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春華
【摘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很多外國的文化流入中國,出現了不少“崇洋媚外”的情況,很多人開始重視外國節日,學習外國的文化,導致中華傳統文化受到了很大沖擊。面對這一現狀,需要加強傳統文化的宣傳,幼兒園作為學生進入校園的最初階段,在幼兒園的教育中發揚中華傳統文化勢在必行,因此本文將針對幼兒園科學活動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進行分析。
【關鍵詞】幼兒園? 科學活動? 傳統文化? 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10-0142-03
幼兒教育能夠有效地讓幼兒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現階段,國內幼兒園教育兒童的方式一般都是更傾向于理論知識與游戲的結合,主要目的是給幼兒灌輸一些基礎知識,塑造一個健全的人格,但是都缺乏對幼兒創新思維以及創新意識的培育。所以需要增強幼兒園科學活動的組織和創建。教育部門也明確提出幼兒園需要增強學生愛祖國的情感,讓幼兒可以感受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因此教師可以在幼兒園科學活動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這樣可以在培養幼兒創新思維的同時,讓幼兒了解并傳承中華文化,培養幼兒的愛國情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在幼兒園科學活動滲透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在幼兒園科學活動中滲透傳統文化主要是因為我國幼兒園的孩子對于傳統文化的了解相對較少,首先是我國沒有完善的幼兒傳統文化教育,在現階段的幼兒園教育中,缺乏關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即便是有,內容也是比較單一的,沒有完善的教育方式和教學內容,并且現階段幼兒園在對兒童進行教育時,經常會運用一些繪本,大部分都是比較偏向生活常識、人格培養的,關于傳統文化的繪本比較少。還有就是幼兒園并不重視給幼兒打造一個有關傳統文化的學習環境。歸根結底也是由于大部分成年人也不重視中華傳統文化,這樣幼兒更無法主動地去進行了解,甚至有一部分家長總是過一些西方的節日,學習西方的文化,這樣都影響了傳統文化的繼承。長此以往下去,中華傳統文化將得不到傳承,逐漸被人們淡忘。現階段我國幼兒園教育開始進行轉型,在2001年時就已經提出了科學活動的概念,科學活動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態度,從這個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逐漸擁有創新意識,幼兒科學活動需要幼兒園給學生創造情境,并且運用一些材料和教學工具,讓幼兒可以自主地去感知身邊的事物,自己對身邊的事物進行學習研究,獲得答案等一系列過程,一般會有兩種方式,一個是科學發現,一個是科學實驗。在科學活動中給幼兒滲透中華傳統文化,能夠加深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讓幼兒在自主的探索中學習到傳統文化,通過一些情境的創建也能夠讓幼兒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增強幼兒的國家榮譽感,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確保中華傳統文化可以得到傳承和發揚。
二、把握核心理念,開展科學活動
想要讓整個科學活動可以順利開展,首先需要確定核心理念,在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科學活動中,就要落實“以幼兒為本”的核心理念,加入一些傳統文化,可以用傳統文化中的節日或是習俗、精神等作為支撐點,展開多樣化的科學活動,讓幼兒可以更加了解我國一些傳統的文化、習俗等等。在設計科學活動時,需要掌握傳統文化的核心觀念,按照這樣的觀念進行科學活動,這樣才能夠保證活動可以順利地進行,使傳統文化得以發揚。比如說教師可以給學生留一項觀察類的科學活動任務,讓幼兒回家進行觀察記錄和調查,以禮儀文化舉例子,讓幼兒在生活中,找到一些有關禮儀文化的事情,進行記錄,可以是在生活中碰到的人或事情,也可以是電視上的宣傳廣告、動畫片、視頻等等,通過幼兒的記錄和觀察之后,讓幼兒對自己記錄的內容進行匯報,并且讓幼兒講一講經過這幾天的記錄對禮儀文化的理解。
三、在幼兒園科學活動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
(一)在科學發現型活動中滲透傳統文化
發現型活動是需要擬定明確的目標,進行觀察和記錄,最后得出結論,再就結論進行分析。教師在進行發現型活動時,可以加入傳統文化知識,教課需要先確定觀察的目標,比如說觀察瓜子的生長規律,在生長過程中的高度變化,并且進行觀察和記錄,通過記錄來分析瓜子的生長規律。在進行這項活動時,教師就可以為幼兒講述:在中國古代,我國實行的是小農經濟,男耕女織,每家每戶都需要種田,幼兒就能夠通過對瓜子生長的記錄,也能夠學習到傳統文化的農耕文化,教師可以對農耕文化進行簡單講解,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之一,也是對人類影響最大的文化之一,這樣不光可以讓幼兒在這項活動中培養觀察能力,還能夠讓幼兒聯想到古時候耕種的感覺,讓幼兒在學習傳統文化的同時也理解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義,培養幼兒不浪費糧食,珍惜每一粒米的中華傳統美德。
