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多維交融:昆明市寶象河流域年俗的歷史形成與發展

2023-12-12 00:00:00梁沈義熊開萬趙浪夏文靜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23年20期
關鍵詞:文化認同

摘要:寶象河流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古滇文化與外來文化融合、漢民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融合、中原文化與邊疆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年俗作為一面地方文化的鏡子,其雜糅錯綜、交疊更替、聯通一氣、共通共用的特色反映出該流域多元民族文化多維交融的時空特征。該文以寶象河流域特色年俗嬗變為出發點,以時間為序,以民族流動融合為線索,使用田野調查法和文獻法相結合的方式,探究寶象河流域年俗文化的歷史形成與發展。寶象河流域的特色年俗中體現了民族文化的多維交融,是歷史上各族廣泛交往、深度交流、深刻交融的結果,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與發展的活化石。

關鍵詞:寶象河流域;特色年俗:民族融合;文化認同;撒梅人;多維交融

中圖分類號:K892.1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7(b)-0096-06

Multidimensional Convergence: The Historical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Year Customs in the Baoxiang River Basin, Kunming

LIANG Shenyi, XIONG Kaiwan, ZHAO Lang, XIA Wenjing

(Kunming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214, China)

Abstract: Because of its special geographical location, the Baoxiang River basin has become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integration of ancient Yunnan culture and foreign culture, the integration of Han culture and minority cultur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Zhongyuan culture and border culture. As a mirror of local culture, the customs of the year reflect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integration of diverse ethnic cultures in the basin, characterized by their complexity, overlapping and replacement, connection and sharing. Tak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nual customs in the Baoxiang River basin as the starting point, taking time as the order, taking the national mobility and integration as the clu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nnual customs culture in the Baoxiang River basin by using the combination of field research and literature methods. The unique customs of the Baoxiang River basin reflect the multi-dimensional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which is the result of extensive exchanges, in-depth exchanges and profound integration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history, and is a living fossil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Volksgemeinschaft.

Key words: Baoxiang River basin; Distinctive New Year customs; Ethnic integration; Cultural identity; Samé people; Multidimensional intermingling

寶象河流域民族眾多,歷史上經歷數次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化多維交融的現象,年俗文化是多維交融的文化現象中最具鮮明特色者。年俗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千百年來該流域的文化交往交流與交融的過程,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過程提供了鮮活案例。

1 相關文獻綜述

黨的二十大指出,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要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增強是建立在歷史上各民族廣泛交往、深度交流、深刻交融的基礎上。對于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與交融,已經有較為成熟的研究范式。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

學者王延中也在相關文獻中闡釋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路向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1],歷史上不同文化群體的民族交融,根本上是社會歸屬感與國家認同感,有了這樣的情感紐帶,各民族才會凝聚在一起,才會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多維交融現象。費孝通也在其著作《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中提出民族認同意識的多層次論,認為中華民族是既一體又多元的復合體[2]。這也表達了對多維交融這一理念的認同,是對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在理論層面的高度把握。本文研究的寶象河流域的年俗歷史形成與發展,也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體現(多元一體格局的歷史梳理不明確,筆者認為應該是從費孝通開始,然后到今天的學者)。

1.2 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

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理論,這個要先從最早的黨史資料開始。學者李世武也發表研究結論,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共同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各民族通過多維交融,為中華文化形成提供了養料,民族之間在情感交流、審美交流的過程中,共筑共有精神家園,有力地筑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3]。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確道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國共產黨一直以來重視構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些理念,以此推動各民族堅定對偉大祖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4]。當今的各民族文化的多維交融,正體現了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認同,是隨著時間逐步發展得來的。

1.3 中華民族史的形成

各少數民族之間、漢族與各少數民族之間的密切交往交流交融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歷史。“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5]這段歷史既是歷史也是現實,我們的多元一體格局也是由中華民族史締造而成的。中華民族史以華夏族為主干,其余族系在歷史上相互接觸、相互交融,最后形成一體之勢。秦以前,東夷、西戎等融于華夏族;漢至南北朝時,匈奴、鮮卑逐漸學習漢文化;隋至元亡亦有突厥、回紇、南詔、契丹、黨項與漢族接觸融入;明至民國時,滿蒙回藏四族大部分漢化[6],這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過程,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的。

