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競 徐翔 朱麗娟 沈慧 鄭祎婧 溫嘉瑜 李婷













摘? 要:設計軟件教學是藝術設計類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面向設計學科的快速發展和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的增加,設計軟件教學應構建“理論+實踐+創意”三能力提高的學習目標,即在深入掌握設計制作原理的基礎上,努力培養學生的設計和實踐能力,最終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該文結合數字圖形圖像基礎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的過程,介紹服務于混合式教學的課程資源建設的方法,情景化系列微課的教學理念設計和實施細節,并通過分析在線教學平臺的數據對教學效果進行對比分析。實踐證明,在混合式教學中開發并開放情景化微課,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效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使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幫助學生從理論到實踐全面提高設計軟件的學習效果,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創意思維和創新能力,符合應用型設計人才的培養要求。
關鍵詞:情景化微課;應用型人才培養;線上下混合式教學;設計軟件教學;數字圖形圖像基礎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30-0001-06
Abstract: Teaching of design software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training of art design talents. Fac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design discipline and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train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he teaching of design software should build a learning goal of improving the three abilities of "theory+practice+creativity", that is, on the basis of deeply mastering the principles of design and production, to strive to cultivate students' design and practical abilities, and ultimately improve students' innovation awareness and ability. Combined with the process of mixed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of Digital Graphics and Image Found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thod of course resource construction serving for mixed teaching, the teaching concept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details of situational micro courses, and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effect by analyzing the data of online teaching platform.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developing and opening situational micro courses in mixed teaching can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ffectively promote students' active learning, enable students to master soli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help students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ect of design software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and cultivate creative thinking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n this basis, which meets the training requirements of applied design talents.
Keywords: situational micro class; training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online and offline hybrid teaching; teaching of design software; Digital Graphics and Image Foundation
筆者自2016年起開始建設數字圖形圖像基礎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目前圍繞該課程的建設,已經基本完成了教材的出版、課件及教材教學視頻的制作與上傳、學生測試題題庫的建設與課程練習的規劃。目前課程在自建資源的基礎上開發情景化系列微課,輔助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試圖構建基于SPOC和情景化微課的“理論+實踐+創意”三能力提高的混合式教學體系,并主要通過系列微課的學習內容體現該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
一? 問題的提出
