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再華
【摘要】很多學生家長忙于工作,對學生生活上的關心遠大于對學習上的關注,致使一些學困生無法在家庭中得到更多學習方面的指導,進入高年級后,數學學科知識難度大大增加,學習倦怠的表現也會進一步加大.基于此,文章從教師、學生、家庭三個方面分析了學困生產生學習倦怠的原因,并從尊重學生、引導學生、循序漸進指導學生、激發學生興趣、推進活動五個方面細化舉措,以期轉化學困生“學習倦怠”心理.
【關鍵詞】高年級數學;小學;學困生;學習倦怠;對策研究
引 言
小學五六年級的數學教材難度會出現較大提升,如五年級開始對方程、分數、圓進行較深入的研究,六年級的立體圖形、復雜的分數應用題等知識都對學生提出了較大的挑戰,很多學生在這一階段成績會出現明顯波動,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明顯降低,一些學生出現上課時不認真聽講、作業一片空白等一系列讓教師覺得“抓不上手”的現象,這些都可以歸納為“學習倦怠”這一概念范疇,而一旦出現這樣的現象,又會進一步導致學生學習成績下降,進而形成惡性循環.如何在這一階段更好地引導學生重新步入正確的軌道,是一線教師一直思考的難題.
一、找準成因,有的放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一味地把責任推脫到學生身上,顯然無法真正解決問題.教師應先分析學困生產生學習倦怠的原因.
(一)師之精力有限
教育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地位.教師的教學態度對學生的影響是決定性的,一句話、一個動作都可能直接決定了一名學生對這門學科的學習態度.初接一個班,教師的耐心很足,對學困生的容忍度相對較高:正面評價、細心講解、學生結對等措施有條不紊,對提升學困生學業素養的信心充足.隨著時間推移,學困生逐漸暴露很多缺點,如作業拖沓、接受能力慢、基本能力差、前面知識欠賬多等,一次兩次教師都能接受并通過找家長、與學生談心等方式嘗試解決,而高年級學生的學習習慣基本成型,想去改變難度很大,教師多次嘗試仍不見起色,耐心逐漸被消磨,進而產生挫敗感,逐漸對學困生降低關注,而學困生發現自己又被忽略了,進而對學習更加失去信心.
(二)家之關心不足
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學生家長的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孩子的父母普遍都是上班族,早出晚歸,周末可能還要加班,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很少,為了彌補孩子這方面的缺失,父母對孩子物質上有求必應,片面認為讓孩子吃好、穿好、玩好就是對孩子的關心,但對學習卻過于放松,沒有進行具體規劃和具體要求.這點在農村家庭表現得尤為突出:很多學生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平時都是和爺爺奶奶在一起,父母難得回家后,都是想著如何讓孩子好好享受一下,平時卻很少和孩子交流學習,久而久之,孩子也逐漸養成了貪圖物質享受的習慣,對學習缺乏興趣,覺得家長也沒有在這方面過多的關注,只要基本說得過去就行,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家長的態度影響了學生,這方面的因素在學生學習倦怠的形成中占據了很大的比重.
(三)生之自我放棄
教師、家長等外因是造成學生學習倦怠的因素,但最終產生決定性因素的還是學生本身.學生為什么對學習不感興趣?其一在于學習的壓力大于對他們的吸引力.學生的生活中有很多的誘惑,就像水流一樣,總是偏向于沒有障礙的地方,舉一個簡單的比較:游戲和學習,哪個對學困生的吸引力更大?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家長關心的錯位讓孩子過早的接觸了手機、電腦等誘惑性很強的電子產品,并很容易對此產生了依賴.在游戲中他們很容易獲得成功的快感,而學習就不一樣了,在他們看來困難重重,兩相對比,孩子本身的自我約束力就不強,再加上家長缺乏必要的教育和引導,導致他們的興趣完全從學習上偏出.其二在于學習習慣和方法欠缺.學生聽課分心、作業不按時完成等,導致他們缺乏對知識足夠的理解和練習.學習方法方面缺乏規范的解題思路和靈活的解題方法,導致他們不能很好地完成各項學習任務,不斷產生挫敗感,再加上教師的忽視、同學們的不當言語,讓他們自我放棄,認為自己反正學不好,不如不學,從而產生了學習倦怠情緒.
二、細化舉措,有效轉化
學困生本身知識基礎和學習習慣就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如果教師再不對他們的學習倦怠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么他們的學習及成長過程中會更加迷茫.
