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金麗
【摘要】在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增加“故事內容”,對學生學習心理形成觸動,如果能夠適時滲透學習支架內容,學生回饋更為主動,其教與學達成更多契合。學習支架的全面介入,為語文課堂教學形成多重支持,對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有重要促進作用。話題、導圖、活動、任務等,都屬于學習支架范疇,教師科學應用這些學習支架,學生更為歡迎,訓練效果顯著。
【關鍵詞】小學語文;故事課堂;支架構建
所謂學習支架,是指課堂上學生學習的“腳手架”。根據學習支架的屬性特點,語文課堂學習支架可以歸結為四種:“話題支架”“導圖支架”“活動支架”“綜合支架”。在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時,教師將教材內容“故事化”處理,利用多種學習支架打開教程,吸引學生參與目光,能夠形成重要促進作用,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習支架有引領、導學、驅動等作用,非常適合語文學科教學,教師正視學習支架助學作用,巧妙運用支架助力故事課堂,勢必為語文課堂帶來更多動力支持。
一、整合故事內容,搭建“話題支架”
1.設計故事話題
故事課堂教學設計時,教師對故事內容進行深度研究,提煉出一些有思考討論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深度思考和廣泛討論,逐漸達成學習共識。這些思考問題便發揮學習支架的作用,在故事課堂起到導引驅動的作用。教師要精心選擇問題設計角度,提升思考問題適合性,唯有點燃學生主動思考熱情,其支架助學作用才能發揮出來。如果能夠組織學生設計閱讀思考問題,學生回饋會更為主動,教與學達成更多契合。
如教學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曹沖稱象》,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插圖,講述曹沖稱象的全過程。曹沖稱象有先后順序,教師圍繞這個故事情節設計閱讀問題:曹沖稱象分幾個環節?這些環節能不能顛倒?為什么要強調曹沖的年齡?你對曹沖稱象這件事有什么樣的看法?學生帶上問題梳理故事情節,對故事有了全面的了解。在問題討論時,教師傾聽學生發言,根據學生思考和討論情況,及時干預。教師設計問題有一定導學意味,學生需要深入閱讀,理清情節順序,了解作者設計意圖,以建立閱讀認知。這些問題有關聯性,也有啟迪性,其調動作用更為突出,說明教師學情把握比較到位,讓閱讀問題發揮學習支架作用,將故事課堂推向高潮。教師設計閱讀話題要考慮難度系數,以及學生學習心理和興趣取向,以提升設計適合性。
2.創設學習情境
故事話題設計投放時,教師要對學生學情有一定了解,借助多種輔助方法,設計適合的學習情境,對學生形成感官觸動,以形成激發效果。如教師講述故事后提出問題,多媒體播放故事過程中提出問題,整合學生質疑閱讀問題設計學習情境,學生對相關學習問題高度重視,這樣的閱讀問題才有更高契合性,支架作用會更為突出。
創設故事性學習情境,教師有多種選擇。如教學《玲玲的畫》,教師展示一幅畫:大家看這幅畫,你會有什么樣的新發現?學生觀察這幅圖,課堂學習氣氛活躍起來。“這幅畫和《玲玲的畫》課文很符合。”教師隨即揭曉答案:這是其他班級同學畫的一幅畫,是為《玲玲的畫》課文配設的插圖。學生對插圖設計最感興趣,開始觀察議論插圖設計情況。教師設計學習任務:閱讀《玲玲的畫》這篇課文后,發揮想象力,為這篇課文設計一幅插圖,準備參與評選活動。學生平時喜歡繪畫,教師設計插圖創作任務,對學生心理形成觸動,課堂研究性學習氣氛逐漸形成。教師深入學生群體,對學生創作插圖情況進行跟蹤觀察,與學生展開多重對話,給予學生更多學法支持。經過一番操作,學生插圖創作順利完成,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展評活動,故事課堂獲得圓滿成功。
二、理清故事脈絡,搭建“導圖支架”
1.列出故事提綱
故事情節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等環節組成,教師在講述、展示故事內容時,列出具體的故事提綱,這樣可以為學生提供更為直觀的學習機會。低年級學生直觀思維比較發達,教師借助故事提綱展開教學設計,引導學生根據故事提綱思考問題,或者借助提綱復述故事,都是非常有價值的訓練。學生根據故事提綱展開學習,這些提綱無疑發揮學習支架作用。
