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年以來,廣西邊境民族地區鄉鎮學前教育發展迅速,普及學前教育的戰略目標基本實現。在2022年廣西新一輪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實施的起點上,邊境民族地區鄉鎮學前教育應基于前期發展的基礎,聚焦“教育經費不均衡,學前教育發展乏力”“教師待遇保障差,師資整體水平偏低”“普惠性教育資源少,辦學質量亟須提升”等問題,以推進廣西邊境民族地區鄉鎮學前教育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廣西邊境民族地區 鄉鎮學前教育 發展現狀 問題分析 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28-0022-04
廣西地處我國南疆,西南與越南毗鄰,邊境民族地區主要包括那坡縣、靖西市、大新縣、龍州縣、憑祥市、寧明縣、防城區、東興市等8個縣(市、區),其中7個曾經是國家或自治區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市、區),經濟基礎薄弱,發展任務艱巨。上述8個縣(市、區)轄103個鄉鎮,與越南接壤的鄉鎮有41個,是守衛我國南大門的前沿陣地,其中聚居著壯族、漢族、苗族、瑤族、京族、侗族、傣族、布依族、彝族等眾多民族群眾。據2021年《廣西年鑒》統計,2020年廣西邊境縣(市、區)總人口271.22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邊境縣(市、區)人口總數的77.81%。廣西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樞紐和面向東盟的橋頭堡,有9個邊境口岸、27個貿易互市點,對我國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邊境民族地區鄉鎮教育的發展,對提高民族地區人口素質、推動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維護祖國邊疆安全穩定有著重要作用。本研究通過對廣西邊境民族地區8個縣(市、區)鄉鎮學前教育發展狀況的調研,從學前教育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展開分析,并由此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一、廣西邊境民族地區鄉鎮學前教育發展現狀
2010年以來,廣西邊境民族地區鄉鎮學前教育發展迅速,各方面發展都取得了較大突破,學前教育普及的戰略目標基本實現。但普及僅僅解決了教育起點的公平,民族地區學前教育能否為兒童、家長乃至社會帶來大家所期望的發展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根本上取決于學前教育質量。因此,很有必要對其發展狀況進行考察。
第一,幼兒園數量的增加是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基礎。近年來,廣西邊境民族地區鄉鎮幼兒園數量增長迅速。例如:寧明縣幼兒園從2017年的180所增加到2022年215所,增長了近20%;憑祥市幼兒園從2010年的27所增加到2022年的54所,增長了100%。目前廣西邊境民族地區的8個邊境縣(市、區)共計擁有966所幼兒園,其中包括267所國門幼兒園,這些園所共有幼兒122 696名,同時有9名外籍幼兒。
第二,幼兒園教職工是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8個邊境縣(市、區)所轄幼兒園廣泛推行了“兩教一保”政策,其教職工總人數達到了5 743人,編制內的教職工人數為1 815人,幼兒園教師數量有了較大提高。如東興市從2016年的857人增加到2022年的995人,教職工職工與幼兒比為1∶7,基本達到《幼兒園教職工配備標準(暫行)》中“全日制幼兒園教職工與幼兒比應達到1∶5—1∶7”的要求。
