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海 陳方宇
【摘要】統編版小學《語文》的課文編排體現了語文要素的螺旋上升,其中針對“動靜結合”這一語文要素編排了多篇課文。五年級(下冊)《威尼斯的小艇》要求學生進一步體會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表達效果。教師可以陪伴學生在對課文優美生動語句的充分聊讀中,感受景物的靜態美和動態美,品析“動靜結合”表達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動靜結合;聊讀;《威尼斯的小艇》
統編版小學《語文》針對“動靜結合”這一語文要素編排了多篇課文。從三、四年級的“初步認識”“認識”的能力層次,到五年級(上冊)《鳥的天堂》的“初步體會”,及至《威尼斯的小艇》一文的“體會”,呈現了語文要素的螺旋上升態勢。教師應當精準定位同一語文要素下不同課文的教學能力層次,找尋適合不同學段及課文的教學策略。
教學《威尼斯的小艇》時如何讓學生“體會”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表達效果,感受小艇給城市帶來的情趣呢?筆者嘗試以“聊讀”的方式開展教學,具體操作過程如下:
一、聊中建模:架起“世界聞名的水上城市”和“主要的交通工具”間的聯系
教學伊始,教師首先帶領學生閱讀單元頁明確語文要素。回顧五年級上學期教學“走進四時之景,初步感受景物描寫中的動態和靜態描寫”時的方法是聊讀。明確本課教學就是要通過聊讀繼續感受“動靜之美”。
在聊讀中,師生捕捉到第1自然段的信息“威尼斯是世界聞名的水上城市”,“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為什么會這樣呢?兩者之間究竟是怎樣的聯系呢?“艇(? )人(? )城(? )”就成了本課教學的模塊(筆者所運用的一種結構化閱讀教學的范式)。
不難發現,課文圍繞小艇主要寫了三方面的內容:獨特的外形特點、船夫高超的駕駛技術、小艇與人們日常生活的聯系。這三方面的內容重點說明了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其描寫方法主要就是“動靜結合”。那么,教學的策略就應該是:置身“艇(? )人(? )城(? )”的模塊中,以聊讀的方法揣摩課文語言的“動靜之美”,分層感悟“威尼斯是世界聞名的水上城市”和“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之間的關系。
二、推進聊點:“介紹小艇的外形”“聊聊坐船的情趣”及“為威尼斯代言”
圍繞“用聊讀的方式體會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表達效果”這個大概念,可以設置“當小導游介紹威尼斯的美景”這個大任務,下設“介紹小艇的外形”“聊聊坐船的情趣”“為威尼斯代言”三個子任務。它們也是聊讀教學的聊點。那么這些聊點該如何推進呢?
首先,根據課文的描寫,當小導游的首要任務是“介紹清楚威尼斯小艇的特點”。介紹特點,先要讀出第2自然段所描寫的小艇的特點:用算一算“二三十英尺長”到底有多長的方式體會其長;用看圖片的方式體會“又窄又深”,有點兒像獨木舟;用想象新月畫面的方式感受其船頭和船尾向上翹起的奇特;用模仿水蛇游動的動作體會其“行動輕快靈活”。讀出這些特點后,教師引導學生當小導游來介紹威尼斯這獨特的小艇,注重介紹出它的特點,實現了由讀到說的實踐遞進。
其次,當小導游的任務是“聊聊坐船的情趣”。這種情趣先是來自小艇行駛的環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邊讀第3自然段邊想象艇內的陳設,以及河道上形式不同的石橋和岸邊聳立的古建筑,身臨其境地體會乘坐小艇所見的獨特景致;并且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暢快表達這種情趣。這種情趣還來自第4自然段所描寫的船夫的駕駛技術特別好。“來往船只很多”“不管怎么擁擠”“遇到極窄的地方”這3種情況,他總能應對自如。作為乘客,“我們的眼睛忙極了,不知道看哪一處好”。教師則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理解,并聊聊這種情趣:“艇(動)人(動)城(動)”。
再次,當小導游的終極任務是“為威尼斯代言”。仍舊在“艇(? )人(? )城(? )”的閱讀模塊中,閱讀第5自然段得知威尼斯人的生活都離不開小艇,小艇與人們的關系十分密切,難怪作者說它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白天熱鬧的情景令人們樂在其中,到了半夜戲院散場時,又是怎樣的情景呢?作為小導游,又會怎么介紹這幅美妙的景象呢?小艇一出動,城市就喧鬧,小艇一停泊,城市就靜寂。人動則艇動,人歇則艇歇,“艇(靜)人(靜)城(靜)”。
作家馬克·吐溫借著這個城市獨有的標志——小艇,描繪了游覽威尼斯的所見所感,圍繞著它的獨特造型、人們的坐船情趣、船夫的駕駛技術以及小艇與人們的密切關系這幾方面的內容,通過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相結合的方法把水上名城的風光韻味十足地表現了出來。教學更是通過聊讀的方式讀出了“艇(趣)人(趣)城(趣)”的閱讀情趣。
三、聊讀對話:品詞析句、想象體會、聯系生活及前后勾連
在聚焦聊點展開聊讀對話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綜合運用品詞析句、想象體會、聯系生活及前后勾連等閱讀技法帶領學生深入走進文本揣摩“動靜結合”的語言表達魅力。
首先,在“介紹小艇的外形”時,引導學生感受課文用人們熟悉的事物作比較,拉近了小艇與讀者的距離,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小艇的特點。對小艇奇特外形的描寫,是本文中初次進行“動靜結合”描寫。教學時通過縮句、改寫的方法,將原文改寫成“威尼斯小艇又長又窄又深,兩端翹起,行動靈活”。通過比較賞析的方法感受清幽的新月帶給人的寧靜祥和,田溝里的水蛇又賦予了小艇靈動之感。這就是“動靜之美”,師生一起通過情感朗讀來充分體會。
其次,在“聊聊坐船的情趣”時,讓學生欣賞視頻中兩岸的古建筑,讓學生“坐著小艇”領略了周圍的景物,沉浸在古建筑的文化氛圍中,提升了學習興趣。同時,根據語境“跟來往的船只打招呼”,感受這“說不完的情趣”。在介紹“船夫的駕駛技術特別好”時,先是讓學生找到三種情況下的駕駛,再關注作者用上關聯詞的連貫表達“不管……總能……總能……而且……還能……”,最后讓學生用上這種表達方式介紹坐船情趣,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
再次,在“我為威尼斯代言”環節,從“艇(動)人(動)城(動)”到“艇(靜)人(靜)城(靜)”的漸變,可以運用賞讀的方式指導讀出變化。對于白天動態描寫的朗讀,可以用輕快活潑的語氣;對于夜晚靜態描寫的朗讀,則可以用舒緩沉靜的語氣。回顧全文,從中自然體會到“艇(趣)人(趣)城(趣)”的閱讀意境。
四、形成組塊:遷移讀法與寫法鞏固對“動靜結合”的學習所得
首先是對比閱讀課文與“閱讀鏈接”中朱自清的《威尼斯》片段及法國作家喬治·桑的《威尼斯之夜》,三者都按照一定的游覽順序寫,都寫到了小艇,都有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都表達了對威尼斯的獨特感受。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賞讀體會,鞏固“動靜結合”寫法的魅力。
其次是引導學生將自己設定成一位導游,把坐上小艇游覽時的感受,所見所聞介紹給家人和朋友。以“清晨,古老的威尼斯漸漸蘇醒了……”為開頭來展開介紹第二天清晨,城市蘇醒后,河道里小艇的樣子,乘坐上學的見聞和感受等等。以此固化本課對于“動靜結合”手法的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