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忠?侯志君?楊蓮?曾輝?張鳴珊?Tsai Cheng-Chung
摘 要|孝道是中國悠久傳統,養兒防老、養老送終在中國早已深入人心。《孝經》有云“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本文聚焦在專為太監退休成立的“養老義會”組織進行研究,清朝內務府太監以寺廟為依托,成立養老義會,入會者可以相互扶持,由年輕者照顧年老者,由后死者送先死者并負責春秋祭掃,此做法將中國古代家庭關系加以延伸,但太監的“終老之家” 雖有“家”的形式,實質卻是群體自助和群體內部的互助。在相同工作、相似年齡又無后嗣的太監群體中,從“擬親屬關系”到“類家族群體”的“抱團養老”模式,本文旨在探查全球最古老的互助養老模式與了解清朝太監們養老送終的需求。
關鍵詞|內務府;太監;互助養老;抱團養老;養老義會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家的組成一直是中國人養老的依托,具有中國特色的家庭孝道,曾被知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比喻為“反饋模式”,親代有哺育子代的責任,子代有贍養親代的義務,正所謂“養兒防老,積谷防饑”。相比“反饋模式”,費孝通認為,西方養老方式屬于“接力模式”,每一代都有撫育下一代的責任,卻沒有贍養上一代的義務,子女成年后像燕子一樣“離巢”,核心家庭從此變成空巢家庭。這種一度被晚清國學大師們所鄙視,認為西方文化既勢利又野蠻,道德與價值觀衰敗導致西洋老人晚景凄涼的生活處境,反觀如今的中國卻也成了擺在眼前的社會問題,當代中國城鎮空巢家庭已高達八成,農村留守老人已近六成。如果對照家庭養老的三大內容:經濟贍養、生活照料、精神安慰。這些條件對于空巢老人而言,因子孫一代不在身邊,生活照料變得困難,作為精神慰藉的天倫之樂也難以實現,一向講究孝道的中國老年人群體如何安享晚年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1 唐宋明清時期的互助養老思路
1.1 唐朝農社
在唐開元年間,民間互助養老的“農社”得到朝廷的正面鼓勵,成了“官督民辦”的存在。所謂“農社”是把鄰近幾十家組織起來進行結社而成為一個整體,以保證在發生困難時內部成員之間能夠互相幫助,從而實現自救。農社創立的目的主要是幫助年紀大的,尤其是沒有子嗣的老人解決養老問題。古書記載:“農民在丁壯之時,雖可以耕種過活,但老弱以及鰥寡者,則恐無以為生,故必須事資拯助才可免晚年之憂患”。無子嗣老人可在農社內尋求侍丁。只要雙方愿意,上報政府,得到同意后便可履行奉養義務,幫助老人養老送終。而且,隨著農社的推廣,互助養老作為家庭養老的輔助方式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1.2 宋代義莊
義莊是一種封建宗族賑恤組織在血緣和地緣基礎上,由宗族中有能力的仕宦、士紳、地主、商人等捐置房屋和田產,以達到使本宗族發揚光大的目的。在歷史上,義莊發展經歷宋代倡導、明代恢復、清代成熟的三個發展階段。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義莊是范仲淹于1049年在其故鄉蘇州設立的“范氏義莊”,因發展較好而成為義莊典型代表。義莊主要功能不外乎賑濟救助、興辦義學、教化社會、穩定地權、贍族等。贍族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兩種:一種是普惠性家族福利制,即按照親疏遠近的排序向家族成員發放口糧、衣料、婚姻費、科舉費、喪葬費等,有特殊需要時也可向義莊借貸、借房屋居住,以保證正常生活,并為宗族老人提供經濟上的供養,范氏義莊采取的就是這種方式;另外一種是特殊救濟制,即對族中鰥、寡、孤、獨、老、貧等符合特定條件的對象進行救濟。但受財力限制,大多數義莊都主要針對老者進行救濟,還有一些義莊會給族內的高齡老人發放補貼。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以義莊為載體所開展的家族互濟,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家庭養老的局限性,還對后世以民間社會組織形式開展互助養老提供了經驗借鑒。
1.3 清朝太監廟