《坐井觀天》是一篇寓言故事。教師設計故事講述任務,要求學生先列出講述提綱。由于大多數學生沒有列提綱的經驗,教師提示學生找關鍵詞,圍繞環節關鍵詞進行設計,如起因、過程、結局等。學生嘗試列舉提綱,將故事分成幾個部分,總結出關鍵詞。如第一部分:開頭起因,青蛙與小鳥對話,小鳥和青蛙展示個人認知。第二部分:青蛙與小鳥討論“天有多大”這個問題。第三部分:小鳥規勸青蛙跳出井口,看無限大的天。學生對故事情節進行梳理,為后面講述故事做好準備,其閱讀思維順利啟動,對故事情節安排有了全新理解。教師借助故事提綱列舉機會,給學生傳輸故事情節梳理知識,讓學生對故事結構安排有了更專業的認識。教師利用提綱打開故事教程,學生順利進入研究性學習環節,其感知體驗更為真切,對故事結構有了更科學的認知。故事提綱發揮思維導圖作用,這是“導圖支架”具體應用的結果,教與學達成更多契合,學生從中獲益匪淺。
2.投放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在故事課堂有更廣泛應用,教師借助更為直觀的思維導圖,對故事內容進行歸結展示處理,可以為學生創造更多直觀學習機會。學生對圖表、圖形、地圖、位置圖等都比較熟悉,如果將故事內容和情節進行圖示化處理,學生通過觀察分析這些思維導圖,可以帶來更為全面而直觀的學習體驗。教師借助多媒體展示思維導圖,提出具體學習要求,學生回饋主動積極。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故事內容時滲透思維導圖,其調動作用更為突出。學習《寒號鳥》這篇童話故事時,教師借助多媒體展示導圖,將故事的每一個環節都直觀梳理呈現出來。先展示環境,交代寒號鳥和喜鵲居住條件,然后是喜鵲做窩,寒號鳥睡懶覺,接著寒風刮起,喜鵲住進窩里,寒號鳥瑟瑟發抖,最終寒號鳥被凍死。為更直觀展示故事,教師設計導圖中還增加了一些網絡表情符號,學生觀看導圖時,很快進入故事情節,對整個故事留下深刻印象。教師設計投放思維導圖,不僅為學生閱讀故事進行導引,還給學生傳遞一些直觀信息,讓學生對故事編輯有了全新認識。這篇故事采用對比手法,將喜鵲與寒號鳥進行比較,襯托出寒號鳥的懶惰,預示故事的結局。思維導圖更為直觀,教師不需要過多講解,學生接受容易,助學效果顯著。
三、展開故事演繹,搭建“活動支架”
1.創新故事展示
在小學低段故事課堂教學中,教師講述故事是教學常態,學生習慣聆聽故事,展開故事話題思考,或者是故事討論活動,進而實現學習目標。如果教師有意識設計學生講述、復述、質疑等學習任務,讓學生在深入閱讀和思考基礎上參與互動學習,教師適時給予必要的補償指導,其課堂學習效率會大幅度提升,學生感知體驗更為深刻而多元。教師有意識強化學生展示參與設計,如學生講述故事、學生設計問題、學生演繹故事、學生搜集故事信息等,都能夠創造學習契機。
學生對童話故事情有獨鐘,教師執行教學方案時,要切準學生學習心理設計任務,以順利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如教學《我要的是葫蘆》,教師要求學生講述這個故事,并提出具體的要求。學生深入閱讀課文內容,梳理故事情節,列出講述提綱,開始講述訓練。在具體講述環節,教師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設定講評方案,學生順利進入到講述環節。從學生學習表現可以看出,教師設計任務具有導學效果,學生積極準備講述提綱,主動進行講述訓練,積極參與評選活動,在多種展示性學習中建立學習體驗認知。“活動支架”的巧妙應用,為故事課堂注入豐富動力,教師以故事講述為設計線索,成功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2.組織演繹活動
學生對故事誦讀、改編、演繹等學習形式比較有期待,教師對故事內容進行深度解析,為學生規劃完善的學習活動方案,組織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學習探索行動,學生參與主動性更高。聽說讀寫思都屬于語文學科基本形式,在故事課堂教學中,教師從學生學習實際出發展開設計,組織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故事研討活動,為學生創造更多直接參與的機會,無疑是比較明智的選擇。教師設計演繹活動任務時,要鼓勵學生創新探索,以調動學生創造性思維,在主動探索中建立學科核心素養。
