,速度等于物體運動的位移與這段位移下所用的時間的比值.路程是時間的函數,溫度也是時間的函數,包括前面高度是注水體積的函數,因此,將函數值的差比上自變量的差的比值稱為函數的平均變化率.
2.共同探討,形成概念
學生共同探討研究,總結出函數平均變化率的概念.
情境3: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不僅關心數量的增加,還關心增加的快慢.比如,糧食年年增加,人口也在增加,如果人口增加的程度超過了糧食產量的增加程度,那么有可能會發生糧食危機.人口、糧食模型比較復雜,教師可帶領學生對比一些具體的、熟悉的函數遞增的快慢情況.
設計意圖:通過幾個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圖像,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中的直觀想象能力,使其能直觀判斷函數遞增的快慢,給出函數遞增快慢的猜測,并能敘述平均變化率的概念和計算公式.
第三階段:掌握概念,學會運用

第四階段:歸納小結,提高認識
函數遞增的快慢是單調函數的重要性質.函數遞增的快慢是平均變化率的“視覺化”,平均變化率是函數遞增的快慢的“數量化”.“觀察→歸納→猜想→證明”是科學研究的途徑和路線之一,也必然是數學科學研究的途徑和路線之一.數學教育家波利亞特別強調,在數學教學中既要有演繹推理,又要有合情推理,也就是說既教證明,又教猜想.本課的兩個例題的教學過程,既是對這一教學理念的解讀,又是數形結合的體現,從圖像觀察到理論證明到實際應用.
四、教學反思
本節課采用“觀察—歸納—猜想—證明”的研究思路,讓學生體會可以利用平均變化率來比較函數遞增的快慢,為以后學習導數做好鋪墊,也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微積分奠定基礎.
平均變化率可以正,也可以負.本節課沒有涉及平均變化率為負值的情況.但學生一旦有了正的變化率的感知和理解之后,只要稍微點撥一下,就很自然地得到負的變化率的感知和理解.在例2中,本意是想讓學生用代數證明的方法計算平均變化率,而學生理解成了公式的變形.只有少部分學生使用了數形證明,大多數在取特殊值并填表.自主的探究方法是好的,但是教師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研究方向.因此,教師不僅要給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也需要適時地給一些解決問題的方向.
所以,總的來說,課堂上,教師要增加課堂情趣,加強直觀到抽象的引導,在數形結合和情境認知中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符號意識,強化課堂的基礎訓練,提高學生解題的速度和效率.
【參考文獻】
[1]嚴桂光.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中數學課例研究與實踐———以“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為例[J].新課程評論,2018(4):65-74.
[2]林立新.淺談中數教學中學生推理能力的培養[J].飛(素質教育版),2014(3):98.
[3]傅藝珊.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高中數學智慧課堂教學設計———以人教A版《橢圓及其標準方程》為例[J].福建中學數學,2022(01):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