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雙減”背景下,中小學作業管理與改革要求教師以“減負提質”為目標,對作業的內容和形式進行有效優化。實踐性作業是一種較為新穎的作業形式,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方面具有較為明顯的作用。本文從素養立意的價值定位、基于真實情境的設計邏輯、關注解決問題的過程導引和突出自主管理的主體回歸四方面分析實踐性作業的意義、設計和實施要求,為“雙減”背景下中小學實踐性作業改革提供操作建議。
關鍵詞 實踐性作業;雙減;核心素養;真實情境
中圖分類號 G6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3)04-0013-03
隨著《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和《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的出臺,“科學設計探究性作業和實踐性作業,探索跨學科綜合性作業。切實避免機械、無效訓練,嚴禁布置重復性、懲罰性作業”[1]成為全面育人視域下作業改革的關注點。實踐性作業是指學生把所學知識予以綜合應用,并通過實踐過程完成的作業形態。相對于重認知、強訓練的書面作業,實踐性作業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及減輕以抄寫和背誦、計算為主的作業負擔方面有著顯著的優勢。厘清實踐性作業的價值定位和實踐操作策略等問題,有助于為“雙減”政策下的中小學作業改革提供新思路。
一、從知識立意走向素養立意:實踐性作業的價值定位《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要求“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2],作業的功能定位需要從知識立意轉向素養立意。核心素養導向下的作業不再僅僅是掌握知識、提高分數的手段,在提升學生關鍵能力、培養學生人格品質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關注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發展
受傳統鞏固知識和考取高分的功利性教育價值觀的影響,通過刷題提高應試能力的文本作業仍然大量存在。重習題訓練強化了作業在知識鞏固方面的功能,但卻忽略了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實踐性作業更關注作業完成過程中的社會情感發展,要求教師將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融入作業的設計與實施中。如,某小學五年級的實踐作業“廚余垃圾起死回生”,引導學生利用廢棄廚余菜根打造屬于自己的家庭水培小菜園,要求學生親身種植,邊實踐邊研究,合作探究菜根重新恢復活力的奧秘。如果僅僅是為了掌握垃圾處理知識,大可不必用這么長的實踐時間來完成種植觀察任務,也不必強調團隊合作完成利用垃圾做種植肥料的實踐過程。這些傳統的知識之外“無用”要求恰恰能夠激發學生的態度責任、合作溝通意識等。
(二)喚起學生的自我認識和理解
實踐性作業引導學生自主參與管理和規劃,強調學生對認知策略的掌握,并通過喚起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主動完成作業。如上文中的“廚余垃圾起死回生”作業,學生不僅要運用科學知識對廚余菜根進行分析,還需要自己動手種植,不斷調整方式方法來完成作業。這樣的作業引導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實現對自我的認識與管理。
(三)重視培養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踐性作業多以項目或任務的形式呈現。教師將學習任務和具體的情境、真實生活問題聯系起來設計一個綜合性的項目,能夠讓學生綜合、靈活地運用所學識和技能解決問題,在探究實踐中達到學以致用與知識再構的效果。如,某中學設計了各個學科的實踐性作業,具體包括:語文作業要求撰寫“校園初見手記”,數學作業要求制作一個“學校立體模型”,英語作業要求開展一次“健康形象大使宣講”,科學作業要求“測量學校操場跑道第一圈和第五圈的長度差”,社會作業要求設計一條“校園安全逃生路線”。這些作業將學生解決學科問題融入校園生活情境中,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校園生活中的真實問題。