(二)在科學實驗型活動中滲透傳統文化
科學實驗型活動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從發現問題到分析問題最后再解決問題。比如說教師可以做一項關于活字印刷的科學活動,教師可以進行提問:“你們知道打印機是怎樣形成的嗎?那你們知道在古代沒有電是怎么進行印刷的嗎?”讓學生進行思考再提出問題,然后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材料,讓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可以準備一些活字印刷的工具,比如說一些單個文字的模板,紙張、字盤、墨水等等,教師可以讓幼兒觀察這些材料,然后引導幼兒去思考如何用這些材料實現印刷,這樣可以讓幼兒開動腦筋去思考,發散幼兒的思維,接著在教師的帶領下就可以進行動手操作,讓幼兒可以體會到古人的智慧,感受古時候人類印刷的方式,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還會遇到一些字怎么進行排列等問題,可以讓幼兒進行嘗試,從而解決問題。整個實驗結束之后,教師可以給幼兒普及一些活字印刷的歷史,是北宋平民發明家畢昇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復試驗,在宋仁宗慶歷年間制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這樣不僅給幼兒進行了傳統文化的滲透,也讓幼兒親身感受了活字印刷的方式,培養幼兒學習古人的創新精神,也能夠使幼兒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神奇之處。
四、在幼兒園開展有關傳統文化的主題科學活動
(一)開展有關傳統節日主題的科學活動
在現階段,很多幼兒對傳統文化都不太了解,部分傳統節日的習俗都被漸漸遺忘,但是幼兒普遍有一個特點,就是十分喜歡過節日,因此教師可以在科學活動中融入傳統節日,讓幼兒能夠從小了解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在生活節奏過快的當今社會也能夠感受到節日的氛圍,不光讓幼兒知道每個節日不光有相對應的食物,還有一些其他的活動。科學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促使學生可以主動進行學習,使思維得以拓展。教師需要抓住科學活動的這一特點,從傳統節日出發,帶領幼兒進行科學活動。比如說,在快要到端午節的時候,教師可以舉行賽龍舟的科學活動,這不是真的讓幼兒去劃龍舟,是運用紙船的形式,幼兒園需要給幼兒提供一個有活動性的水流的小池子,讓幼兒進行紙船大賽的比拼,看看哪個紙船可以最快流到終點,紙船的材質只要保證是紙質材質就可以,讓幼兒對紙船的折法以及材質進行探索,找出自己認為結構最結實,滑得最快的紙船,然后把紙船裝扮成龍舟的樣子,在臨近端午節的時候,舉行“龍舟比賽”,這樣的活動,教師在活動開始前可以先給幼兒普及一些關于端午節的文化,比如說屈原的故事,吃粽子的原由,給幼兒展示一些粽子的包法,不光保留了科學活動讓幼兒不斷進行自主探索的特點,使幼兒能夠了解什么樣的紙船折疊方式最穩定,什么樣的紙質最防水,還鍛煉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在比賽的過程中幼兒也可以感受到端午節賽龍舟的氣氛,更深地了解到中國傳統節日,增強了幼兒的民族自豪感,體驗到了過節的樂趣,讓幼兒從小就能夠樹立愛國情懷,將端午節的風俗習慣乃至更多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傳承下去,感受到過節的意義。
(二)開展有關十二生肖的科學活動
在對幼兒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播時,也需要盡量找一些與幼兒實際生活有關系的傳統文化,這樣能夠讓幼兒對這項傳統文化更加感興趣。像是十二生肖其實就是傳統文化之一,并且幼兒對十二生肖還是有一些了解的,教師可以根據十二生肖這一主題開展科學活動,基本上一個班級的幼兒生肖大部分都是一樣的,教師就可以選取所帶班級幼兒的生肖,開展科學活動,比如說班級里的幼兒都是屬兔子的,教師就可以帶來一只小兔子,讓幼兒每天對小兔子進行觀察,了解小兔子的生活習慣,喜歡吃的東西,每天需要的食物量是多少,讓幼兒對此進行觀察并且記錄,最后經過一個月的觀察,讓幼兒對此進行總結,通過自己的觀察總結出兔子不同階段的食量、食物喜好特點等等,教師最后可以引導幼兒了解完自身的生肖之后,再給幼兒普及一些其他生肖的內容,讓幼兒可以了解十二生肖的由來,不光增加了傳統文化的了解,也能夠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總結分析能力。
(三)開展有關民族文化的科學活動
