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伊犁日報》作為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唯一一家綜合性地方日報,承載著為哈薩克族受眾傳播政治、經濟、文化信息的使命。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對翻譯也從質量、層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該文通過舉例分析了《伊犁日報》2022年2月—4月哈文版翻譯時一般性詞語的同義詞選擇和詞語搭配問題,特殊詞語的成語和專有名詞的常用翻譯方法為加詞法、減詞法、詞義引申法,并探討了漢譯哈翻譯技巧在實際中的應用。通過該文漢譯哈過程中翻譯技巧和規律的研究,以期幫助學習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漢譯哈的翻譯方法,并在漢哈翻譯過程中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關鍵詞:漢語;哈薩克語;翻譯;方法;技巧;《伊犁日報》
中圖分類號:H236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8(b)-0055-04
A Probe into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Techniques in Chinese Translation of Kazakh
—Taking Yili Daily as an Example
GUO Mengmeng, DI Yaerbieke·alimaho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Yili Normal University, Yining Xinjiang, 835000, China)
Abstract: As the only comprehensive local daily in Yili Kazakh Autonomous Prefecture, Yili Daily carries the mission of disseminating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to the Kazakh audie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other fields,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ranslation have been put forward in terms of quality and level. By means of exampl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election of synonyms and collocation of general words in the translation of Yili Daily from February to April 2022,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of idioms and proper nouns in special words, as well a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addition, subtraction and meaning extension methods, so as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Kazakh translation skills in Chinese translation. It is hoped tha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skills and rules of Kazakh transl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to-Kazakh translation, it can help the latter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kills of Chinese-to-Kazakh translation, and can make correct judgments and choices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to-Kazakh translation.
Key words: Chinese; Kazakh; Translation; Method; Skill; Yili Daily
