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萍


[摘要] 每個人都有追求成功的期望,小學生更為突出。本文試圖通過搭建構架圖,把握應用大局;制定目標,加大激勵的效價;開展活動,嚴格執行目標等方面,運用期望理論來管理班級,以期讓學生積極、快樂地學習生活。
[關鍵詞] 期望理論;目標指引;班級管理
一、期望理論內涵解析
人們基于對環境的認識,進而產生了價值感和目標感,導致了需要,而需要又引起動機。但動機是否必定產生相應的行為還取決于行為導致的預期目標的可能性有多大。對此,北美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維克托·弗魯姆于1964年在《工作與激勵》中提出激勵理論。該理論表明:就某個具體的激勵措施而言,它的激勵效果大小不僅取決于人們在主觀上認為某一目標價值的大小即效價,而且取決于被激勵者對獲得獎勵的可能性的判斷,即期望概率。該理論認為動機是可以訓練的,尤其是在童年期,并認為激勵的過程在于:實現外在目標的同時,又滿足內在需要。
二、小學班級管理現狀透視
小學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現為:(1)每個學生都有美好的愿望,有成就需求,但對目標實現的恒定性差;
(2)易受外界影響,在正面的集體氛圍中容易獲得正面力量;(3)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也有較強的集體行動力。
小學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有:(1)班級集體目標的制定過程較為草率,缺乏執行過程的監督和達成之后的評價,沒能使之成為促使整個班級前進的動力;(2)忽視學生個人成長目標的驅動力,沒有采取切實有效的活動讓學生持續追求個人目標的落實;(3)集體目標和個人目標之間是割裂的,不能達到融合,促使兩種目標的驅動力和實現力減弱;(4)班級管理缺乏系統理論支撐,班主任大多依據經驗進行管理,極大降低了管理效率。
三、期望理論在班級管理中的例證
下文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分析期望理論對于實踐的指導意義,探討在小學班級管理中恰當運用期望理論的策略。
(一)搭建構架圖,把握應用大局
成就動機存在于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結合中,在社會成就的要求下,成就需要和目標確立,從而產生自我成就動機,并觸發成就行為。在這一研究的啟發下,筆者構建了關于班級管理總體應用期望理論的構架圖:
該圖表明:(1)班級管理應用期望理論要求將個人目標與集體目標有機融合,既有差異性,又有一致性。個體設定個人學期目標,在班級開展的各類活動中得以實現。與此同時,集體目標通過不斷強化外部因素的影響,去強化學生追求成功的行為,從而達到目的。(2)班
級建設目標和開展活動作為應用的主抓手,兩個主抓手之間互為支架,活動落實目標,目標控制行為,回避失敗,從而產生積極心理。運用成就動機理論構建班級管理的良性循環系統,讓目標指引前進,能讓學生沉浸追求之中,從而觸發心流體驗。
該理論指出:人總是渴求滿足一定的需要并設法達到一定的目標。目標在尚未實現時,表現為一種期望,這時目標反過來對個人的動機又是一種激發的力量,而這個激發力量的大小,取決于目標價值(效價)和期望概率(期望值)的乘積。其公式為:激勵力(M)=期望值(∑V)×效價(E)。依據此,設定班級應用實戰路徑:
(二)制定目標,加大激勵的效價
設定合理的目標,精準其效價,提高其實現率,是成功應用期望理論的開始,也是班級管理成功的開始。
目標制定之前,班主任和學生一起理性分析班級的集體情況和個人情況,厘清達成目標的起始點,明確所制定的目標既要具有挑戰性,又要處在班級和個人能力的“最近發展區”,讓每一個學生都看到目標實現的可能性。這兩種目標在制定過程中各有要求:
1.個人目標制定要具象
開學初,班主任會讓每個學生寫下自己的學期目標,要求目標設定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并使之更為具體。然后將之粘貼在班級目標墻上,不斷激勵學生。
2.集體目標制定要融合
班級建設目標在開學初班會課上集體商討之后確定。在確定集體目標的過程中,要指導學生將個人目標融入在內。班主任要將集體目標進行歸納,盡量寫成順口、押韻的句子,以便學生記憶,并將之粘貼到班級墻上。班會課上總結班級的一周表現時,看看達成了哪些班級建設目標,就給哪個目標加星。