二、從經典習題走向情境項目:實踐性作業的基本形態實踐性作業通常“發生于真實世界,也可以是經過精心設計與現實世界高度相似,具有復雜性和非良構性的模擬情境”[3]任務,需要學生通過親身實踐才能完成。依據學生常見的實踐活動情境,我們可以將實踐性作業分為操作應用、實踐探究和服務體驗三類不同情境下的實踐項目。
(一)操作實踐情境下的項目式作業
操作實踐情境下的作業通常體現為設計、操作與制作各類作品型作業,如科學學科要求學生完成的科技小制作、教具制作,語文學科要求學生完成的專題小報,數學學科要求完成的生活數學作業等。具體展開來說,一年級數學“認識圖形”實踐性作業,要求學生“回家尋找長方體、正方體、球和圓柱物品,把它們搭起來,比一比誰在家里找得全、搭得高,并以照片的形式呈現”。事實上,學生找到不同形狀的物品并把它們搭起來,就是學生理解并應用圖形知識的過程。從掌握知識角度來看,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解題數量的增加來完成知識鞏固,另一方面學生還可以通過變化情境來拓展知識運用范圍,如找找教室的,找找學校的等。操作實踐情境下的作業強調動手做,鼓勵學生手腦并用,在做中學。
(二)探究實踐情境下的課題式作業
探究情境下的實踐作業也稱課題研究作業。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從自然、社會和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觀察、記錄和思考中主動獲取知識,分析并解決問題。如“我的尋根活動”研究課題作業,要求學生“在假期中通過對親戚朋友的訪談、實地考察或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自己這一家族中老一輩人的故事,找找自己家族發展的根。通過對父母的訪談,追溯自己的姓名史,用文字和照片(或畫圖)相結合的形式記錄你尋根的整個過程,至少有訪談問題提綱、訪談對象、訪談實錄等,完成一份研究報告”。這樣的作業也在引導學生增進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
(三)服務實踐情境下的任務式作業
服務實踐情境下的作業要求學生通過運用所學的知識來進行相關服務活動任務。一些學校布置的環保服務、支教服務、科技支農服務、志愿者服務等都可以納入此類作業范疇。如“服務老人,幫助他們解決日常生活中的難題”作業中,學生用自己所學知識、通過各種有創意的形式來完成服務活動,如有的學生設計了支付寶使用短視頻、防詐騙宣傳情景劇,有的學生設計了聲控開蓋小藥瓶,還有的學生繪制了漫畫版新冠疫苗接種指南。服務實踐活動和課堂學習是相互促進的關系,學生在參與各類社會服務活動中,能夠將知識和社會建立聯系,同時也給他們提供認識社會、了解公共事務、嘗試解決社會問題等的機會。
三、從鞏固答案到解決問題:實踐性作業的設計要素實踐性作業把學生置身于復雜的生活實踐場域,通過對復雜問題的解決來幫助學生實現“意義建構”。[4]
(一)明晰學習任務
完成實踐性作業任務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合理分析非良構性問題的復雜性,準確理解作業任務,并提出解決方案。如“寫一篇螞蟻怎樣生活的觀察報告”“用紙制作一個你喜歡的房子”“設計并制作一把有年味的扇子”等作業任務都有其復雜性。以“設計并制作一把有年味的扇子”為例,把扇子制作和春節這一情境結合起來,不僅會涉及數學知識(如長度單位和尺寸比例等)、美術繪畫知識、手工制作技術知識等,還涉及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理解等。學生要做的有創意,必然要將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而與春節相關的中華傳統文化涉及十分廣泛,該如何選擇合適的內容呢?這樣的任務設計讓不同學科之間不再有邊界之分,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能根據自身對情境的理解,調用相關知識實現對問題的解決。
(二)開展真實探究
實踐性作業要求學生開展真實探究。一般來說,完成實踐性作業需要學生經歷問題確立、活動設計、活動實施、整理總結、交流反思等過程,運用實地觀察、訪談、實驗等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梢哉f,學生開展真實探究的水平將會直接影響作業的質量。學生在完成實踐性作業時,教師有必要對學生在提出問題和假設、選擇方法或研制工具、獲取證據、提出解釋或觀點、交流評價、反思和改進等各個方面提供方法指導。
(三)提供資源支架