第三,教育經費是發展學前教育的基礎保障。8個邊境縣(市、區)基本都能認真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調整優化結構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的意見》(國辦發〔2018〕82號)中“兩個只增不減”基本要求及國家學前教育支持政策,近三年學前教育投入持續增長。
第四,三年毛入園率是普及學前教育的核心指標。根據2022年的統計數據,廣西邊境民族地區學前三年的平均毛入園率達到91.05%,均已達到合格要求(>85%)。
總體來看,廣西邊境民族地區鄉鎮各項教育資源從十多年前普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發展到如今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資源總量基本滿足邊境民族地區幼兒入園需求,基本實現了普及學前教育的戰略目標。
廣西邊境民族地區鄉鎮學前教育的高速發展,受益于學前教育行動計劃的強力推動以及普及普惠發展導向的確立,更離不開地方政府對學前教育的重視以及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值得一提的是,在加快完善邊境地區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方面,2019年,廣西統籌擴大學前教育資源項目投入,支持邊境縣(市、區)新建一批公辦鄉鎮中心幼兒園和縣城(城區)幼兒園及發展一批多元普惠幼兒園,進一步擴大邊境縣(市、區)學前教育資源,共新建、改擴建邊境縣(市、區)幼兒園5所,投入資金2 000萬元,邊境縣(市、區)基本實現鄉鎮中心幼兒園全覆蓋,較好地緩解了“入園難”“入園貴”等問題。
二、廣西邊境民族地區鄉鎮學前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分析
(一)教育經費不足,學前教育發展乏力
政府有責任為學前兒童接受學前教育提供條件和支持。近幾年,政府雖加大了對邊境民族地區教育的投入,但大部分邊境民族地區的學前教育經費在當地的財政總量中占比較低,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公用經費不足,難以滿足邊境幼兒園維持正常運轉需要。邊境地區幼兒園執行的是國家生均撥款經費標準,但其地理位置、社會環境、交通狀況、艱苦程度與其他幼兒園完全不同,邊境幼兒園的辦園成本普遍高于廣西非邊境地區幼兒園,造成幼兒園工作難以順利推進。另一方面,地方財政困難,公用經費撥付不及時,配套經費難以實現。“上級撥款、地方配套”是大部分幼兒園建設項目堅持的原則,但由于地方財政困難,難以實現資金配套。部分邊境縣財政收入較少,教育公用經費下撥不及時,造成幼兒園在日常辦公用品的購置、辦公設備的維護、教師差旅補貼報銷、學校配套設施建設等方面均無法順利進行,甚至出現園長或教師先墊付的情況。
因資金短缺,辦園經費投入不夠,“兩教一保”配備不足,再加上邊境0—3公里區域內幼兒園收費標準普遍偏低,幼兒園經費開支大,維持困難,導致學前教育發展乏力。例如,東興鎮中心幼兒園是一家公辦的差額撥款事業單位,現有正式編制教師6人,自聘教師19人(包括保育教師),工資發放壓力非常大。由于經費投入不足,幼兒教師待遇差,導致教師隊伍不穩定,嚴重影響了幼兒園保教質量。
(二)教師基本待遇保障差,師資整體水平偏低
經調研發現,邊境鄉鎮幼兒園編制嚴重短缺,編外教師占比非常高,而編制是教師隊伍的“穩定器”,是其享有薪資、福利等合法權益的保障。編制不足導致縣域專任教師流動、流失情況嚴重,大量編外教師待遇偏低,專業發展通道狹窄,是學前教師隊伍流動性大、專業發展相對遲滯的一個重要原因。
學前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補充高素質的師資。但由于工資收入低、基本待遇保障(五險一金等)難以落實,幼兒園招教師難;加之國家財政轉移支付政策較難兌現,幼兒園職稱評定難度大,與此掛鉤的工資、津貼不能落實,導致教師隊伍不穩定,甚至還有邊境地區鄉鎮幼兒園專任教師持證上崗合格率不達標的現象,這些嚴重影響了幼兒園的教育質量和保育水平。在幼兒教師待遇相對較低的情況下,有志從事這一職業的教師數量不多,更缺乏經驗豐富的教育專業人員。大部分教師的學歷較低,學前教育專業知識和技能不足。資金的短缺也導致了教師培訓的匱乏,進一步削弱了師資隊伍的實力,難以確保教學質量。