翻譯是將一種語言所表達的信息用另一種語言準確而完整地再現出來的語言實踐活動[1]。《伊犁日報》2022年2月—4月哈文版主要在時政要聞、人民生活、文化旅游等方面進行了報道。設立民族語言報刊,不僅能使國家的政策法規和當地惠民政策得到更好推行和推廣,還能使各民族潛移默化地融合發展。因此,翻譯工作者在翻譯時,譯文的思想內容、語言風格都要忠實地表達原文[2],既要做到對原文意思的清楚傳達,又要通俗化、口語化,搭建起兩種語言之間的溝通橋梁,熟練運用各種翻譯技巧必不可少。翻譯不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門藝術。翻譯是一項創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譯等于再次創作,甚至有可能會超越原創作[3]。
1漢譯哈中一般性詞匯的翻譯方法
1.1同義詞的選擇
同義詞是指意義相同、相近的一組詞。恰當地選用同義詞,既可以精確地反映出事物之間的細微差別,表達人們對客觀事物的不同感情、態度,避免用詞重復,使譯文語言生動而富有變化。同義詞有相同之處,也有細微的差別,找出它們之間的細微差別,然后根據上下文的需要進行選擇。選擇同義詞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1.1從意義上選
有些同義詞所表示的事物或概念雖然相同,但是在表現其某種特征或程度方面,則有輕重的差別。
例1:人人爭做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模范。(《伊犁日報》3月28日刊)
哈語中,與漢語“熱愛”一詞相對應的詞有“d?ɑqs? korw”“unɑtw”“syjw”,但“syjw”在程度上重于“d?ɑqs? korw”和“unɑtw”,對祖國的愛是強烈的,所以譯者選用了“syjw”。
例2:拉齊尼·巴依卡在刺骨冰水中用生命托舉起另一個生命。(《伊犁日報》3月28日刊)
哈語中修飾溫度的“冰冷”一詞,可以用“sɑlq?n”“sw?q”等詞表達,但“sɑlq?n”表示“涼快的、涼爽的”,“sw?q”表示“寒冷的、冰冷的”,“sw?q”這一詞在程度上重于“sɑlq?n”,根據原文“刺骨冰水”,譯者選擇了“sw?q”。
1.1.2從范圍上選擇
有的同義詞的詞義范圍和使用范圍不盡相同,翻譯時要特別注意。
例3:平日里我們彼此關照,逢年過節我們歡聚一堂,就像一個大家庭。(《伊犁日報》3月28日刊)
例4:隨著北京 2022 年冬奧會的舉辦,越來越多的家庭認識到了冰雪運動的樂趣所在。(《伊犁日報》3月17日刊)
漢語中的“家庭”一詞可以用哈語中的“yj”和“otbɑs?”表示,雖然兩個詞指的是同一事物,但是所指的范圍卻不相同。例3中“家庭”是指各民族團結融洽就像一家人,范圍大,所以用“yj”表示;例4中“家庭”只是說每個家庭,是相對較小的群體,范圍較小,所以選擇“otbɑs?”表達。
1.1.3 從感情色彩上選擇
有些同義詞雖然表達的意義大致相同,但感情色彩卻不同,翻譯時一定要根據原文所包含的感情色彩選擇合適恰當的詞語,以便準確表達原文所傳達的感情內容。
例5:新疆各族兒女早已將“團結”二字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伊犁日報》3月28日刊)
例6:我們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伊犁日報》3月31日刊)
哈語中表示“保護、愛護”的詞有“ɑjɑlɑw”和“qor?摜ɑw”,但其表達的感情色彩不一致。例5中的“愛護”指的是各民族維護民族團結,帶有很強的褒義色彩,所以譯成了“ɑjɑlɑw”;例6中的“愛護”指的是對保護環境的事實陳述,不含有感情色彩,所以譯成中性詞“qor?摜ɑw”。
1.2詞語的搭配問題
詞語在組合關系上存在著習慣性連用和共現現象,這種詞語習慣性連用和共現被稱為詞語搭配。正確處理詞語搭配問題是確切表達原意的一個重要方面。只有詞與詞的組合符合詞語的搭配習慣,才能準確表達出原文的意思。
例7:最近天氣暖和了,我準備去伊寧市新世界花卉市場看看,跑跑銷路。(《伊犁日報》3月31日刊)
例7中原文中的“跑跑銷路”根據上下文意思,表達的是出去找找銷路的意思,為了使譯文意義準確,通順易懂,這里譯成了?匏zdep“尋找”的意思。
詞是語言的建筑材料,雖然一般性詞匯的翻譯在翻譯原文的過程中占比較小,但如果對其進行錯誤的翻譯,就會使整個譯文出現歧義,所以理解、選擇正確詞語,是準確再現原文的重要條件。
2漢譯哈中特殊詞語的翻譯方法
2.1成語的翻譯
成語是一種相沿習用、含義豐富、具有書面語色彩的固定短語[4]。翻譯成語的基本要求是:以準確表達原文意思為基礎,盡量地保留原文的形象和感情色彩。翻譯成語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2.1.1意譯
意譯是指在忠實原文內容的前提下,擺脫原文結構的束縛,使譯文符合譯語規范,將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做釋義性解釋[5]。有一些成語所表達的意思不能從每個詞之間的含義中傳達出來,這樣的成語,就要使用意譯的方法來進行翻譯。
例8:中瓦建交40年來,兩國關系歷經國際風云變幻考驗。(《伊犁日報》3月28日刊)
成語“風云變幻”是形容變幻動蕩的局勢,“ɑwmɑl?-tokpeli”在漢語中對應“動蕩”的意思,“?覬zger?s”在漢語中對應“變化”的意思,譯者將該成語譯為“ɑwmɑl?-t?覬kpel? ?覬zger?s”使用簡單精練的語言,形象地表達了該成語的意思。
2.1.2直譯
直譯就是在譯文語言條件許可下,在譯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內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6]。有一些成語的意思是直接通過每個詞的意義組成的,就是說只要知道組成成語的每個詞的意義,就可以理解整個成語的意思。這樣成語的翻譯就要使用直譯的方法。
