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鴻
摘 要:地理作為高中教育基礎學科之一,有著比較鮮明的邏輯性和抽象性,所以教師在展開課程教學時,有必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確保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在思維能力上獲得快速發展,獲得對學科知識內容的深層感悟及認知,也能夠以更加富有條理、系統的視角達成對知識的判斷與建構,催生他們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文章基于此點,對高中地理學科邏輯思維建構策略進行了探究與分析,目的是要讓學生在學習中通過分析、加工相關材料的方式,深刻理解地理知識,掌握地理原理,獲得對地理知識的系統性認知,實現他們更高質量的課程學習。
關鍵詞:高中地理;邏輯思維;建構策略
高中地理知識體系較為復雜且龐大,教師在教學中有必要注重學生邏輯思維的培育及訓練,要能夠讓學生結合自身的地理知識基礎,以概念、判斷、推理等不同的思維模式獲得對地理知識的客觀認知,深入把握地理知識的本質,完成對相關知識點的系統建構。以此為基礎,學生的地理學習效率便能夠得到大大提升,他們能夠多方位、深層次地解讀并認知地理知識,由此也能夠驅動實現學生的高質量發展。
一、高中地理學科邏輯思維建構必要性分析
在高中地理學科教學中,教師實現邏輯思維的建構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在引領學生獲得全面發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價值與作用,其必要性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邏輯思維的建構是符合高考要求的。地理高考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也是學生必備的一項學習能力。高考重點考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并提出富有價值且創意的問題,并且能夠讓學生基于問題運用充分的論證去解決自己發現的地理問題。同時還需要學生在問題的解決中用科學的語言厘清問題中的邏輯聯系,有效地解決問題,還能夠用正確的地理理念探討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1]。這樣一來,學生便能夠以更加富有科學的思維去達成對知識點的理解及運用,也更能夠滿足他們高考的需要,有助于他們以更好的能力及基礎去面對高考。
其次,結合學生的現實情況可以發現學生在答題中是缺乏邏輯思維性的。近幾年來的高考試題大大增加了學科的思維量,大部分學生在答題的時候缺乏邏輯性。有的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不夠牢固,他們在答題的時候只是單純地羅列知識,或者找不到答題的角度,存在邏輯性較差的情況[2]。同時,有的學生空間方向感不夠清晰,他們不能在題目的分析中找出正確的地理區位空間,以至于他們在答題的時候找不到突破口,或者在原有的分析中存在著不合邏輯之處,最終的答案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從這些問題中便可以直接反映出學生的思維不夠活躍,邏輯思維能力有待加強,否則極容易影響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最后,邏輯思維的培養可以讓學生受益終身。在現階段的高中地理教學中,部分教師并不注重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他們只是注重知識的傳授或者引領學生參與知識生成的過程。但是他們并沒有認識到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必要的,也沒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融入邏輯訓練。邏輯思維可以說是各項能力的核心,不管是對問題的分析、知識的比較,還是知識點的總結及問題的推理都需要以邏輯思維為根基,且這一項能力與素養能夠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它能夠幫助學生擁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會讓他們的地理學習效果得到大大地提升[3]。比如:部分學生在一幅經緯網地圖上受思維定式的影響,他們無法正確理解地球自轉的方向,以至于在判斷經緯度的時候存在著一定的錯誤,這就會讓學生在問題分析及知識點應用上出現問題或者偏差,這也將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是很有必要的,它能夠助力學生的綜合性發展,達成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讓學生能夠以更為積極且良好的心態去完成地理學科的學習,落實他們的可持續發展。
二、高中地理學科邏輯思維建構的有效策略
(一)加深對地理邏輯思維的認知與理解