清朝是我國古代社會救助事業發展的鼎盛時期,義莊在這個階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同時還出現了一些專為太監服務的組織機構。朝廷專門設置了一些官方養老機構,如凈樂堂、安樂堂、恩濟莊等,但由于其救助力度不高,很多太監最終選擇寺廟為其養老之所。因此,在民間便產生了具有互助性質的“太監廟”。一般而言,大多數太監在其年富力強的時候,就做好養老規劃,與寺廟保持良好的關系,他們有時會買地捐獻給寺廟,有的直接認寺廟的主持做師父,或者捐錢用于修建寺廟,以便出宮之后就可以直接進入寺廟,這具有較強的投資和交換色彩。清末民初時僅北京周圍就有30余座廟由太監所資助。太監們在寺廟中過著集體生活,一來避免孤單寂寞,也可在年老時相互照顧和扶持,死后寺廟附近的墳地便是他們安身之所。在當時,“太監廟”運作模式不一,除上述一般運作模式外,有一種被稱為“兄弟廟”,即需要向寺廟住持貢獻繳納一定的費用,才能在年老之后入寺養老、吃住無憂,類似于今日養老院;另外,有種被稱為“子孫緣廟”,入寺廟無須繳納任何費用,憑師徒關系入道磕頭即可進廟,但年輕者要照顧年老者,后死者為先死者送終。而廣東佛山一帶的自梳女作為矢志終身不嫁、獨身終老的女性,則會通過繳納一定費用而進入“姑婆屋”締結金蘭會來進行互幫互助,以實現生有所養、死有所祭。這兩類實際上都是互助養老雛形。
2 古代太監“養老義會”
本文聚焦在專為清朝宮廷內務府太監退休成立的“養老義會”組織,該地在北京城與北海白塔隔街相望的北長街,有一座應屬于紫禁城外八廟之一的“萬壽興隆寺”。寺廟有房200余間,幾塊重要的石碑記載寺廟與太監養老的記錄,其中有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萬壽興隆寺養老義會碑和清乾隆四十八年(1761年)養老義會題名碑。萬壽興隆寺養老義會碑碑文詳細介紹養老義會緣起及功能,“今有內監官宦樂善者,愿與行僧結一善緣,就依本寺,建立養老義會每人各出三十金,交納常住,以做功德事。用其養老送死之規,自有條約,然入此會需要僧俗一體,彼此相諒,后來者繼續樂善不患無人,而此舉者自不朽矣”。清乾隆年間,為了徹底解決太監入宮勞作終生,無兒無女,年老體衰出宮之后會面臨養老難題。由乾清宮督領侍劉在五、副侍蕭云鵬等91名太監倡導成立了“萬壽興隆寺養老義會”,這是以太監共同籌資方式運作的互助保險組織[1]。凡入會太監在屆臨退休前,必須交銀百兩,待年老時可到養老義會寺廟安度晚年,養老義會全程管吃住與送終。民國元年(1912年2月12日)清朝隆裕太后接受《關于大清皇帝辭位之后優待之條件》每年撥付給前清四百萬銀圓,同時為接收眾多出宮年老太監,北平市政府還另外出資支持成立幾所寺院當成出宮太監晚年養老之用,例如:白云觀、立馬關帝廟、褒忠護國祠等。八寶山褒忠護國祠是明朝永樂初年皇帝專為保護司禮太監鋼鐵墓賜所建,此地因盛產生五土、耐火土、青友、黃槳、白土、馬牙石、沙碼、板石八種礦產,故稱“八寶山”。另外,號稱“中國硅谷”北京中關村,清朝在此圈地給內務府當成太監養老送終的墓地使用,據史料記載,古名“中官村”曾埋葬過3000余名太監。
3 明清兩朝太監訪談紀實
沒有自己的家和子嗣,唯一生養之家又回不去。作為皇家的奴仆,朝廷承擔了一部分為太監養生送死的責任,專門設置了一些官方機構,如安樂堂、凈樂堂和恩濟莊。清末民初一位太監張修德回顧自己當年對年邁光景的憂慮:
“當太監的都是貧寒人出身,你在宮里待上幾十年。你的家也許早就沒處找了,而且有的太監從小就被人拐出來,連自己也不知道家鄉住處在哪兒,到老了往哪兒找避風的地方。而且我們從小傷了身子,在宮里什么手藝也學不到,真是手無縛雞之力,肚子里沒有半點才學,吃慣了靠人養活的飯,就是沒有老殘,也無術謀生。”
根據明代宦官劉若愚《酌中志》描述,明代設有安樂堂和凈樂堂,安樂堂類似療養院,是安置身染疾病宦官的地方,他們在這里接受治療,若痊愈,則“銷假供職”繼續回宮當差;若不幸病故,又無親屬,便由專門負責送終的太監送往凈樂堂焚化。到了清代,還有御賜太監墳地“恩濟莊”。朝廷設立的這些養老埋葬之所,救助的對象多是貧窮、疾病和無親朋好友可以依靠的太監,而且救助力度與國力強弱相關。所以,太監并不一味依賴朝廷,而是積極自助[2]。他們未雨綢繆,在尚在宮中服役的時候就開始積蓄資財,為日后養老做準備,尋覓晚年棲身之所,這其中最常見莫過于寺廟。正如太監張修德等人所說,太監們自幼進宮,原來家或者已經不復存在,或者有家難回又缺乏謀生之術,“只有把所謂塵世之外的寺廟,當作茍延殘年的所在”。根據不同朝代信奉的宗教不同,太監養老的寺廟性質也有所區別。如明代司禮監太監多信佛,在北京西山營建了一個大規模的佛寺群體,明人王廷相《西山行》云:“西山三百七十寺,正德年中內臣作。”到了清代,尤其是晚清,太監多皈依道教,所以道觀也成了太監養老之所。據統計,至清末民國,北京周邊的“太監廟”高達33座之多。著名的“太監廟”有北長街萬壽興隆寺、西山黑山護國寺、北海東夾道素云觀、地安門娘娘廟、胡同鴻恩觀、藍靛廠立馬關帝廟、巴溝村裕華庵、青龍橋金山寶藏寺等[3]。據清末時期曾任黑山護國寺主持的大太監信修明記敘:
“清代太監養老組織有二:一是當和尚或當老道;一是加入養老義會。太監之有信念者,差不多皆在寺觀中掛一和尚、道士名,積蓄資財,作老來歸宿之準備。有志者聯合同類多人,創建自主之廟觀,開山傳派,延長本門之香煙,結宗傳代,故舊都寺廟,多與太監有關系。其純粹養老者,廟亦有二:一在北平市北長街萬壽興隆寺;一在平西黑山護國寺。”
由此可見,有些太監原本信奉佛教或道教,年輕時便積攢錢財,晚年便到寺廟道觀養老;另外有一些人選擇不出家,結成“太監養老義會”。養老義會是孤苦無依的太監結成的互助組織,年老相互照顧和扶持。正如信修明所云:“凡為太監者,無貴賤皆苦人,所以有養老義會之設。”歷史文獻顯示,養老義會多依托寺廟,如萬壽興隆寺太監養老義依托京城萬壽興隆寺而設。根據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所立《萬壽興隆寺養老義會碑記》云:
