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時代背景下的德育要堅持以生為本,從學生的精神成長需求出發。面對當下的初中學生,“欣賞型”德育管理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班主任可以通過對比審美奠定“欣賞型”德育的根基,在學生的自我期待中彰顯“欣賞型”德育的核心,在知美踐美中鎖定“欣賞型”德育的關鍵。同時,“欣賞型”德育要求班主任要采用高品質的德育內容、啟發性的德育方式,引導學生開展生態性德育活動。
[關鍵詞] 班主任;德育管理;“欣賞型”德育;實施途徑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這為當前初中德育管理提供了明確的要求。根據這一要求,初中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去優化德育,而“欣賞型”德育就成為重要的管理思路。所謂“欣賞型”德育,是指通過組織德育內容、德育過程、德育情境、德育形式等要素,來呈現道德之美、德育之美、師表之美和德育對象本身品格之美,以引起并維持學生對道德的主動欣賞,從而逐步提升學生道德境界和道德生活品質的過程。從目前的研究現狀看,“欣賞型”德育在一定程度上處于研究空白。由于各種現實條件的制約,班主任在面對學生的時候,往往都立足于某一任務的完成或目標的達成,很少有從學生成長的角度持續關注學生。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之下,“欣賞型”德育的內涵更應得到班主任的關注與重視,班主任要認識到“欣賞型”德育之于學生成長的促進意義,在日常教育過程中實施“欣賞型”德育。班主任要關注其實施根基,抓住其實施核心,同時還要鎖定相關的實施關鍵點,這樣才能讓“欣賞型”德育得到落實。接下來,筆者分三點進行具體闡述。
一、對比審美奠定“欣賞型”德育的根基
對比審美是指在“欣賞型”德育過程中,班主任引導學生對日常學習、生活中的言語和行為進行對比,從而判斷什么樣的言語、行為是合適的,是不會引起他人反感的,以此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德育觀。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說:“知識即美德。”這是指一個人在擁有了判斷、審視言行的知識之后,就會擁有能夠與他人、與世界相處的美的德行。由此可見,班主任要讓學生認識到“德”不僅僅是一種“真”的認知,也是一種“美”的認知,更是一種“善”的認知。
美的認知不是靠講授得來的,而是學生在體驗的基礎上通過對比獲得的。如果在思考的基礎上給學生更多的辨析機會,那美的認識就會更加牢固。班主任可以研發、設計一些“認知沖突”性的、“兩難思辨”性的問題,不僅著眼于審“美”,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同時也敢于審“丑”,聚焦學生的“問題點”,進而引導學生通過思辨和評論去對比辨析,從而提升學生的道德對比能力。例如,中午在食堂就餐,有部分學生會主動幫助食堂人員分餐,做食堂工作人員的得力助手,而有的學生從來都是“等著吃飯”;有的學生每一次吃飯都能光盤,而有的學生盤子里總是留有一些飯菜;有的學生每一次吃完飯都能將桌面擦得干干凈凈,而有的學生對有著些許飯菜的桌面熟視無睹,等等。基于此,筆者在班級晨會中去引導學生對話、研討:我們應當怎樣就餐?隨后借助于多媒體視頻,從就餐的秩序、就餐的服務、就餐的過程、就餐之后的桌面清理等方面,引導學生進行正反對比,使學生在審“美”的同時審“丑”,在強烈的視覺沖擊下思索就餐禮儀與就餐文化。
事實證明,這種對比欣賞型的德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積極主動地轉變觀念、改正行為。通過這些現實性德育問題研討,學生能形成良好的就餐秩序,能主動參與到食堂管理和自我管理之中,能積極主動地打掃食堂衛生,等等。這樣的改變不是被動的、無奈的改變,而是基于學生對相關行為準則的深度認知、認同基礎上的改變,因而是快樂的、幸福的改變。
對于學生而言,關于美的認識是一種對話性、啟發性、引導性的認知活動,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催生學生的德育發現,開發學生的探尋潛質、潛能。因此,班主任在實施“欣賞型”德育時,要在對比審美中引導學生形成關于美的認識,在思考辯駁中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
二、自我期待彰顯“欣賞型”德育的核心
