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學科,小學音樂課程在育人方面發揮著巨大且獨特的作用。但當前部分小學音樂課堂存在“德”“藝”無法形成合力的現象。文章以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為主要目標,從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歸納思政內容、挖掘思政教育主題等方面,探索小學音樂課堂思政教育的有效變革途徑,期望能幫助廣大教師讓音樂教育發揮鑄魂培根的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學科素養;思政元素;音樂課堂;實踐探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2021年度開放課題“學科育人導向下‘課程思政融入小學音樂課堂的研究”(課題編號:KCX2021101)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鄭丹梅(1977—),女,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麟峰小學木蘭分校。
隨著系列教育舉措相繼出臺,推進思政教育的工作已延伸到中小學的學科課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理念正在開啟課程育人的新篇章。音樂學科可以發揮重要的育人作用,音樂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同時可以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為取得這樣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有效挖掘音樂教學內容蘊含的思政元素,并找到合適的方法將其融入小學音樂課堂,在教授音樂知識、引導學生欣賞音樂的同時,弘揚真善美,塑造學生的美好心靈[1]。
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在將思政元素融入音樂課堂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弄明白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與音樂課堂有效融合,以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之本;如何從跨學科學習理念出發,加強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從單獨的“思政課程”向音樂學科的“課程思政”轉化;如何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明確思政教育主題,進行富有創新性的思政教學評價……為對此進行更加切實的分析,筆者與一些音樂教師組成了課題組,共同研究“課題學科育人導向下‘課程思政融入小學音樂課堂的研究”。本課題組成員來自城區、城鄉結合部、鄉村學校,教學的學段包括小學一至六年段。在兩年的調查過程中,課題組成員針對教師群體、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并根據收集到的數據分析了相關的教學策略,得出了一些結論,希望可以幫助一線教師變革小學音樂課堂。
一、部分音樂教師開展思政工作時的問題
部分教師在教授音樂學科內容的過程中,過于關注學生是否有效掌握音樂知識以及學生在參與活動時的表現,對思政教育不夠重視,或者未形成明確的思政教育目標,導致思政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具體來說,這部分教師出現問題的原因包含以下幾方面。
(一)教學意識淡薄
這部分音樂教師過于注重講解音樂知識、訓練學生的音樂技能,沒有深入分析思政相關內容,思政知識儲備有限,在依據音樂作品進行思政教育時,只能停留在帶領學生認知音樂作品本身內容的層面。而且這部分音樂教師缺乏積極開展思政教育的意識,對于思政教育內容的了解也不夠,他們急需提升通過音樂教學滲透思政內容的能力。
(二)沒有認真挖掘思政素材
在日常備課時,部分教師僅關注音樂作品的題材、風格、特點、演唱要點,而沒有深入挖掘音樂作品蘊含的思政內容,沒有系統性地總結音樂作品蘊含的思政要素,這也導致思政教育的整體質量難以提高,學生對音樂課程中的思政教育活動不夠感興趣。
(三)思政活動流于形式
在一些小學音樂課堂中,教師設計的思政教育方式僅為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了解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或是在教學總結環節以說理性語言講解思政知識。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學生無法通過活動切實了解音樂作品蘊含的思政知識,感受音樂作品弘揚的精神,思政教育只是流于形式。
二、將思政元素融入小學音樂課堂的途徑
教師應當明確,音樂教學內容蘊含著豐富的審美教育元素,教師可以據此開展思政教育,讓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相互補充,發揮協同育人的作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2]。
(一)轉變教學觀念,提升教學能力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義務教育藝術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3]。在開展音樂教學時,教師應注重思政教育元素,深入挖掘音樂作品背后隱性的思政內容。
在課題組成立后,課題組成員組織了“同學習、共成長”學習活動,定期進行理論學習,一同系統、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和關于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有意識地增強自身講解思政內容的能力。除了日常線上學習,各位教師還主動參與多種培訓活動,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學習豐富的教學技巧,以提升思政教學能力,做到從原本的教學觀中跳出來,站在思政教學的角度思考音樂作品,站在音樂教學的角度思考思政內容,并據此進行教學設計。
