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秋蓮
摘 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做好黨的民族工作的戰略任務。民族地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應充分發揮主渠道作用,全過程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
關鍵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地區;思政課; 全過程
Integrating Consolidating the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in Ethnic Areas
Zhong Qiulian
(Marxism Department,Baot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Baotou,Inner Mongolia 014035)
Abstract:Consolidating the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s the strategic task to do the Partys ethnic work in the new era.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in ethnic areas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main channel,integrate consolidating the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nto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and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national view.
Key words:consolidating the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ethnic area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whole process
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中指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的基礎、民族團結的根本、精神力量的靈魂”,[1]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時再次強調,“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要緊緊抓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2]
高校作為為社會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多年來我們在人才培養中一直強調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在立德樹人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當前我國民族工作的戰略任務,將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全過程,在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也是進一步拓展思政課的教學內涵的必然要求。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科學內涵與現實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內國際的復雜形勢,我們黨創新民族工作理論,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內涵,是有效抵御各種極端、分裂思想的滲透顛覆和增強辨別是非能力的有力思想武器。在教學過程中,如何給學生講清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科學內涵,使他們真正深刻理解、接受、形成理論認同,并落實到自覺行動中是我們目前需要解決的直接現實問題。
1.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涵
著名社會學家陳連開指出“中華民族,是中國古今各民族的總稱,是由眾多民族在形成為統一國家的長期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民族集合體。”[3]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也指出”中華民族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去你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同一體”,[3]他并于1989年創造性的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統一了中國學術界的思想,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基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所說:“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4]
2.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各民族休戚相關的命運共同體
縱觀國內外的歷史與現實,民族關系問題一直是決定多民族國家能否長治久安的重要因素。民族關系和諧,往往國富民安,社會安定。反之,則國家內憂外患,社會動蕩。因此,維護我們的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既是國家的基本職責也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所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就是“對歷史上中華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交往交流交融的認同,是對56個民族同呼吸、共患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命運共同體認同。”[5]思政課教師應緊密圍繞民族團結教育的核心要求和相關社會熱點問題,結合思政課總體教學目標,以多種形式向大學生闡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重要性,激發廣大學生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的意識,自覺抵御各種極端民族主義、民族分裂主義思想的滲透。
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意義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調整,世界局勢動蕩,這直接導致世界范圍內的民粹主義、民族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的發展態勢遭遇挑戰,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盛行,世界各國經濟活動受到非經濟因素嚴重沖擊。西方敵對勢力與我們主流意識形態的斗爭更加激烈,我們面對的形勢比以往更加錯綜復雜。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優化經濟結構,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依然保持了經濟中高速增長。但客觀來說,我國面臨著更加復雜多變的國際與國內發展環境,在此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根本的思路。在思政課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民族地區教師尤其要重視民族觀教育,在統一的思政課教學體系中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容,使學生認識到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有關民族、宗教的新聞輿論熱點,抵御民族分裂主義思想的滲透,自覺踐行民族團結。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現狀
筆者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題通過知網文獻檢索,顯示截止2022年9月20日共有5927篇相關文獻,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內蒙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為題檢索,文獻數量為0篇,而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為題檢索,文獻數量僅為1篇,從文獻檢索的結果可以看出近幾年學術界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相關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從高校思政課程綜合化建設角度看,突出思政課程對民族地區高校學生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系統性培育研究方面仍有待加強。
按照教育部的相關要求,在開設本科六門(專科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之外,內蒙古自治區高校普遍開設《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現更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課程已經多年,是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主渠道。但在其它思政課程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學內容是相對較少且缺乏系統性的。因此,民族地區高校的思政課的教育教學改革應按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整體要求,按照各門課程的特點,深入分析提煉,結合自治區的具體情況從課程與教材體系及實踐教學等方面全方位構建培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整體框架。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民族地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具體思路
(一)結合課程特點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課程及教材體系
目前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統一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統編教材,每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各有側重。因此,民族地區高校在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時要遵循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的原則,重點結合內蒙古自治區的特有情況,根據每門課程的特點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大學生思想當中。教師要加強對內蒙古民族構成的歷史和現實的研究,深入挖掘地方史和近現代革命史,將不同歷史時期的典型案例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有機融合。
在《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學中,要緊密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在不同歷史時期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闡釋,重點融合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族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環境建設等方面加以擴展和解讀,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與現實問題。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治》教學中拓展愛國主義主題內容,以民族地區的各種典型案例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維護民族團結就是愛國”,讓學生們認識到促進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在《形勢與政策》教學中要結合每個學期的宣講主題,客觀分析我國目前改革發展所處的現實背景,結合西方國家以人權、民族、宗教問題干涉我國內政的相關事件,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國家的大政方針和民族政策,對干擾破壞民族團結的錯誤言論有正確的判斷并能自覺加以抵制。同時,各課程之間教師要加強集體備課,使整體教學環環相扣,突出重點,避免教學內容重復,形成系統化的教學思路。
(二)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容成為特色主題
近年來,各高校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開展,圍繞教學目標和地區、學校具體情況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深入研究如何借助更多形式的實踐教學活動提升思政課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教學效果,是民族地區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
在實踐教學環節,思政課教育教學可深植當地歷史文化資源,組織學生參觀各地博物館定期舉辦的民族團結相關主題活動,更切實體會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組織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從近現代革命史維度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感性認識;請校外民族團結模范進校園,通過先進模范人物的鮮活事例引領大學生踐行民族團結。民族地區高校除了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中突出民族團結的教育元素之外,還應充分發揮教育過程中的隱性教育的功能,注意挖掘本校各族大學生互幫、互助的典型事例,引導大學生從身邊做起,踐行民族團結。
此外,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思政課教學部門還應打破部門壁壘,加強與學校團委、學生工作部、統戰部等部門的通力合作,拓寬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活動的思路。思政課教師可以積極參與團委開展的暑期“三下鄉”活動,和學生一起深入了解自治區老少邊窮地區的生活狀態,真正理解黨和政府的精準扶貧工作,從現實層面理解精準扶貧在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中的重要意義。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引導學生創作詩歌、小品、書畫、剪紙等多形式文藝作品,并提供平臺加以展示,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更深入直接地理解國家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學生內心。
總之,在引導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政課教學活動中,教師自身要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正確和深刻的認識,要用對中華民族五千年源遠流長文化的熱愛和對偉大祖國的熾熱真情感染學生,并在教學活動中平等、尊重地對待各族學生,以身作則,在生活和工作中做促進民族團結的模范。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J].今日民族,2019(Z1):1-2.
[2]習近平.習近平 2022年3月5日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lh/2021-03/05/c_1127174574.htm.
[3]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89:113.
[4]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9-28(02).
[5]習近平.習近平出席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www. gov. cn/xinwen/2021-08/28/content_ 5633940. htm.
[6]鄧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J].昌吉學院學報,2020(2):41-46.
[7]王文光,徐媛媛.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與發展的歷史過程研究論綱[J].思想戰線,2018,44(2):70-74.
(責任編輯 蔚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