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睿
【摘要】計算粗心是小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一種“頑疾”.為了根除學生計算粗心的“頑疾”,讓學生從“粗心”嬗變為“細心”,教師應該激發學生濃厚的計算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以及指導學生理解、掌握、運用有效的計算方法等.基于此,文章從創新練習形式、實施有效評價、優化練習內容三個大方面分別探究了讓學生產生計算興趣、形成良好習慣、內化計算方法的策略,旨在幫助小學生提高計算能力.
【關鍵詞】小學生;計算能力;策略研究
計算能力屬于數學核心素養中的一項內容,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是貫穿于小學數學教學始終的一項主要任務.當學生出現各種計算錯誤、計算能力每況愈下時,教師與家長往往會將學生在計算方面的糟糕表現歸因于“粗心”,如抄題“粗心”、書寫“粗心”、計算“粗心”及驗算“粗心”等.的確,學生出現計算錯誤,計算能力下滑,有粗心的原因,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學生缺乏濃厚的計算興趣、缺少良好的計算習慣,以及對計算方法理解不透、掌握不牢、運用不熟等.鑒于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從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以及指導學生掌握有效的計算方法等方面入手,著力培養小學生的計算能力.
一、創新練習形式,讓學生產生計算興趣
學生如果對計算缺乏興趣,在完成計算任務時就會表現得三心二意、敷衍了事.反之,學生如果對計算興趣濃厚,就會專心致志、一絲不茍、樂此不疲地完成計算任務.為了讓學生對計算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基于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創新計算練習的形式.
(一)融計算練習于趣味游戲之中
小學生對各種各樣的趣味游戲興趣濃厚,參與的積極性特別高.因此,教師可以將計算練習融入趣味游戲之中,據此讓學生產生計算興趣.這樣一來,學生在興致勃勃地參與趣味游戲的過程中就會卓有成效地完成計算練習.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兩位數乘兩位數”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精心設計一些關于“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題目,如:兩道整十數相乘的計算題目,一道整十數和一個非整十數相乘的計算題目,兩道非整十數相乘的計算題目等,之后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將這些計算題目融入一項闖關游戲之中.整個闖關游戲的情境是“尋寶之旅”,學生唯有順利通過各個關卡,才能夠最終尋找到寶藏.為了順利通過第一關,學生必須準確完成兩道整十數相乘的題目;為了順利通過第二關,學生需要準確計算整十數和非整十數相乘的題目……學生因為迫不及待地想要尋找“寶藏”,所以他們會一邊闖關,一邊完成每個關卡中的計算題目.倘若學生計算有誤,那么他們就無法順利通過此關卡.反之,如果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準確完成了計算任務,那么他們就可以順利通關.因為將計算題目融入了闖關游戲之中,所以計算練習變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實效性.與此同時,在寓教于樂的計算練習中,學生逐漸將自己對游戲的興趣“遷移”到計算練習之中,進而產生了濃厚的計算興趣.
(二)融計算練習于生活情境之中
在多姿多彩的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需要通過一些數學計算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相關問題.相比于讓學生直截了當地進行數學計算而言,融入鮮活、真實、生動的生活情境之中的計算練習更加有趣.因此,為了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計算興趣,教師可以嘗試融計算練習于生活情境之中.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前自主搜集一些超市購物小票,或家里的水費繳費單、電費繳費單等.在課堂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聚焦自己手中的超市購物小票、水費繳費單、電費繳費單等,自主提出一些可以用小數加法或小數減法解決的問題,并自主解決.有些學生根據購物小票中商品的單價與數量,提出了一些可以用小數加法解決的問題;有些學生根據水費繳費單中每月的用水量多少,提出了可以用小數減法解決的問題;有些學生根據電費繳費單中每月的電費金額,提出了一些可以用小數加法和小數減法解決的問題……最后,學生在自主解決相關問題的過程中,就會列出一些與小數加減法相關的算式.
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師將計算練習融入了生活情境.這樣的融入讓計算練習更具生活氣息,更具趣味性.同時,在聚焦生活情境完成計算練習的過程中,學生也會逐漸產生濃厚的計算興趣.