(三)普惠性教育資源少,辦園質量亟須提升
廣西邊境民族鄉鎮地區普惠性教育資源不足,主要表現在幼兒園公辦率不高,尤其是在農村,幼兒園覆蓋率低,公辦幼兒園占比較少,優質公辦幼兒園更是不足。絕大部分縣(市、區)距邊境0—3公里范圍內以私立幼兒園為主,公辦幼兒園少。例如,防城港市防城區距邊境0—3公里內有87所幼兒園,全部為私立幼兒園。不少民辦幼兒園辦園水平不高。寧明縣共有幼兒園188所(含村完小附設幼兒班),未取得許可證的有17所,占幼兒園總數的9%。優質幼兒園偏少,難以滿足群眾“上好園”的需求。
邊境鄉鎮地區的大部分幼兒園辦園條件未能達到標準。例如:教具的數量不足、種類偏少,難以滿足幼兒的學習需求,而低質量的教具也會削弱幼兒對學習的興趣;教室空間的不合理使用限制了幼兒室內活動的范圍和多樣性,園內衛生狀況不佳則可能影響幼兒衛生概念的形成。根據“在進行地域教學活動時,幼兒園就應該因地制宜地創造自然環境,并力求符合鄉村地方特點,對孩子們實施有目的、有規劃的全方面信息刺激”的原則,幼兒園應當積極創造適應自然環境和鄉鎮特點的教育場所,以更好地滿足學前教育的需求。然而,大部分幼兒園在這方面的努力不足,不利于兒童對環境教育的體驗。
三、優化廣西邊境民族地區鄉鎮學前教育的策略建議
(一)理順教育管理體制,統籌邊境民族地區鄉鎮學前教育整體發展
“地方負責,分級管理”是我國長期實行的學前教育管理體制。如果缺乏各級政府對發展學前教育權責的明確、科學的劃分,以及各級政府間職責關系和權責配置規定的明確,會出現責任層層下放,認為學前教育的發展主要是“地方責任”,甚至是鄉鎮政府的責任,而基層政府財政能力不足、又缺乏調動協調其他部門的能力,導致鄉鎮一級的學前教育辦學主體重心過低,統籌協調能力不足。
因此,理順管理體制、明晰相關部門職責尤為必要。自治區已經對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中的建設規劃、財政獎補、教師建設規劃等作出明確的規定與統籌。縣(市、區)政府應在此基礎上,做好政策的解釋,以問題為導向,以任務為驅動,出臺配套的政策措施,針對幼兒園的整體布局與科學發展提供基本政策支持,進一步規范幼兒園辦園行為,統籌學前教育整體發展,加強區域內幼兒園整體規劃和管理的持續優化,促進學前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加強人口動態監測,構建以需求為導向的學前教育資源供給模式
首先,要加強人口動態監測。準確把握邊境民族地區鄉鎮學前適齡人口的變動趨勢是幼兒園布局調整的必要前提。實時監測當前人口和園所數量及分布情況,不僅是學前教育發展規劃的基礎,同時也是科學預測未來人口變化和園所布局調整的依據。因此,政府可以分縣(市、區)、鄉鎮街道建立二孩政策目標人群和新生人口的電子檔案,形成完善的人口監測系統,統一記錄在全市人口統計與管理數據庫中,并定期進行身份和數量核查,結合人口科學預測結果,與學前教育服務相綁定(如入園登記),方便相關部門根據市內適齡人口的分布變動情況及其學前教育需求動態配置學前教育資源,進而在人口地圖的基礎上形成配套的教育地圖,健全和完善覆蓋城鄉的學前教育服務的公共信息網。
其次,構建以需求為導向的學前教育資源供給模式。立足城鎮家庭學前教育需求差異化的現實,構建以需求為導向的學前教育資源供給模式和城鎮幼兒園布局調整決策機制,既考慮到新的生育政策、新型城鎮化進程及外來務工農民對學前教育資源需求的影響,又要考慮到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價值訴求。地方政府可根據城鎮居民對學前教育的需求,實行分層化和差異化的幼兒園布局調整策略。在幼兒園布局調整政策制定前,通過建立專門網站或以信息推送的方式,對當地居民的利益訴求進行實地調研,全面、深入了解不同家庭對學前教育的需求。結合不同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和建議,制定適宜于區域發展的多樣化的學前教育資源供給模式。
(三)保障學前教育經費投入,提升邊境民族地區鄉鎮幼兒園辦園水平