例9:“民族團結一家親”和民族團結聯誼活動,讓各民族干部群眾感情與日俱增。(《伊犁日報》3月28日刊)
2.2專有名詞的翻譯
專有名詞是指特定的人名、地名、國名、機關單位及電影、報紙雜志、歌曲等[7],不同類型的專有名詞要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
2.2.1人名的翻譯
人名的翻譯全部都以漢語標準音為基礎,按照哈薩克語使用的拼音法音譯,姓和名要分開寫,如:王江()。
2.2.2地名的翻譯
翻譯沒有通用名稱的地名時,一般采用音譯的方法,如:新疆(?蘩 jnd?jɑ?誽)。翻譯有通用名稱的地名時,如果專有名詞是單音節詞,則先音譯全詞,然后再意譯通用名稱。例如:天山(tjɑn?蘩ɑn tɑw?)。如果專有名詞不是單音節詞,則專有名詞音譯,通用名稱意譯。例如:北京市(bejd?j?誽 qɑlɑs?)。
2.2.3機關、團體、國家、政黨名稱的翻譯
機關、團體、國家、政黨的名稱一般要意譯,有些要音譯、意譯相結合,少量要音譯,如:中華人民共和國(d?u?誽χwɑ χɑl?q respwbljk?s?)。
2.2.4報紙、雜志名稱的翻譯
報紙、雜志的名稱一般要使用直譯或者意譯,有一些不能直譯或者意譯的,先音譯,然后再加上意譯的通用名稱。例如:《伊犁日報》()
綜上所述,特殊詞類的翻譯方法主要有音譯法、意譯法及音譯和意譯相結合,在翻譯時要根據專有名詞的類別及形式選擇翻譯方法,這樣才能使翻譯的內容更準確、更貼切。
3漢譯哈翻譯技巧
由于漢哈語的語言形式和特點不相同,在翻譯時有可能會造成理解錯誤導致翻譯出錯,因此熟練掌握、使用加詞法、減詞法及詞義引申法能使翻譯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1加詞法
如果把具體語言形式的語義加以比較,可以發現在同一語境中,兩種不同語言的語言形式在語義上往往是不對等的,這種空缺經常需要用加詞來補足[8]。為了能使譯文準確地貼近原文,在翻譯時需要增加一些原文字面上沒有的詞。
例10:今年雪季,尼勒克縣雪狼谷滑雪場共接待游客 6 000 余人次,較往年增加1 500余人次。高峰期時,兩條雪道已無法滿足游客需求。(《伊犁日報》3月17日刊)
例10中的“高峰期”根據上下文的意思,其潛在表達的是“旅游的高峰期”,所以譯者在“qɑw?rt mezg?l?”前增加了“sɑjɑχɑt”讓讀者一目了然,使譯文更準確清晰。
3.2減詞法
減詞法[9]是與加詞法恰好相反的翻譯技巧,在翻譯過程中,不必逐詞翻譯,否則會使譯文出煩冗、啰唆的情況。
例11:在烏魯木齊市人民公園,賞花燈、觀冰雕,公園日均人流量超2萬人次。(《伊犁日報》2月8日刊)
原文中的“賞”“觀”這兩個動詞,表達的意思相同,譯文用“tɑmɑ?蘩ɑlɑ”一個詞進行了概括,使譯文表義更加清晰。
3.3詞義引申
詞義引申是讓一個語詞符號由指稱一類變為兼指幾類相關聯的對象[10]。漢語和哈薩克語兩種語言互相對應的詞,在某些時候它們的詞義范圍、搭配能力、修辭特點和使用習慣等方面有一定的區別。
例12:幾近失明的喀什男孩阿卜杜艾尼·馬木提在廣州享受“綠色通道”完成角膜移植。(《伊犁日報》3月28日刊)
原文中的“綠色通道”根據上下文的意思,表達的是“快速的、高效的通道”,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譯就會出現意義歪曲的情況,所以譯者在這里將“綠色”引申為“?匏rk?l?ss?z”,忠實地表達了原義。
4結束語
《伊犁日報》哈文版主要以貼近原文為基礎,運用翻譯技巧,使譯文清晰明了,言簡意賅地傳遞國內外及本地的實時新聞,對哈薩克族的生產生活起到積極的影響。
本文列舉了《伊犁日報》中的一些漢哈例句,在淺析和歸納《伊犁日報》翻譯特點和翻譯技巧之后發現,雖然漢語和哈薩克語在某些地方存在共同之處,但二者在詞匯、語法、句子構造和文化等方面存在著較大差別。通常情況下,漢語和哈薩克語在翻譯的過程中很難將兩種語言的詞匯、語法、句子構造等逐一相對翻譯,需要掌握和運用正確的翻譯技巧,達到忠實表達原文內容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7-9.
[2] 史鑄美.談談漢、哈語翻譯中的詞語處理問題[J].民族語文,1979(1):39,48-56.
[3] 庫蘭·俄爾斯拜.翻譯的精髓在于語言的準確表達:淺談哈薩克語廣播的母語化翻譯[J].中國廣播,2019(10):53-54.
[4] 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226-229,249-252.
[5] 李軍.詞語搭配問題與語言研究[J].中華文化論壇,2008(4):73-78.
[6] 耿小超.翻譯中的直譯與意譯[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S1):98-101.
[7] 胡維佳.功能翻譯理論指導下的專有名詞翻譯[J].上海翻譯,2006(4):34-36.
[8] 王恩冕.翻譯補償法初探[J].中國翻譯,1988(2):11-15.
[9] 熊兵.翻譯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譯策略”、“翻譯方法”和“翻譯技巧”為例[J].中國翻譯,2014,35(3):82-88.
[10]周光慶.漢語詞義引申中的文化心理[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5):120-126.