(三)開展活動,嚴格執行目標
目標作為統領和激勵行為的刺激,在制定之后,更需要一個被執行和強化的過程。阿特金森認為成就行為中會產生追求成功和避免失敗的雙重作用,在失敗過程中產生的消極抵制力量可通過施加任何外在誘因(如金錢、稱贊)加以克服。所以,在班級中搭建平臺,開展各種班級活動,讓學生從中獲得肯定,讓這樣的外在誘因克服消極力量,讓目標不斷得到實現的機會,激勵學生追求更多的成就。
1.與學科教學整合,目標落實接地氣
班級建設若只限于班級事務就顯得無力,當和學科整合起來,就變得生動、立體、豐滿,能使學生獲得進步機會的次數和廣度都高于單純的班級建設。
尋找到班級建設和學科建設的最佳整合點尤為重要。例如,班主任利用語文學科舉行寫字比賽,完成學科任務的同時,也讓每個學生獲得進步,從而完成班級建設目標。在此,不單指與班主任所任教的學科融合,更應該是將各個學科都盤活和整合起來,從而讓學生追求學習上的進步,享受成功的喜悅。
2.和賽事融合,目標落實有活力
不孤立地將學校和年段、班級開展的活動隔開來,讓這些活動成為班級建設目標指引下的支點。例如,某校開展詩歌朗誦比賽活動,在“全體團結友愛,全力以赴學習”的班級目標指引下,全班學生都參加朗誦。這個活動提高了學生參與學校活動的積極性,也讓他們感受到了詩歌的魅力。
3.同文化接軌,目標落實要創新
創辦班刊、班報也能推動學生個人學期目標的達成。班級《向陽花開》班報每學期刊出三期。第一學期,人人都有文章入選;第二個學期,由小組長推薦文章入選;第三學期,無記名投票評出此期班報最受歡迎和最有創意的文章;第四學期成立班級編輯小組,由編輯選文入刊。每個入選班刊的同學所獲得的獎勵也是不同的,有時是入選證書,有時是小小的書簽等。
(四)獎勵鞏固,加大激勵的期望值
怎樣使激發力量達到最佳值,弗魯姆提出了人的期望模式:
個人努力個人成績(績效)組織獎勵(報酬)個人需要
這個模式表明:績效與報酬的聯系越緊密,擬實現的目標能夠滿足受激勵者需要的程度越高,目標對受激勵者的吸引力也就越大,激勵的水平也就越高。需要被滿足后,心理會促使其產生追求新的行為動力,并對實現新的期望產生更高的熱情。
所以,在班級管理中,要采取各種各樣形式的獎勵滿足學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力,從而達到班級建設的目的。在制定目標的同時,班主任要和學生商討達成目標的獎勵。每個學期目標達成之后,用獎勵肯定結果,才會刺激下一輪、下一個學期的追求行為。獎勵分為兩類:
1.達成個人目標的獎勵,更關注個體的需求
學期初,學生在設定個人目標的同時,附帶寫上所需獎勵。當然這個獎勵要結合班級生活實際,堅持多樣性原則。例如,讓老師和自己同桌吃飯、自己挑選同桌等。操作過程中,將學習小組(他人評價)和自我評價作為個人目標達成情況的依據。學生達成預期目標時,班主任要給予肯定和表揚,評出班級“進步明星”,并提供相應獎勵。
2.達成集體目標的獎勵,需要及時創新
班主任要重視學生達成集體目標需要的獎勵方式,讓它真正成為激勵集體成長的內驅力。利用延遲滿足,讓學生珍惜成功的來之不易。例如,拿來一個小罐,當學生比賽獲獎、認真做眼保健操、出操整齊等,表現出良好行為和習慣時,班主任都可以往罐里一勺一勺加豆子。當豆子裝滿時,班級可以利用一節課時間舉辦零食會,讓學生盡情享受因為進步而帶來的美食。在看得見的量化評價下,及時地表揚學生的行為,促動學生迸發熱情追求良好行為和習慣。零食會不能一直停留在吃零食的層次上,可與書本結合、與電影結合等,不斷更新內容和形式。
對于小學生來說,成功可以是自己的進步,也可以是一次完美的演出,還可以是順利完成的一次實驗等。在班級管理中,借助目標的指引,撬動學生自我成長的內驅力,尋找到班級管理的金鑰匙,讓期望理論產生“蝴蝶效應”,優化班級管理,培育擁有幸福力的學生。
[參考文獻]
[1]陶新華.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任俊.寫給教育者的積極心理學[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21.
[3]彭凱平,閆偉.孩子的品格[M].中信出版集團,2021.
[4]韋志中.積極心理學[M].臺海出版社,2019.
林 萍? ?浙江省杭州市奧體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