(三)融計算練習于小組競賽之中
喜歡競爭、熱衷競賽是小學生的顯著特征.對此,教師可以將計算練習融入小組競賽之中.為了能夠為小組爭得榮譽,為了能夠齊心協力地在小組競賽中獲勝,小組中的每名學生都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小組競賽活動.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分數乘法”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一項小組競賽式的課堂計算練習.此項練習主要分為三個環節:在第一環節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一些必答題,即各小組中的每一名學生都必須完成這些題目.之后,鄰近兩個小組的學生交換、對閱,根據小組中所有學生出錯題目數,扣除該小組相應的分值.在第二個環節中,教師設計了一些搶答題.在教師出示題目之后,學生迅速進行計算,得出計算結果后立即舉手.若該小組學生回答準確,則獲得一定的分值,反之則扣除相應的分值.在第三個環節中,教師設計了一些風險題.每個小組都有一次選擇風險題的機會.風險題難度不同,分值也不同.學生可以根據小組得分的實際情況選擇某一分值的風險題.在選擇風險題之后,該小組學生若答對,即可獲得相應的分值;若答錯,則扣除相應的分值.
實踐證明,當教師將計算練習融入小組競賽之后,學生參與計算練習的積極性更高、興趣更濃了.同時,在競爭激烈的小組競賽活動中,學生的計算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二、實施有效評價,促學生形成良好習慣
缺乏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是導致學生計算能力薄弱的一個關鍵因素.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教師必須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諸如,規范書寫的習慣、及時糾錯的習慣以及認真驗算的習慣等.
(一)以有效評價促進學生規范書寫習慣的形成
書寫不規范、字跡潦草等,勢必導致學生出現各種計算錯誤的情況.評價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有力抓手.為了避免學生因字跡潦草、書寫不規范而出現計算錯誤,教師應該以有效的評價促進學生規范書寫習慣的形成.
例如,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完成計算任務之后,教師可以利用一體機投屏功能,將一些學生的作業投放到大屏幕上,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在評價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該從“書寫”的角度進行評價,如,學生的數字書寫是否清晰、美觀,書寫格式是否規范,是否寫出了完整的計算步驟等.評價的主體應多元化,既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的書寫情況進行自我評價,也可以讓學生互相評價作業的書寫情況.除了針對學生在課堂計算任務中的實際表現進行評價之外,教師還應該聚焦學生的各種作業,如課堂作業、課后作業等,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在評價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各種評價符號或言簡意賅的評語,對學生的各種作業進行精準評價.因為教師在評價過程中特別關注學生的書寫,所以學生會逐漸摒棄一些書寫方面的陋習,形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同時,當學生形成了良好的書寫習慣之后,他們在計算過程中就不會因為書寫潦草、書寫不規范而出現各種錯誤了.
(二)以有效評價促進學生及時糾錯習慣的形成
計算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學生不能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計算錯誤,不能夠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不能夠從錯誤中積累經驗.培養學生良好的糾錯習慣是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有效的評價可以促進學生糾錯習慣的形成.
例如,教師應該對學生提出明確、嚴格的要求,對于作業本中出現的各種錯誤,學生必須及時改正.不僅如此,教師還應該要求學生將自己在計算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新錯誤,及時地整理到錯題本上,并且在錯題本上清晰、具體、完整地寫出自己的出錯原因.為了督促學生認真改錯,細致地整理錯題本,教師應該對學生的作業本、錯題本進行細致入微的評價.以評價為推手,學生就會逐漸形成及時糾錯的習慣.如,學生會將自己的各種錯題分類整理到錯題本上,并在旁邊用簡潔的語言,一針見血地指出自己出錯的原因,以及今后有效避免類似錯誤的方法.
(三)以有效評價促進學生認真驗算習慣的形成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即便學生在計算過程中非常細心認真,他們仍然會出現一些計算錯誤.為了在計算過程中做到萬無一失,做到百分百準確,學生必須養成認真驗算的習慣.同樣,有效的評價有助于促進學生逐漸形成認真驗算的習慣.