目前,國內外關于民族文化多維交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黨和國家政策方針政策的解讀,經驗性的研究依然較少。第一,基于深入的歷時性調查,分析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一般過程的文章較少。第二,基于地方經驗,對于國際上普遍流行的中國文化西來說的反駁聲音較少。第三,從中華民族多維交融的角度,分析漢族與少數民族共同開發與建設邊疆社會的典型性案例依然較少。

本文在前人的一些寶象河間接相關文獻的研究基礎上,針對寶象河流域的年俗歷史形成與發展進行相關分析與研究,追根溯源,探究其背后古滇文化與外來文化融合、漢民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融合、中原文化與邊疆文化融合的具體體現。前人對此的研究不成體系、較為零散,特別是該地區的直接年俗研究文獻稀少,而其背后體現的多維交融是該流域各民族追尋民族認同感的過程,故而寶象河流域的年俗歷史形成與發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空間和研究價值,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特性。

2 寶象河流域人口流動及年俗形成

寶象河流域物華天寶、鐘靈毓秀,人口眾多、經濟強盛、文化繁榮,是昆明城市發展的新中心,在這里生活著漢、彝、苗、回族等多個民族,其年俗文化豐富而獨特,體現出鮮明的交融性,即古滇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中原文化與邊疆文化的融合、漢民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交融。筆者以時間為序,以民族流動融合為線索,對寶象河流域內的年俗的歷史形成與發展進行探究。

早期,人類文明大多起源于大河流域,寶象河流域也在歷史的長河中孕育了厚重的古滇文明。由高山流向平原的寶象河,沖積產生了古滇文化帶,也創造出了小板橋、官渡兩個古鎮。先民們沿河定居,憑借著河湖厚土的饋贈,生產勞作、衣食住行,與該河產生了不能分割的關聯。這其實說明了,寶象河流域自古以來自然稟賦較好,能夠承載相當數量的人口,孕育獨具特色的豐富的文化,也才能在后來的人口流動中吸引到眾多的民族,發展出別具一格的年俗文化。

現有的考古結果表明,云南應是人類起源最早的地區之一。寶象河流域內的仙人洞舊石器時代遺址、野貓洞舊石器時代遺址、螺峰村新石器時代遺址說明了早在遠古時代這片土地上就存在人類活動。由于歷史文獻的缺乏,我們難以推知從新石器時代到古滇國時期寶象河流域內的民族流動的具體狀況,但可以肯定的是,那個時期的寶象河流域就已經與其他地區有了交往,該流域內羊甫頭墓地的發掘有力地證明了古滇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7]。里面的墓葬除了早期的滇文化墓葬,還有36座東漢墓葬,漆木器的出土豐富了滇文化的內涵,我們也能從早、中、晚期,看出滇文化的發展歷程。銅鼎、陶鼎的出土,更能從中看出漢文化的影響。出土的生活用陶器,比如灶倉、水田、樓房之類的模型器,表明滇池地區在西漢末期至東漢時已經融入漢文化之中,該地文化與鄰近地區的漢化文化既有聯系又有差異,仍有其獨特性[8]。對早期的滇文化墓葬出土的樂器進行研究發現,這些文化因素并不是從本土的新石器文化直接發展來的,其中還有夾砂紅陶的土著文化的融入,具有復合型文化特征,不論是后來的百越文化還是漢文化,古滇文化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是可以確定的。

莊蹻入滇某種程度上來說只是文化上的交流融合,當時也還沒有出現特別明確的與今天所說的“民族”類似的概念,故而談不上民族融合。要說民族融合,就不得不提到“爨人”,其出現標志著云南夷漢民族融合的開始。歷史上,云南的民族融合其實呈現出一種反復的狀態,某個歷史時期以漢化為主,另一個時期又被夷化,也就是說并不是一種漸進的線性發展。漢武帝開始了中原政權對云南的開發,而經過兩漢時期的持續發展,到東漢中期以后漢族移民已有上百萬,這一期間的民族交融以少數民族漢化為主。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南中大姓的調離和軍事戰爭使得南中地區漢族人口銳減,加之不合理的民族政治導致民族矛盾激化,中央王朝政權對南中的掌控力度降低,民族融合又回到了以漢族夷化為主的狀態[9]。唐宋時期,中央政權沒有對云南地區進行有效的掌控,民族融合延續前代的狀態,少數漢族人口進入云南迅速都被同化了,中原文化對云南地區的影響相當小。