“欣賞型”德育不僅要引導學生關注美的認識,更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期待。班主任要引導學生確立遠期、中期愿景并明確近期的目標,自主建構“自我的夢想模樣”“班級的發展模樣”。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作為一個社會的人,他做事的動機之一就是渴望偉大。”想象一個美好的未來,規劃、勾勒一個美好的未來,形成一種戰略思路,應當是班級德育的使命。例如,在每一學期開學之際,筆者都會讓學生暢談、描繪自己的理想,對相關的德育活動等進行謀劃等,同時也會讓學生暢談學年、學期的學習、生活目標。
社會學家庫恩說:“每一個人都有一個鏡中自我。”這種“鏡中自我”就是一個人在與他人互動中所形成的他人對自我的概念、觀念等。“鏡中自我”充斥著“主觀”與“客觀”——之所以“客觀”,是因為這些概念都是他人的評價;之所以“主觀”,是因為“鏡中自我”觀念是自我關于他人對自我評價的一種認知。自我期待就是要完善學生的“鏡中自我”,讓學生的“鏡中自我”走向完美。也就是說,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班主任應引導學生形成反思意識,要學會從他人的角度審視自己,看他人眼中的自己是否符合自己的期待。當學生從他人眼中看到符合預期的自己時,就意味著學生經歷了立美的過程。
事實證明,“自我期待”不僅僅是一種宏觀的建構,更是一種微觀的建構。當這些“小打算”“小算盤”得以實現時,學生就會在心中涌現出一種幸福感、成功感,就會有自己的“小確幸”。這種“小確幸”對于學生來說就是一種“美”的塑造。需要注意的是,自我期待不僅要求學生聆聽自我內心的聲音,更要求學生聆聽他人的聲音,班主任可以引導學生深度研討,對自我的愿景進行優化,通過多向的聆聽和多維的想象讓學生的愿景清晰化、最優化。
以自我期待為基礎的“欣賞型”德育,要以審美點為切入點;要通過建構愿景、建構目標、繪制藍圖等,來增進學生的德育活動信心;依據這樣的愿景,大膽設計、研發、開展德育活動,將德育愿景、德育目標、德育理想、德育藍圖等轉變為現實。
三、知美踐美鎖定“欣賞型”德育的關鍵
知美踐美是將關于美的認識、自我期待等可能性轉變為現實性的過程。在初中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了解學生的心聲,與學生進行對話、交往,引導學生進行研討、協商,通過知美踐美來塑造班級的整體形象。班級德育知美踐美,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增強學生的實踐力。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孩子們在學校得到的美的享受、快樂、滿足,都具有一種教育的力量。”在班級“欣賞型”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要培育學生的“大愛之心”,塑造學生的“大美之行”。對于學生來說,美不僅僅是一種認知,更是一種行為、一種文化、一種精神。在欣賞型教育實施的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到這一點,客觀上這是為了讓學生形成關于美的規律性認知;同時,從認知與行為、文化與精神的角度去認識美,本身也是“欣賞型”德育的目標。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班級德育的知美踐美是一種“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
教師要引導學生突破固有的思維模式定勢,積極地發現、發掘美的資源、美的素材等,以努力營造一種美的班級文化。如引導學生開展一些節日活動等,孝親敬老活動、植樹造林活動、學雷鋒活動、端午節活動、祭奠烈士活動、慶國慶活動等。除此之外,還可以引導學生開展一些班級特色文化活動、心理咨詢活動等。班主任要注重引導學生積極地設計、研發,積極地組織、實施相關活動,要讓班主任成為“平等中的首席”,使學生真正成為班級美育實踐的主體。學生知美踐美,不僅能實現學生的目標,同時也能實現班集體的奮斗目標;知美踐美讓學生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實現班集體的價值。
以美啟智、以美潤德、以美育人是“欣賞型”德育的有效路徑。基于審美、立美、創美,可以實現用美的手段、方式來引導學生。德育過程中要融入、滲透美的媒介,打造美的載體,要讓德育過程成為美育的過程,讓德育與美育牽手,讓德育以美的形式進行;要讓學生在美的氛圍、美的氣場中與德相遇、與德相伴。借助于美的內容、美的形式,讓美能豐盈學生的精神、潤澤學生的生命。班級“欣賞型”德育,既是一種生活德育,也是一種生命德育。作為班主任,要始終讓班級德育中的美永遠在場,讓班級德育中的美不斷顯現。
[參考文獻]
[1] [美]邁克爾·尼斯塔爾.心理咨詢入門:藝術與科學的視角(第三版)[M].張敏,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福建省龍巖師范附屬小學 將兒童放在教育的中央[J].中國德育,2017(13).
史春梅? ?江蘇省海安高新區仁橋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