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基于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現狀的分析,論述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課程思政觀念的方法,闡述中職語文教材《語文(基礎模塊)》中小說篇目所蘊含的課程思政元素,以《項鏈》為例具體分析采用“一點二線三階段六環節”教學方式在小說教學中落實課程思政的策略,并反思教學過程,針對問題提出解決建議。
【關鍵詞】課程思政 中職語文 小說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26-0116-05
小說是一種重要的文體,也是中職語文教材中的重要內容。小說通過塑造人物、敘述情節、描寫環境反映不同時代的社會生活,一篇或是一部優秀的小說作品就如一面鏡子,真實地反映出當時社會生活的狀況、人們的精神狀態、作者的思想感情,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因子和深厚的哲理情思。因此,筆者認為,中職語文教師可以深入挖掘小說的思想意蘊,通過開展小說教學落實中職語文課程思政,讓學生通過小說這面鏡子觀察社會、體悟人生,從而不斷升華自己的境界、完善自己的人格。
然而,據筆者總結分析,目前中職語文小說教學仍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有部分中職語文教師還沒有正確認識課程思政的重要性,不愿意費時費力深挖語文課程思政教育元素,從而導致語文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不深,難以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思政教育功效。二是雖然有部分教師已經進行語文課程思政的探索,但是由于沒能找到科學的施教路徑,往往只是在授課過程中比較機械地開展思政教育,教學內容比較枯燥,教學方式不夠靈活、生動,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語文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尤其是對小說教學而言,一方面由于小說大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豐富的社會背景,具有較大的分析難度,中職生通常難以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內涵;另一方面由于中職生語文學習基礎較弱,小說對學生來說具有較大的學習難度,因此有不少教師更加不愿意費心費力在小說教學中落實語文課程思政。要想改變上述教學狀況,筆者認為中職語文教師首先要樹立正確的課程思政觀念,激發實施課程思政的主觀能動性;其次要科學、系統地挖掘教材中小說篇目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讓教學有據可依;最后要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將課程思政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小說教學在落實思政教育方面的積極作用,不斷深化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的內涵。
一、觀念先行:樹立正確的課程思政觀念
教師是課程教學的組織者、實施者,也是各種教育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及教育教學改革工作的直接操作者。因此,在中職教育階段推進課程思政工作,關鍵是要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課程思政觀念。尤其是對中職語文小說教學而言,過去許多教師認為小說教學只要教會學生小說寫作的基本技巧和思路、學會欣賞小說即可,并不認為需要從小說文本中挖掘思政教育元素,落實課程思政。正是因為語文教師對課程思政認知不足,甚至存在偏差,從而導致中職語文小說教學流于形式、流于表面。
如,筆者通過對南寧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我校)語文教師進行訪談,發現有87.00%的教師認為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就是要拋開語文學科知識教學,以思政教育內容替代學科教學內容。從這一數據可以看出,目前仍有不少教師沒有正確認識學科教學與思政教育的關系,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課程思政、為什么要開展課程思政、如何落實課程思政,而且擔心課程思政會“喧賓奪主”,使語文課程變成思政課程,從而抹掉語文學科的特殊性,最終將學科知識傳授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割裂開來,導致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出現“兩張皮”的現象。
(一)何為正確的課程思政觀念
樹立正確的課程思政觀念是實現課程思政的基礎。筆者認為,正確的課程思政觀念是指教師要正確認識課程思政對中職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時刻緊繃課程思政這根弦,并通過合適的結合點、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落實課程思政。正確的課程思政觀念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教師要在堅守學科教育之根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學科課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并依據學科教學的需求,將這些元素有機融入教學全過程。二是教師要有課程思政的意識,在合適的地方、合適的內容、合適的時機,將思政元素融入學科教學。