而從云南的視角出發,南詔與大理時期就明確了滇池周邊白族、彝族的大致分布情況[10],那為何今天的寶象河流域基本沒有白族的存在?根據相關文獻我們得知,中慶路(滇中地區)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也就是說昆明在元朝時期還有大量的白族,寶象河流域的平壩區在歷史上應該也分布有相當數量的白族,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地白族基本融入了漢族,近代昆明郊區還有一部分白族,或許便是遺留下來的歷史痕跡。另外一個角度看,元明清三代寶象河流域內的白族融入當地漢族群體,可以說是云南夷漢民族第二次重大的融合,這奠定了當今的民族結構的基礎。

簡單來說,中原文化與邊疆文化的交流融合度以封建中央王朝政權對邊疆的掌控開發力度有關,掌控力度強則中原文化對邊疆文化的影響強,反之則弱。元明清三代中央政府開始大力開發云南,因而中原文化對邊疆文化的影響大、融合程度高,漢民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融合也更進一步發展,以至于延續至今。新中國成立之后,民族識別工作帶領我們認識到了今天意義上的彝族,也從而認識到生活在寶象河流域的兩個彝族支系——撒梅人和子君人。

由于關于云南歷史上的春節民俗發展的文獻匱乏,我們只能以一種整體狀況去觀照寶象河流域內年俗的形成與流變。春節民俗的發生、發展直至成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大致可以知道隋唐時期,春節真正成為中華民族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慶典。且鑒于明清之前中原文化與云南的交流是零星、不成系統的,故而本文從明清以后開始論述民族融合過程中的年俗融合。在歷史進程中,水和土地貫穿著寶象河流域人的歷史,也影響著該流域的年俗。年俗因人而興,也因人而衰。正是在寶象河流域內多個民族融合的背景下,流傳至今的年俗開始形成,并在數百年間發生流變。我們經過調查與研究,選取了雄雞、松毛席、芹菜、青蒜、長菜、年糕、餌塊等與其他地區有所區別且較能體現漢民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融合、中原文化與邊疆文化融合的特色年俗。

3 寶象河流域年俗文化的多維交融

筆者選取大板橋村、羊甫村、義路村等典型性的村落為代表,在結合地方文獻梳理、深入田野調查的基礎上,提取如下年俗因素,以之作為該流域年俗文化多民族多維交融的典型代表。

3.1 雄雞崇拜

雄雞崇拜是該流域文化多維交融的典型體現,當地居民的除夕夜年夜飯上都有雞,在漢族人眼里,雞由于發音和“吉”類似,是人們心目中具有喜氣和福氣的動物。而該流域的撒梅人(屬于彝族的一支,居住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區阿拉鄉,是昆明最古老的原住民族之一)就有著雄雞崇拜,他們戴著雞冠帽,從他們的傳說故事里我們能找到緣由,彝族的戀人在夜晚的樹林中約會,妖魔發現了情侶,并覬覦年輕姑娘的美貌,妖魔兇殘地殺害了小伙子,姑娘見狀忙向村寨逃跑,妖魔一路追擊,快到村寨的時候,眼看差一點兒就被妖魔抓住,這時公雞鳴叫起來,愚蠢的妖魔害怕白天的來臨,聽到公雞打鳴認為天亮了,倉皇逃跑。姑娘得救,天亮后族人進入山林尋找小伙子,發現他已經蘇醒,并且毫發無傷,最終這對青年人結為了夫婦,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還有,相傳撒梅人世居在物產豐盛、環境幽美的滇池流域,依靠雄雞提前鳴叫,打退了外來氏族的夜襲,為了感激雄雞的幫助,撒梅人開始將帽子做成雞冠的模樣戴在頭上,以此來銘記和感激雄雞。寶象河流域的年俗和撒梅人蟲王節雄雞的祭祀活動有著密切關系。《彝族原始宗教研究記載》:“祭祀大會扎兩神,一曰‘兔神’兔頭人身;一曰‘酉神’雞頭人身。”[11]人們希望兩神去地里捉蟲,通過祭祀祈求來年豐收好運。隨著歷史的發展,撒梅人也認同了后來入滇的漢民族的文化,也開始過起了春節并將蟲王節里的雄雞崇拜移植到春節中,彝族的“庫史”,即春節,一般是在農歷十月左右,莊稼收割結束后進行。撒梅人作為彝族的一個支系,過春節時間已經和漢族人同步了。漢民族居民也認同雄雞司晨報曉,日出則雞鳴,雄雞報曉給當地的居民帶來了光明。在一些明清時期居民飲食的相關研究文獻中提到,夷民是很少食用肉類的,家禽只有雞一種,大多也不會自己食用,只有一些生活條件較好的漢人會吃雞肉多一些,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和物質條件的改善,在今天的年俗中,居民的年夜飯都有雞,還有一些人會用雞骨占卜,祈求來年好運。具體如何雞卜,卜算來年吉兇,通過筆者的走訪調查,現在只有極少數老人了解:用年夜飯吃完的雄雞骨,焚香禱告后,取兩股骨,松針去穿上面的孔眼,穿上多少就為幾稠,按最后的稠數祈祝求吉。大多數年輕人不相信這種方式,雞卜便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3.2 青松崇拜