“因行僧寬素與內監宮宦交接,每見老景衰病之秋,其困苦顛連而無所告。今有同志樂善者,愿與行僧結一善緣,就依本寺,建立養老義會,每人各出三十金,交納常住,以做功德事,用其養老送死之規,自有條約,然入此會需要僧俗一體,彼此相諒,后來者繼續樂善不患無人,而此舉者自不朽矣。”
除北京之外,故都南京也發現此類養老義會組織,如2001年雨花臺曾出土明代《南京司禮監等衙門太監等官義會碑》。太監養老義會是比較流行的養老組織,養老義會的常見組織形式是所謂的“兄弟廟”,即入會者需交納一定的會費,可在年老后入寺養老,上述萬壽興隆寺和黑山護國寺皆是如此,這二寺的廟規大致雷同[4]。
“住持皆由公推所選,凡入會者,須有人介紹。若入廟,尚須品行端正,納入會費銀二十兩。三年之后,可準予進廟食宿。死亡有棺,為作佛事,葬于公地,春秋祭掃。后死者送先死者,較親族有過焉。”
太監到寺廟養老還另有一種形式,稱之為“子孫緣”。所謂“子孫緣”,即無需繳納任何費用,年輕者照顧年老者,后死者為先死者送終,形成“接力式”互助。這類寺廟往往依靠有權勢太監的捐贈或者發起的募捐,以劉承印為例:
“劉承印原名劉多生,曾任清代內務府總管,他拜了白云觀方丈張宗培為師,不僅做了白云觀方丈,還由龍門派創立了分支霍山派。大太監劉承印采用“子孫緣”養老送終規定,并曾募捐白銀二萬余兩,用于建廟、購置廟產和廟內等日常支出。許多太監追隨劉承印入了道教,太監們非但入道不用交錢,而且年老出宮之后,若無處安身,生活無著,尚可在寺廟中養老。”
太監選擇寺廟,除了生前的棲身和照料,還與死后歸屬和祭拜有關。中國歷史上自南北朝就出現“功德寺”,亦稱“墳寺”,是佛教和道教與儒家孝道相結合的產物,在墳的附近建寺,由寺中僧人代替子孫守墳祭祖。所謂“以田養寺、以寺安僧、以僧祭祖”。明代以后,家族長老建祠堂開始合法,祭祖多從功德寺移至祠堂,但墳墓和寺院相依的形式在司禮監太監群體得到保留。在崇尚佛教的明代,北京附近的寺院往往成為宦官安度晚年重要場所,不論是生前還是死后,宦官都無法擺脫對佛教與佛寺的依賴。到了清代,龔景瀚在《游大慧寺記》[5]也有以下記載:
“余客居京師無事,間與友人薄游京城之外,而環城之四野,往往有佛寺,宏闊壯麗,奇偉不可勝計。詢之,皆閹人之葬地也。閹人既卜葬于此,乃更創立大寺于其旁,使浮屠者居之,以為其守冢之人。”
清末,恩濟莊周圍共計16座寺廟與3000多座太監墳墓。眾多太監出宮后將寺廟作為養老之所,或出家成為佛道教信徒,或加入以寺廟為依托的養老互助組織“養老義會”,食宿均在寺廟,死后則埋葬在寺廟附近墳地之中,并由同伴好友或寺中僧人負責春秋掃墓祭祀。劉若愚認為:“中官最信因果,好佛者眾,其墳必僧寺也。”墳與寺的相依,能夠同時解決生前歸屬和身后祭拜等問題,此乃太監們選擇寺廟結成養老義會的重要原因。換言之,太監與寺院之間聯系除了信仰原因之外,還有養老和死后依托等需求。
4 清代內務府“萬壽興隆寺”與“立馬關帝廟”太監養老規定
萬壽興隆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區北長街39號,東臨福佑寺,南有昭顯廟,廟內曾有米漢雯撰《興隆寺重刊碑》。據碑文記載,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起,萬壽興隆寺地產完全由太監所有[6],成為由太監自我管理和專供太監養老的太監廟:
“此地曾為明兵仗局,后敕建佛堂,奉香火于一方。至清代定鼎以來,廢兵仗局,正式辟為寺廟,由僧人主持寺廟焚修等事務。順治年間,大殿傾圮,難以口正。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時,有僧人實資主持募化重修,口金碧煥然。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有樂善賀登云等倡募增建東西配殿,廊廡其將頹者,修而葺之,其未備者,置而立之。至如殿宇巍峨,幡棹口植,更弘法界鼓勝于前者何多也……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敕改為萬壽興隆寺。前殿外額日顯靈塵世,殿中額曰摩利支天,中殿額日興隆寺,又有墨刻心經寶塔一軸,皆圣祖御書……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因行僧寬素與內監官宦接交,每見老景衰病之秋,其困苦顛連而無所告。今有同志樂善者,愿與行僧結一善緣,就依本寺,建立養老義會,每人各出三十金,交納常住,以做功德事,用其養老送死之規,自有條約,然入此會須要僧俗一體,彼此相諒,后來者繼續樂善不患無人,而此舉者自不朽矣……嘉慶十六年(1811年),總管劉福慶、總管張祥、首領牛進忠,置得萬善興隆寺廟宇一座,內原有養老太監等住宿養老,每人各交錢伍拾伍吊文。因廟內原有香火地,俱系僧人真慶典當,愚等俱行贖回,仍不足用。總管劉福慶陸續置買房間地畝,以為永遠香火及養老太監等食用不缺。”