相比傳統教學方式而言,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的建設目標不應該僅僅是數字化資源的存放平臺,而應該與課堂教學真正互動,這一觀點已經得到普遍認可。但是對于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尤其是對于設計類專業軟件教學來說,微課是否有助于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是否有助于學生對學習的投入,究竟如何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卻沒有足夠的數據證明。
(一)? 課程教學目標與不足
數字圖形圖像基礎是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實踐教學必修課,面向整個藝術設計學院三個專業統一開設,分班上課,屬于專業基礎課,64學時,4學分。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是通過講授平面軟件的一般操作技巧,使學生熟練掌握數字設計工具,幫助學生提升專業知識技能,并為后續專業課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課程面向不同的專業需要,設定的教學目標有一定差別,以產品設計專業為例,主要教學內容是使用Photoshop和CorelDRAW軟件繪制產品效果圖。課程教學主要圍繞產品效果圖的繪制專題,關注的問題有三點:其一,如何準確繪制產品輪廓;其二,如何精準表現產品的立體感;其三,如何正確表現產品材質。圍繞這三點,需要通過反復練習來掌握的主要是工筆工具、漸變填充、圖層樣式等,對于Photoshop其他工具和功能的掌握就顯得比較薄弱,對軟件掌握的廣度不夠。
(二)? 學習者現狀
為滿足應用型設計人才培養的需求,數字圖形圖像基礎提前到大一第一學期。新生入學存在兩方面問題:其一,計算機操作不熟、軟件基礎薄弱,對課堂教學和教師授課的依賴較強,對于教師的授課內容存在反復回看的需求;其二,大學學習習慣尚未養成、自學能力不強,學習軟件以“跟著學、照著做”的學習方法為主,思考和理解不充分,質疑和創新能力不足。
(三)? 困惑
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中開發并開放情景化微課,是否能夠促進學生對該門課程的掌握?在促進學生養成更好的自學習慣、提升自學能力、熟練且全面掌握軟件操作等方面是否具有正面影響?具體實踐是如何影響的?是本研究想解決的問題。
二? 情景化系列微課的設計與開發
筆者結合2019—2022年來對設計軟件課程教學的關注,以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的建設為基礎,組建該課程的微課制作團隊,完成了10集系列微課制作。
微課一般是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的教學視頻,具有時長短、內容集中的特點,通過發布于在線課程平臺上,可支持學習者在PC端、移動端等多種終端設備學習,方便使用。
數字圖形圖像基礎屬于設計專業軟件課,該課程的微課內容關注使用課堂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常見的設計問題,更加注重應用情景的真實性,每一集微課包括“情景”“視頻”“課件”“效果”和“練習”這五個板塊,學生通過微課學習,掌握相關專題的技巧,然后自己拍攝素材并完成相應的數字圖像處理練習。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過程中,將系列微課發布于課程平臺,供學生課后自學、完成練習并在課堂上集中評講、評分。10集微課的主題見表1。
三? 情景化微課對混合式教學效果的影響
(一)? 研究問題
該課程開設在1~10周,實驗時長即為10周,除去2周軍訓時間,實際教學時長為8周,每周8課時。課程在超星學習平臺上建設課程資源,并結合教師面授,展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通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對比教學實驗,擬通過實驗前后測數據的對比,量化說明情景化微課對于設計軟件課程教學的影響,包括微課是否有助于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是否有助于學生對學習的投入,以及具體如何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
(二)? 研究對象
為保證實驗對象的合理性,該對比教學實驗選擇了筆者所在本科院校2019級產品設計專業A班和B班的大一學生作為被試。其中,A班為實驗組,B班為對照組,兩個班總人數均為48人,男女比例相同,均為18名男生和30名女生。根據本校教學要求,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在入學時,是綜合考慮學生的成績排名、生源地、性別比例等因素平均分為兩個班的,基本不存在成績差異,能夠保證實驗對象的合理性。兩個班分別上課,由同一位教師進行授課及實驗,對照組學生在實驗期間與實驗組的課堂教學一致,均為結合超星學習平臺展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但在實驗期間,僅在實驗組引入10集微課資源,供學生課上、課后學習及完成相應練習,同時在對照組也發布該資源,但是不做統一學習和完成練習的要求。
(三)? 研究過程
1? 學情分析(教學前)
為了確保實驗對象的合理性,教學前筆者設計了《大一新生入校前使用計算機設計軟件能力現狀調研問卷》,對實驗組48名學生和對照組48名學生的專業學習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結果見表2。
如表2所示,實驗組48人中有6人在入校前學習過計算機設計軟件,其中4名女生,2名男生。4人學習過與本課程相關的軟件(Photoshop軟件),有3名女生通過學校統一學習和考試學習過Photoshop軟件的基本操作,她們的生源地分別為浙江省臺州市、浙江省溫州市、廣東省深圳市,另1名通過報班學習過Photoshop軟件基本操作的女生,生源地是廣東省佛山市。
對照組48人中有6人在入校前學習過計算機設計軟件,其中5名女生,1名男生。6人學習過與本課程相關的軟件(Photoshop軟件),有4名女生通過學校統一學習和考試學習過Photoshop軟件的基本操作,她們的生源地分別為浙江省臺州市、福建省廈門市、廣東省中山市和廣東省珠海市,另2名男生自學過Photoshop軟件基本操作,生源地分別是浙江省湖州市、廣東省深圳市。
通過對問卷結果的統計分析,結果說明教學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基礎無差異,能夠盡量保證研究的可行性與合理性。