松毛席是云南彝族的節日慶典習俗,撒梅人是彝族的一支,但是時至今日,我們發現在漢族人數占大頭的寶象河流域,家家戶戶過春節吃年夜飯,都要在桌上或地上鋪上一層厚厚的青松毛。這一習俗來源于撒梅人,松毛席的由來,與外來氏族的爭斗相關。撒梅人獲勝之后,族人烹羊宰牛,去交戰的山頭慰問勇士,慶祝勝利,由于剛剛交戰過,到處都是血跡,沒有擺酒席的地方。姑娘們靈機一動,將樹上的松毛鋪在地上,掩蓋血跡。伴隨著松毛的清香舉行慶功宴,還在松毛席上載歌載舞。但凡遇到喜慶的事或節日,撒梅人都要在慶祝活動的場所鋪上松毛,沿襲到今天[12]。彝族在很多地區已經形成了青松崇拜,雖然其傳說和淵源各不相同,但青松毛是圣潔的象征,在出生、結婚、喪事等重大的人生禮儀當中都會出現,并帶有神秘色彩,這一點是相通的。在漢民族文化中,松樹擁有崇高美好的品格,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松樹是堅定的象征。松樹四季常青,較長的壽命常常被用來祝福人健康長壽。在漢民族文化中,青松有勁節,有貞心,被稱作“君子樹”,常常為文人稱頌[13]。隨著明清時期大量的漢人入滇后,他們也接受了代表當地古滇文化的原住民的松毛席,慶祝春節的豐收。中原文化和邊疆文化在互相汲取雙方的特色,隨著時間的推移,互相融合,凝成一個整體。除夕夜接近零點時,寶象河流域的居民會在堂屋中點燃松毛、打醋湯,讓熱氣在堂屋中沸騰,以為除歲(穢)。隨后再將紅碳、松毛等送出村外,這叫送歲。用松毛來除穢,也體現出松毛是圣潔的代表,并非俗物。很顯然,寶象河流域大量漢人的涌入,使該地區漢彝兩族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形成了當地特色的年俗文化。它既有漢族人的形式,又充斥著撒梅人的內容。

3.3 漢語諧音取吉

還能體現當地居民受中原文化影響的,是芹菜、青蒜、長(青)白菜這些蔬菜往往出現在年夜飯的菜肴當中。對于為何采用上述蔬菜作菜肴,當地人的說法是意在取其諧音,寄托來年的期望,比如吃蔥意為聰明;吃青蒜意味著能寫會算;芹音似勤,青音似清,長白菜則為長久之意。寓意后輩們清白做人,賬清無欠,家里人勤勞奮發,清吉平安。這些“長菜”切長不切短,當地人稱“長長久久,清清白白”。顯然這些諧音是取自漢字的發音,大量漢族居民遷入,彝族人開始使用漢語,并在此過程中漢語逐漸成為優勢語言,彝族人也開始更進一步接受漢文化,接受這種年俗,長菜便出現在邊疆人民的年夜飯中。從現在的撒梅人和子君人中只有少部分人能認識自己族群的語言文字就能看得出。這種語言文字上的變化更能深入地說明文化融合。此年俗利用當地的物產的諧音來告慰祖先,祈求來年的家庭順遂,表達子孫清白做人的祝愿[14]。