(一)師德為先,尊重學生
很多例子都證明,學生愛上一門學科是從“愛上一位教師”開始的,小學階段的學生尤為明顯,在他們的認知中,教師的地位是崇高的,特別在學習方面,其地位是高于家長的,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學困生難免在學習習慣和學習成績上有一定的欠缺,教師不能因此對他們有偏見,他們雖然在學習能力上有待進步,但是在其他方面可能就有過人之處.教師應從這點出發,尊重每一名學生,不放棄每一名學生.
筆者所在班級已經是五年級了,但還是有一名學生基本的兩位數四則運算都不會,每次交上來的作業也基本上都是抄的答案.但是只要他交作業,每次筆者都堅持仔細批改,有錯的安排訂正,如果問問題,也是耐心詳細講解.但實際上,他是根本聽不懂的,只不過是來確認一下答案.同時,筆者將他的座位也調到了靠前的位置,并把整理作業這一“重任”交給了他,每次他也都能整理得井井有條.這樣的孩子為什么筆者還要堅持不放手呢?其實道理很簡單,排名最后的一個你只要沒有放棄,那么比他稍微好一點的學生他自然也不會認為教師會放棄他,他們才有學習的動力.
(二)逐個分析,引導學生
“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于出頭處謀自由.”這是陶行知先生的名言.這句話對解決學困生的學習倦怠同樣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僅僅尊重他們是遠遠不夠的,教師的最終目的是讓他們得到適合自己的發展,并盡可能在學習方面取得更好的進步.因此,教師還應針對他們每個人的不同特點進行分析,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找到需要改進的地方,同時更要幫他們找到自己的閃光點,并在平時教育工作中及時發揮他們的特長,樹立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和其他學生是一樣的,是平等的,從而不斷激發他們的學習進取心.
筆者班級中有一名學困生,平時學習上比較懶惰,經常不做作業.后來在和同學、家長的了解中,得知他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平時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對電腦、手機游戲特別著迷,再加上其原來學習就不出色,認為自己反正學不好,不如不學,省下時間來玩,但其實他腦子還是很靈活的.針對這樣的學生,筆者推薦他加入了班級出黑板報的團隊中,這個團隊中原來都是由班級上優秀干部組成的,他進入團隊后,主要負責在網上找素材,幾次任務完成后,他逐漸找到了自信,發現那些優秀的學生也有需要他幫忙的地方,學習的熱情也逐步提升了.
(三)悉心指導,循序漸進
正如前文所述,高年級的數學學習難度發生了較大的遞進,對學困生而言,由于其學習基礎本來就比較薄弱,學習能力也有所欠缺,他們遇到的困難就更加大了,反映在他們的學習中,表現為對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的興趣還是比較高的,但是對于難一點的就很容易產生畏難情緒.
當代杰出的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一定要培養學生的興趣,要使學生對一個學科有興趣的最好辦法是使這個學科值得學習.”學困生對于一門學科的興趣在于有沒有成功的體驗,在數學學科中其實就是能不能把題目做出來.對于這個要求,教師要多想辦法,優先滿足他們.首先,學習要求不能太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對學困生進行分層教育,以課本上的基礎題為主,例題學透學實,基本關系理清理順即可,個別提高題可以有選擇的放松對他們的要求,在此基礎上再謀求進步.其次,教師要適當總結出簡潔實用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以便于他們能“依樣畫葫蘆”,順利完成解題過程,從而產生成功的體驗.比如,在教學“行程問題”時,常見的幾種題型:從兩地相向而行(甲、乙兩車從A,B兩地同時出發)、從同一點背向而行(甲、乙兩車從同一地點,背向而行)、從同一點同方向而行(甲、乙兩車從A點同時出發,前往B地).對于學困生而言,比較難理解,教師在教學時,可用畫圖的方式進行講解,總結出“方向相同用減法、方向相反用加法”的規律,再通過再題目中畫出關鍵句等形式讓學困生掌握規范的解題思路,學生只有會做了,才會有繼續學習的興趣.
(四)學以致用,激發興趣
學困生之所以對學習提不起興趣,一個很大的原因還在于他們認為學習和生活是脫節的,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在生活中并沒有什么作用,教師在平時教學中就應該關注這一點,采用措施強化學習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1.教學內容情境化
教師可將課本知識融入具體的生活場景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實際場景中進行學習和思考,讓他們認識到知識的實用性.比如,在教學“小數加減法”時,教師可以設計超市購物的場景、在教學“圓”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選用工具畫出一個足夠大的圓形場地等.