太監入萬壽興隆寺養老需繳納會費規定:“凡入會者,須有人介紹。若入廟,尚須品性端正,納入會費銀二十兩。三年后,準進廟食宿。死亡有棺,為作佛事,葬于公地,春秋祭掃。”清宣統三年(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和清遜帝正式下詔退位,一直到1924年11月5日西北軍閥馮玉祥將溥儀趕出紫禁城為止,北京萬壽興隆寺才開始接納一些未曾繳納過會費的太監。除入會者所繳納的會費外,寺內經費主要來源于有地位太監的布施,也就是內務府各部總管或首領太監。有的布施錢財物品,有的布施田地房屋,而這些田地房屋的租金也是經費的重要來源之一。此外寺廟還不時通過興辦廟會來獲取經費,如《興隆寺邀請善會碑》記載:“同治五年(1866年)五月初十日、十二日邀請善會恭慶三圣海神圣誕,敬神演戲三臺。共進香資錢八千十八吊文、銀四十四兩。共用香資錢四千六百九十二吊三百八十文。除使下存香資錢三千三百二十五吊六百二十文,銀四十四兩,交與萬壽興隆寺公中費用。”此外碑文記載,興隆寺還辦過獻花會、馬王會等以獲取廟內所需經費。新中國成立后,幾乎全北京太監均被移居至興隆寺直至所有太監去世[7]。
5 小結
清道光年間的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開始從事革命活動,無產階級已經成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他們正是在參加工人運動的過程中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處在相同時代的中國社會也開始發生劇變,包括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等重大事件,魏源《海國圖志》中介紹“命擔保”制度正式開啟了現代商業保險以及養老社會保險理念傳入中國。19世紀50 年代,清洋務派知識分子馮桂芬曾撰文介紹荷蘭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洋務企業的舉辦者鄭觀應后引入“百工保險”等恤工制度。西方社會保障學所倡導的機構與社區養老超越家庭的可能,這是來自老年群體自身并發生在老年人之間的互助養老方式。本文對清代太監“互助養老”的文獻研究,最終轉向互助養老與機構化養老勢必成為主流。其中探索清朝皇室仆役制度下的后勤人員養老保障是很值得借鑒的,太監群體在傳統中國社會并未走上“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之途,這是一群沒有婚姻、沒有子嗣的人,古代太監積極尋找終老之所是一個非常具有當代少子化社會借鑒之處。以古鑒今,當代丁克家庭、不婚族引發少子化的社會問題,人口學家認為,一旦出生率下降到1.5就必將出現亡國滅種危機。而中國自古就有一套專為無子嗣太監人群養老送終的成熟制度,其歷史更遠甚于19世紀70年代德國俾斯麥才開始推動的工人養老金、健康醫療保險、社會保險等制度。不可否認,精致化養老取決于老年人身心健康三大要素:經濟贍養、生活照料、精神安慰。然而,隨著人口老齡化、家庭小型化、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家庭養老至今仍為中國最主要的養老方式,但是“空巢家庭”數量日益增多,老年人生活危機凸顯,以家庭為主的養老方式在中國越來越難以為繼。為此,我們需要思考中國人的養老是否有超越家庭的可能。鑒于歷史上并非所有中國人都有賴以養老的子嗣和家庭,太監與自梳女互助養老的晚年生活經歷,可以為我們提供超越家庭養老的可能性借鑒。
參考文獻
[1]李俏,劉亞琪.農村互助養老的歷史演進、實踐模式與發展走向[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8(5):72-78.
[2]方靜文.超越家庭的可能:歷史人類學視野下的互助養老——以太監、自梳女為例[J].思想戰線,2015(4).
[3]王佳音.北京兩處清代太監廟的歷史與建筑[J].中國文化遺產,2016(5):100-107.
[4]蔡政忠.臨終病房的“死亡賭局”─探討臺灣慈善組織涉賭行為研究[R].中國澳門:中國社會史學會慈善史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年會暨“慈善組織公信力建設的歷史經驗與現實路徑”學術研討會,2022:453-472.
[5]蔡政忠,曾輝,杜曉純,等.臺灣臨終病房推銷“死亡保單”的涉賭行為研究[J].青年與社會,2019,730(3):226-228.
[6]蔡政忠,曾輝.臺灣臨終病房破獲“死亡賭局”的司法判決研究[J].青年與社會,2019,731(4):50-52.
[7]蔡政忠,曾輝.臺灣臨終病房推銷“死亡保單”的涉賭行為研究[J].當代護士(中旬刊),2020,27(4):174-177.
A Study on the Elderly Care System of Eunuchs in the Qing Dynastys Internal Affairs Office
