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玲,鄭子偉,王海龍
[摘 要]廈門城市職業學院云計算技術與應用專業基于現代學徒制理念,與南京第五十五所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建設了“騰訊云工匠工坊創新創業基地”。廈門城市職業學院通過云計算技術與應用專業課程標準和云計算平臺運維與開發培訓技能標準相融合,技能競賽內容與課程教學內容相融合,專業核心課程與“1+X”證書相融合,實現了云計算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創新?;诖?,文章以廈門城市職業學院“騰訊云工匠工坊創新創業基地”為例,具體論述基于現代學徒制的云計算技術與應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情況,以供參考。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工匠工坊;云計算技術與應用專業;人才培養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18.070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23)18-0215-03
0? ? ?引 言
自我國啟動現代學徒制以來,各職業院校結合區域經濟的發展以及自身特色,大力開展校企合作,現代學徒制已成為產教融合的有效實現形式。2019年2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明確提出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1]。隨著相關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校企合作模式也越來越豐富多樣,職業院校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之路上也迎來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廈門城市職業學院(以下稱“我?!保┰朴嬎慵夹g與應用專業通過校企深度合作共建“騰訊云工匠工坊創新創業基地”,形成了以技術技能培養為主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1? ? ?廈門城市職業學院云計算技術與應用專業發展現狀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科技自立自強”,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2]。我校2017年開設云計算技術與應用專業,專業開辦初期,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著以下困境:因經驗不足,云計算技術與應用專業的辦學特色不夠鮮明;校企合作的企業過于單一,重心還停留在早期為計算機行業培養軟件開發和網絡維護人才方向上;合作企業積極性不高,難以在育人和就業方面發揮主體作用;學校對學生的培養對接市場需求不到位,學校人才培養周期長,與企業需求日新月異的變化之間存在矛盾,而且人才培養質量不能緊密對接市場需求,與行業企業崗位需求對接度也不夠[3];課程體系滯后于產業行業的“新理論、新技術、新工具、新產品、新應用”的需求;師資隊伍方面過于強調高學歷,缺乏產業經驗和工程實踐背景;實訓實習條件方面,校內實踐教學工位數不充足,實訓環境不優良,實訓內容與產業行業脫節。
作為高職院校,如何培養出滿足企業高素質云計算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是我校面臨的重要問題?;谝陨侠Ь?,我校云計算技術與應用專業與南京第五十五所共同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校企雙方共同投入建設“騰訊云工匠工坊創新創業基地”。學校方提供場地、室內軟硬件等基礎設施,企業方提供交換機、服務器等設備,產權歸各自所有,校企雙方共建、共享、共同管理基地。
2? ? ?廈門城市職業學院云計算技術與應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2.1? ?校企聯合重構人才培養模式
2018年9月,南京第五十五所組建專業項目團隊正式進駐我?!膀v訊云工匠工坊創新創業基地”(以下簡稱“基地”)開展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模式(見圖1)?;赜稍朴嬎憔C合運維工坊、小程序應用開發工坊、視頻直播App開發工坊、JavaWeb應用開發工坊、大數據應用開發工坊、游戲應用開發工坊組成,每個工坊配備“校內骨干教師+企業高技能工程師”的優質雙師團隊。企業工程師團隊的加入,優化了校內專業教師的比例與結構,構建了一支校企合作“雙崗雙責”教學研發團隊,增強了團隊承擔項目式教學的開展、專業課程的深度開發、企業應用技術的研發與推廣等能力,促進了校內專任教師的成長。
校企雙師團隊雙方取長補短,校內教師每年深入企業培訓和學習,在企業一線向工程師學習新技術,熟悉行業新工藝和新規范,彌補因長期在校內教學知識陳舊和脫節的短處。入駐工坊的工程師,每周與校內教師聯合開展教研活動,結合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工匠工坊內部競賽、“1+X”考證內容,開展教研活動,共同研討教學內容,建立教學資源庫和工匠工坊訓練題庫,每年都優化和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依托基地,企業工程師和校內教師共同帶領學生參與企業技術服務創新項目,提升團隊的技術技能、科研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
另外,基地采用學徒制的方式,工程師和教師以項目經理的身份開展教學,學生以員工的身份進行項目實訓和模擬崗位實習?;貥嫿ㄒ詫W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著力推行“教法”改革,推動課堂革命,開展“課堂即崗位”“課堂即賽場”“課堂即工坊”“課堂即項目”等活動,同時,基地開展每月工坊競賽、學期期末創新創業項目成果匯報等活動,形成一套以項目式教學“夯實基礎”,然后根據企業引進的真實案例增加教學難度,并使用活頁式開放教材作為輔助,創新教學手段,以此構建提升學生技術技能的基地工坊式教學模式,從而提高教學質量[4]。
2.2? ?校企合作打造專業教學資源庫