實踐性作業具有的情境性強和過程性復雜等特征,教師在設計時需要考慮如何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學習支架,讓學生在完成實踐性作業時有章可循。以“夢幻之音創意秀”為例,該作業要求“運用你的智慧,尋找日常生活中能夠發聲的物品,經過自己的創意設計和創新制作,將其轉化為一種簡易小樂器,并能夠演奏一段簡單的樂曲(或音樂片段)”[5]。為了讓學生在作業完成過程中有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就給出了以下支架:尋找發聲材料并實驗探究,需要運用物理中的聲音傳播知識;動手制作小樂器,需要運用勞動中的各種技藝;小樂器的外觀設計,涉及美術中的藝術、裝飾設計知識;小樂器的音律調試,需要運用音樂中的樂理知識。清晰的知識分解導引有助于學生高質量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學生設計小樂器、樂曲等及寫作研究報告的過程,是學生不斷學習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串聯科學、技術、音樂、美術等學科知識的有效載體。
四、從教師要求到學生自主:實踐性作業的管理要義傳統課程與教學觀下的作業是“規定式”的作業,教師主導作業設計、布置、評價等環節,完成作業的過程實際上是學生接受控制和被規訓的過程。[6]實踐性作業與“規定式”作業不同,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和能力差異自主設計、自主管理、合作探究和自主評價。這種體現學生自主性的作業管理模式,有助于學生形成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一)自主管理
自主管理是學生自主地制定學習計劃、分配學習時間、選擇學習任務、調控學習進程和開展反思評價的過程。如“假期鍛煉”實踐作業可作如下設計:“請你在寒假選擇1項鍛煉項目,制定一份可執行、可監控的鍛煉作業計劃,并堅持完成,至少活動5天,每次活動時間不少于30分鐘”。作業中羅列的寒假鍛煉項目包括騎車、跑步、家務勞動、跳繩、伸展運動、仰臥起坐等,允許學生自主選擇,但學生需要確定計劃后嚴格執行。
(二)合作探究
實踐性作業通常需要學生以團隊合作的形式經歷探索實踐過程來完成。如在“新冠疫情研究”中,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主題進行研究,如新冠病毒傳播機理與預防情景劇的設計、居民防疫做法與心態的調查、疫情分布與統計圖制作、疫情下志愿者的培訓與合理調配等。這些任務通常無法由一個人獨立完成,需要學生組成小組,通過組內成員的分工合作來完成,如尋找資料、設計調查問卷、開展采訪活動、動手操作,最后完成調查報告等。此外,有些問題的解決還需要學生向社會專業人士、其他學科教師等尋求幫助。
(三)自主評價
實踐性作業通常沒有標準答案,學生可以自由表達觀點、設計方案、實施計劃,因此實踐性作業評價不再僅僅停留在教師批改的層面上。如,關于服務實踐作業的最終成果,可以是學生撰寫服務報告,完成一項和服務相關的創新作品,一份關于服務對象的問題解決書等。作品形式可以多樣,作業評價關鍵是引導學生能夠自主梳理和分析服務實踐中的真實體驗、真實感受,如是否堅持完成,是否主動合作,采用的方法是否科學,是否體驗到服務價值等。
(方凌雁,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杭州 310012)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EB/OL].(2021-04-12)[2023-03-2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2104/t20210425_528077.html.
[2]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EB/OL].(2021-07-24)[2023-03-28].http://www.gov.cn/zhengce/2021-07/24/content_5627 132.htm.
[3] 王宇,汪瓊.慕課環境下的真實學習設計:基于情境認知的視角[J].中國遠程教育,2018(3):5-13.
[4] 劉輝,李德顯.中小學作業設計變革:目標確認、理念建構及實踐路徑[J].當代教育論壇,2022(1):97-108.
[5] 潘榮輝.假期綜合實踐活動作業的創新與實踐[J].教學與管理,2016(6):34-37.
[6] 張濟洲.中小學作業觀:特點、問題與走向[J].課程·教材·教法,2013(7):25-30.
責任編輯:謝先成
讀者熱線: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