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
【摘要】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進一步指向核心素養的培養,旨在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科學探究精神、問題解決能力以及綜合素養,這便對當下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文章從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思考與實踐兩方面出發,闡述了培養小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以及原則,并提出了幾點培養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數學;核心素養
引 言
數學核心素養不僅在于學生對于基礎性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還在于學生能夠在數學的學習與實踐中形成數感、量感、符號意識、運算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推理意識、數據意識、模型意識、應用意識、創新意識.因此,小學數學教學絕不僅僅是單項的知識傳輸,而是綜合性的、全面性的能力培養.這就要求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發揮育人功能,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以及綜合能力的發展.
一、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思考
(一)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
1.促進學生數學思維意識的形成
數學思維與數學意識是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新課標的提出,能夠促成小學教學內容與方式的升級,有利于數學核心素養培養成效的提升,從而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與意識的形成.
2.促進學生科學探究精神的形成
科學探究精神是社會建設與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優化思考問題的方式,以及樹立創新與創造意識,促進學生科學探究精神的形成.
3.促進問題解決能力的提高
問題解決能力是新課標以及核心素養所指向的最終目的.落實新課標任務,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加強學生動手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有利于促進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提高.
(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原則
1.生活化原則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具有重大意義的教育思想,該思想既是當代教育的重要理論導向,也是新課標對于教學所提出的長期性目標與要求.這就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與核心素養的培養中,教師要遵循生活化原則,將生活與數學教學緊密結合,從而提高學生對于知識技能的實際應用能力.
2.自主性原則
自主能力的培養一直是新課標以及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雙減”過后,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更是成為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關鍵因素.此外,自主能力也是新時期教育背景下“以生為本”的體現.因此,在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過程中,教師要遵循自主性原則,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探究能力.
3.綜合性原則
新課標強調了一項新的教學要求,即建立學科關聯,實現學科的有機整合,實行“跨學科”教學.該要求的目的在于將學科知識進行整合,加強學生與學科知識、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充分發揮課堂價值,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中,教師需要遵循綜合性原則,挖掘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聯,建立教學融合的切入點,從而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技能,立足更加全面的領域深度掌握和運用數學知識.
4.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學生樂于接受一切學習活動的前提條件.在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中,教師需要遵循趣味性原則,以趣促學,構建輕松、愉悅、充滿活力的數學課堂.在該原則下,教師可以采用游戲教學、情境教學、實踐教學等方式,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攻克數學難題的信心.
二、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策略與實踐
(一)強化運算教學,培養學生數感
數感即數學感知力,具體表現為學生對于數字關系、數量關系以及運算的敏銳程度.數學學習的要素與基礎條件,除了思維能力,另一項便是數感.與思維一樣,數感同樣是學生所要具備的核心素養與能力之一.運算是培養學生數感最直接的途徑,教師可以通過強化學生的運算能力,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以“四則混合運算”練習為例.該練習目標主要在于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運算順序與算理.比如,教師可以列出以下算式:
3+7×(5+2);5+5×(6-3).
如此,通過基礎性的運算練習強化學生四則運算能力.還可以逐漸提升難度,如
判斷題:
3+7×(5+2)=3+7×5+2( )
5+5×(6-3)=5+5×6-5×3( )
算式變換題:
3+7×(5+2)變換;5+5×(6-3)變換.
如此,通過題型的變換鍛煉學生對于數字的靈敏度.此外,估算也是培養學生數感的重要途徑,并且日常生活中,估算的使用途徑更加廣泛.基于此,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某校組織教師與學生一同參觀博物館,一張博物館的門票是12元,師生加起來一共43人,帶500元夠用嗎?在該問題驅動下,教師可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估算,如:方法一,先估算購買43張門票大概需要多少費用,再與費用總數進行比較;方法二,先估算500元夠買多少張門票,再與人數比較.
強化學生數學運算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數字的特點、運算的規律、數字之間的聯系等,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字的敏感度,提高學生的運算效率,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數感.
(二)靈活教學方式,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思維是數學學習的核心要素,對于學生運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推理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等皆發揮著重要影響作用.思維的活躍度是發展學生思維品質的必要條件.基于此,教師需要采用更加靈活的教學方式,發散學生思維.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同時,為了最大程度上鍛煉學生的分析與推理能力,教師可以增強問題情境中問題的矛盾性,激發學生的思維.比如教師可以設立如下問題:請找出下列數字的共同之處,并試著提出你分析到的結論:15,21,27, 33,36,39,45,66,129.
經過驗算,學生發現該組數字的共同點在于皆能被3整除,于是紛紛嘗試提出如下結論:
結論一:個位數為奇數都能被3整除;
結論二:個位數為3,6,9都能被3整除……
接著,教師又列出如下數字:11,13,25;26,23,49.并提問:“第一組數字個位數都是奇數,它們能被3整除嗎?第二組數字個位數分別為6,3,9,它們能被3整除嗎?”如此,學生則需要推翻自己的結論重新思考與分析.在新一輪的分析中,學生發現:15由數字1和5組成,1+5=6,6=2×3;21由數字2和1組成,2+1=3,3=1×3;…129由數字1,2,9組成,1+2+9=12,12=4×3.
由此得到新的結論:各個數位上的數字相加為“3”的倍數,則可以被3整除.