《狐假虎威》是一篇寓言故事,故事情節很簡單,折射出深刻的生活道理,學生閱讀這樣的故事,關注的是情節,教師設計演繹任務,學生回饋主動。學生自行尋找合作演繹伙伴,深入研究故事情節,改編課文角色臺詞,增加一些形體動作,準備在班級內展開演繹活動。教師與學生一起梳理故事內容,提出演繹注意事項。“狐貍”角色很奸詐,其語氣語調要靈動一些,“老虎”性格憨厚,其語氣語調設計要渾厚一些。學生逐漸熟悉情節,順利進入演繹訓練環節,教師對學生演繹表現跟進觀察,對存在問題進行針對性矯正,課堂討論氣氛逐漸形成。一個演繹活動,成功牽動學生學習目光,說明教師設計學習活動任務起到支架助學的作用,學生自主尋找合作伙伴,這是比較成功的設計。學生大多珍惜自主學習機會,主動聯系演繹伙伴,積極展開演繹訓練活動,其學習效果更為突出。
四、延伸故事訓練,搭建“綜合支架”
1.優化故事訓練
故事課堂訓練設計環節,教師有延伸創新意識,設計一些生活對接性訓練任務。如搜集故事信息、講述生活故事、展開親子閱讀活動、撰寫故事日記等,低段學生喜歡聽故事、講故事、演故事,教師有意識在訓練設計中有針對性滲透,可以為學生創造良好學習環境,以提升學生學習感知體驗品質,促進學習認知內化。優化故事訓練設計,教師需要發揮主導作用,設定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案,確保學生順利進入到故事訓練核心。
教師設計訓練任務時,要考慮學生接受實際。在教學《紙船和風箏》時,教師設計訓練任務:自行成立訓練團隊,每一個小組四個人,設計抽簽方案,簽上寫“讀故事、講故事、演故事、評故事”,每一個成員抽出一個簽,按照要求進入故事學習環節。學生領受任務后,興致勃勃地組建團隊,開始抽簽行動。教師指導學生讀、講、演、評故事,傳授一些方法,學生回饋主動,教與學和諧交流。讀故事要讀出情緒,講故事要追求完整,演故事要突出角色特點,評故事要展示主要觀點,教師從不同角度提出學習要求,給學生設定具體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有明確的行動方向。學生對故事訓練任務有比較高的期待,教師針對學生學習訴求展開設計,將“活動支架”滲透到訓練的每一個環節,確保課堂訓練順利推進,其訓練效果更為突出,學生學科核心素養能力得到有效歷練。
2.規劃訓練路線
教師設計多種形式的訓練任務,這些任務本身帶有學習支架的特點,其調動作用更為突出。在學習訓練任務執行過程中,教師提出具體的訓練要求,規劃清晰的訓練路線,學生有秩序進入訓練環節,其訓練效果會更為顯著。如講述故事給家長聽,要先閱讀學習故事,理清故事脈絡,歸結出故事提綱,然后按照提綱講述故事情節,做好充分準備之后再講故事給家長聽,這樣可以促進學習認知的內化。
《風娃娃》是一篇童話,學生閱讀熱情很高,教師設計課外訓練任務:在家長協助下,梳理故事情節,選擇適合的音樂做背景,聲情并茂地講述這個故事,制作成小視頻,發送到班級微信群,我們將組織評選活動。這是典型的親子閱讀學習活動,教師要求學生與家長合作行動,梳理故事情節,講述故事,設計成故事視頻,還要共享視頻信息,成功調動學生參與主動性。低段學生大多沒有制作視頻的經歷,對這樣的學習任務充滿期待,愿意接受這樣的挑戰,說明教師對學生學習心理有充分預判。教師要先期與學生家長聯系,提出一些具體的要求和注意事項,確保視頻制作活動順利推進。學生年齡較小,對配樂故事視頻制作感到陌生,因為好奇心的存在,自然形成更多驅動力,在這個活動設計、組織、制作、展示、互動環節,需要傾注更多心血,唯有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贏得訓練的主動權,這個訓練任務融入更多學習支架,其激勵啟動效果更為突出,學生在創造性學習中獲得的學習體驗更為真切。
低段語文課堂教學滲透學習支架內容,利用“話題支架”啟動學生學習思維,借助“導圖支架”理清故事脈絡,運用“活動支架”強化學習體驗,學生回饋良好,其執行效果顯著。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推出多種學習支架設計方案,組織學生借助學習支架展開學習探索行動,為故事課堂注入豐富動力。學生年齡較小,對故事化學習有更多期待,教師巧妙運用學習支架展開教學調度,其適合性更高,學生感知更為深刻。
【參考文獻】
[1]陳夢茜.基于支架式教學的語文閱讀教學設計研究—以《母雞》為例[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6).
[2]王一丹.小學語文高學段支架式寫作教學策略[J].名師在線,2023(10).
[3]謝明.小學語文學習支架的搭建與運用[J].山西教育(教學),2023(4).
【課題項目】本文系2021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C類課題“巧用支架建構小學語文‘故事課堂有效策略的研究—以第一學段為例”(編號2021C22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