就中職語文小說教學而言,教師首先要有在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的意識,有機會就適當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而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隨意為之;其次要對教材中所收錄的小說作品進行系統分析,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然后將思政教育融入小說教學的全過程。也就是說,在中職語文教學中落實課程思政,并非要刨除語文學科的“根”,完全以思政教育內容取代學科教學內容,而是要在保持并發揚學科教學特性的基礎上,將思政教育的養分融入學科教學的土壤,以思政教育為根本指導,不斷深化學科教學的內涵,強化學科教學的育人功能。
(二)教師如何樹立正確的課程思政觀念
中職語文教師要樹立正確的課程思政觀念,除了需要學校從營造氛圍、加強學習等方面予以支持,還要從強化內因方面著手,通過自身的學習、實踐,在“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反復循環、螺旋上升過程中,真正理解課程思政對深化課程教學改革、提高中職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意義。
在具體實踐中,首先筆者通過觀看名師、專家關于課程思政的專題講座,以較為全面地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意義、思路和操作方式等內容,在心中播下課程思政的種子。其次,筆者通過職教云平臺、教學通平臺等網絡教學資源平臺,搜集名師實施課程思政的教學視頻,通過學習名師的教學語言、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活動設計方式等,嘗試總結比較適合筆者所教授班級學生學情的課程思政方法和操作路徑。接著,筆者通過課堂教學實操嘗試這些方法和路徑,再結合教學實操出現的具體問題進一步開展學習,嘗試尋找語文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最佳路徑和結合點。通過這樣反復學習、反復實踐的過程,筆者對實施課程思政的積極作用有了正確的認識,對如何有效實施語文課程思政有了深刻的理解。
落實立德樹人是每門學科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實現培養大國工匠目標的根本路徑。而要實現這一育人目標,教師必須清楚認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課程思政觀念,并將思政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使思政教育與學科教學有機融合。落實到中職語文小說教學中,語文教師既要掌握書中之“道”,又要參悟新時代的“道”,要有意識地探索實施課程思政的有效路徑,積極主動地從“教書匠”向“教育者”轉變,從而讓小說教學走上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者并重的軌道,不斷提高小說教學的有效性。
二、內容導向:深挖小說篇目的思政教育元素
可以說,語文學科處處是思政、處處可思政。尤其是對小說而言,這類文體是通過人物塑造、事件再現而傳達作者對生活的思考、對人生的哲思,在許多優秀小說篇目中都蘊含著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中職語文教師要具備善于發現的眼睛,充分研讀、理解教材,找準課程思政教育的著手點和著力點,讓思政教育貫穿教學的全過程。
(一)關于中職語文教材的分析
目前,我校語文學科教學使用的教材,是由倪文錦、于黔勛等主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基礎模塊)》。這套教材分為上下兩冊,共設十二個教學單元,選錄現代詩歌、古詩文、小說、散文、寫景文、記敘文等相關文章,其中共選錄小說(小說節選)八篇,分別是上冊第三單元中鐵凝的《哦,香雪》、莫泊桑的《項鏈》、孫犁的《荷花淀》、阿城的《棋王》(節選),下冊第五單元中沈從文的《邊城》(節選)、曹雪芹的《林黛玉進賈府》(節選)、蘭曉龍的《士兵突擊》(節選)、茹志鵑的《百合花》。這八篇小說既有表達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文章,又有書寫熱愛家鄉、報效祖國情懷的文章,也有體現高尚人格、樂于奉獻精神的文章。
如,沈從文在著名短篇小說《邊城》中這樣寫道:爺爺“活了70年,從20歲起便守在這小溪邊,50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若干人。年紀雖那么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五十年的日復一日,爺爺每天都做同樣、單調的事情,但從不厭倦、從沒放棄。爺爺這種不浮不躁、不求名利,在平凡的崗位上堅守、付出,只為方便別人、不求回報的精神,正是我們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應具備的樸素品質和職業情懷。反觀當下部分中職生,往往會因為知識學習的枯燥、技能訓練的辛苦而漸漸懈怠,更有少部分中職生在前行道路中迷失自我。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有效將《邊城》中爺爺那種精神滲透到學生心中,就能起到很好的思政教育效果。
(二)關于小說篇目課程思政元素的分析
為了更好地對八篇小說篇目進行系統解讀,更清晰地呈現這些篇目所蘊含的思政元素,筆者對這些篇目進行了深入研讀,并以樹立正確“三觀”、根植愛國情懷、培養人格精神等三個方面為標準,從中提煉出了每一篇小說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如表1所示)。在教學中,教師要將這些思政教育內容巧妙無痕地融入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全過程,避免思政元素的生搬硬套,才能更加有效地落實課程思政,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由表1可知,在《語文(基礎模塊)》這套教材中,選編了《哦,香雪》《項鏈》《荷花淀》等小說和小說節選,這些小說都蘊含著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是落實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教育的有效載體。如通過學習沈從文的《邊城》,學生可以從“爺爺”的身上體會到對初心的堅守、對群眾的奉獻,有利于培養學生艱苦奮斗、奉獻社會的精神;通過學習莫泊桑的《項鏈》,學生可以從女主人公馬蒂爾德身上體會到什么是真正的自尊、自重,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懂得自尊、自律、自愛;通過學習蘭曉龍的《士兵突擊》(節選),學生可以從許三多身上感悟到堅持、堅韌、拼搏精神的可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互助精神及堅韌品格、不屈精神。由此可見,中職語文教師應該從這些篇章中深挖課程思政元素,并將之有效融合課程教學,從而不斷豐富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
