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議題教學是一種新穎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模式,其可以改變傳統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模式,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生態。當下的議題教學存在著諸多的實踐誤區,具體表現為價值取向功利、操作機械化、課堂形式化等。議題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具有價值性、在場性、非形式性等特性。實施議題教學,教師要善于提煉議題、引導熱議以及升華論點。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議題教學;核心素養
作者簡介:劉桂霞(1981—),女,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實驗小學。
就課程性質來說,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活動性課程。活動性課程必須有一個主題,這個主題就是議題。對于學生來說,這樣的議題不宜“高大上”,而應當實在、具體。為此,教師可用議題的形式來推動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辨析活動。借助議題,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可以充分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議、動。站在立德樹人的角度,議題教學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思維、激發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興趣,從而能夠深化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認知,規范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行為。
一、議題教學的實踐誤區
當下的議題教學存在著諸多問題,如價值取向功利、操作機械化、課堂形式化等。這些問題讓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被動化、膚淺化、機械化、孤立化,由此導致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建構缺乏深度。作為教師,必須積極厘清問題,探尋其緣由、對策,這是教師實施道德與法治議題教學的使命與責任。
(一)價值取向功利
功利主義是教師實施議題教學的“絆腳石”。相比較于其他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范式,議題教學比較費時,有時還可能得不到統一的結論。而這正是傳統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所忌諱的。傳統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是一種價值灌輸的教學,這樣的一種教學用時少、成果多、考得好[1]。
部分教師在實施議題教學時,往往沿襲傳統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設置的議題多、任務密、活動多、問題多,導致學生的議題學習比較膚淺。部分教師在公開課上,為了凸顯議題的深度,往往會將一些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從而導致學生的思辨活動無病呻吟、裝腔作勢。
凡此種種,都是教學的功利心理作祟。真正實施議題教學,教師要摒棄功利性的價值取向,將教學的重心轉移到引導學生的思辨和研討上。
(二)操作機械化
部分教師在議題教學中,充當著學生“保姆”的角色,管得太多。這部分教師往往會對議題研討進行細微性的預設,這導致學生的學習成為一種機械化模式。在這樣的議題活動中,學生往往被教師“牽著走”。還有一部分教師的議題教學太過模式化,導致課堂充斥著假合作、假對話、空辯論等現象。
筆者認為,道德與法治的議題教學不應謀求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不應設置過多的任務、問題,不應束縛學生的思維和想象,而應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開展自主性的研討、互動、交流。
(三)課堂形式化
筆者發現部分教師的議題教學課堂存在形式化的問題,如過度地使用技巧、堆砌辭藻等,但是教學的內容卻比較單調、貧乏。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生命最寶貴”時,借助多媒體課件展示學生旅游、吃大餐、享受視聽盛宴的場景;同時,教師設置這樣的議題:“同學們覺得生命是怎樣的?”接著,學生紛紛從生命的享受尤其是物質享受的視角進行研討。顯然,這樣的一種議題研討,是一種偏離生命本真意義和生活本真意義的研討,是形式上的研討。這樣形式化的課堂,讓學生難以獲得真正的感動,難以領略道德與法治課程真正的魅力。
二、議題教學的本真內涵
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實施議題教學,不僅要對議題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度剖析,還要把握議題教學的本真內涵。即教師實施議題教學,要從根本上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等問題[2]。議題教學要將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能力的提升與道德與法治素養的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一)價值性是議題教學的本質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的議題,不是簡單的問題,也不是具有統領作用的主題,而是蘊含著一定價值、能激發學生道德與法治認知價值沖突的問題。價值性是議題的本質屬性。
因為具有價值性,所以議題具有“議”的意義。議題應當可供商議討論,應當具有可議性和延展性。換言之,通過議題的研討,能拓展延伸學生的思維與想象的空間。議題研討是蘊含著一定價值觀的,體現一定價值取向的。
例如,筆者在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我們受特殊保護”時,設置這樣的議題:“同學們,我們是否應該受特殊保護呢?”通過這樣的議題研討,學生認識到未成年人受保護的重要性、必要性。由于議題激發了學生的認知沖突,因此不少學生都能舉例來論證,如小學生沉迷網絡事件、未成年人校園欺凌事件等。在議題研討之中,學生不僅認識到“我們應該受特殊保護”,而且認識到“我們應該受到哪些特殊保護”“怎樣受到特殊保護”。這樣一種能激發學生認知價值沖突的議題研討,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在場性是議題教學的樣態
議題教學不是傳統的“空對空”的辯論,而是一種在場性的活動。在場性是議題教學的樣態。“在場”讓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具有探索的空間。在議題研討活動中,教師不是簡單地引導學生判斷對錯,而是要引導學生將議題內容關聯一定的背景和事件。不同的情境往往會給學生帶來不同的理解。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時,創造性地將若干公共場所的模型搬進教室,并設計這樣的議題:“同學們知道這些地方的社會規則有哪些嗎?為什么要遵守社會規則?”在模擬的情境中,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形成了法治觀念,提升了道德修養,增強了責任意識。在互動研討交流的環節中,教師相機為學生呈現一些公共秩序良好的畫面。學生從點贊身邊人,再到點贊千千萬萬中國人,情感逐步升華,衷心地發出“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做中國人!”的感慨。
