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案例分析為主要研究方法,提出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將勞動教育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有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以及學生勞動觀念的強化,并陳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和勞動教育的關系。為促進二者的融合發展,教師應通過連接生活、故事引導、活動體驗、社會實踐、家校合作等手段,聚焦教學現狀,發揮勞動教育的作用,進而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勞動教育;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28-0029-03
中小學應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有意識地滲透勞動教育,借此發揮課程的育人功效,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勞動教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融入的過程中仍舊存在觀念不清、偏重理性等問題。對此,教師應及時結合勞動教育的本質內涵以及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對教學方法進行改良與優化,切實提高融入質量,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和勞動教育的關系
從本質上來講,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勞動教育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其目的都是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促進學生勞動觀念的形成。勤儉節約、勞動奉獻是中華民族的固有美德。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融合了勞動創造人本身、勞動創造歷史、勞動創造世界、勞動不分貴賤等馬克思主義勞動觀,還設置了歌頌勞模、歌頌普通勞動者的篇目,通過每一個勞動杰出人物鮮活的例子,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勞動的價值與高尚[1]。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勞動教育的價值
勞動教育是我國學校教育的傳統,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人才的關鍵一環[2]。教師將勞動教育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意識,使學生在身體力行的勞動活動中形成健全人格。與此同時,勞動教育也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健康心理,使學生將勞動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主動踐行參與的過程中感受到勞動的重要價值。因此,教師要充分關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價值以及勞動教育的重要作用,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通過學習最終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勞動教育的策略
綜上所述,將勞動教育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應基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深入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勞動教育元素,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感受到勞動的重要價值。筆者結合多年實踐教學經驗,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勞動教育的策略進行深入剖析,以供廣大教育工作者借鑒參考。
(一)連接生活,增強勞動意識
勞動教育并非單純地指導學生參與勞動實踐,而是要通過積極的教育手段幫助學生認清勞動的本質,并將勞動意識內化為自身的主動行為。考慮到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實例,使學生了解在生活中不同形式的勞動,加深對勞動的印象,改變自身固有理念,真切地感受到勞動的重要價值,并能夠在生活中主動踐行勞動行為。
以統編四年級(上冊)“我的家庭貢獻與責任”的教學為例,本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樹立良好的責任意識,意識到自身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應盡的義務,主動參與家庭勞動。在課程初始階段,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化情境的創設,以學生的生活勞動場景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回憶在家庭生活中做飯、刷碗、擦地、洗衣服等勞動工作都是由誰來完成的,與同學交流并探討自己在家庭中擔負著什么樣的勞動職責,以及這些勞動都能夠給家庭帶來哪些變化。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回憶家庭成員在生活中的勞動場景,并給出“家庭中的主要勞動由我媽媽負責,我在家里不經常勞動”“有時候我會和爸爸一起負責洗衣服、掃地,在完成勞動后我發現整個家都變得明亮許多”等回答。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總結:“美好的家庭需要一家人共同來守護,盡管我們能力有限,但是大家可以用行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參與家庭勞動,為父母分擔憂愁。”隨后,教師結合教材內容“我也有責任”,在班級內開展“家庭勞動一起分擔”活動,使學生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及想象力,繪制明晰的家庭勞動清單,明確家庭的各項勞動責任,并帶領父母共同實行。此種方式能夠使學生切實體會到勞動的重要性,并作為家中的一分子積極承擔責任,參與家庭勞動,增強自身的勞動意識。
生活與勞動教育相連接能夠使學生切實通過真實情境感受到勞動所產生的美好價值,在提升個人勞動意識的同時,幫助父母主動分擔家務,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二)故事引導,強化勞動情感
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及對新鮮事物的好奇,教師可以在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為學生提供真實故事,帶領學生走進人物的生活,感受勞動背后的價值。在一個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中,學生既能夠接觸豐富的知識,也能夠受到人物事跡的影響,激發自身的勞動情感,進而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向勞動榜樣學習,自覺參與日常勞動,貢獻自己的力量。
以統編四年級(下冊)“我們的衣食之源”的教學為例,本課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感受到勞動者的勞動價值,明白“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在課程開始階段,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在校內食堂中拍攝的圖片,在圖片中,大量的食物被浪費,白花花的米飯被丟棄。借助生活中的資源浪費現象,教師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當你品嘗著香噴噴的米飯時,你可知這一粒粒米是如何而來的嗎?”