Cai Zhengzhong1 Hou Zhijun2 Yang Lian1 Zeng Hui3
Zhang Mingshan1 Tsai Cheng-Chung4
1.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2.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Yulin;
3. Interdisciplinary Graduate Program in Social Welfare Policy, Yonsei University, Yonsei University, Seoul, South Korea;
4. Krirk University, Bangkok Thailand
Abstract: Filial piety is a long-standing tradition in China, and raising children to prevent old age and take care of the elderly to see the end has long been deeply rooted in Chinese culture.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 states that “filial piety is a matter of kinship, residence is a matter of respect, upbringing is a matter of joy, illness is a matter of sorrow, mourning is a matter of sorrow, sacrifice is a matter of strictness, and the five are prepared, and then one can be a matter of kinship.”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Elderly Care Association” organization established specifically for the retirement of eunuchs.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eunuchs in the 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s established the Elderly Care Association based on temples, where those who joined the association can support each other and the young take care of the elderly, The practice of sending the deceased first and being responsible for spring and autumn sacrifices extends the family relationship in ancient China. However, although eunuchs ‘home for the elderly takes the form of a ‘home, its essence is group self-help and mutual assistance within the group.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oldest mutual assistance elderly care model in the world and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Qing Dynasty eunuchs to take care of their elderly and see them off, from the “pseudo kinship” to the “quasi family group” of eunuchs who work the same age and have no offspring.
Key words: 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s; Eunuchs; Mutual assistance for elderly care; Holding a group for elderly care; Elderly care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