云計算行業知識和技術更新迭代速度非???,基地基于行業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和我校云計算專業學生的學情,提供定期動態更新和不斷完善的“線下為主+線上輔助”的教學資源。其中,線下教學資源由雙師團隊根據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工匠工坊內部賽、“1+X”考證內容,共同開發、共同研討、共同打磨。同時,經過近幾年的經驗積累,基地工程師匯集互聯網行業專家、我校和其他高職院校專業教師、企業高級工程師共同開發了“活頁式”教材。在線上資源建設方面,基地選擇騰訊云一站式教學練平臺、斗學網等,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保障。
2.3? ?依托職學通平臺有效開展教學工作
基地開發了一套人才培養支撐平臺——職學通,平臺功能包括專業分析、教學分析、學情分析、崗位分析以及就業分析五大模塊(見圖2)。該平臺基于國家職業倉理論[5],通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術分析各大招聘平臺和典型企業的崗位需求,建立崗位能力模型(包含知識、技能、職業素養)。雙師團隊再根據崗位分析結果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并隨著技術的發展、崗位的遷移,動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職學通平臺上有每屆學生三年的信息記錄,還能跟蹤學生就業數據。基地基于這些就業數據信息動態調整人才培養目標,通過職學通上的記錄形成學生可視化能力模型,并與企業的真實崗位能力模型匹配,為學生推送要學的知識和技能。職學通試搭建人才供應側和需求側橋梁,學校和企業入駐職學通平臺,企業定期發布崗位需求,學校學生可以隨時根據自己的能力模型匹配,找到合適的就業崗位。企業可以根據目標人才的能力模型進行精準篩選,找到合適的人才。
為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基地以企業真實項目為素材,以小班工作坊化授課,每個工坊最多選8名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厝瞬排囵B全過程分為3個學年,具體如圖3所示。第一學年,由校內教師按照培養方案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授課,通過在校學習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如計算機網絡、Linux操作系統、數據庫基礎等課程,打牢專業知識基礎。第二學年,項目經理帶領工程師開展宣講活動,并以企業招聘新員工的方式招納新學徒。學生經過考核后,成為基地新學徒?;氐拿總€工坊工程師和學生以企業真實工作場景來開展教學,以模擬項目導入,在工坊完成企業引入項目的過程中跟蹤整理形成項目實戰案例資源,從而形成項目案例的不斷更新機制。基地遵循企業績效管理制度,學徒需在釘釘提交日報,記錄當天學習進度、任務進度等事項。工坊項目組每周召開項目會議,討論需求,修改方案,跟進執行結果并進行階段總結和分享。第三學年,學生需要進行崗位實習,基地工坊配備專門的實習就業團隊,協助學生找到適合的實習單位。經過一年半的聯合培養,部分學徒可留任工坊,對新學徒進行“傳幫帶”,另一部分學徒經基地工程師推薦進入實習單位帶薪實習。整個基地學習過程、崗位實習及就業相關數據都記錄在職學通中,以便工坊工程師和校內教師進行學情分析。
3? ? ?成效與展望
自我校與南京第五十五所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建設基地以來,云計算技術與應用專業取得多項成果,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和全國工匠工坊技能大賽中多次獲得獎項,如基于基地的“共建騰訊云工匠工坊培養有匠心的IT產業人才”獲得2020年福建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同時還建成了“1+X云計算平臺運維與開發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福建省管理機構”,多次舉辦全國云計算技術與應用師資培訓活動。云計算技術與應用專業2015—2018年列入全國優質校骨干專業,2020年中國科教網全國職業院校分專業競爭能力排名第二?;厥痉兑I的效果仍在繼續彰顯,基地的辦學模式獲得了全國同行院校的認可,目前已在全國20多所院校推廣使用?;氐慕ㄔO有利于促進廈門以及全國云計算相關行業、企業參與我校或者相關院校職業教育的全過程,實現云計算專業設置與云計算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云計算相關職業標準對接、校內教學過程與企業工作過程對接,培養出適應云計算相關企業發展需求的技能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
我校將依托基地,對接廈門本地產業鏈,面向人工智能相關職業崗位需求建設“云制造”專業群,充分發揮基地特色和帶頭引領作用,提升和促進群內其他專業整體水平的提高,從而更好地提升專業服務發展的能力。
主要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2023-02-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黃蓉生,劉濤.論培養造就新時代好青年的本質要義與時代價值: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體會[J].高校輔導員,2022(6):3-8,23.
[3]楊永超.高職數字商貿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構建機制與路徑研究[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22(6):20-24.
[4]方娥,楊平.“1+X”證書制度下“魯班工匠”梯隊式實踐育人模式構建與實踐研究:以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為例[J].科技風,2022(27):125-127.
[5]趙禎,安德慧.5G時代下具有地方特色的軟件與信息服務專業學分制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1(1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