根據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學生都會回答:大米是農民伯伯勞動種出來的。由于缺乏生活經驗,學生回答問題時的語氣十分輕松。為進一步使學生感知糧食的來之不易以及勞作者的勞動歷程,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相關視頻。在視頻的導入下,學生逐漸了解了糧食生產的可貴,體會到我國由食不果腹躋身成為糧食產量大國的歷程。同時,學生也能夠在視頻的感染下,受到袁隆平及其科研團隊艱苦勞動、舍己為民的勞動精神的影響,明白在日常生活中應珍惜勞動成果。教師通過人物事跡的展現,能夠使學生受到影響,形成感恩意識,并身體力行地參與勞動中,立志為祖國的發展作貢獻。
如上,故事能夠幫助學生在真實背景下增強對勞動的情感,使學生深度體會勞動是推進國家進步的重要動力。
(三)活動體驗,傳承勞動精神
傳統的理論講授形式過于枯燥,久而久之將會使學生產生抵觸心理。因此,在實施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基于小學生的性格特征,巧妙地將枯燥乏味的勞動學習內容與富有趣味性的活動融合在一起,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幫助學生在實踐中獲得勞動所帶來的滿足感與成就感。
以統編三年級(上冊)“讓我們的學校更美好”的教學為例,通過前兩章“說說我們的學校”以及“走進我們的老師”的學習,學生會更有歸屬感,對學校產生濃厚的情感。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語言為導向:
“為使校園更加美好,我們可以由班級出發,共同裝扮我們的教室,從而為校園增添色彩。”隨即,以“裝扮教室”為主題,在班級內開展勞動活動。為使活動更具趣味性,教師可以設計不同區域的“任務卡牌”,將班級學生分組,讓各組成員隨機抽選所負責的區域,并與同伴相互溝通協商,發揮自己的勞動特長,在勞動活動中大展拳腳。在活動結束后,各組成員向教師以及其他同學展示本組的勞動成果。在各組展示完畢后,教師可以為大家提供教室在裝扮前的圖片并進行對比,幫助大家感受勞動的意義與價值,使學生在更具氛圍感的班級環境內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通過活動的開展,學生能在實踐中樹立良好的勞動意識,也能夠通過與同伴的合作與交流,感受勞動教育所隱含的互助、團結精神,進而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四)社會實踐,提升勞動能力
勞動教育的本質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使學生在勞動教育的影響下成為一名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3]。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勞動理論基礎知識的滲透,還要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創造條件,幫助學生親身經歷勞動過程,感受勞動者為推動社會發展所做出的貢獻,從而切實提高學生勞動素養,促進學生勞動能力的提升。
以統編四年級(下冊)“生活離不開他們”的教學為例,為了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勞動工作者在生活中的付出與奉獻,感受勞動所帶來的價值,教師可以聯系社區,動用社會資源,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前往十字路口、街道開展社會勞動實踐活動。在活動開始前,教師可首先邀請交通警察和環衛工人為大家講述自己的工作內容以及工作要求,并邀請學生自主選擇所要體驗的項目。在完成組隊分配任務后,交通警察以及環衛工人帶領學生共同前往自己的工作場所,進行30分鐘的職業體驗。在體驗活動中,各組學生能夠體會到交通警察在烈陽當空下執勤的勞累,也能體會到環衛工人穿梭大街小巷維護環境整潔的辛苦。不同小組成員都能夠通過社會實踐,親身經歷勞動者的工作過程,增強勞動情感。在活動結束后,教師順勢進行總結,并引導大家談一談自己在“工作”中所經歷的問題以及收獲的感悟。在良好的氛圍下,學生不僅能夠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為社會作出貢獻,還能在活動中拓寬視野,了解不同工作的內容及性質,提高自身的勞動能力。
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學生能在實踐過程中體會勞動價值,形成良好的勞動觀念。
(五)家校合作,培養勞動習慣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性,是提高教育實效性的有效手段。不難發現,部分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全權負責他們的衣食住行、生活起居,面面俱到,缺乏正確的勞動教育意識。這種現象將會導致學生出現嚴重的依賴心理,同時也不利于勞動教育的開展。因此,在進行勞動教育滲透前,教師應通過電話溝通、視頻會議、家訪等形式,讓家長意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加強家校合作,使課堂勞動教育能夠有效遷移,幫助學生在家庭生活中也能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以統編五年級(下冊)“讓我們的家更美好”的教學為例,一個美好的家庭需要家庭成員的共同付出與維系,只有全體成員擔負起自己應盡的責任,才能夠使家庭更溫馨、溫暖。結合本課教學內容,教師可利用業余時間與學生的父母進行溝通,初步了解孩子在家中的勞動意識及勞動情況,并向家長介紹本課主題及勞動教育意義,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并支持教師所開展的勞動教育活動。在完成勞動教育的家庭滲透后,教師可基于本章重點內容,為學生布置在家庭中所需完成的勞動任務,如“打掃并清潔地板,讓地面變得更整潔”“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為家庭添加色彩”等,使學生主動承擔勞動責任。與此同時,教師可將本次活動的主題以及所需達成的目標,及時發送至家長群中,邀請家長監督,錄制學生在家中參與勞動的場面,并及時反饋。在學生參與實踐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邀請家長充當評判員,根據學生的勞動效能進行評判打分。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勞動意識以及責任感將會明顯得到提升,并在家長的支持與鼓勵下,轉化為一種自覺行為。
如上,通過有效的家校合作,學生能夠在良好的教育氛圍下,形成勞動習慣,將勞動轉化為內在自覺行為,最終實現全面發展。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注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勞動教育的關聯性,并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進行積極滲透,通過意識、情感、精神、能力、習慣等方面的培養,逐步幫助學生形成對勞動的清晰認知,使學生自覺參與勞動活動,成長為一名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宋萬里.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何滲透勞動教育[J].安徽教育科研,2021(25):67-68.
陳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勞動教育的實踐分析[J].基礎教育論壇,2021(23):66-67.
梁深源.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與勞動教育融合開展的路徑探討[J].求知導刊,2021(21):17-18.
作者簡介:方瓊梅(1979.2-),女,福建莆田人,任教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涵西街道辦事處中心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