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學生邏輯思維的建構,就有必要加深自己的認知。教師要以課堂為依托,優化教學設計,從學科邏輯出發,分析學生的認知邏輯,隨后建構起屬于自身的教學邏輯。這樣才能夠保證整個課程教學落實到學生主體層面,讓學生主動發現并建構學科邏輯,達成對地理知識的深度理解[4]。以此為基礎,學生也能夠在教師的引領下主動探究地理知識內容,激發對地理知識的全方位感知與判斷,彰顯他們高質量的課程學習過程,發展邏輯思維。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課本教材為例,教師在教學《工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時,就要將邏輯思維的培育納入到教學目標中,發揮邏輯思維對學生地理學習起到的助力作用。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強調地理觀念的培育,要能夠讓學生結合典型案例完成對相關地理規律及知識點的分析。比如:學生對工業區位因素的認知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第一是要了解工業生產活動的概念和工業類型;第二是要讓學生分析各個因素下工業生產及工業區位選擇的情況;第三是要動態分析工業區位因素的具體變化。在讓學生了解區位因素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給學生設計“分析順德家具產業集聚與專業化生產的優勢”這一活動,幫助學生結合工業區位因素的相關知識點,分析集聚對工業的影響。在讓學生學習工業區位因素的變化時,教師也依舊可以利用典型案例,引領學生完成相關知識點的分析與判斷。例如:教師可以借助教材中日本主要鋼鐵工業分布的案例,讓學生完成分析。先說明原料及能源對工業影響程度減弱的原因,隨后總結得出它們的減弱將會增強交通、市場的影響程度。以此為基礎,幫助學生完成對這一案例相關現象的分析。學生在完成了分析之后,教師就需要基于學生的邏輯判斷,繼續引導學生整理、歸納并概括地理知識點,鼓勵他們總結得出分析工業區位因素及工業區位因素變化的方法和角度,讓他們在總結與判斷中學會調配自己的思維,由此便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
(二)課程教學中滲透“同課異構”理念
高中地理教師在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時候,應該嘗試在課堂中滲透同課異構的理念,要能夠基于這一理念,合理設計問題,布置教學任務,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學習動機,提升他們學習的自主性,促進他們的個性化發展[5]。學生在教師建構的課堂引領下,將能夠從多個維度完成課程實踐及探索,將能夠引領他們逐層遞進,獲得對知識的深層次認知,以此也能大大提升他們的綜合學習效率,讓他們的邏輯思維得到有效的發展。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課本教材為例,教師在教學《植被》這一課時,就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合理地建構課堂,以不同的課例體現教學的重難點,更好地導向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結合本節課所教學的內容,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兩個大的學習任務,分別是“探究環境對植被的影響”“探究植被對環境的影響”。結合這兩個任務,教師可以統籌課前、課中及課后等三個環節,循序漸進,實現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比如:在課前環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校園樹種的調查活動。在這一環節,學生需要調查學校樹木的編號、名稱、生產情況、栽種地點等。結合自身調查的情況,設計不同的問題,為課堂上的實踐探究做好準備。在課中環節,教師可以實現多個要素及單個要素的講解。從多個要素著手,教師可以讓學生從氣候、地形、水文、土壤等不同的角度設計相對應的問題。在這一環節,教師需要讓學生從問題出發,隨后綜合各個要素,分析這些要素對植被形態特征的影響,完善學生的思維。隨后教師再從三個要素出發,結合相對應的資料、視頻及圖片,讓學生探究不同溫度帶植被的特征及其成因,讓學生在前一環節的基礎上完善這一環節的學習活動,實現思維閉環。在課后環節,教師則可以借助VR技術給學生展示某些由于植被破壞引發的自然災害,或者由于環境惡化引發的植被物種變異甚至是滅絕的案例。在這一環節,教師依舊需要讓學生結合課堂中所學的知識來分析植被對環境的影響。他們能夠基于已有的知識儲備完成對課前、課中及課后三個環節相關活動及任務的探索,層層深入,逐漸深化思維,使得整個學習活動實現邏輯延伸,以此達成他們的綜合性發展。
(三)課程中指引學生展開小組合作探究
高中地理教師在實施課程教學時,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致力于尋求傳統教學模式的創新與突破,優化整合“教”與“學”等兩個活動。讓學生之間進行互相交流與探索,實現共同發展。而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質疑點或者比較難的內容,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共同解決問題,逐漸深化他們的邏輯思維,使得他們能夠從對知識的理解轉向對問題的解決,逐層過渡,讓地理學習思維更加富有體系,使得課程能夠取得更為理想的效果。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課本教材為例,教師在教學《產業轉移》時,其核心的知識點是要讓學生理解產業轉移的原因,在分析原因的時候,需要學生通過獲取、理解、分析、運用的方式完成對原因的分析與概述,也能夠分析產業轉移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結合一些比較經典的人文地理案例引領學生展開分析與探究。比如:教師可以結合課文中講解的知識點給學生搭建起有關于產業轉移的知識邏輯框架,隨后根據知識邏輯框架,給學生展現APPLE公司機器產品的生產環節及產品的全球布局,分析這一公司為其各個生產環節在全球尋找最佳區位的原因。在出示這一案例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這一企業的相關背景資料,讓學生能夠從相關的案例背景中逐層分析出產業轉移的原因。比如:教師給學生出示了APPLE公司生產最成功的產品IPOD全球擴展情況與SONY公司生產出的隨身聽衰落情況進行對比,以此讓學生總結得出迫使產業發生轉移的內在動力和外在動力。由此學生的原因分析過程便富有邏輯,也能夠更好地詮釋某一區域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結合自身所學的知識展開實踐操作,尋求本地區知名產業選取區位的具體情況,隨后完成分析,讓學生從實踐案例中分析并解決問題,達成對知識點的綜合應用。以這種方式便能夠讓學生快速地進入到學習狀態,讓他們在內心完成地理思維的有效架構,真正地達成邏輯思維的培育。