當然,在挖掘小說篇目的思政教育元素的過程中,教師要堅持適度原則,即要深度體會、感悟作者通過小說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而不能脫離小說、作者本身進行過度挖掘,這樣不僅不利于學生精神世界的潤養,也不利于學生對小說本文的理解和鑒賞。
三、科學施教:探索在小說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的有效策略
據筆者觀察,不少語文教師不重視課程思政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他們認為思政教育是游離在學科教學之外的附加行為,認為思政教育與學科教育是兩回事,找不到有效的將思政教育融入學科教學的方法。因此,筆者認為,要想解決語文課程課程思政效果不佳的問題,教師只有探索出實施課程思政的有效路徑,并結合課程教學實際、學生學情,運用相關模式開展課程思政,才能達到預期的思政教育效果。
(一)“一點二線三階段六環節”教學方式的概述
為了有效解決教“無從下手”的問題,筆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經驗及小說教學實際,認為可以通過“一點二線三階段六環節”的教學方式,有效落實小說教學課程思政的目標。其中,“一點”是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堅定思政培育方向,以生為本,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二線”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線和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線,教為主導、學為主體,教與學相依相存,辯證統一,才能在課堂實踐中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和學生的創造性;“三階段”是通過課前導學、課中探究、課后延伸三個階段,最終實現教學過程全要素、各環節的有機聯結,實現德育滲透;“六環節”是導學、參與、互動、生成、反饋、提升等六個環節,各環節層級推進,不斷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獲得感,進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錘煉品質。下面,筆者以莫泊桑的《項鏈》教學為例,具體論述“三階段”和“六環節”的施教策略和操作流程。
(二)“一點二線三階段六環節”教學方式的施教策略
一是在課前導學階段。筆者首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樣的項鏈才算是最漂亮的?教師通過以問題為導向,激發學生參與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實現了“六環節”的“導學”和“參與”環節。然后,筆者布置“請你從家中找一件你認為很珍貴的物品,思考這件物品為何珍貴,并在課堂上向同學介紹這個物品,說明珍貴的原因”的課前學習任務。通過思考問題和預習任務,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和集體分享中,真正理解“漂亮”“珍貴”的含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如在課堂分享時,一名學生介紹了一根普通的銀項鏈,那是該生的爺爺為獎勵他能夠獨自上學而送的禮物,這根項鏈雖然很普通卻是爺爺一錘一錘親手打造,傾注著爺爺對該生的深沉的愛。另一名學生則展示了自己的繪畫作品,這幅畫作雖然還比較稚拙、繪畫技巧也并不十分高明,卻是該生想成為設計師的夢想的承載,反復17次修改、完善,體現了該生對夢想的執著追求。通過這樣的課堂分享活動,學生漸漸明白這樣的道理:漂亮、珍貴并不等于價格昂貴,那些承載著愛和夢想的普通物品,也能成為我們所珍愛、珍重的物品。如此教學,為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奠定了基礎。在課堂交流反饋中,有效落實了“六階段”的“互動”環節。
二是在課中探究階段。筆者通過問題引導、展示互動、交流評價,有效落實了“六環節”的“參與”“互動”“生成”和“反饋”環節。如在引導學生賞析《項鏈》中“晚會的日子到了,路瓦栽夫人得到成功……”這段文字時,筆者首先提出問題:瑪蒂爾德戴著借來的項鏈參加了晚會,她得到了所有男賓的注視,部里機要處的人員都想與她共舞,就連部長也不例外,你覺得她成功了嗎?其次,筆者以問題為驅動,引導學生自由組成學習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對問題進行思考與探究,讓所有學生都能主動“參與”課堂學習。在各小組完成組內討論的基礎上,筆者布置各小組繪制思維導圖,然后開展全班互動交流活動,每個小組輪流上臺展示,其他小組則對展示小組的展示內容進行或質疑、或補充,并在分享過程中生成新的思考問題,再針對新問題進行集體研討、學習、展示,讓學生在廣泛“互動”中“生成”新問題、新知識。再次,筆者組織學生進行組內互評、組間互評、教師總結性評價,并及時向學生反饋評價結果,針對學生學習存在的困惑、疑難提出解決辦法,通過多元化評價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成效。最后,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筆者設計了“作為新時代人才,我們應該如何秉持和宣傳正確的價值觀”這樣的思考問題,由各小組學生先進行組內討論,再開展組間探討。
三是在課后延伸階段。筆者設計了如下任務:請你以個人或者團隊的形式,完成《項鏈》學習體驗簡報。通過有效的課后訓練,落實了“六環節”的“提升”環節。在課后學習任務的驅動下,學生交出了豐富多彩的作品,有的學生設計了改造瑪蒂爾德及丈夫的計劃書,有的學生用漫畫形式批判愛慕虛榮的社會風氣,有的學生則給馬蒂爾德寫了一封題為《浪子回頭金不換——致瑪蒂爾德》的書信,等等。