首先,建立合理的學前教育成本分擔機制,保障學前教育經費投入。在科學核定辦園成本、合理優化成本分擔項目結構的基礎上,從學前教育公益普惠定位出發,綜合考慮當地城鄉經濟發展水平和群眾承受能力,統籌制定財政補助和收費政策,合理確定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成本分擔比例。加強經費投入扶持力度,適度加大自治區級、市級財政的獎補力度,使推進普惠性幼兒園高質量發展政策能夠切實實現分擔成本、激勵辦園和獎勵優秀等多重功能。在加大經費投入力度的同時,推進投入政策的制度化和長效化。對上級撥付學前教育經費挪作他用的情況要進行制止和問責,要求其盡快結合地區發展實際明確扶持項目和標準,保障生均公用經費撥款、學前教育專項經費撥付到位,同時要避免出現降低生均公用經費標準等問題。
其次,加大整改力度,多途徑配齊配好保教設施,并支持引導幼兒園充分利用當地自然和文化資源,因地制宜,提升邊境民族地區鄉鎮幼兒園辦園水平。一是通過改擴建、增加租用場地、挖掘現有場地潛力等措施,改善生均面積未達標幼兒園的園舍條件。二是多種途徑并舉,配齊配好保教設施。一方面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制定規劃,使園所保教設施規范到位;另一方面,采用多種途徑補充和更新保教設施。如鼓勵各幼兒園通過采購、社會捐贈等形式補充設施設備。三是引導幼兒園為幼兒提供有利于激發學習探索、安全、豐富、適宜的游戲材料和玩教具。如部分鄉鎮幼兒園與家長合作,以竹子為原材料,制作幼兒園鉆爬、跳躍等大型玩教具,就是就地取材、利用當地自然資源的成功案例。
(四)保障幼兒教師福利待遇,提升幼兒教師專業水平
首先,明確各級政府在幼兒教師待遇保障中的職責,提高幼兒教師待遇。一是充分發揮自治區、設區市在本地教師隊伍建設規劃、待遇保障、編制與經費配置等的統籌領導作用,強化自治區、設區市級政府對保障教師待遇的投入責任,實現幼兒教師待遇保障的管理主體和財政保障重心上移。二是建立不同層級政府對幼兒教師待遇保障相關方面分區域、分項目、按比例的分擔保障機制。將幼兒園教師工資性收入劃分為基本工資、績效工資和津補貼三大類,屬于基本待遇部分政府保障的層級應提高。三是明確各級政府在各類性質園教師待遇保障中的職責。各級政府應根據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制定幼兒園教師的最低工資標準,還應建立面向公辦園、公辦性質園、普惠性民辦園在內的各類普惠性幼兒園教師的工資增長機制,特別是要適應多元、快速擴充學前師資隊伍的新形勢,建立健全對各類普惠性幼兒園非在編教師的工資、社保等專項支持制度。縣級政府在幼兒園教師待遇保障中應發揮管理的主體責任,統一管理,確保邊境鄉鎮幼兒園教師的工資按時足額發放、社保足項足額繳納。
其次,建立幼兒教師專業成長機制,優化幼兒教師培訓體系,不斷提升幼兒教師專業水平。一是按照自治區人民政府要求,足額配給教師培訓經費,各市、縣(市、區)要為幼兒教師專業能力提升設置專項培訓,并作為縣級人民政府黨政領導績效考核內容之一;二是鼓勵建立學前教育區域發展共同體,建立健全縣級及以下教研網絡系統,設置學前教育管理機構,配備專職幼兒園教育行政干部和幼教教研員,加強對縣級及以下區域培訓團隊的建設,發揮城鎮優質幼兒園的示范輻射作用,指導農村幼兒園開展常態化的園本教研活動,逐步提升園本教研的有效性,由此建立幼兒教師專業成長機制,優化幼兒教師培訓體系,不斷提升幼兒教師專業水平。
參考文獻
[1]甘鵬,李鈺燕.邊境民族地區縣域學前教育發展研究:以廣西8個邊境民族縣(市、區)為例[J].廣西教育,2018(29):4-6.
[2]李傳江,張義賓,周兢.國際視閾下的學前教育質量監控體系:基于“經合組織”和“世界銀行”學前教育新政策的述評[J].外國教育研究,2017,44(1):3-14.
[3]龍紅芝.西部民族地區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推進策略[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58(6):57-64.
作者簡介:張輔杰(1997— ),廣西南寧人,本科,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教育管理。
(責編 林亦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