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星辰



摘要:勞動精神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與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契合。將勞動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是踐行“三全育人”機制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還是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關鍵。基于此,文章闡述勞動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包括創新思想政治教學方法、開拓社會實踐渠道、合理利用第二課堂等。
關鍵詞:勞動精神;高職教育;思想政治;教學路徑
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強調在統籌推進思想政治課課程內容建設上加強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等。可見,國家越來越重視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應積極將勞動精神融入日常教學。高職院校要培養出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不僅要求學生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還要注重對學生德育方面的培養,其中就包括勞動精神。那么,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潛移默化地融入勞動精神,高職院校需要依據學情、校情等各方面因素進行綜合探討。本文以安康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探尋勞動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一、勞動精神的內涵
勞動精神指的是廣大勞動人民在勞動過程中秉持的勞動觀念、價值理念,以及展現出來的勞動態度、精神風貌。“民生在勤,勤則不匱”的規誡,就強調了勞動于個人、于國家的重要性。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了勞動精神的核心,即“勤儉、奮斗、創新、奉獻”;2020年11月24日,勞動精神的內涵被確定為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勞動精神是高職院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技術型人才的關鍵,也是促進國家繁榮、民族強盛、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
二、勞動精神的時代價值及實踐意義
(一)踐行“三全育人”機制的有效途徑
新時代高校“三全育人”體制改革強調要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打破教學固化思維,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肩負著為社會發展培養人才的重任。高校只有注重勞動教育,才能幫助學生適應未來的工作崗位,激發學生參加勞動實踐的興趣和動力,使學生成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才能促使學生將自己的人生目標與國家需求相結合,讓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實踐能力,避免形成“好逸惡勞”的做事態度,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實現“為人民服務”的高尚目標。
(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時代訴求
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鼓舞全國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如今,中國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已經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也已開啟,正需要一大批愛崗敬業、吃苦耐勞、勤奮務實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挑大梁、擔大任。作為職業教育主戰場的高職院校,在培養技能人才時,需要將勞動教育貫穿始終,大力弘揚勞動精神,幫助學生肩負起建設國家的重任。
三、高職院校勞動精神教育面臨的問題
(一)依然存在學生勞動意識淡薄現象
自2022年11月25日起,筆者面向安康職業技術學院在校生隨機發放了線上《大學生勞動意識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共872份。受訪者基本情況如表1、表2、表3、表4所示。各分院學生占比較為均勻;月消費水平總體持中,超過70%的學生月平均消費水平在500元至1200元;受訪者家庭所在地絕大多數位于縣或縣級市以下,少數位于中等城市或大城市。調查結果顯示,安康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大部分家庭生活條件一般,對勞動的意義認識較為準確,愿意通過勞動改變生活現狀,但是依然有少部分學生存在“不勞而獲”“金錢至上”的價值取向,勞動意識較為淡薄。
(二)勞動教育方式單一、內容片面化
當前,高職院校開展勞動精神教育的模式較為單一。比如,陜西省安康市的多數學校選擇用定期大掃除的方式開展勞動教育,該方式看似直接讓學生參與了體能勞動,實際上更偏向是一種體能鍛煉,長此以往,不僅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反而容易導致學生產生抵觸心理,難以真正體會到勞動的價值,也無法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與此同時,高職院校注重職業教育,重點關注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存在一定的“重職教,輕勞教”現象,無法引導學生領悟勞動精神的精髓,最終致使勞動精神的整體教育內容片面化,割裂了勞動與專業之間的聯系,不利于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勞動精神。
四、勞動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必要性
(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
勞動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理念上存在一致性,均體現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符合新時代對技術技能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思政課中本就存在豐富的勞動教育元素,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章節要求公民做到“愛崗敬業”,踐行社會主義道德部分要求公民遵守職業道德,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這些均體現了勞動精神的內涵。所以,將勞動精神通過多方聯動、有機滲透的方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打破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局限性,同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使學生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增強勞動意識,真正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二)豐富勞動精神教育方式和內容的主要渠道
在面對高職院校勞動精神培養方式單一、內容片面化的問題時,思政課可以為每個學生提供學習和參與的機會,讓勞動教育走進課堂,并將勞動精神貫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通過成績、課堂測試、課后評價等方式將其具體化,既與“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又能豐富教學內容,增強勞動精神教育的影響力。
五、勞動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的路徑
(一)充分應用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以豐富的案例為載體,讓具體案例成為推進勞動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有效媒介,讓學生在對案例主人翁產生共情的基礎上,主動思考勞動的意義,保持課堂活力,豐富教學內容。比如,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馬班郵路信使”王順友、“敦煌的女兒”樊錦詩、“掏糞工人”時傳祥、“高爐衛士”孟泰等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的事跡,讓學生感受到平凡人也可以在平凡的崗位上通過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讓勞動精神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二)合理運用第二課堂
1.通過社會實踐推動勞動精神教育
在高校“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的推動下,思想政治教育已經逐步打破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之間的壁壘,充分利用第二課堂的育人資源,幫助學生更好地將理論運用于實踐。如今,高職教育不僅重視專業知識的培養,還注重技能的培訓,通常設有專門的實訓基地,并伴隨著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不斷深入,在實踐資源上有著先天的優勢。因此,思政課可以開展實踐教學的方式,如帶領學生走進勞動場所,聆聽勞動模范的故事,觀看勞動產品生產的過程,與社會勞動者進行面對面的接觸。這既能讓學生從中感悟艱苦奮斗的意義,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工作作風,又能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2.通過網絡教學推動勞動精神教育
針對《大學生網絡使用情況調查問卷》結果,如表5、表6所示,在平均每日上網時間上,超過51.61%的學生上網時間在4~8小時,19.03%的學生上網時間超過8小時,剩下的學生上網時間在4小時以內;在上網途徑方面,73.05%的學生通過手機上網,19.15%的學生用電腦上網,7.80%的學生使用其他方式上網,比如學校機房、網吧等。由此可見,高職院校的學生存在花費在網絡娛樂時間過多、學習時間過短的情況。近年來,各高校十分重視對新媒體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將勞動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網絡教育不失為一種好的教育途徑,既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又讓學生能隨時隨地依據自身情況進行勞動精神學習。
總而言之,勞動精神作為高素質勞動人才的必備要素,越來越受到高職院校的重視。而思政課作為一門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必修課,應將勞動精神融入日常教學。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需要結合國情、校情、學情,不斷探索、創新教育方式,將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以第二課堂為輔助,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錢濛.思政教育視角下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路徑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22(10).
[2]張韌韌.勞動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教學的方略探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32).
[3]楊博.“三大精神”在高職院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22(5).
[4]王平.新時代高職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制度保障[J].知識文庫,2022(16).
[5]邢夢潺.新時代思政教師助推高職學生勞動教育的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12).
[6]凌新文.“大思政”格局下高職院校勞動教育體系的實施探析[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2).
基金項目:安康職業技術學院2023年度院級教育科研基金項目“勞動精神融入高職思政教育路徑研究”,項目編號:AZJKY202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