2? 第一次測試成績分析(教學中)
開學2周,共4次課(16節,課程進行1/4)教學后,通過一次客觀題測試檢驗學習效果是否存在差異。
測試方法:通過在線平臺的客觀題進行隨堂測驗,學生在課堂內統一安排的時間段內完成“Photoshop圖像基礎知識”的相關練習,該測驗共5道客觀題,每題20分,總分100分,學生提交后系統自動計算得分,通過用SPSS 19軟件將實驗組與對照組各48名同學在測試中的得分作為樣本進行分析,結果見表3、表4。
由表3可以得到,實驗組有48個樣本,均值為58.333 3分,標準差是27.158 58,均值的標準誤為3.920 00;對照組有48個樣本,均值為44.791 7分,標準差是35.489 86,均值的標準誤為5.122 52。實驗組的平均得分高于對照組13.541 6分。
在表4中,先看第一個Sig.為0.005小于0.05,說明不滿足方差齊性,方差是不齊的。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看第二行的Sig.來判斷是否有組間差異,第二行的Sig.為0.039小于0.05,說明差異顯著。結論是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教學中的檢驗表現有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由此可見,對于教學進程1/4時的測試成績來看,開放情景化系列微課供學生自學,能夠促進學生對課堂內知識的掌握。
3? 計算機二級考試成績分析(教學中)
根據課程教學存在的不足,為了促進學生對軟件更全面的掌握,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學完該課程的Photoshop圖像處理部分就報考“CCT-全國高等學校計算機水平考試Ⅱ級:Photoshop圖像處理與制作”考試(以下簡稱“計算機Ⅱ級考試”)。計算機Ⅱ級考試是上機考試,時間為105 min,題型為選擇題、操作題和設計題,總分100分,得到60分以上為通過。實驗組與對照組教學中報考與通過計算機Ⅱ級考試的情況統計分析如圖1所示和見表5。
從表5可以看出,學生學完課程后自愿報考相關考試的比例,實驗組(95.83%)明顯高于對照組(50%),說明實驗組學生學習熱情明顯較高;學生報名后實際參加考試的比例,實驗組(89.13%)明顯高于對照組(66.67%),說明實驗組學生自信程度和課程學習的自我滿意度較高;實驗組學生報考通過率(45.65%)略高于對照組(41.67%),而班級通過率實驗組(43.75%)則明顯高于對照組(20.83%),這說明實驗組學生學習的效果優于對照組。
從以上分析結果來看,開放情景化系列微課供學生自學,能夠顯著提高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熱情、自信程度和自我滿意度。并且也確實能夠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4? 課程成績分析(教學后)
該門課程成績的構成比例如圖2所示,平時成績包括簽到、作業和其他(含訪問平臺次數、測驗平均分、互動次數和討論次數),占課程成績的65%;期末成績為考試成績,占課程成績的35%。總體而言,該課程的考核比例符合設計學科注重過程考核的要求。
1)現通過比較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課程成績,來對比微課視頻教學與練習對于學生在該門課程中的整體表現的影響。實驗組與對照組教學后課程成績的分析見表6、表7。
由表6可以得到,實驗組有48個樣本,均值為77.295 2分,標準差是7.742 51,均值的標準誤為1.117 54;對照組有48個樣本,均值為74.120 8分,標準差是7.715 68,均值的標準誤為1.113 66。實驗組的平均得分高于對照組3.174 4分。
在表7中,先看第一個Sig.為0.780大于0.05,說明方差是齊性的。這時候,我們需要看另一個Sig.為0.047小于0.05,說明差異顯著。結論是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教學后的課程綜合成績有很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現通過比較學生完成綜合型、設計型平時作業的具體情況,來對比微課視頻教學與練習對于學生作業中體現出的創造力/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影響。
具體比較的是最后一次平時作業“Photoshop+CorelDRAW綜合應用”,作業要求學生在繪制完產品效果圖后,將繪制的產品合成到一個合適的場景圖片中,或者合成到使用者的使用場景中,以便展示產品的使用場景和使用方法等細節。作業在繪制產品效果圖的要求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結合Photoshop合成圖像的功能,作業要求中明確提出“鼓勵創新效果”。對于作業的評價由高到低分成4個等級“創新素材且效果好(優秀)”“創新素材但制作效果一般(良好)”“依葫蘆畫瓢(一般,即完成,但創新度不夠)”和“未提交或不按要求(不合格)”。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如圖3所示和見表8。
由圖3和表8可以看出,實驗組的高質量創新作業數量較對照組多。這說明實驗組相較于對照組,學生在作業中體現出的創造力/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都比較強。
5? 在線學習平臺學生學習數據分析
在線學習平臺不僅支持教師上傳教學視頻、文檔類教學資源,還能夠支持學生多終端靈活學習、隨時隨地學習、碎片化學習。在實驗期間,僅在實驗組引入10集微課資源,供學生課上、課后學習及完成相應練習并統一評講、評分;同時在對照組開放該資源,但是不做統一學習的要求。通過對比教學期間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訪問平臺的數量、時間等數據,具體分析兩個班級的學習情況。課程教學期間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學習平臺學習數據對比分析見表9。
實驗組學生完成微課學習任務,觀看短視頻時長的具體情況見表10。
根據學生在10集微課中的平均觀看時長和平均反芻比來看,學生學習微課的過程中,會根據需要反復觀看,直至掌握。
課程教學期間,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訪問教學平臺數量和訪問天數統計見表11。
根據表11統計數據,上課時間從2019年9月4日到2019年12月31日,共計118 d,課程開放期間實驗組與對照組訪問學習平臺的總量分別為12 279次和9 802次,人均訪問數為255.88次和208.73次,人均訪問天數是44.35 d和35.23 d。數據顯示,實驗組的平臺訪問總量、人均訪問數和人均訪問天數都高于對照組。