下面,筆者以湘藝版小學音樂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二課的集體備課為例進行說明。本課的教學內容包含二聲部合唱曲目《唱支最美的歌》、京劇唱段《我們是工農子弟兵》、器樂合奏曲目《軍隊和老百姓》。這三個音樂作品雖然有著不同的風格,但是都展現了“軍民魚水一家親”的主旨,音樂教師要重視這一點,站在思政教學的角度分析音樂作品,在課堂上帶領學生了解這些作品的創作背景和具體表達內容,讓學生通過學習這些音樂作品深切地了解中國共產黨人經歷的艱難歲月,明白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對解放軍戰士產生敬佩之情。
(二)構建主題框架,歸納思政內容
為了提高思政教育的質量,教師還需要結合音樂教學單元的主題明確思政教育的內容,做到有條不紊地開展思政教育。湘藝版小學音樂教材有著清晰的編排脈絡,每個教學單元都有鮮明的主題。為了讓教師在備課時更加明確音樂作品蘊含的思政元素,讓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入音樂課堂,筆者和其他課題組成員對湘藝版小學音樂教材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歸納了教師利用一至六年級湘藝版小學音樂教材開展思政教育時可以選擇的設計教學方案的方向,教師能夠據此構建相對完整的小學音樂課堂思政教育內容框架,以系統地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提高他們的道德素質和綜合素養。本課題組歸納的利用湘藝版小學音樂教材六年級上冊開展思政教育的方向如表1。
(三)發覺內在關聯,挖掘思政教育主題
美育的重中之重應當是“育人”。湘藝版小學音樂教材共12冊,其中必修內容138課,本課題組根據音樂作品的文化內涵對其進行分類,挖掘出系列思政元素,教師可以據此開展教學。筆者和其他課題組成員總結的湘藝版小學音樂教材一年級上冊蘊含的思政元素如表2。
1.利用革命題材作品培養愛國情感
音樂作品具有時代性,大量音樂作品記錄了中國共產黨從勝利走向輝煌的偉大歷程,這些優秀的作品對于引導青少年樹立理想信念、形成愛國主義情懷具有積極作用。教師可以利用革命題材作品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例如,在教授《共產兒童團團歌》這首歌時,教師可以通過視頻展現與抗日戰爭時期“抗日兒童團”有關的故事,讓學生對歌曲的創作背景有初步了解,感受到“抗日兒童團”團員時刻不忘自身使命的戰斗精神。教師還可以設計表現“抗日兒童團”團員英勇作戰的舞蹈動作,帶領學生一起表演,讓學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這首歌傳達的內容,明白雖然自己身處和平年代,但是要堅決不忘國恥、不忘使命,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愛國主義信念。
2.借助民族音樂培養民族團結情感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的音樂文化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奪目的光芒。教師可以在教授民族音樂時,帶領學生感受各個民族獨特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對傳統音樂的興趣,讓學生形成民族團結情感。
例如,在教授湘藝版小學音樂三年級下冊第九課時,教師便可以順勢培養學生的民族團結情感。本課包含侗族民歌《蟬蟲歌》、我國音樂家賀綠汀創作的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及蒙古族民歌《小黃鸝鳥》。在教授《蟬蟲歌》之前,教師可以播放演唱侗族大歌的視頻,然后在課堂上組織模擬侗族大歌演唱會的活動,讓學生在旋律連綿悠長、聲部和諧統一的音樂聲中感受侗族大歌的獨特藝術風格。隨后,教師可以教授蒙古族民歌《小黃鸝鳥》,一面播放音樂一面講解相關故事,讓學生仿佛置身大草原中。最后,教師可以播放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讓學生靜靜地感受這首樂曲,想象牧童騎在牛背上悠閑地吹笛的畫面。
3.重視生活元素讓學生形成規則意識
教師還可以利用音樂作品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生活,讓學生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同時形成規則意識,自覺遵守道德規范。
例如,教授《小黃帽》這首歌時,教師可以設計放學排隊的情境,讓學生發現“小黃帽”們均十分認真遵守交通規則,由此學生會受到音樂作品影響,形成一定的規則意識。
4.挖掘傳統文化元素,增強文化自信
教師還應當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元素,讓學生通過學習音樂作品增強文化自信,形成擔當意識。
例如,教授《我們是工農子弟兵》這首歌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通過互聯網了解中國戲曲的種類及京劇的歷史,產生一定的自豪感。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學習“西皮”“二黃”唱腔,感知京腔京韻之美,同時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軍民魚水一家親”的真摯感情。
結語
以上為筆者與其他課題組成員在研究過程中,通過調查問卷、訪談、文獻綜述等形式進行分析以及系列實踐探索后,總結得出的優化策略。小學音樂教師可以結合上述實踐策略挖掘思政素材,優化教學方案,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
【參考文獻】
[1]杜宏斌.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音樂[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趙霞.淺談中小學音樂課程思政的實現路徑[J].中國音樂教育,2020(7):45-48.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