矛盾性問題情境的創設,能夠從假設、猜想、分析、驗證、質疑、再猜想、再驗證的一系列過程中充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學會站在更多角度,更加客觀地看待問題,從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品質與素養.
(三)開展教育游戲,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游戲是賦予數學課堂趣味的主要形式,也是學生普遍樂于接受和參與的學習活動.教育游戲即以游戲為形式,以教育為目的開展的一種娛樂與嚴肅并存的游戲教育方式.教育游戲與小學數學教學相結合,既能改善傳統數學課堂的單一與枯燥,又能避免學生過渡沉溺于游戲中,造成學習重點的偏頗.
例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與內容的不同,設計開展多樣性的數學教育游戲.
游戲名稱:地雷大戰;
游戲內容:乘法口訣表;
游戲目標:強化學生對乘法口訣表的記憶;
游戲方法:教師提前準備若干小紙團,每張紙團打開后上面有一道九九乘法算數題;教師隨機將紙團擲向學生,被擊中的學生打開紙條后,需要在3秒之內說出算數結果;如果3秒內沒有說出,紙團“炸彈”則會“爆炸”.
教育游戲的開展,能夠讓學生感受數學的趣味性與獨特性,使學生愛上數學,保持數學學習的熱情,從而以更輕松、愉悅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四)構建自主課堂,樹立合作探究意識
自主能力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保障,合作能力是學生學習以及未來工作與發展的必備能力,探究意識是發展學生創新與創造精神以及科學精神必不可缺的意識與素養.因此,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構建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以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
以“怎樣滾得更遠”的實踐活動課為例.
1.分組
教師在分組的過程中,需要盡可能科學、合理,即讓每一個小組的水平與能力持平,比如6人為一組,則需要搭配一名學優生,兩名中等生以及3名學困生,如此形成互幫互助的學習風氣,讓每一名學生都有所收獲.
2.設立問題任務
任務一:探究“角”與平面的關系;
任務二:猜想角度數與物體滾出距離的關系;
任務三:完成“小球實驗”并得出結論;
任務四:聯想實際生活中有哪些類似的問題.
3.自主討論
以小組為單位,學生針對任務一、任務二進行討論,初步擬出可能性結論.如:角度數越大,平面傾斜度越大,物體滾出的距離越遠等.
4.實踐探究
小組相互合作,一人定角度數,一人固定坡面,一人拋球,兩人測距離,另一人觀察與記錄每一次的實驗結果.
(1)材料準備
乒乓球一枚,木板一個,墊板若干,量角器一個.
(2)實驗過程
測量角度分別在30°,45°,60°,90°時,乒乓球滾出的實際距離,反復多次實驗.
(3)分析數據
計算和對比不同角度下乒乓球滾出距離的平均值.
(4)得出結論
角度呈45°時,乒乓球滾出的距離最遠.由此推翻最初的猜想.
5.自主討論
在得出結果之后,聯合生活實際,討論現實中角與平面關系的利用現象,如滑滑梯等.
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學習過程中,學生基于自身認知、背景、經驗等因素的不同,以及思維上的差異,從而能夠相互學習,汲取他人優勢,充實自身認知,并在不同觀點的討論中發展自身思維.
(五)實行跨科教學,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無論是新課標,還是核心素養的培養,最終都指向了“育人”目標,即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實現學生知識、技能與思想道德的共同提升.對此,教師可以結合新課標要求,建立學科融合,實行跨學科教學,從而增強教學的綜合性.
以“圓”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將本節課與傳統文化、美術、信息技術以及語文學科相融合.
1.與傳統文化的融合
通過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中國傳統貨幣、傳統圓盤瓷器、傳統團扇、蘇州園林中的洞門以及拱橋與水面拱橋倒影形成的景觀等.通過諸多傳統文化元素強化學生對“圓”的認識,豐富學生的知識見聞,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2.與美術學科的融合
在學習完圓的知識以及掌握畫圓的技巧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試著設計一款圓盤或團扇,要求傳統元素與現代元素相結合,以此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創新與創造能力.
3.與信息技術的融合
圓盤或團扇的圖紙樣本設計出來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按照自己的圖紙,在Scratch編程軟件中將其設計成電子版,以此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4.與語文學科的融合
學生可以自創一句詩或兩句四字短語與自己設計的圖案相呼應,如“陽光溫熱,未來可期”等,以此鍛煉學生的語言文字創作能力.
跨學科教學為學生的數學學習以及核心素養的發展提供了新的途徑,既豐富了數學課堂內容,又給學生帶來了多元化的學習體驗,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結 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與新課標目標緊密結合,教師應開展生活化、自主性、綜合性的教學,注重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有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創新與創造等綜合能力.在具體的課堂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分層教學、游戲教學、自主教學以及跨學科教學等方式,以靈活、創新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數感、思維、探究意識等,從而將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到各個層面,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科學探究精神以及問題解決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師仍需努力探索更加高效的教學方式,從而更好地實現新課改目標,推動小學數學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慶偉,周萍.小學數學知識建構教學的課程導向:跨學科綜合實踐教學[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22(05):23-26,57.
[2]楊秀春.如何在計算教學中培養小學生數感[J].天津教育,2022(29):183-185.
[3]錢焱.教育游戲與小學數學融合途徑探索[J].智力,2022(28):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