2.教學手段現代化
學生能接觸的科技產品越來越多,教師再靠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或者簡單的幾張圖片顯然是難以吸引學生長久關注的,對于學困生尤是如此.因此,教師要多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從學生感興趣的部分入手,在教學中也要注意教學語言的藝術性,比如采用順口溜、講故事等方式引導需要幫助的學生進入積極主動的思維狀態.
3.教學評價分層化
不同學習狀態的學生應該有不同的評價層次,對于學困生而言,他們的評價標準就不能和學有余力的學生等同,這點教師應該做到心中有數,并在教學中貫徹落實,比如教學練習的層次化、問題設計的層次化等,要讓這部分學生跳一跳就夠得著,能吃到果子,才會讓他們的興趣更高,避免過高地要求讓他們產生挫敗感,從而學習喪失信心.
(五)多方協作,活動推進
1.班集體整體推進
作為學困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團隊,班級中學生與教師對他的看法會直接影響其轉化的成效,因此班級這個團體必須心往一處使.首先,各個科任教師之間要加強溝通與協作,班主任要在其中要發揮聯絡員的作用,讓轉化的計劃與措施能得到全體教師的支持,在此基礎上各項舉措的開展才能更有效果.其次,學生間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學生之間很容易會因為成績的原因而形成不同的圈子,學困生有可能會因為無法融入其中而產生自卑等不良情緒,從而影響教師的轉化工作.對此,教師在轉化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班會等形式對所有學生進行教育,讓他們樹立正確的觀念,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參與到轉化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結對幫扶等形式,讓學優生與這些學困生結對,這樣做不僅可以讓學困生融入班集體,而且可以提高學困生轉化的效果.同樣的題目教師可能怎么講,學困生都覺得無法理解,因為教師總是站在了成年人的思維上進行講解,這時如果換成一名學生,他的語言和思維會更貼近學困生的思維習慣,這就是教師無法做到的事,學生之間反而更容易達成.
2.與家庭教育同步
學困生學習倦怠的形成,光有教師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教師的轉化工作還應得到家長的支持才會產生更好的效果.以筆者所在的學校為例,學校地處城鄉接合部,很多孩子家長都在城里買了房子,他們的子女也到了城里就讀,留在筆者學校的孩子父母大多長期在外打工,而孩子是由爺爺奶奶在照顧,他們的教育理念落后,對學生學習的指導也力不從心,這可就導致教師的要求有時候也得不到有效落實,從而成為教師轉化工作落實的一大阻礙.對此,教師可以通過家訪的形式,了解學困生的家庭情況,逐個分析每名學生存在問題,并就學困生轉化工作與家長進行溝通,讓學生家長了解教師在做什么、準備怎么做,爭取他們的理解和支持.此外,教師也可以采用家長培訓等形式,更新家長的教育理念,并讓家長掌握科學有效的教育方式,這樣才能形成合力,讓學困生學習倦怠的轉化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活動中推進
學困生學習倦怠轉化并非一蹴而就的,有可能一段時間下來,學生的進步并不明顯,使得他們無法繼續堅持.因此,教師需要通過不斷的鼓勵才能樹立學生的信心,教師可以組織有針對性的活動,如舉辦學習報告會、進步之星評選的方式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讓他們對自己建立自信.同時,學校可以組織專門的活動,如以年級為單位組建學困生的社團,定期開展活動,讓學困生感受到學校對他們的重視,學校也可以在期末的評優評先中為其設定專門的獎項,讓他們也能得到獎狀,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結 語
“心如花木,向陽而生.”為提高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加強對他們的關注,要讓他們掌握簡潔有效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只有讓他們體驗了成功,才能更好地解決學困生學習倦怠問題.同時,教師應積極爭取家庭和社會的支持,形成教育合力.教師只要堅持始終為學生的心,那么他們心中的“暖陽”,終會融化“學習倦怠”這塊堅冰,讓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文韜.農村中學學生學習倦怠初探及應對策略[J].數學大世界(上旬),2017(01):50.
[2]干超.農村小學生學習倦怠的現狀調查[D].濟寧:曲阜師范大學,2021.
[3]柯陽宇.高一學生數學學習倦怠、學業情緒調節策略與數學成績的關系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