四、總結反思:關于在小說教學中落實課程思政的改進建議
通過采取“一點二線三階段六環節”教學方式,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教學效果:一方面較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小說的興趣,增強了學生分析小說、鑒賞小說的能力。過去,在開展小說教學時,多數時候是由教師主講,學生被動學習,學生雖然學習了一些簡單的小說鑒賞手法,但是不能靈活運用到實踐中,而且大多數學生也不喜歡進行文學閱讀。通過采取新的教學方法,不僅激發了大多數學生的閱讀興趣,還提升了學生的文學素養。另一方面,加大了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的滲透力度,有效地落實了中職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過去,教師由于找不到比較有效的語文課程思政路徑,往往忽略了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或者是簡單處理而收不到良好的育人效果。“一點二線三階段六環節”教學方式既明確了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教學要點,又明確了每個教學階段、每個教學環節所要落實的教學任務,具有主線清晰、目標明確、容易操作等特點,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思政教育的熱情。
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發現有部分教師因為過于依賴“一點二線三階段六環節”教學方式,產生了教學思維定式,從而又出現了教學比較模式、刻板,語文課程教學與專業教育對接不緊密等問題。要想有效解決這些問題,筆者建議教師可以從創設小說教學情境、促進語文教學與專業教學對接等方面著手,探索更為鮮活靈動的教學方式,從而充分發揮“一點二線三階段六環節”教學方式的作用。
一是創設生動的小說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共情悟理。如在教學《百合花》一課前,筆者請參加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老軍人錄制一段視頻,由老軍人給學生講當年的崢嶸歲月、戰爭中發生的感人故事,然后在上課時播放給學生觀看。老軍人鏗鏘有力的字句,飽含真情實感的講述,不僅為學生創設了學習《百合花》的真實情境,引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極大興趣,而且深深地震撼了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深刻地了解戰爭歲月的艱苦,以及中國軍人的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很好地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又如在教學《士兵突擊》(節選)時,筆者要求學生先自行閱讀,然后根據閱讀的理解創編課本劇,為學生創設深入文本、感受人物的真實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演繹過程中深刻理解人物形象。同時,為了做好課本劇演繹,學生閱讀了整部長篇小說,對軍人故事、軍旅生活、軍中戰友情有了更全面的認識,無形中滲透了生命教育。
二是加強語文教學與專業學習對接,深化課程思政內涵。職業教育有其特殊性,學生既要學習專業技能,又要學習通識文化。語文課程作為所有專業學生都必須學習的文化基礎課程,教師應主動與專業課程教學對接,將語文學習與專業學習有機融合。筆者所執教的學生為計算機應用專業學生,而研發制作數字故事是該專業學生需要學習的技能之一。因此,在教授《項鏈》一課時,筆者為了更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瑪蒂爾德這一人物形象,便給學生布置了制作數字故事的學習任務。其中,有一個學習小組制作了題為《瑪蒂爾德的淚與笑》的數字故事,這個故事以馬蒂爾德的一生為時間軸,講述了馬蒂爾德一生的遭遇,以及她最后對人生的理解和體悟。為了完成這一數字故事,學生自主解讀文本、構思故事、設計腳本、尋找素材(手繪瑪蒂爾德前后變化的形象圖),最后動手編輯制作,實現了語文學習與專業學習的有機融合,學生的專業技能得到了一次有益的鍛煉,而且在合作制作數字故事的過程中,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得到了培養,獲取、鑒別、使用互聯網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立德樹人是每一門課程、每一個專業都必須堅定不移地完成的根本任務,而蘊含著古今中外各種文化結晶的語文課程,更是進行學生思政教育的天然載體。中職語文教師應當正確認識實施語文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技能,著力從散文、詩歌、小說等文體中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積極探索落實思政教育的有效策略,全面培養德才兼備的中職專業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倪文錦,于黔勛.語文(基礎模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李加永.在中職語文教材中挖掘和應用德育教學資源的實踐探索:以沈從文小說《邊城》為例[J].教育科學論壇,2020(4).
[3]蔣蓉.中職語文學科的小說教學探究[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2(2).
注:本文系2021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中職語文教學實施課程思政的研究與實踐——以南寧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為例”(GXZZJG2021B262)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包麗群(1989— ),廣西博白人,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語文教育教學。
(責編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