3.4 年糕與餌塊的食用

在查閱所屬寶象河流域村志的時候,筆者發現該流域有很多村有吃年糕的習俗。年糕是漢族的傳統食物,屬于農歷新年的應時食品,我國很多地區有春節吃年糕的習俗,江浙猶盛,據說此習俗是從蘇州傳開的。這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伍子胥帶人修起了闔閭城。修好后,他對心腹說,等到自己死后,若國家有危機,人民挨餓,可以在城門下掘土幾尺,便能找到食物。危難時,有人想起了他的囑咐,拆除城墻挖開磚石,原來城基的磚石是用糯米制成,人們把它弄成食物,度過了饑荒,這就是后來的年糕。從此之后,人們在春節期間,把糯米做成年糕,來祭祀伍子胥,也取“年年步步登高”之意。按照年糕的制法,它的出現必然和糯稻的種植生產緊密相關,在云南地區,隨著漢人的大量遷入,水源充足的地方也開始少量種植糯稻,因為當時糯稻的產量低,年糕成了稀罕物,只有在除夕夜的時候,人們削好紅糖,大年初一早晨將蒸好的白年糕放入煮沸的紅糖水中,作為早點。而且,年糕不是作為正餐,這是由于那個時期糯稻產量低,灌溉水量需求大,種植范圍也不能擴大,且糯米難消化,也不適合成為日常食物,大量的漢族移民帶來的人地矛盾突出,年糕價格昂貴,人們只有在春節早晨,用更難得的紅糖搭配年糕食用。

除此之外,我們在年俗中發現,當地人的年夜飯中有餌塊的身影。在一些文獻中有餌塊的制法:將米蒸煮成飯后,以杵臼或木硾將米飯舂壓捶打制成。它是以大米為原料做成的,口感雖然沒有年糕黏糯,但是能保持大米的口感與筋道。《明代軍糧概論》一文認為,餌塊是從中原流傳到云南,云南繼續傳承。在餌塊在云南的流傳過程中,各族人民都開始制作餌塊,今天的昆明子君人制作的包餌塊享有盛名,這便極好地體現了民族融合。用干凈的寶象河水與飽滿晶瑩的官渡大米做成的餌塊潔白細膩,有嚼勁,又軟又糯。“瞥見子間兜裙屐,上市傳呼餌塊來”,這詩句生動記錄了當時人們普遍喜歡食用餌塊。明代景泰時期滇人已有互贈餌塊的習俗。該流域在春節時有專吃餌塊的習俗,當地人用此當作飯,或煮或炒,或鹵或甜,變著法子吃餌塊,有的在吃年夜飯時將餌塊放入主菜中,沾上肉湯增香,大快朵頤。大年三十晚上必須吃自制的雜鍋菜,餌塊也是必備的。官渡餌塊揚名四海,制作講究。必須用寶象河的水、本地的圓粒大米,浸泡、蒸煮、舂制,整個過程都是在專門的作坊完成,舂制時需要20多個人,分工合作,井然有序。就連力道都有定數,這樣舂制的餌塊勁道很好,煮很長時間都不會軟爛。改革開放后,傳統的制作工藝由于耗時耗工逐漸被淘汰,現在的機制餌塊,含水較多,口感不好,煮食易爛[15]。現在,年糕和餌塊已不是稀罕物,人們也不必等到春節的隆重日子才能吃上,以餌塊互為贈禮的習俗也逐漸消失了。

4 寶象河流域現代年俗的變化

隨著寶象河流域都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寶象河的水質污染嚴重,流域耕地大量流失,加上外來人口的沖擊,當地的年俗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春節和農業文明關系殊為密切,“年”是在慶豐收、來年祈好運的文化背景下誕生的。城市化的擴張使得該流域的農民耕地大量流失,流域居民轉為其他行業的從業人員,建立在農業文明基礎上的年俗文化脫離了其文化根基,加上外來人員的涌入,人們的生活節奏及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該流域的部分傳統年俗逐漸消失,新的年俗開始出現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該流域一些居民的年夜飯地點轉移到了餐廳和酒店,這樣省去了許多繁雜的程序,是一種更為便利的選擇,人們對于吃年夜飯有了新的認識:家的概念更多是一種團聚,只要家人能在一起,就是一種團圓,不拘泥于吃年夜飯的地點。但是,人們減去了飯前上香獻飯、祭祀祖先的程序,似乎缺少了年味,沒有了農業文明中來年祈豐收、求好運的意味。不過,在我們走訪調查的過程中,寶象河流域的一些居委會及村委會在春節期間舉辦一系列的迎新春活動,這里春節期間山茶花和梅花相繼盛開,各社區在政府倡導下舉辦一系列的賞花活動,人們開始流行在春節時外出賞花、品花、購花,形成了新的年俗。官渡古鎮也會在春節期間舉辦一些燈會,讓市民們參與有獎競猜,紅燦燦的燈籠掛滿熱鬧的街區,給寶象河流域增添了不少年味[16]。