實驗組與對照組日訪問量的峰值分別為968次和864次,都發生在同一天(即2019年11月18日)。從上課期間平臺訪問量對照表來看(圖4),日訪問量在有課的時間達到較高值,在沒課的時間回落到較低值。對比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日訪問量曲線,實驗組在課程間隔時間段的訪問量持續高于對照組,這說明實驗組在課后持續學習的總體情況較好。在實驗組開放系列微課資源,供學生課后自學,起到了加強課后輔導、延續課堂有效性的效果。學生通過課后延續學習,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點,尤其在情景微課的學習中,實現知識的遷移,最終提交了學習的效果,對軟件的掌握程度普遍達到了更好的效果。
四? 結束語
通過實驗組與對照組前后測數據對比,在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中,開放情景化系列微課供學生自學,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效果。一方面學生在情景化微課中獲得了數字化的學習資源,學生學習微課的過程中,可以根據需要反復觀看,直至掌握。配合微課的課后練習增加了學生課后自學的時間和頻次,實驗組在課后持續學習的總體情況較好,學生自身對學習的持續投入明顯高于對照組。這對于學生的學習成績、自信程度、作業質量和從作業中體現出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的提高都有顯著效果。通過相關實驗的實證研究,在設計類軟件課程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中發布系列微課,能夠顯著增加學生的學習投入度,并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有助于構建“理論+實踐+創意”三能力提高的混合式教學體系。綜上所述,系列情景化微課對應用型本科設計軟件教學效果的提升有積極的正面影響。
參考文獻:
[1] 肖厚貞,張軍鋒,林尤全,等.基于藍墨云班課的“物理化學實驗”微課設計與應用[J].化學教育(中英文),2020,41(6):41-46.
[2] 居建宇.“微課”在軟件工程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信息通信,2016(11):254-256.
[3] 仇雪梅.基于微課的混合式學習的教學設計模式構建[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1(4):62-63.
[4] 楊赤婧.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以《平面軟件基礎》課程為例[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8,34(11):59-61.
[5] 林志浩,施教芳.基于碎片化素材的共享型資源庫構建技術——以手工技藝數字資源建設為例[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8,14(33):194-195.
[6] 肖晴,吳燕.微課在設計類專業計算機軟件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效果研究——以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為例[J].昌吉學院學報,2018(6):110-113.
[7] 孔小滿.微課在藝術設計軟件課程中的應用[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8(20):71.
[8] 李理.基于SPOC模式的英語口語混合式教學實證研究[J].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0(2):75-77,78.
[9] 高云峰,劉春蘭.大學數學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教學效果實證研究[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21,30(1):97-99,107.
[10] 楊陽.混合式教學模式建構及實證研究[J].現代計算機,2020(22):71-15.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面上項目“高光譜遙感圖像的跨層級特征深度稀疏編碼研究”(62271130);廣東省本科高校在線開放課程指導委員會2022年度研究課題(重點課題)“VR/AR/MR+在線開放課程創新研究——基于虛擬數字人的在線教育應用研究”(2022ZXKC535);廣東省教育廳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綜合類)“基于OBE理念以創新創業為導向的設計類專業實踐教學研究”(SJY201901)、“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中的專業變革研究”(SJY201902);廣東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專項研究項目“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中的專業設置與調整研究”(2019GXJK171);廣東省教育廳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一般類)“動態圖形設計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SJY202007);省級一流課程校內配套質量工程項目“數字圖形圖像基礎”(YLKC202103);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質量工程項目特色專業建設“視覺傳達設計”(TSZY2021);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質量工程項目“原創動漫融入藝術設計類大學生《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研究”(JY202123)、“基于城市環境更新的公共設施設計課程改革探究”(JY202025)、“基于CDIO的《創意思維》專創融合教學實踐研究”(JY202023)
第一作者簡介:趙競(1982-),女,漢族,湖北松滋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數字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