比如,在設計各種作業時,教師應該將驗算作為一個必備環節,即學生每完成一道計算題目,必須及時認真驗算.教師在評價學生的各種作業時,還應該將學生的驗算步驟、驗算過程、驗算結果等作為重要的評價指標.如,學生的驗算步驟是否完整、驗算過程是否清晰、驗算結果是否準確等.因為教師特別關注學生驗算習慣的培養,所以在計算過程中,學生就會特別關注自己的驗算步驟、過程與結果等,進而逐漸形成及時、認真驗算的良好習慣.當學生逐漸形成了及時認真驗算的習慣之后,他們就會通過驗算及時發現自己的計算錯誤,計算準確率也會大幅提高.此外,在課堂練習中,教師也應該以有效評價促進學生認真驗算習慣的形成.
三、優化練習內容,助學生內化計算方法
為了提高自身的計算能力,學生必須準確理解、牢固掌握、靈活運用各種計算方法.足量的、有趣的、有效的計算練習是助力學生內化計算方法的一條基本路徑.因此,教師在設計計算練習的內容時,應該堅持做到難度適宜、主次鮮明以及難易適度.
(一)科學優化,使練習內容難度適宜
教師在設計數學計算練習時,應該遵循科學的認知規律,即練習應該具有一定的難度梯度.在完成難度不同的計算練習時,學生就如同在爬坡一樣,他們的計算能力會在不知不覺之中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分數的加法和減法”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難度適宜的一些課堂練習.首先,是一些關于同分母加減法的練習題目.其次,是一些異分母加減法的練習題目,且每道算式中只有兩個加數,或一個被減數與減數.最后,是一些綜合同分母加減法和異分母加減法的連加、連減或加減混合運算題目.
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師所設計的計算練習具有明顯的難度梯度.從整體上來看,計算練習由易到難、由淺入深.這樣的計算練習,既不會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也不會降低練習的效果.同時,以這樣的練習為抓手,教師可以引領學生逐漸內化相關的計算方法.
(二)合理優化,使練習內容主次鮮明
教師在設計數學計算練習的內容時,還應該做到主次鮮明,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發揮計算練習在提高學生計算能力方面的作用.同時,主次分明的計算練習也更加有助于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比如說,教師在設計游戲化的計算練習時,應該明確游戲與練習的主次,即練習為主,游戲為次.倘若教師過分強調、凸顯游戲的作用,那么,游戲化的計算練習在提高學生計算能力方面的作用也就微乎其微.另外,在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數學計算練習時,教師還會融入一些復習內容.如,在圍繞“小數乘法”設計數學計算練習時,教師通常會融入一些整數乘法的內容.設計整數乘法的目的在于引領學生將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遷移到小數乘法計算過程之中.但是,教師必須明確在本次計算練習中,小數乘法為主,整數乘法為次.因為教師在設計數學計算練習時能夠自始至終做到主次分明,所以計算練習在助力學生內化各種計算方法方面的效果會更加顯著.同時,當學生逐漸內化各種計算方法之后,他們的計算能力也會得到顯著提高.
(三)巧妙優化,使練習內容難易適度
準確把握計算練習的難易程度,是教師在設計數學計算練習時必須考慮的一個因素.倘若教師設計的計算練習難度過大,那么,學生參與計算練習的積極性就會明顯降低,反之則不然.同時,計算練習的難度過大也會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以及降低學生參與計算練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該通過巧妙優化,使練習內容的難易適度.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百分數(一)”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緊緊圍繞本課時教學目標精心設計練習題目.在練習題目中,“易、較易、較難、難”的題目各占一定的比例,其中“難”的題目有一道即可,并且將這道題目設計為選做題,即有能力、有興趣的學生可以挑戰一下.這樣的設計,讓練習內容的難易程度更加合適.通過完成難易適度的計算練習,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內化相關的計算方法,并逐漸將這些計算方法轉化為自身的一種計算能力.
結 語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師應該通過激發學生的濃厚計算興趣、培養學生的良好計算習慣以及指導學生掌握有效的計算方法等策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隨著計算能力的提高,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出錯的概率就會明顯下降,各種“粗心”的現象也就會銷聲匿跡,“粗心”就會逐漸嬗變為“細心”.
【參考文獻】
[1]張琴霞.提高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策略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2(21):21-22.
[2]歐慧敏.聚焦策略,提升小學生計算能力[J].數學大世界(上旬),2021(10):53-54.
[3]高俠.提升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探究[J].華夏教師,2022(1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