5 結束語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深化文化認同、匯聚民族力量,在尊重差異、包容的多樣文化中實現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和諧發展。筆者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寶象河流域的年俗隨著社會的發展,形式也在發生變化,一些傳統年俗雖然在逐漸淡化甚至消失,但是新的春節活動與節日習俗也出現了,春節的氛圍仍是熱鬧的,并且我們能看到背后不同文化的多維交融,人們對于當地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是永遠保持不變的,多維交融的年俗會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流變,但不變的是多民族和諧共處,交融共生。

參考文獻

[1] 王延中.深入研究闡釋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路向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07-11(3).

[2] 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1.

[3] 李世武.多民族藝術“三維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3(4):156-164.

[4]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2022.

[5] 人民日報評論員.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9-09-29(1).

[6] 趙梅春.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與中國民族史撰述[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2(1):43-49.

[7] 楊帆.昆明羊甫頭墓地:滇漢文化的融合[J].中國文化遺產,2008(6):30-37.

[8] 唐應龍.羊甫頭出土樂器研究[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7,31(3):73-78.

[9] 村上惠(Murakami Megumi).云南呈貢剪紙文化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9.

[10]馬喜梅.爨氏統治時期云南民族關系的演變:基于“二爨”碑的研究[J].學術探索,2016(1):113-118.

[11]韓榮芳.昆明市阿拉地區彝族撒梅人“蟲王節”變遷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7.

[12]云南省博物館,官渡區文化館.戴雞冠帽的撒梅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13]代衛英.唐詩中的松意象[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3.

[14]袁國友.明清時期云南農村居民的飲食風俗[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5(1):150-160.

[15]王勤美,楊海燕.官渡古鎮漢族春節調查報告[J].思想戰線,2011(S2):36-38.

[16]李如海.昆明都市春節習俗的傳承與變遷[J].今日民族,2013(8):1-3.

猜你喜歡
文化認同
論社區檔案參與社會記憶構建的作用及路徑
檔案管理(2017年1期)2017-01-17 19:03:21
當代華人法語作家文化身份比較研究
文化認同視野下太極拳的育人之道
武術研究(2016年10期)2016-12-15 19:31:01
論黎族題材小說中的自然意象
文學教育(2016年11期)2016-12-15 19:26:18
以“文化多樣性”國際機制支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經濟師(2016年10期)2016-12-03 22:06:59
海外新華僑華人社團與國家“軟實力”建設研究
基于文化共生視域的民族教育發展路徑
《外婆的日用家當》中的文化身份認同問題
試論香港電影中的“九七情結”
文化認同對京津冀地區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的影響分析
中國市場(2016年35期)2016-10-19 02:22: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91精品牛牛|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99资源在线| 欧美一级高清免费a| 三区在线视频|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成人午夜网址|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综合亚洲网| 国产女人综合久久精品视| 国产精品不卡片视频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 日韩 欧美| 久久精品国产国语对白|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九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 午夜欧美在线|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伊人激情综合|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欧美亚洲欧美区| 中文字幕66页| 激情五月婷婷综合网| 国产xx在线观看|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2022国产无码在线|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jijzzizz老师出水喷水喷出| 一级毛片免费的|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 久久熟女AV|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亚洲熟女中文字幕男人总站 | 中文字幕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大秀视频| 亚洲va在线观看| 欧洲av毛片| 亚洲午夜天堂| 99激情网| 为你提供最新久久精品久久综合| 91成人免费观看| 夜夜操国产|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久久77777| 国产欧美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av在线无码浏览|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欧美a在线看|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丫一|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538精品在线观看| 无码 在线 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 色婷婷天天综合在线|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免费全部高H视频无码无遮掩| 国产精品女在线观看| 91精品免费久久久| 亚洲第一成网站| 91 九色视频丝袜| 亚洲成人播放| 中文字幕va|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国模粉嫩小泬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小视频| 中文无码伦av中文字幕|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一级片|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久久精品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