在場性能讓學生獲得真實的感受和體驗,能讓學生的議題研討活動更鮮活。面對教師創設的不同情境,學生會產生不同的理解。作為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議題學習的過程中,不要拘泥于知識的答案,而要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獲得感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培養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真正體現知行合一。
(三)非形式性是議題教學的邏輯
道德與法治議題教學應當淡化形式、注重實質。傳統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往往注重形式,而議題教學活動往往具有多維的思考空間。也就是說,在議題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質疑、反思、批判;鼓勵學生呈現證據、梳理因果;鼓勵學生審視歷史、分析利弊。通過這種非形式性的活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不盲從。
例如,筆者在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大家排好隊”時,引導學生圍繞“排隊與插隊”展開研討。為了深化學生對議題的認知,筆者呈現多個情境,如拿作業本時有人來晚了卻插隊,怎么辦?車子來了,遇到抱著孩子的阿姨怎么辦?通過對多種情境的研討,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認知不再簡單化、機械化、片面化,能夠對相關的“排隊”“插隊”問題形成辯證的思考。即“排隊”是一種公共規則,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要遵守這種規則;當遇到一些特殊情況時,又不能墨守成規,而應靈活變通,做到守規則、懂禮讓。
三、實施議題教學的有效策略
實施議題教學,要深化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認知。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提煉議題,善于應用議題,讓議題發揮驅動性作用。此外,教師還要善于創設議題的情境,引導學生搜集論證議題的相關資源,從而讓學生的議題研討活動更生動、更形象、更富有生命力。
(一)要善于提煉議題
議題是學生開展道德與法治學習活動的“眼睛”。議題不僅可以是教材中具有重要價值的問題,同時也可以是社會熱點。議題往往決定著學生議題活動的方向。好的議題不僅要有意義,同時要有趣味[3]。只有這樣,議題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一般來說,教師可以選擇具有爭議性、兩難性、啟發性、引導性、開放性、綜合性的議題來引導學生學習。
例如,筆者在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網絡新世界”時,根據學生上網遇到的實際問題設置“網絡的利與弊”議題,引導學生展開辯證思考:網絡給人們帶來了哪些便利?網絡給人們帶來了哪些問題?學生通過辯證思考,深刻認識到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接著,筆者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有效地、積極地應用網絡,從而讓學生的議題活動走向深入。因此,提煉議題,應當因題而生,緣題而走。
(二)要善于引導學生熱議
提煉出相關的議題之后,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圍繞這個議題展開研討。如果說,議題解決的是“議什么”的問題,那么,熱議解決的就是“怎么議”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創設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圍,如可以用“圓桌會議”等形式開展議題研討活動。在引導學生熱議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議論時間,不要隨意打斷學生,但要注意積極地跟進、調控。
例如,筆者在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我們小點兒聲”時,請學生回憶自己在生活中發現的喧嘩情境,并引導學生圍繞這些情境進行熱議。通過熱議,學生深刻認識到喧嘩、吵鬧不僅是不禮貌的行為,還是侵害他人權利的行為,甚至有可能是違法行為。
在議題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熱議,充分彰顯議題的價值、體現議題的魅力、突出議題的意義。議題的熱議要建立在教與育的交匯點上,建立在學生的需求點上,建立在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的重難點上[4]。
(三)要善于升華論點
教師的議題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研討,還要引導學生升華論點。在議題活動中,學生的認識是逐漸深化的。在議題研討活動前,學生的認識往往比較單一、膚淺,而通過議題研討活動之后,學生對議題的認識往往會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升華。
例如,筆者在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時,發現學生一開始對煙酒與毒品的認識比較膚淺,沒有充分地認識到煙酒與毒品的危害。教師提出議題:“煙酒與毒品分別有哪些危害?”從而讓學生對煙酒與毒品的種類、表現、危害有更為深刻的認知。此外,筆者為學生展示正常人的肺和長期吸煙者的肺,這讓學生感到震驚。如此,學生對吸煙、二手煙的危害將不再漠視,而是十分重視。
結語
基于議題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要以議題為紐帶,以研討為方式,以素材為支撐。實踐證明,議題教學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興趣,激活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思維。議題教學改變了傳統的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模式,營造了良好的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態。
【參考文獻】
[1]沈雪春.議題式教學簡論[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2018.
[2]曹中海.基于核心素養的思想政治課議題式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132.
[3]徐靜.議題式教學生命力的提升之道[J].新課程導學,2020(S1):83,89.
[4]鐘啟泉.“核心素養”賦予基礎教育以新時代的內涵[J].上海教育科研,2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