在進行科學活動的開展時,可以加入關于民族文化的內容,讓幼兒可以在活動中感受到祖國地域的廣闊,人口的多樣化,可以將五十六個民族作為主題,讓幼兒通過不同的途徑去了解五十六個民族,一些民族的文化、風俗習慣還有特點是什么,有一些民族還有屬于自己的節日,慶祝節日的方式也都不同,讓幼兒能在科學活動中,感受到西藏的風情、新疆的火熱等祖國各個地區的風景,這樣幼兒也能夠感受到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也可以拓寬幼兒的知識面,讓幼兒了解到在原本的課堂上學習不到的內容。
(四)開展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學活動
眾所周知,我國當前有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面臨著無人傳承的局面,導致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小眾化,在科學活動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可以讓幼兒在科學活動中了解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根本上能夠促進更多的人去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且將其大眾化,幼兒通過這些了解也能夠感受到我國的文化底蘊,明白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夠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讓幼兒在成長過程中愿意主動地去學習和了解傳統文化,并且幼兒在學習過程中也能夠將傳統文化講給父母或是長輩聽,可以讓傳統文化傳播得更加廣泛,讓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文化,長此以往下去,中華傳統文化就可以做到經久不衰的發展,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重視。
五、在科學活動中創建關于傳統文化的情境
現階段的教育非常重視幼兒的教學環境,并且創設情境已經成為教學內容以及課程設計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幼兒在進行科學活動的時候也需要一個特定的場地和環境。為了能夠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了解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的知識,教師可以利用好教室的墻壁,在一些墻壁或是走廊上放置一些有關傳統文化的圖片或是介紹,比如說關于民族文化的宣傳圖、我國國粹的圖片,一些中華傳統美德的宣傳圖等等,或者是在一些墻壁畫中繪制一些關于傳統文化的內容。不同的科學活動教師可以繪制不同主題的傳統文化內容,這樣幼兒在進行科學活動時也能夠了解一些傳統文化,科學活動有時候也會用到場外的一些區域,比如說在一些動手實踐操作的區域,可以繪制一些傳統文化中有關勞作、發明等圖示。比如在一些游戲的區域可以繪制一些關于傳統游戲的圖示,像是蹴鞠、踢毽子等等。久而久之傳統文化的內容就會深入幼兒心中。還有就是在進行科學活動時可以給幼兒創造一個關于傳統文化的情境,像是在研究“光的直線傳播”時,可以給幼兒講解傳統文化中“年獸”故事,教師先準備出一些“年獸”的小卡片,在給幼兒講述這個故事的時候,利用手電照射年獸小卡片在墻上形成投影的方式,讓幼兒可以感受到這個故事的氣氛。這樣不光滿足了科學活動需要讓幼兒探索的知識點,也通過情境的創建讓幼兒更有參與感地了解了傳統文化。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由于世界各國文化在不斷進行融合,在幼兒園科學活動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是必行之舉,這樣才能夠讓傳統文化得到傳承,教師需要在科學活動的設計過程中融入傳統文化,以傳統節日、傳統禮儀、生肖文化等當作主題開展科學活動,這樣可以在培養幼兒科學意識和創新思維的同時,讓幼兒了解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文化自信,讓幼兒未來可以傳承傳統文化同時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教師們也要對科學活動進行研究,豐富科學活動的內容,在科學活動中更好地滲透中華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陸姣.挖掘節日文化,弘揚傳統內涵——幼兒園傳統節日文化的滲透策略[J].啟迪與智慧(中),2021(1):15.
[2]許燁.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在幼兒園區域游戲中的融合與滲透[J].幸福家庭,2020(18):30.
[3]肖麗華.論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與幼兒園課程的有效融合[J].當代家庭教育,2021(19):49-50.
[4]郭晶.傳統節日文化融入幼兒園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讀寫算,2021(23):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