(四)結合經典例題加強邏輯思維的訓練
邏輯思維的核心就是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是要讓學生在腦海中通過演繹、歸納和驗證等方式完成思考的全過程。高中地理教師在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時候,可以借助一些經典例題引領學生演繹、歸納、推理和判斷,最后完成驗證,逐漸加強他們對知識點的認知與判斷,強化他們的學科核心思維,讓整個課程教學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例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出示一道經典例題,讓學生以某一個知識點為中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實現思維的發展,增強思維的嚴謹性和邏輯性。例題如下:
近幾年來,我國手機產業從“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品牌中國制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
A.技術水平提高
B.政府政策支持
C.資金投入加大
D.國外設備引進
這道題對于學生來說相對較難,似乎每一個選項都可以成為答案。那么在讓學生解答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思考并談論“中國制造”和“中國品牌”的概念,讓他們在概念的分析中明確二者的關系,排除錯誤選項。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可以得知“中國制造”指的是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的優勢完成產品制造。而“中國品牌中國制造”則更加強調產業的技術力量。學生從兩個概念的區別中便可以找到解題的突破口。近幾年來,我國手機產業從中國制造逐漸走向中國品牌中國制造,主要就是依靠技術水平的提高。雖然其中少不了政策支持、資金投入,但是這些都不是直接原因,題目中需要我們分析出直接原因,所以最終的選項是A選項。教師通過讓學生探究這一經典例題,能夠幫助學生完成對案例的深層分析,會讓學生既融合自身的基礎知識,也融合自身的生活經驗,甚至會引入自身的綜合性思維,使得他們能夠經歷學習到思考逐層過渡的過程,也能夠滿足自我學習需要,提升思維的自覺性與邏輯性。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便也能達成預期的教學目的,有助于引領學生自主建構基礎知識,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高中地理課程教學有了新的要求與方向。教師必須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實現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確保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既能夠獲得豐富的知識,也能夠掌握有效的學習技巧,還能夠提升學習思維,實現對所學知識點的深層探究與思考,達成對知識的有效建構。所以教師要在綜合分析了高中地理學科邏輯思維建構必要性的基礎上,采取有效的策略與措施培養并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讓地理教學直擊核心素養的維度,讓學生結合所學的知識點能夠在腦海中建構起較為完整的思維體系,達成高質量課程學習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建可.邏輯思維訓練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的實踐應用[J].高考,2022(4):69-71.
[2]李春娥.高三地理復習邏輯思維能力培養路徑[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2(2):124-125.
[3]王宗武.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地理邏輯思維的培養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1(5):102-103.
[4]黃代強.高中學生地理邏輯與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J].文理導航(上旬),2020(2):68-69.
[5]李帥,侯劉起.高中地理邏輯思維問題的成因與教學策略[J].地理教學,2018(17):42-43,46.
本文系福州市馬尾區“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教育科研課題“地理學科邏輯思維建構實踐研究”(課題編號:MW2023-03)成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